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_第1页
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_第2页
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_第3页
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_第4页
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引言出口增长是拉动纺织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把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放在世界纺织工业和国际市场总的发展这个大环境中来重新认识和评价,通过加强对贸易对象国和贸易竞争国的了解和研究,准确把握国际市场的变化,正确定位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业中所处位置,确立今后纺织业的改革和调整方向,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发展对策是纺织工业的当务之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从产出规模和生产能力看,1985年以来的15年间,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3,2000年达7766亿

2、元人民币,占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10.7;纺纱和纺织生产能力从1997年起,化纤从1998年起,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从出口规模看,平均年增长16.4,2000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达161亿美元和361亿美元,占全球此两项贸易的比重,纺织品从1980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10.2,服装从4.0上升到18.1,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纺织工业发展如此之快,除国内经济发展推动其增长外,出口增长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名义出口依存度在47左右,剔除加工贸易因素,实际依存度约在30。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叉与融合,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

3、会越来越高,国际市场将成为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是靠常规产品的数量战术和低平价优势,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逐渐暴露出这一战术和优势的正面效应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这种出口增长方式下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并制约着纺织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有必要把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放在世界纺织工业和国际市场总的发展这个大环境中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对世界纺织工业和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研究,不但要了解和研究贸易对象国,还要了解和研究贸易竞争国,只有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和研究,才能知彼知己,才能更好地准确把

4、握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而正确定位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业中所处位置,确立今后纺织业的改革和调整方向,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发展对策。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索,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2.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变化2.1 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变化特点 国际纺织品市场一直都是不稳定的,各国出现各种不同的现象与变化。一般发展中国家拥有广大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拥有进入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优势条件,大批量的生产使经济效益提高,也极大的冲击了国际市场,给发达国家纺织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纺织品进口的门槛,设置质量技术障碍,提高本国的纺织品的

5、技术含量,开发新的面料,来应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2.1.1 纺织品服装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世纪60年代,化学纤维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纺织工业的一场革命。一方面替代了棉花、苎麻和动物毛等传统纺织原料,解决了天然纤维原料不足制约纺织业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拓宽了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加快了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生产的增长,使纺织品生产和消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90年世界化纤生产达3800万吨,2000年上升到4700多万吨,年平均递增2.3,并从1998年起,化纤纺织品消费量占全部纺织品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5.41。纺织业发展推动了其贸易增长,据世贸组织统计,19851990年世界纺织品和服装

6、的市场规模(出口额口径,以下同)平均每年递增15和17,90年代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4和6的持续增长,超过了同期生产增长,2000年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市场规模达到1575亿美元和1989亿美元,突破了3500亿美元大关,占世界工业制品市场的7.8。  2.1.2 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欧盟东扩和美洲合作的加强,加快了西欧对中东欧,北美对拉美的纺织品贸易增长,19902000年的10年间,分别增长了12和16。在服装贸易上,拉美对北美,中东欧及彼罗地海地区对西欧的贸易增长加快,分别增长了23和15。市场区域化速度越来越快,趋势越来越强劲,区域外国家介入区域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2。2.1.3

7、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市场中,服装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0.8上升到2000年的59.0,超过了纱和织物所占的比重。纱和织物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原料所占的比重,化纤纺织品所占的比重超过天然纤维纺织品。此外,19952000年的5年间,全球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消费平均年递增3.9,其中亚洲国家增长最快,年递增5.33。随着工业化推进和纺织品应用领域的扩大,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是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域。2.1.4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明显提高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在亚洲和欧美少数几个国家,2000年位居前15位的国家其出口额分别占世界同类产品市场

8、的74.5、63.1,进口额占53.4、79.4。从国家类别看,至70年代末,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在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中所占的比重,1980年为47.0和31.8。80年代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的出现,集中在发达国家间的纺织品贸易开始转向这些国家,市场份额逐年提高,1990年纺织品达到13.8,服装达19.6。9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纺织品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17.9提高到2000年的37.2,服装从31.5提高到42.0。尤其是在棉类制品市场,2000年占国际棉纱市场的58.1,棉织品占45.64,棉类制品是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的主流。

