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胃痛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修改_第1页
第八章胃痛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修改_第2页
第八章胃痛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修改_第3页
第八章胃痛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修改_第4页
第八章胃痛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八章 胃痛【正名】o 一、病名本义o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o 本病涉及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o 临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正名】o 二、病名沿革o 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月真 胀,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文献中胃痛与心痛不分,常统称胃心痛,心胃痛等,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为胃脘痛。 【正名】o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列有

2、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正名】o 宋之后医家对此提出质疑如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说:“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金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脘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正名】o 清顾靖远在顾氏医镜中指出“胃脘痛,俗呼心痛。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将心痛与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析理】o 一、历代论述o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有关, 素问六元正

3、纪大论日:“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 【析理】o 宋陈无择重视三因致病,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曰:“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饮食劳倦,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疰,变化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析理】o 朱丹溪强调郁热所致胃痛,o 如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痛者,或因身受寒气,口得冷物,郁遏阳气而不得上升也;或因胃脘素有顽痰死血,阻滞怒气而不得条达也。然寒冷自外而入,初则是寒,郁久变热;怒气自内而起,始终俱是热也。” 【析理】o 张景岳重视寒邪所致

4、胃痛,o 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提出“(胃痛)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o 景岳提出了胃痛的辨证方法有“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虚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 【析理】o 清叶天士则提出久痛入络,胃络血瘀是胃脘痛的重要发病因素,o 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o 认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胃为阳土,非柔润不肯协和”,指出胃阴

5、虚亦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治疗当以通降为主,用药以甘凉为宗。 【析理】o 近代医家大多认为胃痛的发生,o 主要由o 外邪犯胃、o 饮食伤胃、o 情志不畅和o 脾胃素虚o 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o 二、新说探讨o (一)重视肝郁胃痛说o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后世医家多趋之,o 如叶天士提出“壮年面色萎黄,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o 明秦景明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宣行,则气滞而成痛”。 o 近代中医重视情志因素,认为肝疏泄

6、失常导致胃痛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滞而痛;一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而致胃痛。o 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使胃液分泌增加抑郁则使胃液分泌减少;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可引发应激性溃疡或慢性胃炎。o (二)强调饮食伤胃说o 黄帝内经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因素与胃肠疾病关系密切o 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明确指出:“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博,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o 杂病广要胸痹心痛也有“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的记载。 o 引起胃痛的饮食因素很多,除传统中医认为的饮食过冷、过热

7、、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生冷饥饱、饮酒无度等因素外,近代中医还重视药物、吸烟等胃黏膜损伤因子。如长期服用水杨酸盐、保泰松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剂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能损伤胃黏膜,造成黏膜的炎症、充血、糜烂、损伤:o 长期吸烟,烟草酸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也可通过胆汁反流致病;o 此外,饮食不洁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损伤经久不愈,或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灶的细菌、毒素,吞咽入胃,长期刺激损害胃黏膜,也可引发慢性胃炎或溃疡。o (三)慢性胃痛多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o 慢性胃痛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概由急性胃痛迁延转化而来,其病理因素为气滞、郁热、湿热。清叶天士在临证

8、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一般初起在气,以胀满多见,久则入络,影响血行,导致血瘀胃痛为患。o 慢性胃痛除气滞、郁热、湿热、瘀血等邪实外,尚有正虚的一面。o 胃主受纳,受纳失常,胃弱气虚最多,胃阴不足也不少见。o 胃为阳土,性喜柔润。o 现代医家认为导致胃阴虚的因素约有以下四种:o 一是禀质木火偏胜,烦劳郁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燔灼胃阴;o 二是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o 三是五味偏胜过食辛辣温燥之品;o 四是误治,如辛散劫阴,燥热助火等。 【论治】o 一、治疗思路与方法o (一)按初久论治o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胃脘痛中说:

9、“(胃脘痛)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o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说:“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并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论述了老年人胃痛的治疗原则“积着于胃,脘中痹痛,高年宜和不宜攻”。由此可见胃脘痛初病和久病的治疗原则不尽相同,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作用。o (二)从肝治胃o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痛。”可见肝气不疏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明王肯堂在医统正脉全书胃痛中提出“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 叶天士提出了“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强调了情志因素在脾

