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040.3-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相比于《GB/T 1040-1992》与《GB/T 13022-1991》,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适用范围明确化:GB/T 1040.3-2006特别针对薄膜和薄片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条件进行了规定,相比前两个标准,其适用对象更为具体和明确。

  2. 测试方法细化:新标准对测试过程中的样品制备、测试仪器校准、试样夹持方式、拉伸速度等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规范,提高了测试方法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3. 术语和定义更新:根据塑料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标准中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或新增,确保了标准语言的准确性和时代性。

  4. 试验条件优化:针对薄膜和薄片材料的特点,GB/T 1040.3-2006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试样尺寸、预处理方法等试验条件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设定,以期获得更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5. 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新标准对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统计分析以及结果表述格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测试报告的标准化和可比性。

  6. 与国际标准接轨:GB/T 1040.3-2006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相应的国际标准,使得中国国内的测试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更加接近,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6-09-01 颁布
  • 2007-02-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_第1页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_第2页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_第3页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_第4页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T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GB/T1040.2-2006/180527-2:1993

目录

1范围 2

1.1 2

1.22

1.3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原理 3

4定义 3

5设备 3

6试样 3

6.1形状和尺寸 3

1.2试样制备 4

1.3标线 5

1.4试样检查 5

7试样数量 5

8状态调节 5

9试验步骤 5

10结果计算和表示 5

11精密度 6

12试验报告 6

附录 7

3

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望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1范围

1.1GB/T1040的本部分在第1部分基础上规定了用于测定模塑和挤塑塑料拉伸性能的试验条件。

1.2本部分适用于下述范围的材料:

-硬质和半硬质的热塑性模塑、挤塑和铸塑材料,除 未填充类型外还包括例如用

短纤维、细棒、小薄片或细粒料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但不包括纺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一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和铸塑材料 ,包括填充和增强的复合材料,

但纺织纤维增强材料除外;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部分不适用于纺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微孔材料或含有微孔材料夹层结构的材料。

1.3本部分所用试样既可以模塑成规定尺寸, 也可由注塑或压塑的制件或试片经机

加工、切割或冲压而成。应优先选用多用途试样 (见ISO3167:1993,塑料多用途试

样)。

注:ISO3167:1993.已被ISO3167:2002代替.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04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040.1-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总则(ISO527-1:1993,IDT)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7037.1-1997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

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idtISO294-1:1996)

ISO37:1994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拉伸应力应变性能测定

ISO293:1986热塑性塑料压塑试样的制备

ISO295:1991塑料热固性材料压塑试样

IS02818:1994塑料用机加工法制备试样

3原理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3章。

4定义

GB/T1040.1-2006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

5设备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5章。

GB/T1040.2-2006/ISO527-2:1993

6试样

6.1形状和尺寸

只要可能,试样应为如图1所示的lA型和1B型的哑铃型试样,直接模塑的多用途试样选用lA型,机加工试样选用旧型。

注:具4mm厚的lA型和1B型试样分别与IS03167规定的A型和B型多用途试样相同。

关于使用小试样时的规定,见附录 Ao

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8

试样类型 1A 1B

L3一总长度 >150° >150

3

Li一窄平行部分的长度 80及 60.0=0.5

r一半径

h

20到25 >60

L2—宽平行部分间的距离

104到113

106到120

b2—端部宽度 20.0D2 20.0=0.2

b1一窄部分宽度

h一优选厚度

L0—标距

10.0=0.2 10.0=0.2

4.0=0.2 4.0=0.2

50.0:0.5 50.0=0.5

L—夹具间的初始距离

115±1

5

(L2)。

注:1A型试样为优先使用的直接模塑的多用途试样,

1B型试样为机加工试样。

a 对有些材料柄端长度需要延长 (如L3=200mm),以防止在试验夹具内断裂或滑动。

br=[(L2-L1)2+(b2-b1)2]/4(b2-b1)

c由L〔r、b1和b2获得的结果应在规定的允差范围内。

图1 1A型和1B型试样

应按照相关材料规范制备试样,当无规范或无其他规定时,应按ISO293:1986、GB/T17037.1-1997、ISO295:1991以适宜的方法从材料直接压塑或注塑制备试样,或按照ISO2818:1994由压塑或注塑板材经机加工制备试样。

试样所有表面应无可见裂痕、划痕或其他缺陷。如果模塑试样存在毛刺应去掉,注意不要损伤模塑表面。

由制牛机加工制备试样时应取平面或曲率最小的区域。除非确实需要,对于增强塑料试样不宜使用机加工来减少厚度,表面经过机加工的试样与未经机加工的试样试验结果不能相互比较。

6.3标线

见GB/T1040.1-2006中的6.3。

6.4试样检查

见GB/T1040.1-2006中的6.4。

7试样数量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7章。

8状态调节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8章。

9试验步骤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9章。

在测量弹性模量时,1A型、旧型试样(见图1)的试验速度应为1mm/min。对于小试样见附录A。

10结果计算和表示

见GB/T1040.1-2006中的第10章。

11精密度

因为未得到实验室间试验数据,因此还不知本试验方法的精密度。当获得实验室问数据后,将在下次修订版本给出精密度说明。

1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注明引用GB/T1040的本部分,包括试样类型和试验速度,并按下列方式表示:

拉仲试更 GB/T10a2/lA/50

端刎

师)

试验速度mm/min

(见GB/T1Q40.1—2006中的表1)

对试龄犍冲的b)〜q)项,见GB/T1040.12006第12聿中的h)~q)项.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小试样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使用1型标准试样时,可使用旧A型、1BB型(见图A.l),5A或5B型(见图A.2)试样。只要将试验速度调整到GB/T1040.1-2006中的5.1.2表1给定的值,使小试样的标称应变速率最接近标准尺寸试样的应变速率。标称应变速率为试验速度(见GB/T1040.1-2006中的4.2)与夹具初始距离的商。当需要测量模量时,试验速度应为1mm/min。用小试样测量模量在技术上可能是困难的,因为标距长度小,试验时间短.由小试样获得的结果与用1型试样获得的结果不可比较。

单位为毫米

试样类型

1BA

1BB

L3—总长度

>75

>30

L1--窄平行部分的长度

3010.5

12±0.5

r一半径

>30

>12

L2--宽平行部分间的距离

58±0.2

2310.2

b2一端部宽度

10.0=0.5

4±0.2

b1—窄部分宽度

5±0.5

2±0.2

h—厚度

>2

>2

L0 距

25±0.5

10±0.2

L—夹具间的初始距离

2

(L2)

庄:除厚度外,1BA型和

1BB型试样分别比照1B型试样按

图A.11BA型和1BB型试验试样

1:2和1:5比2

.1

GB/T1040.2-2006/ISO527-2:1993

试样类型

5A

5B

L2一总长度

>75

>35

b一端部宽度2

12.5±1

6i0.5

L1—窄平行部分的长度

1

25±1

12垃5

bi—窄部分宽度

4±0.1

2±0.1

r1一小半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