9、在化纤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化纤工业发展,打破了欧美日垄断国际化纤市场的格局5 19。  国际纺织品市场变化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消费增长是拉动纺织品市场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二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国际化促进了纺织服装市场发展,是推动贸易增长超过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三是国际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改变了世界纺织业格局,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发展和贸易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后配额时代纺织品贸易市场格局的变化国际纺织品贸易将正式取消配额限制,世界纺织业将进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纺织大国和全球经济发展明星的中国,自然受到各国注目。

10、中日经济贸易关系极为密切,近期日本业界对全球纺织品未来市场的格局变化、发展趋势和前景也发表了不少观点和预测。首先是中国、印度将崭露头角。日本业界认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贸易分析,后配额时代最大的受惠者将是中国、印度,南亚孟加拉等国也将明显得到好处。2004年以前,在欧盟的纺织品进口的来源地中,占据地利之便的土耳其居首位,但取消配额后头把交椅将有可能让位给中国,印度将占居次席。欧洲的市场格局也将变化,此前在配额框架内主导设定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将受到很大影响。与美国相比,欧盟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进口限制较少。今年5月欧盟东扩,增加了10个新成员,非关税贸易区进一步扩大,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合

11、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在欧盟市场的主要份额将减少。前者主要是因为将丧失此前所保持的区内自由贸易优势,后者主要是因为地利不便。在成衣领域,欧洲市场份额的变化将更加激烈。分析认为,印度和中国占据的份额将增加很多,而非洲国家、美国、中东欧国家、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份额将下降。后配额时代美国市场受到的影响要比欧洲大,除中国和印度之外,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纺织品和成衣出口都将下降,受影响较大的将是墨西哥等国。墨西哥此前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好处,而配额取消之后,这种优势将明显减弱。日本业界认为,由于纺织品和成衣行业在过去百多年的时间里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要有廉价劳动力就能占据优势,因此,产

12、业中心基本上都向具有低生产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目前中国在纺织品和成衣的设计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很强的竞争力,如果这方面的水平得以提高,那么,中国的纺织品和衣料等将很可能所向披靡。出于经济和就业等方面的考虑,美国纺织业界现在已有人呼吁将配额取消时间延长至2008年,去年底起又对从中国进口的3种纺织品发动进口限制,估计将来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方面的摩擦将难以避免。2.2 区位发达国家纺织工业的动向及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加强对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动向的研究。这不仅是因为发达国家垄断着世界纺织业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占据着70以上的国际进口市场份额,他们的纺织产业政策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取向对世界纺

13、织工业格局,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及其未来趋势会产生重大影响。  2.2.1 美国近年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本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措施。在产业政策上,把服装用纺织品向功能型(functional  fiber)和高感性(high  touch)方向引导。高附加值纺织品强化在国内生产,而附加值低的常规产品则通过加勒比海计划(CBI  Caribbean)和援引关税法807条款(注:该条款的核心内容是,使用美国生产和裁剪的纺织品,在NAFTA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加工的服装可享有美国的减免关税和非配额限制等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

14、扩大从加勒比海沿岸国家的进口份额,为该地区国家的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提供了平均90以上的贡献率。自1992年10月NAFTA启动以来,增加对墨西哥投资,扩大域内生产和进口份额11。由于NAFTA对域内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了远比ATC更加优惠的关税和配额待遇,加快了域内国家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这使墨西哥在美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12.9,取代中国并成为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加拿大从5.2上升到12.5,跃居第三5。为提高服装业竞争力,1992年设立了“The  National  Textile  

15、Center”,在“Textile/Clothing  Technology  Corp”主持下,产学研联合,实施AMTEX(American  Textile  Partnership)计划,将其军事技术移植到纺织业,以DAMA(demand  activated  manufacturing)为计划的核心,利用EDI和效率化物流系统(ASN,advanced  shipping  notice)及选择生产系统(AMS,alterna