10、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提出“凡醒胃必治肝”,深得治胃要旨。 近代名医沈仲丰亦提出“胃病治肝,腹病以通为补,可谓本病治疗关键所在”。o (三)以通为用o 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性以降为顺。若因病邪犯胃,胃失通降,气机失调,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胃气上逆,轻则嗳气恶心,重则呕吐频作。o 故治疗以通降为先,通则不痛。o 然通之法有消食导滞,辛开苦降,温胃散寒,补虚健脾,解表通里等法,未可拘泥于泻下一途。o (四)活血化瘀o “胃痛日久,治在血分”。胃脘久痛不愈,必有瘀血阻滞脉络,临床不可仅局限于要有明显的血瘀见证,o 根据久痛入络之说,但见胃痛日久,即要考虑活血化瘀药的运用。o 治疗应

11、遵叶天士“瘀血积于胃络,宜辛通瘀滞法”之原则,用活血化瘀法以除陈莝。o (五)温胃健脾o 清代高秉钧认为“痛疼不止者。惟和气血调经脉,其痛自止;更以养气血,健脾胃则无不效。”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若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治疗宜温胃健脾,则胃痛自愈。o (六)养阴益胃o 叶天士所谓“胃为阳土,非柔润不肯协和”,使之养胃阴多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o 常用方法有清养悦胃法、甘凉濡润法、酸甘济阴法、甘缓益胃法等。o二、临床治疗进展o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o o

12、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因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o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o 1辨证论治胃脘痛的治疗 o 2专方治疗经方治疗 o 1辨证论治胃脘痛的治疗,o 古人有“通则不痛”的原则,“通”的治法包括o 疏肝行气法、o 益气健脾法、o 清热化湿法、o 活血化瘀法、o 清肺宣降法等。 o 吴洪章认为肝胃不和是导致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理,运用疏肝和胃法为主,治疗本病100例,方用柴胡疏肝饮加减。o 傅远忠等用四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型105例,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86.1%。 o 洪杰斐以清热燥湿、消痞和中为治,用藿连汤治疗慢性浅表

13、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近期治愈49例,显效15例,有效l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优于硫糖铝和丽珠得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o 龙其德等认为本病以脾胃虚损为本,虚寒夹瘀是其主要病理变化,治疗宜温中祛瘀为大法。自拟温胃化瘀汤(党参、焦白术、炮姜、陈皮、川木香、黄芪、佛手片、台乌、白及、田三七、茯苓、炒蒲黄、甘草)治疗本病57例,止痛起效快,不复发。 o 段庆银根据肺胃之气均具下降的特性,从肺着手,用清肺宣降的杏芩青蒲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并与果胶铋组相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o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14、(2003重庆)o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柴胡疏肝散加减。o (2)脾胃虚弱证-温中健脾,益气和胃-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o (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和中醒脾-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o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o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6)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o (1)肝胃不和证o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解郁。o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o 加减:偏寒者加高良姜或乌药;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胀甚者加广木香

15、、砂仁;吞酸者加煅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金铃子。o (2)脾胃虚弱证o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和胃。o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广木香、砂仁、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o 加减: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橼、佛手、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寒气盛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o (3)脾胃湿热证o 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o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黄连、黄芩、白蔻仁、蒲公英、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苓、厚朴、甘草)。o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佩

16、兰: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o (4)胃阴不足证o 治则:养阴益胃,和络止痛。o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生地、栀子、当归、金铃子、白芍、甘草、绿萼梅、八月扎、香橼皮、鸡内金)。o 加减: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o (5)胃络瘀阻证o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o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延胡索、郁金、枳壳、炒莪术)。o 加减:偏实热者可加大黄、金铃子;偏寒者加肉挂、乌药;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生地、白芍、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烊)。

17、o (6)脾虚气滞证o 治则:健脾理气,活血化瘀。o 方药: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党参、白术、茯苓、郁金、蒲黄、五灵脂、九香虫、丹参、甘草)。o 加减:痛甚加延胡索、皂角刺;偏寒者加肉桂、乌药;空腹痛伴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腹胀疼满,嗳气频繁者加厚朴、苏梗、香附;大便稀溏者加桂枝、炮姜;大便秘结者以枳实易枳壳,加莱菔子、槟榔片、肉苁蓉。o 2专方治疗o 经方治疗: o 彭卫观察了伤寒论中的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选择符合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患者145例,对照组予雷尼替丁和吗丁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

