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_第1页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_第2页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1藤野先生导学案鲁迅主备教师:习志国杨明杰焦立伟时间:课题:藤野先生课型:讲读课教学目的: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3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难点:(1) 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2) 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3) 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 、导入新课:2 、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芦荟 瞥见 畸形红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驿站匿名油光可鉴教诲系

2、住诘责绯解释词语。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1.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2. 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 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 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

3、对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合作探究一: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合作探究二: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

4、能儿”这句话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 ,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8 课堂小结。课文第二部分讲了,理解了藤野先生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展示提高: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

5、”和“大而言之”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6提问:请归纳的中心思想。巩固提高:1.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 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 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6、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 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_ _ ,暗线是 _。围绕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 _顺序组织材料。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 )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

7、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 在上文的“ ()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3.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5. 概括文段大意。课后反思:1、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4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

8、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 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鉴,本义是镜子,词性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

9、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5、失望“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合作探究一:1. 、因为“日暮里” 让人想起屈原中的 “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 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 日暮途穷; 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2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3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讨论并归纳: 外貌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