16、tive  manufactory  systern),连接生产和流通,并把计算机辅助织物质地评价技术(CAFE)和高速裁剪技术(rapid  textile  cutting)引入生产,建立了快速反应系统(QR),创下交货期最短的世界纪录。快速反应是美国服装业竞争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非服装用纺织品领域,加强对土木建筑、宇宙航空和汽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新型纤维材料和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12。 2.2.2日本在产业政策上,5070年代重点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提供资金援助,促进设备升级换代,助年代中期以来转向集中

17、支持新产品开发。同时为克服劳动力成本劣势,一方面把丧失竞争力的常规产品和缝制等生产性低的夕阳产业(declining  industry)移向海外(注:按1998年末口径,以在国外或同国外企业合作的102个日本纺织企业为例,对外投资构成比是亚洲75.4,南美16.7,美国3.9,欧洲和澳大利亚各为2.0。日本棉业技术经济研究所,日本纺织月报(日文版),1999年2月。),另一方面为推进纺织业资本技术集约化,引入高速纺纱技术(onestep  process),生产过程实现计算机控制,实施无人工厂。90年代,通过LPU(注:LPU(协作业集团)是在NIEs

18、崛起和日本国内市场构造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高级化方向过渡的背景下,1988年出现的概念,是为灵活地适应多品种、少批量和短周期为特征的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企业群,是强调市场信息收集和产品策划等功能互补的多个企业的合作形式10。重点培养“创造市场能力”。近几年,为了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建设了纺织服装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QR网络。  为实现从产品推出(product-out)向市场进入(market-in)的经营战略转变,1993年12月制定了“新纤维展望”,在服装用织物领域,开发独创性设计和功能,通过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差别化战略,提高质地和功能附加值。  在产业用功能型纤维和

19、织物领域,日本是这一领域技术的垄断国家,其需求量占世界总量的40。近年来,开发了超细合纤和防止沙化及促进生物生长的吸收性纤维,净化空气和水的过滤纤维及活性炭纤维,储热保温纤维,抗菌防臭纤维,利用微细曲面涂层纤维技术,开发了抗反光变色纤维,抗紫外线和静电辐射纤维和形态稳定的防皱纤维。此外,开发了空心纤维、无纺布纤维以及与人体吸收性相融合的生物模拟纤维等,创造了市场。  2.2.3意大利1971年制定了纤维产业法,直到1977年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支持培育和强化行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并购(M&A)推进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和外国企业合作,渗透国外市场。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

20、为此,在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产地Prato  Carpi  Biella,该地政府和银行及商会共同出资,创办纺织服装研究所,职业训练所和信息中心。在毛织品生产中心Prato,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1995年创办了职业训练所。在针织品生产中心Carpi,1980年设立了纺织信息中心。在丝绸生产基地,1983年设立了纺织设计中心,1994年成立了CAD/CAM中心。  意大利的多数纺织企业的经营活动是面向世界的,拥有世界级品牌优势和织物王国的地位,经营特点是以其设计和工艺上的优势,开发高品质、差别化和个性化产品,是其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源泉2.2.4德国

21、70年代,为了减缓进口压力和求得廉价劳动力,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建厂,生产劳动密集型常规产品,确立境外生产和销路。此外,政府制定了再输入减税制度,对出口纺织原料给邻近的葡萄牙、希腊等国,加工后再进口的产品给予关税特惠(OPT)(注:按OPT(off-shore  processing  trade)规定,使用附有EU原产地证明的原材料,在地中海沿岸和中东欧国家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增值部分可减免关税。1998年1月起欧盟全面放宽对东欧国家的纺织品,特别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阻止中低价产品大量流入。进入80年代,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2、德国在功能型织物和编织物领域的生产技术居世界一流,高感性织物技术发达,开发重点是家庭和产业等非服装用纺织品。德国纺织业是由专业化中小企业构成,其经营特点是把资源投向主力产业的核心产品,进行集约化经营,生产品质最好、世界第一的产品。 3. 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出口竞争力评价3.1 贸易规模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3.1.1 贸易规模和进出口商品结构2001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额达708亿美元,其中出口542亿美元,进口166亿美元。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在出口商品中,纺织原料出口7.5亿美元,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4。纱和织物出口168亿美元,占31,其中棉纱、棉织品及棉混纺织品占30

