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论文_第1页
消费需求论文_第2页
消费需求论文_第3页
消费需求论文_第4页
消费需求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上市公司中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违约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模板(按此格式写自己的论文提纲)写完后发给我目 录(提纲)第1章 概论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状况21.3研究思路3第2章 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的评判42.1我国商品的供求现状42.2投资与消费的相互关系42.3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情况52.4消费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7第3章 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分析83.1收入因素的影响83.2供给因素的影响123.3价格水平的影响133.4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14第4章 拉动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154.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154.2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并使消费品的供给与

2、需求相匹配184.3稳定价格水平并适当调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费用水平184.4 稳定消费者的预期19结论21参考文献22致谢24论文模板摘 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障碍。因此,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解决因内需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实现经

3、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概括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简单描述了作者的研究思路等;第二章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了我国的消费现状,即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第四章就如何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消费需求;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宏观调控AbstractConsump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s the main body of

4、 the final consumption. The over-high or over-low of the level of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 whol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 correct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not only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level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the upgrading of

5、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lso benefit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e well circumstance of the state economy.However, viewing from the facts of our countr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especially from the recent years situation,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has been low in

6、our country, which has been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enlarg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will benefit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manner, the solution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brought out by the scare of the domestic needs, and

7、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a long-term economy growth.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general dissertati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for research is simply illuminated;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

8、ate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s consumption with a large amount of facts and data, that is, there existed a phenomenon of the scare of the domestic need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why the consumption is inadequate; The forth chapter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enlarge the household con

9、sumption.Key words:Consumer demands; the scare of demands; enlarge domestic demands; macro-economic control目 录(提纲)第1章 概论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状况21.3研究思路3第2章 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的评判42.1我国商品的供求现状42.2投资与消费的相互关系42.3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情况52.4消费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7第3章 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分析83.1收入因素的影响83.2供给因素的影响123.3价格水平的影响133.4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14第4

10、章 拉动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154.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154.2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并使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184.3稳定价格水平并适当调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费用水平184.4 稳定消费者的预期19结论21参考文献22致谢24第1章 概 论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20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将消费和生产、交换、分配一道,视作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一。他指出,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与此同时,他认为消费决定着生产:一方面,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既是一个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必须

11、通过消费才能最终实现;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会创造出现实的生产,人们若产生了某种新的消费需求,由此便给生产提出了新的目标,从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1。而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性质的剖析过程当中,他不仅系统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最重要的根源。从以上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消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消费问题更加不容忽视。首先,在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总需求中,消费需求所占份额最大,

12、在大多数国家,这一份额都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其次,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其规模的增减不仅直接制约着消费品的生产增长,即消费需求旺盛时,生产消费品的厂家必然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品,而且,在长期里,消费需求规模的变动,也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若生产出的产品没有被消费或者没有被完全消费,则必然导致全部或者一部分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从而使下一个生产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导致了投资的萎缩;最后,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定理中,乘数=1/(1-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会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因此,消费需求的波动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

13、,是实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自1997年以来,我国却一直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近年来这些与个人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陆续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个人消费需求正处于一个急剧动荡和调整的时期。居民消费倾向趋于下降,导致了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制约了投资的增长,并最终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消费需求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强,从而,正确认识我国消费需求形成的机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消费需求对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及其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反应,从而建立我国的消费需求宏

14、观调控理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外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研究,发端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在上一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背景下,凯恩斯的理论指出,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主张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即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从而达到扩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关于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消费函数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需求管理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在控制和阻止通货膨胀及经济衰退时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消费函数理论的创立为人们研究和探讨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性质与稳定性提供了一个极为

15、有用的工具。自凯恩斯以后,又有许多经济学家介入了这一领域。如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所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因此得名;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优配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即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而一个人在某一年内将按自己总资源的多大比例来消费,则只决定于其爱好,而不决定