18、显优于对照组; o 中医内科学分为: o 1) 寒邪客胃, 予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o 2) 肝气犯型,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o 3) 湿热中阻, 予清中汤加减。o 4) 饮食伤胃, 予保和丸加减。o 5) 瘀血停胃, 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6) 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加减。o 7)胃阴亏耗, 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o 薛堂语观察了中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治疗组60例全部用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全部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10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38例,无效8例。 o 王钢等观察了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将

19、9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o 单方加减:o 陈丽鸽用柴胡纵横汤(柴胡、木香、郁金、枳实、白术、茯苓、半夏、当归、川芎、神曲、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6例。o 王其然用连萸蒲南汤(黄连、吴茱萸、蒲公英、南沙参、木香、砂仁、炒枳壳、山楂)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o 高洁用胃痛散(党参、石菖蒲、郁金、枳壳、乌药、厚朴、大腹皮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0例。 o 朱晓等选择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化湿理气通络的自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总有效

20、率95.6%,显效率60.O%;对照组用丽珠得乐治疗,总有效率76.9%,显效率2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 自拟方治疗:o 王正娟等自拟胃活通络散(黄芪、延胡索、五灵脂、白芍、田三七粉、枳壳、茯苓、炙甘草、乳香、没药、黄连)治疗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o 朱怀远采用自拟枳芍左金加味汤(枳壳、白术、白芍、生甘草、吴茱萸、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炒麦芽、苏梗、半夏、青皮、陈皮、生姜、大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7例,结果显效62例,好转19例,无效6例。 o 李燕等自拟参砂公英汤(党参、蒲公英、砂仁、红花、白芍、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结果治愈49例,好转

21、1 9例,未愈5例。o 杨扩美观察了自拟丁连香枳异功汤(丁香、黄连、木香、枳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将104例脾虚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西药对照组(硫糖铝片1g,1日3次;黄连素片0.3g,1日3次)5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o 中成药治疗:o 张正元用胃宁颗粒剂(法半夏、黄连、吴茱萸、党参、八月札、三七、黄芪、蒲公英、白芍、甘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治愈率为88.33%,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德诺兰联疗法)分别为64.44%、75.56%、95.56%,两组

22、间治愈率、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o 杨焱等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服用猴菇健胃胶囊,对照组30例服用气滞胃痛冲剂,结果表明,猴菇健胃胶囊能较好地改善胃脘痛、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o 张荣华等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四方胃片(乌贼骨、浙贝母、黄连、川楝子、柿霜等)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胃乐胶囊(甘草、木香、白及等)治疗,疗程为1个月。o 结果四方胃片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73.33%;治疗组中证候改善显著,四方胃片治疗本病具有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的功效。 o 朱爱群等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23、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给予胃乐舒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养胃冲剂,疗程均为6周,结果两组消化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缓解上腹饱胀、上腹痛、嗳气等症状,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有效率,活动性炎症消失率,Hp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轻微。o (二)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o 1辨证治疗(辨证分型治疗 )o 2自拟方治疗 o 3单味药抗Hp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球 部对吻溃疡部对吻溃疡o 1辨证治疗 o 辨证分型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报道较多。o 余在先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溃疡的局部表现按照中医外科疮疡辨证分型,分为湿热壅滞、寒湿阻滞、湿阻瘀滞3型,分别使用相应方

24、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o 李俊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期证型的探讨来认识该病的中医病证本质,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脾虚胃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5型,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以脾虚为本,肝郁、湿热、胃热为标。 o 王明如通过研究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认为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者Hp感染率最高胃阴亏虚次之,脾胃虚寒最低。o 贾冈新认为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成结构,治疗上必须注意气血并调、燥湿相济、凉润通降、健脾化湿相结合。 o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 年重庆)o 肝胃不和疏肝理气,健脾和胃o 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o 脾胃虚寒温中散寒,

25、健脾和胃o 黄芪建中汤加味o 胃阴不足健脾养阴,疏肝益胃o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o 寒热夹杂清补兼施,寒热并用o 三黄泻心汤合理中丸加减或半夏泻心汤o 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o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1.肝胃不和证o 主要证候: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 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脉弦。o 次要证候: 口苦; 胸闷食少; 性急易怒;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o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o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o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o (柴胡、炒白芍、炙甘草、枳壳、川芎、香附、沉香、郁金、青皮、川楝子) 。o

