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诗三首重难点探究 1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 提示:“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秋兴八首(其一)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写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都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游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3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赴”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首联

2、着重写孕育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的地方的自然环境,一个“赴”字凸显了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腾的雄奇姿势。咏怀古迹(其三) 4咏怀古迹(其三)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提示: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5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

3、吗?为什么? 提示:不同意。(1)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我国历史上的奇伟女性,本身就是英雄。(2)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的英雄形象。登高 6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7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提示: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8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提示: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情景交融,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