16、于其资源的多少2。但是,西方经济学在涉及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研究时,往往仅着眼于个人消费行为的设定,将复杂多变的消费者行为纳入某种固定模式考虑,众多消费函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研究,也基本上集中于证明某种稳定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因此,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主流实际上忽略了对个人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物资严重短缺,个人消费的增长受到计划的严格控制,在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需求。在经济理论界,重生产、轻消费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消费问题,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更无从谈起。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主要从改革开放后展开

17、。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消费需求的作用开始显现,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推进,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例如:厉以宁等人比较1978年前后消费需求波动与总体经济波动和投资需求的波动的关系后指出,改革开放后,投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刺激经济的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作用愈发显著3。而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需求增速大幅度锐减,扩大国内需求已经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关键所在。但在此后6年内多坚持实施的积极

18、财政政策,其拉动国内需求的效果并不明显,它不仅产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整个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从而使经济增长乏力。对此,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建国后首次由于即期消费需求疲乏所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并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波动”,市场不振的要害在于“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4”。在实践中,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也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了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向消费需求宏观调控领域扩展,是现实的需要。1.3研究思路(1)首先,通过对我国商品的供求现状、投

19、资与消费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情况及消费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即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2)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以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变迁为背景,来透析我国当前居民消费现状,从这些现状中找出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3)针对上述所找到的影响因素来对应地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消费需求宏观调控对消费需求发生作用的机理,完善消费需求宏观调控体系。第2章 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的评判2.1我国商品的供求现状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逐年对600余种大类商品供求状况的排队分析,“八五”期间,我国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仍占一定比重;“九五”期间

20、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逐渐被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的商品所取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基本消失。表2-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5单位:亿元年份购进总额销售总额年末库存总额1998年24297.427146.83789.71999年24580.827448.33629.72000年29784.132265.53569.92001年32489.135153.33618.02002年36885.940090.33577.92003年45383.948613.23898.22004年114071.43527.6而依据表2-1中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零售企业的年末库存额居

21、高不下,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还在继续发展着。虽然不能否认,部分商品的供过于求是由于生产的绝对过剩造成的,但这种现象却能从一个侧面说明,相对于商品的供给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2.2投资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建国后我国的投资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消费率则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从19522003年,我国投资率(资本形成率)从21. 4%上升到39. 4%,上升了18个百分点,在2005年,这一比率竟达到43.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年份之一。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高近

22、一倍,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在19522003年,我国消费率则由78.6%下滑到58%,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并且,在2004年,这一比率为53.4%,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消费与投资既有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过高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率偏低,从而使居民消费率偏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将近30年的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在片面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落后,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改变了过去片面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强调积累的作法,采取了一些加

23、强农业、轻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但投资率还是偏高。与此相反,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在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手段,但仍然难以抑制社会消费增长率缓慢、消费率下滑的总体变动趋势。在2005年,虽然经过了政府多项政策的调整来抑制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达到了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同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177亿元,仅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0%。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因此,目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已明显失衡,而且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2.3我国居民

24、消费率的变动情况从表2-1可看出70年代末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基本走势:在1979-2004年26年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79年的49.9%下降到2004年的41.4 %,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其中,1980-1989年居民消费率超过50%,其余时间均在50%以下,到2004年只有41.4%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与世界居民消费率的比较状况。我们发现,世界各国(除东亚国家)居民消费率基本在60%以上,而我国居民消费率大约比低收入国家低11-16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4个百分点左右,比高收入国家低10-16个百分点,比南亚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经济学家钱纳里也证实,在人均国

25、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我国在人均GDP超越1000美元的2003年,居民消费率仅为43.4%,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状况来看,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表2-2 1979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单位:%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居民消费率49.950.953.152.252.451.3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居民消费率52.251.150.651.951.749.7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居民消费率48.548.245.544.646

26、.147.0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居民消费率46.646.747.648.046.646.3年份20032004居民消费率43.441.4表2-3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单位:%国别198019901994199819992000低收入国家60.661.062.057.070.062.0中等收入国家63.062.059.063.062.062.0高收入国家60.061.063.062.062.0东亚国家58.055.054.052.053.0南亚国家76.069.070.073.071.0中国50.949.745.146.747.648.02.4消费增长水平与经济增