23、.2,棉类制品仍然是纺织品出口的主流。服装出口367亿美元,占67.6。原料、纱和织物、服装,三者出口比例为13168,表明我国纺织业的纱和织物及服装等中下游产品的出口产业群已经形成且具有规模15。  进口商品主要是纱和织物,达126亿美元,占76,是贸易顺差最小的项目。其次是纺织原料,27亿美元,占16.3。在服装用纺织品领域,目前内销服装用的纱和织物的自给率达90,但输出服装用高档纱和织物的自给率仅达45.2,不足一半,是进口依存度较高的项目。  总体上讲,纺织服装业是顺差较大的产业,但由于我们的优势仅限于中低档产品,加上结构性原因和体制性矛盾,在羊毛、化纤、棉纱、毛纱

24、、高档合纤织物及针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项目上有较大逆差。特别是一直有竞争力的棉类制品的贸易顺差也在逐渐缩小,19902000年的10年间,累计减少1500多亿美元,反映出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脆弱,技术含量较高的上中游产品技术滞后且生产能力不足,是纺织业的薄弱环节。  3.1.2 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我国在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2000年已达到10.2和18.1,居世界第一位。进口占7.7,继美国之后居第二。在国际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2000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70.2份额集中在欧盟、北美和日本,其中纺织品占47.3,服装88.3。我国在这三大市场的同

25、期占有份额达15.3,其中纺织品8.1,服装18.4,位居第一5。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纺织品服装市场。近年来,我国对日本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较快,2000年出口额达167.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20.4亿美元,占其市场的41.2,服装147.1亿美元,占74.7,是日本的第一大供应国。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市场,我国输美纺织品为18.9亿美元,占其市场的10.8,位居第三,服装达85.8亿美元,占13.2,居第二位。欧盟是世界最大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的63.1,服装市场的38.9,由盟内国家相互占有。我国在欧盟市场的占有份额,纺织类仅占3.8,服装占9.4,与日美市场比相对较低。按其市场容量,是潜力

26、最大的市场。  3.2 纺织工业出口竞争力评价3.2.1 价格竞争力价格优势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推动出口增长的主导优势。但价格竞争导致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日趋恶化,成本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利润优势6。  从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看,在合纤领域,发达国家的常规产品价格竞争力已经丧失。90年代中期,台湾省和韩国针对国内市场增加的合纤投资,由于国内化纤工业发展,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聚酯纤维领域,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价格竞争将更激烈。在棉制品领域,东盟和巴基斯坦等国是我国在欧

27、美日市场的实质性竞争对手。我国原棉年生产量超过5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23,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种棉成本上升和棉花专营制等因素影响,价格比80年代初上涨5倍,高于同期国际市场价格(注:国际市场价格2000年末为64.93美分/磅(纽约棉花交易所期货收盘价),2001年末降至33.54美分/磅。),资源优势可转化为价格优势的余地越来越小。在毛纱和毛织品领域,我国羊毛资源居世界第四位,当前主要竞争对手是台湾和韩国,今后要转向发达国家。  从工资成本看,低工资是我国纺织业获得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1990年国内纺织业的小时工资成本为0.37美元,竞争国巴基斯坦是0.39美元,印度是0.7

