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现象对教学的启示_第1页
易中天现象对教学的启示_第2页
易中天现象对教学的启示_第3页
易中天现象对教学的启示_第4页
易中天现象对教学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几点启示2005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三国,他靠着 “妙说”历史,“通俗”说史的方式,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得原本很平常的一段历史,经由他口而变得活灵活现。由此引发了中国国民读史的热潮,也使易中天从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学者,成为文化界的热点人物,变成了万人追捧的偶像,以至学术界和社会都流传着:“嫁人就嫁易中天”,由此引发了“易中天现象”。尽管媒体学术界对“易中天现象”,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大家都认同的:那就是易老师讲的历史 “易懂”、“好玩”、“有趣”、“亲民”。也许易中天算不上是什么学术精英,但他起码是个出色的历史知识的普及者,

2、履行着和中学历史教师同样的职责。而其普及历史文化的手段,非常新颖特别,也非常有效。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易中天现象”中吸收一些宝贵的经验,从而使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变得和“百家讲坛”一样受欢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阵地。以下就是我透过“易中天现象”,得到的几点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启示:启示一 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更人性化课堂的人性化,简单来说就是迎合学生的需求。有网友在谈到“易中天现象”的红火时,用了这样的表述:“易中天的走红其实折射出了大众对于专业性知识和高品味文化的需求,是对深宅大院里所谓高深学问走向社会的期盼”。简单来说就是,他认为易中天成功在于他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而易中天自己也是

3、这样说的:“我是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怎么吃都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味,大众口味。”那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有没有迎合学生的需求,是不是人性化的课堂呢?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恐怕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在中国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就被“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着:“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事,原因是什么,主要人物有谁,有什么意义”。所以学生们对历史总有点“敬而远之”,甚至逃之夭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2003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发展中的人”

4、、“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很显然,传统的八股文一样的“某年某月”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不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我们教学的对象,这些活生生、有感情、有智慧、有活力的年轻“人”,由下面这则报道可以看出,他们需要的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呈现方式。今年教师节前夕,某商报推出了一系列有个性的麻辣教师的报道,随后又在学生中针对这一系列报道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一 “你喜欢这些麻辣教师吗?”结果显示,受访的136名学生中,115人将答案锁定了“是”。 问题二 “你心目中的麻辣教师具备下列哪些素质?”(多选)结果显示,知识丰富、讲课方式吸引人、讲课语言麻辣,

5、是多数学生心里麻辣教师的基本素质。 问题三 “你最欣赏教师的哪些优点?”(多选)结果显示,“讲课生动”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而“平易近人”排第二。由此可见,学生们需要知识、需要智慧,但他们讨厌枯燥的说教、乏味的罗陈,他们希望以生动的形式接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而易中天的魅力正在于,他深谙中国大众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能够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结合中学教师的讲法,讲出为大众接受的“三国”。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按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知道敬畏生命,并用“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注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这样的左

6、右铭来激励自己,那我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人性化的课堂,才能成为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场所,才能培养出“发展中的人”。启示二 中学历史课堂也需要包装网易文化频道在评论“易中天现象”时,认为易中天的成功秘诀在于:“注重内容包装,能以现代语言加讲故事、谈细节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我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我们中学历史课堂。【 包装之一】现代语言先来看看易中天的那些让听者入坐春风、心花怒放的“现代语言”经典:经典一 “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滴,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

7、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经典二 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经典三 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著名辩士厉食其拜见刘邦,刘邦开始没表现出尊敬)中学教师基本都是驾驭语言的高手,但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堂不能像“百家讲坛”一样,让听着如沐春风呢?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观念未跟上时代。很多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言语幽默有生气,但一到了课堂上就马上变得严肃而拘谨。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教书育人是严

8、肃而崇高的事业,如果用词“麻辣”就会使知识的传授,变得庸俗化、娱乐化。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中学教师既非“著名历史学家”,又非“学术权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按照自己理解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插科打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何不可呢?即使课堂娱乐化了、庸俗化了,如果学生能因此而记住和理解了这段历史,也该算是“抓着了老鼠的好猫”吧?我们来看几个在中学历史课堂运用“现代语言”的例子吧。案例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在讲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时,课本的表述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就用了这样的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老豆(粤语里的爸爸)死了,儿子继

9、位,哥哥死了,弟弟接班。”逗得学生哄堂大笑,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调动了起来。由此可见,恰如其分的运用一些“易中天式”的现代语言到中学历史课堂中,会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装之二】讲故事、谈细节易中天在讲“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听者如痴如醉,记忆犹新: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

10、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

11、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

12、。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详见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虽然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因为有考试的压力,必须注意历史知识性的一面,但在某些难以理解的重要结论上,适当的运用一些故事性、细节性的描述,我认为是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案例二 在讲“天平天国

13、运动”中,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这一史实时,有位老师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洪秀全就是个广东花县的一个穷秀才,像那个时候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他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当官。可惜他成绩太差,屡考不中。在最后一次到省城广州来参加考试时,他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得到了街头外国传教士发的一本介绍西方基督教的小册子。反正考完了没事,他回家后就把那本小册子认认真真的翻了一遍,没想到真翻“金子”来了。他将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改为了中国熟悉的皇上帝,又在教义中加上了一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讨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由此成为了一场革命运动的领袖。教师在讲述这一段时,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在随后的课堂

14、练习中,就有一道“洪秀全拜上帝教理论来源”的题,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记住了这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显然这段故事的潜移默化作用功不可没,这也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有了现代语言、故事化细节化表达的“包装”,相信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可以变得和“百家讲坛”一样引人入胜。启示三 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浅思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 “浅思维”的成功。具体来说,“浅思维”就是对知识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我个人则将这种“浅思维”,理解

15、为我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深入浅出”。今天我们面对的中学生,信息渠道多,见多识广,因此在课堂上,他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感性的渲染和满足,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知性文化。但是一旦你讲得过于高深,他们又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底蕴,难以形成共鸣而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将知识分析得既透彻深入又容易理解,也就是需要教师有“浅思维”的功力。事实上,有很多有经验的中学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下面这个案例:案例三 2004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五单元第2课“打开外交的新局面”一课中,关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课本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但后面又谈到“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

16、式建立外交关系”,因此很多学生对此不理解。我们看看分别用传统思维和浅思维来讲述,效果有什么不同。 【传统思维】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9页的内容,找出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生:(照着课本念)导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师:那是不是说中国是先跟美国建交,然后再跟日本建交呢?生:不是。中国跟日本建交是在1972年,跟美国建交是在1979年。【浅思维】师: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为什么课本上说导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呢?说起来其实是日本与美国斗气的结果。战后的日本对美国的态度是典型的“妻管炎”,“叫往东不敢往西”。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唆使日本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结果惨遭失败。美国人一边指使日本人跟中国搞对抗,一边却又避开了日本人跟中国示好。1972年震惊世界的尼克松访华,日本人完全不知情!得知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后,日本人的第一感觉是被美国人耍了!你美国让我去跟中国人对着干,而你自己却背着我跑去跟中国人交朋友。好吧,既然你不仁,那也休怪我不义了。于是气愤的日本人决定抢在美国人前面跟中国建交,以报复美国!(学生笑)于是1972年日本抢在了美国前面跟中国建交。很明显“浅思维”的讲法,更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