27、长水平的关系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不变价格计算,1990-200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2%,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分别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按照当年价格,在2004年,我国人均GDP比上年增长15.9%,而当年城镇居民消费比上年增长了5.0%,农村居民消费比上年增长4.7%,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比GDP增长分别低10.9和11.2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加大。这就充分说明,消费水平的增长率正逐步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 通过对

28、上面四项因素的考查,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以下就进行深入分析我国产生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第3章 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分析消费需求(又称为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其中,小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如农民对农产品的自产自用,手工业者将部分产品留归己用等;绝大部分是商品性消费,即居民以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市场上购买所需的消费品和服务。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

29、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作为社会行为,在我国通常是通过政府行为形成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其调控过程相对较为简单,而个人消费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和家庭分别按照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形成,具有分散性、多变性等复杂特点,难以预见。而且,个人消费需求占总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大致在80%左右,是消费需求的主体6。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个人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其宏观调控。3.1收入因素的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是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相应增加;反之,则相反。从长期看,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

30、入之间存在一种大体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从短期看,当居民收入开始增加时,由于人们不会很快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新增收入可能大部分被储蓄起来,致使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的增长,这称之为消费的“滞后性”。然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最终会促使人们在新的收入水平上按比例地增加消费,形成新的消费习惯。3.1.1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在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居民的收入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仍然在中低水平徘徊。统计资料显示,199

31、0-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GDP增速低1.8和2.7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GDP增速低0.3和3.7个百分点。以下就分

32、别探讨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原因所在:3.1.1.1城镇居民收入不高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升到4.3%,2005年与2004年持平,均为4.2%7。失业现象的严重,下岗人员的逐渐增多,这使居民的当期收入、预期收入都急剧下降。影响消费的收入有两类,一类是既得的可支配收入,一类是预示其长期收入前景的持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的收入。在生老病

33、死等一切均由社会承担的计划福利制度下,后一类收入在居民收入预算时几乎不用安排,因而对消费的影响不大。而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和转变为市场经济后,持久性收入的影响会日趋明显。普遍面临失业威胁,必然使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尤其是建国后几乎未曾真正有过失业威胁的中国城镇居民,对失业的反应会更为敏感。在此情况下,维持或压缩即期消费,增加当前储蓄就必然成为居民的选择。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和居民存款用途就证明了这一点。3.1.1.2农村居民收入不高的原因(1)生产结构不优化,规模效益差。我国农业生产中很长时间内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民囿于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一直延续传统

34、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一个农、林、牧、副、渔大农业共同发展的思想。主要生产单一的粮食产品,并且,农民一般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单调的农产品种类,质量上又没有竞争优势,再加上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很难做到适销对路,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因而造成农产品销售价格较低,使农民提高农业收入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是农民收入难以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家庭生产责任制虽然有着良好的历史意义,它在当时起到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它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规模效益对任何产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现今我国农业的生

35、产就更有必要。缺乏规模效益,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就较低,而且新的技术难以大规模的推广运用,这样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小规模农户技术成本过高而形成技术风险,阻碍了农民靠科技增长收入的途径。(2)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品种的改良和品质的提高与农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关系。分散、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在面对市场需求约束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提供产前信息咨询、产后的销售、加工等服务,单个的农户就很难解决小生产与快速多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产业化经营水平仍较低,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如果农户生产中存在产供销脱节,不

36、能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那么由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农产品上市的季节性以及农产品保鲜程度要求等原因,农户的生产计划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常常是产量上去了,价格却下跌了。(3)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约4.8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4亿至2.1亿人。仅仅依靠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吸纳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现实。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企业大多经营不善,不仅给农民发不出工资,其自身也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同时由于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滞后、政策惯性、就业空间不充足、对外来人员歧视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额的巨大和乡镇企业与大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矛盾严重影