28、2美元,印尼是0.25美元。截至1996年,国内的工资成本上升到0.58美元,上涨了57。而其它三个国家的工资成本为0.43美元、0.56美元和0.52美元,均低于同期国内水准,工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3.2.2 非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可分解为质量竞争力、非质量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产品种类和功能要随消费倾向的升级而呈现多样化和高级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价格竞争力向非价格竞争力过渡,是推行差别化产品战略的基本要素。非价格竞争力低下是我国纺织业不能实现高附加值的主要原因。  从质量竞争力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以及评价体系跟不上国际化、产品短周期化等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新型纤维功能,消

29、费者利益等问题不能做出快速评价,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是影响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以棉纺和毛纺设备为例,在现有的4189万锭棉纺设备中,属国际80年代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40;330万锭毛纺设备中,属先进水平的仅6,距国际先进水平差1015年7。  非质量竞争力包括产品款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交货期、企业形象和管理水平、产品品牌(认知度)等内容。纺织品特别是服装不同于其他产品,款式即观感价值是非质量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观感价值的需求特点是与价格弹性关联较小、与收入弹性关联较大,是高附加值的创造链。  纺织品和服装价值除了成本价值外还包含观感价值

30、。观感价值是与设计并行的,发达国家尤其重视织物款式设计,对服装用织物实行差别化管理,差别化率达65。目前商品策划和创造型设计人才严重不足,设计缺乏创意,大部分是追随国际流行样式,属于自己商标的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独立开发差别化产品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准。  技术竞争力方面,目前常规合纤和棉织品技术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新合纤技术和超高速纺纱技术领域,还有相当差距。在混棉和复合化纤维技术以及染整后工艺处理等技术难度较大的关键领域,尚不过关,仍处于依赖国外技术的较低阶段。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日益加深,发展中国家获得关键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企业用于R&D的投入不足等原因,要缩短常

31、规产品以外的技术差距,仍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技术积累。  3.2.3纺织工业出口专业化程度利用Balassa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注:RCA,A=(X,i)/(W,i)/(X/W),x,i:某一国之产品出口额,w,i:世界i产品出口额,x:某一国出口总额w:世界出口总额。)14,可以综合考察和评价纺织业的竞争力实态。在我国九大出口产业中,服装RCA指数为4.52,出口专业化程度最高,纺织业为1.52,居第三位(注:轻工消费品为2.73,原料1.28,食品1.24,铁钢0.83,机械电子0.65,化学制品0.53,非铁金属0.26。)。  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比较优势

32、指数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平均值大于1,与主要竞争国相比,具有竞争力。纺织品RCA指数从3.51降到1.52,专业化程度明显下降。其中纤维纱和化纤织物的专业化程度小于1,是逆差型贸易;棉织品从6.23降至1.86,降幅较大,顺差逐渐减少8。入世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4. 加入WTO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影响4.1 市场准入条件明显改善入世之前,我国是以双边协议进行纺织品贸易安排,优惠大多附有苛刻条件。加入WTO虽然不能消除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所有阻力和障碍,但可以享受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改善市场准入条件,排除非贸易因素干扰和制约,对纺织品贸易将产生积极的影

33、响,而且会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平均关税率在5左右,但对纺织品却仍保留着高率关税(tariff  peak)(注:一般地说,高于平均关税率3倍以上,或20以上的关税率均为高关税。)。以我国主要纺织品出口市场为例,美国的纺织品关税高于平均关税4倍。欧盟在10以上,高关税问题,欧盟的态度是保留至下一轮多边谈判时再议20。日本的纺织品关税为8.5,但税率呈阶梯式结构(tariff  escalation),对服装等深加工产品进入其市场构成障碍。关于数量配额(quota),在“纺织服装协议”(ATC)启动以前,发达国家以“多边纤维协议

34、”(MFA)为依据,采取数量限制(注:纺织工业是与人类的基本消费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产业,具有扩大就业的特征。从国家政治安定角度,纺织品市场开放问题始终是争议较大的课题,是受保护最多的产业。早在6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从日本和香港的纺织品进口,从1961年10月1至1962年9月30日,曾实施过“Short-Term  Arrangementon  Cottron  Textile”,1962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LTA,Long-Term  Arrangementon  Cotton

