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教学中“度”的调控艺术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张华 215101“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如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作要求掌握火侯;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化学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教学中,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1 选择好“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道例题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例 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
2、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 A、 B、 C、 D、此题是一道各位教师都很熟悉的高考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当我们沉醉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很巧妙的解法时,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角度一 学生首先会想到: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然后通过计算,得出38.4mg铜能产生的N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26.88 mL,与题目所给的条件不符,那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想想,原来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在逐渐降低,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这就和
3、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的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这一类题目相似了。于是我们能够确定该题中存在Cu与HNO3(浓),Cu与HNO3(稀)这两个反应。解: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设进行反应的HNO3为xmol,进行反应的HNO3为ymol根据题意列方程组 解之得 x=1.8×10-3mol y=0.4×10-3mol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该题应选D。角度二 根据题意,HNO3在这两个反应中起酸和氧化剂作用,起酸作用的HNO3和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总和为:。得出同样的结论。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
4、主观的定向,定位,而是揉合了老师的独创性和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的产物,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对解题角度的选择应力求简便、可行、新颖。角度把握不准,会使解题繁琐,甚至此路不通。如果说“简便、可行”需要的是一种认识、一种理解,那么“新颖”则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的创造,“新颖”要求讲授者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善于捕捉题目中的闪光点”。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2 安排好“密度”疏密相间是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结构的重要理论。化学课堂的结构也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密而不疏或疏而不密,都不是合理的状态,科学、合理的密度是疏密相间。它要求在知识、信息的传递上做到有疏有密、错落排
5、布;它画的是合理的传递节奏,带来的是学生心理的抑扬变化;它形成了有效的认知过程,也促成了有效的能力形成过程;它通过教学的一密一疏,赋予学生以一张一弛,在疏密相间、松紧相宜中,调节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的转化。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特点,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但这会减少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抑制学生情绪的振奋,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
6、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然后回归到系列,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2)从信息学的角度 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3 控制好“难度”“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
7、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赏有老师提出的“跳摘法”,这种教学法的神韵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引起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训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拨高,盲目攀高的怪圈。“过犹不及”,目标太多,太高,则推失去其价值。
8、所以我们说解题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 处理好“引申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教学中从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上发现相似点、相关点、进行移植、变通、加工、整理,这就是引申。化学教学中的适度引申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引申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比如,【例】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
9、为 ( )A9.02g B.8.51g C.8.26g D.7.04g方法一:(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设原混合物中含Cu x mol,含Mg 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64x+24y=4.6 2x+2y=0.23解之得 x=0.046moly=0.069mol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的总质量为0.046mol×98g/mol+0.069mol×58g/mol=8.51g 方法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想想看,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
10、15;(24+17×2)=(64x+24y)+(2x+2y) ×17=8.51g,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 y 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方法三:再想想看, 最后生成沉淀是Cu(OH)2和Mg(OH)2 ,依题意,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这一结论的得出需要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 所以,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4.6g+0.23mol×17g/mol=8.51g,更快捷,更方便。“莫道生活事儿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中国文具剪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β羟基乙基肼行业运营局势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教案:第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2025至2031年中国硬胶玩具油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机与分析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L谷氨酰胺行业竞争力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
- 信阳农林学院《效果图后期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文献检索与学术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国前制梭衬数据监测报告
- 《破产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 红领巾小5年规划
- 物理2025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安徽卷)(考试版A4)
- 《黑色模板参考》课件
- 机器人自主导航与地图构建考核试卷
- 国家安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校园招聘51人(广西供应链服务集团专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助贷机构及人员从业禁止
- 《无人机测绘技能训练模块》课件-无人机航测影像获取外业
- CJJT135-2009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 抗震支架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