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忧殇论文_第1页
荣耀与忧殇论文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荣耀与忧荡论文:荣耀与忧荡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征服者以荣耀,给被征服者以创伤;为将者功成名就,阵前卒马革裹尸。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向前推进,总是离不开战争,这一斗争的最高形式。而自古以来描写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民间歌谣亦不可尽数。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是一首记录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秦风中的古代民间歌谣。对于无衣诗义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这里就几种主要观点作以阐述:一、讽刺诗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极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秦总

2、论云:“秦以力战开国,其以力服人者猛,故其成功也速,其延祚也短,而其敝也失于黩武而不能自安。是故秦诗车邻驷驖小戎诸篇,君民相跃以武事,其所美者不过车马音乐之好,兵戎田狩之事耳好战而不恤民,则无衣作矣。”这是建立于时代大背景之下的说法。据传诗经为孔子编订,其所收录诗歌大约产生于周武王(公元前世纪)到周敬王(公元前五世纪)之间,部分可能产生更早。其时代为周初至春秋末期,尤其是周平王东迁国都之后,地方诸侯纷纷崛起,周朝礼制面临土崩瓦解,封国之间相互侵伐,战火四起,连年不绝。作为战争创伤的直接承受者,底层百姓自然是对战争深恶痛绝,基于当时的背景,百姓不能直抒其怀,只能借助于表面上的歌颂,实则通过“无衣

3、”与“兴师”之间的强烈对比,凸显出君王不恤民生,穷兵黩武的好战行径。当代史学家蓝菊荪著诗经国风今译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要用人的时候,就花言巧语,不用人的时候就一脚踢开,这正是一切统治者的惯技。”可见,作者认为无衣只是统治者实行武力扩张而对其将士的“花言巧语”,作为无衣的歌唱者,百姓本身显然已经识破了这一“统治者的惯技”。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对无衣的译文为:你岂肯说你无衣是多么冷?我有棉袄可以大伙穿上身。而今你兴起了不义之兵,集合的矛子干戈真数不清,派我壮丁说是大伙的仇人。你岂肯说你无衣是多么冷?我有汗褂可以大伙穿上身。而今你兴起了不义之兵,集合的矛子战车真数不清,派我壮丁

4、就要大伙把命拼。你岂肯说你无衣是多么冷?我有衣裳可以大伙穿上身。而今你兴起了不义之兵,集合的盔甲兵马真数不清,派我壮丁就要大伙去牺牲。二、秦人对种族历史的自豪朱熹诗集传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言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周幽王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幽王为博美人褒姒倾国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后犬戎入侵,幽王再举烽火召集诸侯相救,诸侯不至,以致犬戎攻进镐京,周王朝西边疆域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国都,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应该产生于这一背景。此观点者认为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