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知识-一心体力-身社会要求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计划组织学校教育制度:1 1 .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2 2 . .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 3 .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国:夏校商序周痒西周:礼,乐,射,御,书,数。隋唐:科举制度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

3、的现代化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一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老子:一切回归自然学记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藏:修。息:游。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

4、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学不蹦等:超越循序渐进。西方古代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理,性智慧哲学家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建立:(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

5、堂为中心。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

6、,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

7、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莹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个人身心发展概念: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有能动性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外银论:外在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两个方面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前提,提供可

8、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2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3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分类: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

9、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

10、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1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 3 .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简

11、答,论述)第一节:学生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节:教师教师的概念: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5 5)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6 6)具

12、有良好的教育能力(7 7)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第六章:课程本章重点:课程的分类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

13、会中心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第二节:课程目标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

14、)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1 .目标评价模式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堞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 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囹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

15、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以

16、直接经验为基础2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3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 1 引起学习动机2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3 巩固知识4 4 运用知识5 5 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堂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

17、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第三节: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概念基本

18、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形式化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豆第九章:德育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模式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概念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1 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

19、一发展的规律2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 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途径1 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3 劳动4 4 共青团活动5 5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1010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道德问题及其设计认知模式的评论二,体谅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谡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的创特征理论假设:教育即学会关心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三,社会模仿模式由班杜拉创立第十章:班级管理本章重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简答)设计一个班会(论述)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