35、  Textile”,该协议曾三次延长实施直到1973年12月31日。1974年1月1日起,发达国家把纺织品贸易问题,从GATT体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实施MFA,对来自NIEs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直到1995年1月1日起ATC生效。限制的范围涉及到棉、毛和人造纤维以及衣类等。我国于1984年加入该协议,客观上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出口环境17 18。)按ATC制定的时间表(注:ATC第2条和第3条要求所有会员国逐步废除不符合GATT规定的一切限制。但第6条允许进口国对尚未纳入一体化的产品实施新的数量限制。协议规定按1990年进口贸易量基准,从199

36、5年1月起至2005年1月,把纺织品贸易按三个阶段分十年纳入自由化,涉及品种达795种(HS6单位为基准)。具体目标是1995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纳入自由化率为16(按贸易额基准,欧盟仅完成了9,美国只履行了7),1998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为17,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为18,2005年纳入其余的49。ATC废止,配额全部取消。),发达国家将分阶段废除纺织品进口配额,这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份额逐年增长。但最后一年的自由化率高达49能否按期履行仍是一大疑问16。4.2 纺织工业面临的挑战我国纺织工业一直受到高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高度保护。按ATC

37、第7条规定,进口国在开放本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时可视出口国履行WTO义务的情况而定。出口国义务包括:改进纺织品市场准入条件,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平等的贸易条件,避免对进口纺织品实施歧视性政策和措施等9。  按我国WTO加入议定书中承诺的减让关税(Concessions)简单平均推算,纺织品和服装的关税要从1999年的25.4和32.9,降到2005年的10.3和16.1。非关税保护措施也要逐步向关税化过渡。目前列入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纺织品有羊毛、涤纶、腈纶、聚酯切片、棉花和化纤。进入WTO,这些都要纳入多边纪律约束之下21。  随着关税降低和关税化进

38、口范围扩大,一方面通过进口,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或资源相对不足产品的调剂余地,降低生产成本,利于提高竞争力和整体贸易利益,对纺织业过渡性发展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贸易自由化挑战,我国高技术纺织品行业发展尚不成熟,抗冲击的弹性弱,幅度小。一旦短兵相接,这些部门短期内要受到冲击,而且可能出现萎缩。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纺织品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人均消费量已从1980年的3.5公斤上升到2000年的5.8公斤,2005年将增加到6.4公斤。消费总量2000年达11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3,其中服装用占61,装饰用和产业用各占25和14(注:按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顺序,英国消费结构为41372

39、2,日本是292942,欧盟为463519。),预计2010年后两项纺织品消费所占比重将超过50。而我国实际纺织品生产中非服装用仅占25,即使全部用于内销,也满足不了国内需要。外国资本把我国作为首选的看好市场,借我国加入WTO开放市场的机会,设法渗透国内市场。因此,提高竞争力,加快开发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型纺织品是纺织工业的紧迫任务。  5. 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对策建议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脆弱和非价格竞争力低下是中国纺织工业在实现高速增长、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两大基本问题,是当前纺织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解决好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纺织工业走出低谷,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与此

40、同时,劳动力过剩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加上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流动性差,缺乏弹性,是纺织业改革和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成为纺织工业下一步调整的基本方向。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路和对策。5.1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非价格竞争力高技术含量产品对扩大出口和改善贸易条件、提高出口增值率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竞争力不能一味地靠减人降价,关键是要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纺织业上游是技术密集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新型纺纱和织造、新型染整和新型化纤材料等薄弱领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把产品结构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常规

41、型产品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别化产品转变。这也是摆脱与东盟、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展开过度价格竞争的捷径。  技术(Know-how)和人才是推进差别化产品战略的基本要素资源,是提高纺织业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要舍得长线投资,在纺织业发展较好的省区,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加强同发达国家技术合作,积极参与纺织业国际化进程。抓住发达国家纺织产业调整的机会,嫁接技术,这是今后跟踪和解决技术来源的重要路径。要重视中小纺织企业对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品结构的补充完善作用。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机动性优势,使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呈多元化和梯级