26、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三七粉(冲服);o 嗳气明显者加沉香、白蔻仁(后下) ;o 苔厚腻者加厚朴、薏苡仁;o 伴反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o 2.脾胃虚寒证o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 空腹痛重,得食痛减; 泛吐清水; 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o 次要证候: 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 纳呆食少;便溏腹泻; 脉沉细或迟。o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o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o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o (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广木香、炙o 甘草、饴糖、生姜、大枣) 。o 加减:吐清水明显者加姜半夏、陈皮、干姜;o 反酸明显者加吴茱萸、

27、乌贼骨、瓦楞子;o 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炮姜炭、白芨、仙鹤草、o 地榆炭o 3.胃阴不足证o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或灼痛; 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o 次要证候: 口干舌燥;纳呆干呕; 失眠多梦; 手足心热; 小便淡黄; 脉细数。o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 项加次证2 项。o 治则:健脾养阴,疏肝益胃。o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o (沙参、麦冬、炒白芍、甘草、生地、玉竹、石斛、香橼、柴胡、生山楂) 。o 加减: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柏子仁;o 反酸嘈杂者加瓦楞子、浙贝母;o 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o 舌红光剥者加玄参;

28、o 伴失眠者加酸枣仁、合欢皮o 4.寒热夹杂证o 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或胀痛,喜温喜按; 口苦而淡;呕吐酸水; 舌淡或淡红,体胖有齿痕,苔黄白相间或苔黄腻。o 次要证候:口干失眠; 大便时干时稀; 小便淡黄; 脉细弦。o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2 项。o 治则:清补兼施,寒热并用。o 方药:三黄泻心汤合理中丸加减或半夏泻心汤(黄芪、黄连、黄芩、白术、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丹参、半夏、枳壳) 。o 加减:胃寒明显者加高良姜、香附;o 胃脘痞满、纳呆者加干姜、砂仁;o 反酸烧心等热象明显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o 5.瘀血阻络证o 主要证候: 胃脘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不移

29、; 胃痛拒按,食后胃痛加重;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o 次要证候: 胃痛剧烈,可痛彻胸背,肢冷汗出; 呕血或黑便史; 脉涩或沉弦。o 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 项加次证1 项。o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o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三七粉(冲服) 、郁金、枳壳、川楝子) 。o 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o 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o 瘀热者加赤芍、大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o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o 2.脾胃虚弱(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o 3.脾胃湿热证-清利湿热,和胃止痛-

30、连朴饮o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益胃汤o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o 1. 肝胃不和证 o 主症:胃脘胀痛,遇情志不遂加重;脉弦。次症:嘈杂嗳气频繁反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o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o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o 药物: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木香、麦芽。o 2.脾胃虚弱(寒)证 o 主症: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o 次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纳呆食少便溏腹泻脉沉细或迟o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o 主方: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o 药物: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高良姜、香附、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乌贼骨、白及。o 3. 脾胃湿热证o 主症: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苔黄厚腻。o 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脉滑。o 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痛。o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o 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栀子、芦根、茯苓、薏苡仁。o 4. 胃阴不足证 o 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舌红少苔。o 次症:饥不欲食;纳呆干呕;口干;大便干燥;脉细。o 治法:养阴益胃。o 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o 药物: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佛手、白芍、炙甘草、百合、玉竹。o 5.

32、胃络瘀阻证o 主症:胃脘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o 次症:夜间痛甚;口干不欲饮;可见呕血或黑便。o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o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药物: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延胡索、甘草。o 中医内科学分为: o 1) 寒邪客胃, 予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o 2) 肝气犯型,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o 3) 湿热中阻, 予清中汤加减。o 4) 饮食伤胃, 予保和丸加减。o 5) 瘀血停胃, 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o 6) 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加减。o 7)胃阴亏耗, 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o 2专方(包括经方或自拟

