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 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2、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 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 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2. 时代背景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弥望()倩影()
3、独处()参差()()袅娜()(琐屑(梵婀玲() )()霎时(脉脉()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 è()气nio()娜点 zhuì()一 xi è()千里xio()雄chuò()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第一部分( 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情)点明主旨第二部分( 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景)主体第三部分( 7-10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情)尾声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 家 里煤屑路荷塘月
4、色家里(游踪)暗线: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不宁静(情感变化)三、合作探究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作用: 这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 “颇”字含有“非常” “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以“颇不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
5、些比喻?有什么好处?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这里用了许多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层次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
6、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
7、“泻浮洗笼”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 1)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第五自然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并鉴赏: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该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将不均匀的月色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其活灵活现。( 2)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本段一次写了月光、青
8、雾、叶花、轻云、灌木、杨柳,作者写月色时用了泻、浮、洗等动词。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玲珑剔透、云的轻薄素雅恬静及美妙绝伦的杨柳的倩影。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有正面描写, 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 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 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 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 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 整个天地浑然一体, 如梦似幻, 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
9、的喜悦。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 ”阴森森”的小路 , 读起来节奏鲜明, 富有音乐美 .(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
10、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6. 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作者触
11、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么?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这说明即使在这样一个美如仙境的小天地里,仍无法摆脱那“颇不宁静”的心境。7. 朗读品评第八自然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不多余。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
12、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四、拓展延伸( 1)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作为抒情的对象?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
13、、清白、清廉!( 2)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钱理群名作重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自己写(略)( 3)关于本文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心情。 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你认为是哪一种情况呢?五、总结本文的语言颇有
14、造诣,请试着总结下本文的语言艺术。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两个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例 1:“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15、“歌声” ,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例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三是叠字的运用。六、课后要求熟读成诵,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荷塘月色学案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 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
16、新沉郁, 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2. 时代背景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3字音字形(略)蓊蓊()弥望()独处()踱步(倩影(参差()()袅娜(琐屑(梵婀玲()()()霎时(脉脉()袅娜()颤动()悄悄()脉脉()
17、娜颤悄脉娜拉(xi è()气颤栗(nio())悄然(娜)血脉(点 zhuì())一 xi è()千里xio()雄chu二、整体感知ò()学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第一部分( 1-3 ):第二部分( 4-6 ):第三部分( 7-10 ):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暗线:三、合作探究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文眼:作用: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踱”若换成“走”字可否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 ”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 1)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标立项管理办法
- 招牌名称管理办法
- 新闻报酬管理办法
- 彩票公益管理办法
- 投诉清单管理办法
- 成品汽油管理办法
- 我国菌种管理办法
- 摄影账单管理办法
- 服务保障管理办法
- 库房管理办法奖惩
- 工厂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考核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危化品经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2025至2030再加工一次性设备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腰椎术后的护理查房
- 护理专业组长竞聘
- 学堂在线 管理沟通的艺术 期末考试答案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研究全解析
- 2024年阿拉尔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笔试真题
- 院前急救新进展
- 2025红色中国风《长安的荔枝》读书分享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