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表达方式类_第1页
中考阅读表达方式类_第2页
中考阅读表达方式类_第3页
中考阅读表达方式类_第4页
中考阅读表达方式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中主题与现实的联系阅读中主题与现实的联系 -王瑞王瑞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近年高考命题特点近年高考命题特点 (1)选文进一步突出人文性。)选文进一步突出人文性。 选文大多为课外材料,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选文大多为课外材料,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容上更强调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容上更强调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注人生,以使其获得有

2、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语言上注,以使其获得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语言上注重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重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2)注重探究和运用题的设计。)注重探究和运用题的设计。 新课标提出要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又要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又要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展开联想。此类题往往与开放性题合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引展开联想。此类题往往与开放性题合为一体,从不同角度

3、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3(1) 明确考试要求中明确考试要求中“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和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内涵。(2)要求学生能够从人物形象、景物特征、故事情节、环境)要求学生能够从人物形象、景物特征、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氛围、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优秀文学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它表现

4、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传承,甚至是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和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传承,甚至是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和精神诉求。精神诉求。(4)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本主义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本主义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实质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实质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与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几种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几种意义

5、。 “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勤劳俭朴,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谦和持中。家庭观念,亲疏有别。伦理为纲,尊卑有序。诚实守信,大局为重。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关心人民。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注重人的尊严。 注重追求真理。 注重生命的意义。 注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崇尚科学精神。民民族族心心理理与与人人文文精精神神的的归归类类 (1)传统文化 (2)关于亲情,家庭观念 (3)社会底层人民所继承的民族心理 (4)人类日益需求的精神世界 (5)关于自然 (6)乡土文学的重视 (7)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人们对其熟视无睹 2、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 3

6、、传统文化固守老道,而没有结合新时代的元素,导致被这个社会所遗弃。 4、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在为其做着努力,执着的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示例 青龙偃月刀 20.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5分) 解读: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一定要符合文章主旨,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1)辩证地看待 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势随变,坚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精神可贵。但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导致生意冷清衰落也是必然,不知变通则不可取。 (2)要热爱传统

7、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关于亲情、家庭观念关于亲情、家庭观念 1、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追名逐利,而对于亲情的淡薄也日益明显。 2、现在社会存在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3、对于一些家庭,子女较少,工作忙的情况,空巢老人的问题。 4、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永远的灯光 20.最后一自然段写到“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那橘黄色的灯光,会引起对当下生活的哪些质疑呢?请结合

8、文中具体内容加以阐述。(4分) 示例一:看到文中所述的充满温馨、亲情的生活,顾影自怜,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他们生活得那么温馨,充满亲情,而自己却生活得忙碌、浮躁、单调。 示例二: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人 的联想,以及对于祖母的回忆等生活情景,引发了作者的质疑,质疑老年人晚年生活问题、祖孙留守问题。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19.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 赞同老年人再婚。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做儿女们的责任。儿女们虽然可以

9、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的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己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仁道的行为。社会底层人民所继承的民族心理社会底层人民所继承的民族心理 (1)诚实、守信用 (2)勤劳俭朴 (3)注重尊严 (4)求真务实白纸黑字 20.“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 (2)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这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

10、,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 (3)“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6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6分) 答案: 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底层艰难的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

11、的。 (2)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 (3)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价值的投资。 (4)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民族心理的反面教材民族心理的反面教材 绝盗 21.探究:文章塑造了“邻居们”的群体形象,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5分) 答案: (1)邻居们遇到不关己的事,爱凑热闹,好围观,且乐此不疲。 (2)遇到需要“出头”较真的时候,却常常是躲躲闪闪,怕担风险。 (3)对于他人高于自身的生

12、活状况,或多或少地心存妒意。 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1)成长经历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的心路历程。 (2)对社会生活的品味。)对社会生活的品味。 (3)帮助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帮助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 (4)当下社会现实中幸福的思考。)当下社会现实中幸福的思考。 (5)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生命意义的)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生命意义的追求。追求。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西海固少年 “少年心事当拏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也或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成长感悟。(4分) 答案: (1)成长并非一帆风

13、顺,有美好的理想也有无奈的现实。 (2)年轻人是需要有闯劲的,应该有自信执着的精神。 (3)做事情还得考虑周全,不能盲目更不能固执。 (4)敢于打拼,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关于自然关于自然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类保护自然意识的淡薄)人类保护自然意识的淡薄 (3)对于自然惩罚人类的思考)对于自然惩罚人类的思考 (4)对于自然景观的态度)对于自然景观的态度关于自然关于自然 大回 20.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令人深思,你是否同意?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想。(3分) 答案: 这句暗藏了诸多深意的话语对于个人也许仅仅是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但对于

14、整个人类来说,却更像是一种警示。人类的“能耐”是越来越大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大自然的征服与改造,我们在向大自然奏响胜利号角的同时也承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报复。日益严重的能源匮乏乃至危机、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等恶果正在促使越来愈多的有识之士进行反思: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靠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而发展自身的文明模式,说不定有一天也会毁灭在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耐”上。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1)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感情)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感情 (2)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家乡的思念 (3)对于故土的回忆与赞美)对于故土的回忆与赞美 (4)对于儿时在家乡的成长

15、经历)对于儿时在家乡的成长经历 跟着炊烟回家 19.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答案: (1)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 (2)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 (3)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1)人与人之间的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系 (2)教育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的问题 (3)农村演变问题)农村演变问题 悬崖上的关系 2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在探讨人如何处理与动物的关系,也有人认为它主要折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文本主旨的?请作简要阐述。(4

16、分) 答案: (1)本文提出了一个如何尊重和善待事件生命的严肃问题。 (2)可自然引发一些关于人伦道德的联想思考,启发我们多一些宽容、仁慈,少一点偏狭、残酷,最低限度也要与同类建立起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正常关系。 二、.认真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文学作品的主旨较为隐蔽,往往潜蒧在作品的背后,考生要从作品中探究作者表现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就要深入到文本之中,认真推敲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景物,并且要有“知人论事”的欣赏习惯,努力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等等。这是准确作答本类试题的关键。 三、.关注文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情感意味的词语和句子,从中感受作

17、者的情感指向。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抒情议论的句子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它直接地体现着作者的感情与思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到底让我惦着江南了”,都很好地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指向。老舍的我的母亲中说“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去探究文中作者要体现的民族心理或者人文精神就不会太难了。 四、关注细节与情境,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文学作品的细节虽“小”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要学会将细节与情境结合,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

18、情味。比如,汪曾祺胡同文化中说“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一细节与胡同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对照,其意蕴与内含均属作者要表现的精神实质。传统文化的衰败、市民文化的削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显得无力,岂不令人深思? 五、关注散文意境的构筑,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以景物描写为主体表达方式的散文,作者是通过构筑散文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并借此来表达自己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思考的,因此,这类散文的赏读要将文章意境把握作为重点,在解读散文思想感情和探究文章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时,努力从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深刻意蕴。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五幅图画,突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