33、方)治疗o 徐建好运用固本生肌敛溃汤(黄芪、蒲公英、云苓、乌贼骨、炒白术、甘松、白及、浙贝母、黄连、木香、吴茱萸、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o 韦麟认为该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复杂性的特点,故治疗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饴糖、大枣、蒲公英、连翘、白及、黄连、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治愈45例,好转5例。 o 蔡慧卿认为该病的病本是脾胃虚弱,“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气虚无力推动气血,或脾胃气滞,血行不畅致胃络瘀滞,故气虚血瘀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机,运用胃疡汤(黄芪、党参、乌贼骨、元胡、白术、丹参、贝母、白及、三七粉、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34、韦少玲自拟调心养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o 治疗组予调心养胃汤配合心理疏导,o 对照组予法莫替丁口服。o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7% , 治愈率为56.17%, 复发率10%;o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13%,治愈率36.16% , 复发率为26.17% , o 2 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但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o 结论: 调心养胃汤配合心理疏导对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疗效, 对溃疡复发疗效优于西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李楠等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o 130 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o 方法: 将病例随机分为2 组,与雷尼替丁等西

35、药对照其疗效。o 结果:o 治疗组65例, 临床痊愈18 例, 有效45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6.19%,o 对照组临床痊愈9 例, 有效40 例,无效16 例, 总有效率75.14% , o 2 组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内比较组内比较1393.疗效分析疗效分析 n 病理组织学病理组织学n 胃镜下粘膜病变胃镜下粘膜病变n PRO量表量表n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组内比较组内比较140【病理组织学【病理组织学】组内比较组内比较141【病理组织学【病理组织学】异型增生消失率比较注:注:PPPP集,卡方值集,卡方值=0.466=0.466,p p=0.289=0.289142【病理

36、组织学【病理组织学】143【胃镜下粘膜病【胃镜下粘膜病变变】酸412n 中药组改善胆汁反中药组改善胆汁反流优于叶酸,差异流优于叶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n 摩罗丹及中药辨证摩罗丹及中药辨证方改善出血、糜烂、方改善出血、糜烂、红斑、胆汁反流均红斑、胆汁反流均优于叶酸,差异无优于叶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144【PRO量表量表】项目中药组叶酸组基线治疗6个月基线治疗6个月反流4.11(4.24)2.02(2.70) 3.84(3.89) 3.10(3.83)消化不良10.16(5.22)5.99(4.57) 8.99(5.60) 6.17(4.74)排便5.70(4.41)3.42(

37、3.63) 5.94(4.60)4.14(4.46)全身状况5.19(3.49)3.12(2.64) 5.01(3.71)3.22(3.08)心理4.50(3.20)2.61(2.41) 4.54(2.82)3.21(2.89)社会功能0.62(1.21)0.36(0.93) 0.63(1.29)0.42(0.80)PROPRO量表各维度积分治疗前后变化:量表各维度积分治疗前后变化:组间比较组间比较145n 治疗前后变化:治疗前后变化:两组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及总分均较前改善,两组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及总分均较前改善,p p0.050.05n 组间比较:组间比较:PPSPPS分析,中药分析,中药( (

38、辨证辨证+ +摩罗丹摩罗丹) )组改善组改善反流反流( (p p= =0.011)0.011)、消化不良消化不良( (p p= =0.047)0.047)、总积分总积分( (p p=0.033)=0.033)优于叶酸优于叶酸【PRO量表量表】146【PRO量表量表】n中药辨证方改善反流中药辨证方改善反流( (p p=0.004)=0.004)、消化不良、消化不良( (p p=0.000)=0.000)、心理心理( (p p=0.008)=0.008)及总积分及总积分( (p p=0.000)=0.000)优于叶酸优于叶酸147【临床症状【临床症状】n 症状组内疗效症状组内疗效:中药及叶酸改善症

39、状总积分及各单项中药及叶酸改善症状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 症状总有效率症状总有效率:6个月治疗个月治疗后后,中药组症状总有效率为,中药组症状总有效率为75.12%,愈显率为,愈显率为38.03%;叶酸组症状总有效率为叶酸组症状总有效率为61.54%,愈显率为,愈显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卡方值值=8.704,p=0.0330.05)148【临床症状【临床症状】149【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各主症改善情况各主症改善情况不良事件中药组N (%)叶酸组N (%)检验统计量P值无215(84.3)106(82.8)0.142(