42、化分布,提高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多品种、小批量、交货变化迅速的能力。5.2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纺织业过程中,外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进外资既可以引入先进装备等硬件技术,又可以引来更为重要的软件技术,可以改进质量控制技能、提高设计、国际营销和管理水平,能达到效益倍增的目的。  为达到外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目的,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要有明确的部门导向,增加技术薄弱环节和部门的外资比重,避免外资对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的简单替代,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要把引进外资与国有老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外商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43、。  此外,加工贸易对我国传统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纺织品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已经成为纺织品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介入,提升了加工贸易方式下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已从单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缝制加工提升到参与国际品牌产品的合作生产和国际分销网链。但由于加工贸易区主要采取封闭式管理,政策性因素和运输等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加工贸易区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不利于同内地生产要素结合,影响产业后方效果的发挥。今后要在扩大加工贸易中的国内纺织原料和织物的使用比重上下功夫,动员海关、商检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配合,提高加工贸易对调整纺织产业结构和扩大内地就业的作用。&#

44、160;5.3 调整纺织产业布局纺织上游是对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产业,但由于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原料产地和生产基地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抢原料争市场,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形成不了规模经济。另外,我国纺织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大部分天然纺织原料产地却分布在内地,原料产地和生产基地脱节。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生产基地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导致生产基地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重要原因。1998年国家曾实施过“东锭西移”调整战略,最近又出现了民间推进的“东蚕西养”举措。这些战略和措施有利于发挥产地资源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可以避免劳动力“东移”,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  沿

45、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纺织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今后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应该逐渐转向技术优势和窗口功能。而原料产地适于发展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的一次产品加工产业。同时,要把产业布局与引进外资、西部开发战略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按优势互补原则,调整和布局纺织业的分工体系。  5.4 制定纺织行业改革和调整政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报告表明,未来10年,中国需要创出1亿个就业岗位,才能吸收从农业转出的40005000万剩余劳动力以及国有企业转出的和城乡新增的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未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意味着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

46、特殊意义,充分就业应该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  我国纺织业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诚然是因为物美价廉,但价廉因素占的比重更大,优势的主要源泉是廉价的劳动力要素优势。以我国现实的非价格竞争力状况,不能想象离开和丢掉劳动力优势的纺织业该是一个什么局面。从这个层面上讲,纺织业的改革和调整目标不能成为失业的原因和结果。当然,伴随调整过程出现局部性的劳动力过剩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创新,通过调整创造出新的纺织领域和新的产品,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出新的就业源。作为政府应有配套保障措施,预防和减少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摩擦,确保改革和调整有序顺利地进行。  5.5 推进市场多元化区域

47、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也给域内市场高筑了一道保护墙。特别是“欧盟东扩”和“北美南下”,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很大。由于欧盟和北美贸易区的域内国家间和邻近国家间相互提供了比WTO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加上地理位置优势,美国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欧盟从东欧、波罗的海地区和地中海南岸国家输入纺织品服装既便宜又快捷,具有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此,一方面要抓住入世后欧美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改善的机遇,设法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提高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加强亚洲区域内的合作,并开发俄罗斯、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富有潜力和前景广阔的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偏重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偏重度高达70以上。事实上,中日两国间出现的纺织品贸易摩擦,不能完全排除中国对日出口激增的因素。市场多元化不但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而且还可以化解和消除与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避免与竞争国过度的价格竞争,促进贸易健康发展。当前构筑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10+3”的合作框架,将为扩大区内贸易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利于巩固并扩大亚洲市场。  在推进市场多元化过程中,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是信息量不足。要切实发挥行业信息中心的作用,努力为企业提供必要和充实的信息。企业自身也要注意市场信息搜集,以我国目前的织物工艺和品牌还不足以引导他国的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