37、响了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所谓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收入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居民消费所增加的数量。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的变化将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收入分配的均等将提高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成负相关关系8。而在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逐渐扩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9。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

38、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2004年为3.21:1。 (2)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0.5%和8.4%;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7:1:1.0

39、1(中部为1),可见,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很大。在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达到了2.31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达到了4.1倍,并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研究员称,我国目前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进一步扩大,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将面临着严峻挑战。他所负责的研究报告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划分为20多个大行业和50多个小行业。按大行业来分,200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1372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5132元,二者相差2.68倍;2003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40、业32244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6969元,二者相差4.63倍;2004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4988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7611元,二者相差4.60倍。(4)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从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看,分配政策的缺陷是导致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白手起家迅速致富者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41、使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的接济。不仅如此,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在城乡行业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可以以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来说明,96年、98年、99年、2000年、2003年该系数一路上升,分别高达0.424, 0.456, 0.457, 0. 458,0.458,而在2004年超过了0.465,2005年甚至逼近0.47。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表示比较

42、平均;表示相对合理;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10。因而可以得出,我国已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对于高收入阶层,这些人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消费对象主要是进口品而非国产品,所以这类人国产品的消费倾向极低,而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但又无购买能力,而且其消费的滞后性可以落后现实所提供的消费条件很远。因此,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随着收入差距的持续恶化,必然会导致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3.2供给因素的影响供给对消费需求是有影响的。消费需求不足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和消费脱节。我国这次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供给方面的因素表现得很明显。供给因素的影响,即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

43、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数量增长较快,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就能大幅度增加,储蓄部分则相应减少;反之,则相反。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引起消费结构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消费品的供给结构不能在短期内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就势必使居民新增收入中的大部分不能转化为消费。在当前,我国消费品的供给状况是一部分商品大量积压而另一部分供不应求。一方面,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在大幅度增加。在产品过剩的背后,是低水平重复和产业结构雷同。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到60%。同时,产业升级缓慢,工业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4、的仅占26%,而需要淘汰的落后设备超过12%。显然,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这种状况,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引发相对过剩的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领域仍很狭窄,消费档次较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共有5万多种商品,仅仅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消费品种单一,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因此,在认识消费不足时,应结合供给因素来分析,因为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往往同时发生在经济波动中的繁荣阶段。3.3价格水平的影响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并由计划价格向双轨制再向市场价格体系转化,其中90年代前的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明显,原因是已习惯几十年

45、固定价格的城镇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承受能力很低。1978年后,首先大幅调整食品价格,使居民食品支出上升,因此,1979-1984年,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1985年物价大幅上涨,居民担心货币贬值,将大笔现金用于购买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使日用品支出猛增。1988年物价大幅上涨,引起了疯狂的“抢购风”。而近几年来,从统计出的全国物价指数来看,每年涨价幅度均不大,以下为2005年全国物价指数表:表3-1 2005年全国物价指数指标名称全国城市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8100.510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8101.6102.22005年,全国的物价只比2004年上涨了0.8个百分点,但是,

46、因为多年来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物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因此,涨价的基数过大,则必然使居民的相对购买力降低。特别地,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的物价上涨幅度要高于城市,农民的收入增加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而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的较快上涨,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价格过高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3.4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的预期是相当稳定的。其主要原因有(1)居民的收入来源具有平稳性。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自1956年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以后,职工的工资水平一向是比较稳定的。在1978年以前的绝大多数年份中,职工年平均工资都在500-600元之间小幅度波动;(2)国

47、家的福利制度几乎使居民的未来风险为零。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居民实行一系列福利补贴(主要针对城镇居民),这包括低价供应生活必需品、公费医疗、公用住房配给、免费上学读书和就业保障等等。这种国家对居民实行从出生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无风险的预期。而90年代以来,由于各项制度的改革,居民已经由原来的稳定预期变为了强烈的不稳定预期。首先,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强烈的收入风险预期。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导致居民的失业率不断上升,据2004和2005年的年度统计公报,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国的城镇居民失业率均达到了4.2%,实际上,由于存在着隐性失业,城镇居民的实际失业率远