40、卡方)0.707有40(15.7) 22(17.2)合计2551281504.安全性分析安全性分析1514.安全性分析安全性分析 1524.安全性分析安全性分析 1534.安全性分析安全性分析 o 2专方专药治疗o 李双观察中药治疗组46例,西药对照组43例。中药用加减乌梅汤;对照组用胃蛋白酶、黄连素、维生素Bl等支持对症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显著高于对照组26.1%。o 周爱生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为主要治则,方用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结果64例患者中临床痊愈36例,有效23例,无效5例。 o 王汝新等以消萎灵(黄芪、党参、陈皮、木香、川厚朴、丹参、川芎、牡丹皮、白芍、柴胡、

41、黄连、黄芩、大黄、败酱草等粉碎后水泛为丸)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以三九胃泰胶囊治疗两组均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病理及Hp清除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抑杀Hp有效率为90.0%,胃镜检查有效率为800%,病理组织检查显示:消萎灵能明显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和黏膜的充血水肿情况,且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o 孙志广等用益气清热活血方(炙甘草、炒白术、黄芩、薏苡仁、半枝莲、丹参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64例,并与和胃冲剂组63例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63.5%)。o 张凤武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肝脾不调,虚痞寒热互结,治疗以

42、疏肝健脾、开结除痞为大法,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玫瑰花、蒲公英、黄连、干姜、太子参、石斛、大枣)治疗,结果四逆散加味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维酶素加胃复安组。 o 3中西医结合治疗o 杨毅将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0例采用常规西医疗法配合中医辨证论治,o 脾胃气虚型用异功散加减;o 脾胃湿热型用陈平汤加减;o 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o 胃阴亏虚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o 对照组140例采用西药(维酶素、猴头菇片、多酶片等)治疗。o 结果治疗组170例临床治愈51例,显效109例,无效10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o 黄青等将120例经胃镜证实

43、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丽珠得乐、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川黄连、连翘、蒲公英、三棱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76例,无效4例;对照组有效14例,无效2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o (五)胃癌的中医药治疗o 1辨证论治治疗 o 2. 专方专药治疗胃癌o 1辨证论治治疗o 刘毅等将30例胃癌患者辨证分为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亏虚等4型,并分别以失笑散、二陈汤合海藻玉壶汤、附子理中汤、十全大补汤等加减配合化疗治疗,结果中药结合化疗治疗的30例晚期胃癌患者,半年生存者23例。1年生存者13例,与单纯化疗

44、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o 钱心兰等将113例胃癌病人辨证分为7型:脾胃气虚型,以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型,以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汤加减;肝胃不和型,以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加减;痰湿凝聚型,以平胃散、二陈汤、海藻玉壶汤等加减;瘀血内阻型,以桃仁四物汤、三棱丸加减;热毒蕴结型,以五味消毒饮加减;脾胃阳虚型,以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o 结果生存5年以上者3例,生存4年以上者6例生存3年以上者24例,生存2年以上者29例,生存1年以上者55例。o 陈郭君等将91例胃癌患者分为气阴两虚、痰郁气滞、瘀毒内阻、脾肾阳虚4型进行辨证治疗,结果平均生存期为2.66年。o 2专方专药治疗o

45、 胡萍萍等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茯苓、半夏、三棱、莪术、桃仁、石见穿、白花蛇舌草随症加减配合化疗治疗胃癌患者,结果与单纯化疗组相比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并能显著减轻化疗后的全身反应及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o 许殿元以癌康复(仙人草、生地黄、熟地黄、黄芪、党参、三七、丹参、牛黄、麝香、猫眼草、龙葵、半枝莲等)配合丝裂霉毒、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病人,并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较,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 o 刘宇等用抗癥号(人参、黄芪、鸡血藤、当归、补骨脂、肿节风、龙葵、蛇霉、半枝莲、山慈菇、蜈蚣、守宫、铁树叶、石见穿、猫眼草、冬凌草、半夏)配合

46、FAM方案化疗治疗胃癌,并与单纯FAM化疗治疗胃癌进行对比,结果中药配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生存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o 卢雯平等以养胃抗癌冲剂(白术、黄芪、苏木、紫河车、冬虫夏草等)结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结果治疗组好转8例、有效40例、无效2例,对照组好转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o 陈培丰等以清热消积方配合化疗治疗胃癌,并与单纯化疗治疗胃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清热消积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o 黄智芬等以自拟健脾消积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芪、麦芽)配合化疗治疗30例胃癌患者,结果中药结合化疗组总缓解率