48、远高于官方统计数字;其次,住房作为普通居民消费的最大一部分,在90年代以后,住房货币化改革逐渐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并以国家大规模对公房进行销售为标志;最后,在这一时期,国家集中出台了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改革方案,而且,因为这都处于转型期的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因此这些方案便一直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不断变化的方案又不断改变着消费者的预期,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未来消费支出上升的预期大大强化,也增强了居民的谨慎储蓄动机,这一升一降,使居民未来预期更为悲观。第4章 拉动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4.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4.1.1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4.1.1.1千方百

49、计地创造就业机会由政府的干预来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则是通过为没有收入来源或失去了收入来源的人群提供取得收入的机会来增加消费需求。在我国目前大量城镇居民下岗失业的大背景下,这项政策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需求管理中,政府通过实施扩张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措施,可以间接地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在扩张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受到资本有机构成的限制。我们知道,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会逐渐提高,而根据马克思的理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渐提高,总资本增量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成本其增加量会越来越少,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即大量的失业人口

50、。因此,为提高投资扩张过程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我们在强调提高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仍然有必要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同样的资金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远远强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此外,在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进国外资本,也是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改革开放20余年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大量引进外资,不仅改善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而且,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到2004年末,我国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共242284户,注册资本7285亿美元,投资总额13112亿美元,就业人员563万人。在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

51、政策中,以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直接投资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部分投资也是政府直接提供就业机会的手段。 4.1.1.2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城镇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者,他们还生活在温饱线的边缘,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却并没有消费能力。如果政府能采取措施来增加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无疑会大大提升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1)加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在2005年,由于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使财政赤字大大减少,这便为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

52、了社会公平,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强制适用于全社会各种所有制形式及一切部门,是对通过市场形成的劳动收入水平的人为限制。最低工资标准一般应高于在市场上自发形成的最低工资水平,以保证劳动者一定的生活水平。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因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最直接的手段。4.1.2增加农民的收入(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要在稳定总量、确保供给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品种、优化品质,提高加工转化水平,注重质量和效益11。要根据各地资源优势

53、和市场条件,优化农产品布局,并通过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方式,逐步形成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而且能获得加工、流通等后续环节的收益,从而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不同的利益主体联结起来,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农业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

54、的核心问题。(3)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使得大多数农民只能“土里刨食”,不能从其他产业获得收益,这是造成我国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要以产权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的改制,同时还应结合农业产业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乡镇企业比重。另外,乡镇企业应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特点,积极开发生产适应农村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据统计,在“十五”时期,城镇化年均大约提供6

55、00万个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今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将主要依靠城镇化。因此,我们要研究制定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包括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吸引投资以及财政和信贷的支持政策,鼓励农民进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循序渐进,分步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村问题,而且更是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4.1.3 调整收入差距4.1.3.1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尽快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要加快提高农民的收入,主要的途径

56、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尽快消除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把城市化进程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的第二产业发展。4.1.3.2 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加速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强调控,有效控制地区差距,一是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尽可能缩小地区间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自身竞争力;二是强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其他经济援助手段,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强化扶贫,尽可能弥补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收入差距。4.1.3.3 缩

57、小行业收入差距行业收入悬殊巨大,其深层次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垄断,特殊的行业地位、行政权力的介入、个别行业占有全国人民的资源来获取超出一般行业的利润,这些都是当前一些垄断行业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如果我们缩小或消除行业的垄断收入,该行业的实际收入与合理收入的差距就会缩小,甚至消除。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打破垄断,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第二,建立规范的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体制;第三,积极创建市场竞争环境,最重要的是减少进入管制;第四,改变产权结构,尤其是改变大一统的国有制的产权结构,某些领域可适当向外资和民间资本开放。同时还应该积极培育市场竞争主体12 。 4.1.3.4 缩小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1)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功能。高收入人群不但获得了高报酬的企业家才能收入和资本收入,而且两者的持续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高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