47、为26.7%,对照组为1 6.7%。两组综合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发生恶化的危险性较对照组低,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 o 三、名家经验采撷o (一)施今墨o 施老临床辨证精确,善理气血,调脾胃,精于组方配伍。o 施老根据其数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治胃六法:o 寒宜通,胃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冷。遇寒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法,常用方剂有良附丸、理中汤之类;o 虚宜补,补益脾胃,不可蛮补,宜选用平和补气之品,以防峻补生壅或虚不受补,使原有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症状加重,宜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o 痛宜通,通有通气、通血之分,亦有温通、寒通之别

48、,气痛为窜痛,血滞之痛有定处,寒痛为遇寒即痛热痛有灼热感,常用方剂有正气天香散;o 呕逆宜降,胃气上逆,时有呕恶或呃逆频繁,治宜使胃气下行。常用方剂有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散、橘皮竹茹汤等;o 嘈杂宜和,寒热错杂常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嗳气等,治宜辛开苦降,常用方剂有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o 津枯宜生,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有麦门冬汤之类。o (二)印会河o 印老根据临床经验将胃脘痛分为以下六个证型论治:o 酸多便干型,方选大柴胡汤加减,若舌苔厚,可加薄荷3g辛散芳香,化积滞;o 纳少型,小柴胡汤加减常加入对药龙胆草2g、大黄1g,以健胃

49、疏肝增进食欲;o 压痛型,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原方中参草枣等甘为补品,对腹胀不利者可去之不用;o 嗳气、胀闷型,香苏饮,胃纳差或呃逆者加川黄连粉3g(冲服);o 胃痉挛型,芍药甘草汤加减,芍药甘草量宜大,常用至30g,并加入丹参、当归、延胡索、木瓜等活血舒筋止痛之品。大便干加炒决明子30g;o 嗜甘型,多见于胃酸缺乏患者,方选益胃汤加减。o (三)颜亦鲁o 颜老认为消化性溃疡胃脘疼痛日久,热证、瘀血实证多见,宜从热从瘀论治。o 一类为日久化热,朱丹溪云:“治心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而生,以温散;久则郁而生热。热久必生火若用温剂不助火添邪乎?”故古方治久胃痛多以栀子为向导,旨意深远。民间单方

50、用生栀子15g,连翘10g炒焦,与川芎3g、生姜3片水煎服可使胃痛迅速缓解。 o 另一类久病必瘀,颜氏习用小瓜蒌1个、红花2.4g、炙甘草6g水煎服。方用瓜蒌、红花宣化瘀浊,辅以甘草缓中止痛,临床用之颇验。o 疼痛顽固者加用醋炒五灵脂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有时还配合散剂止痛,如五香粉(沉香、降香、木香、檀香、乳香各等份,共研细末)3g,日服23次。o 吞酸虽有寒热夹杂之分,皆以左金丸、乌贼骨为主治之。虚者用益智仁制酸效果亦验。o 胃脘痛兼食入运迟者,多因脾胃升降失司所致,一般可加用枳壳、桔梗或以旋复花与炒升麻同用。o (四)周仲瑛o 周氏认为,治疗胃阴虚胃痛应采用酸甘化阴,同时应配伍温凉柔润。酸

51、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相互合用,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同时因为某些酸与甘昧药有“酸先入肝,甘先入脾”的特性,因此,酸甘化阴法尤以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为其特长 .o 阴虚胃痛虽然以胃阴不足为特点,但往往可以发生错综兼夹的病理变化,常见的兼症有二: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为气郁化火,或胃热内蕴,久而伤阴,亦可在胃阴虚的基础上导致火旺。气阴两虚,此为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而致津气俱虚。胃每与肝相互影响而为病,或为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因肝旺而致胃弱;或因胃虚津伤,肝少

52、滋荣,肝气乘克于胃,甚则肝阴胃液俱伤,或见肝阴与胃气两者俱虚的错综情况。o 至于酸甘化阴的应用,周氏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o 酸甘凉润:即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生津的重剂配伍,使两阴相济,以资助胃液和肝阴。用于胃阴耗伤的重症,药如生地黄、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谨遵叶天士所谓“慎勿用苦燥劫伤胃阴”。o 酸甘柔润:即将酸味药与甘平养阴的轻剂配合使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用于阴伤的轻症,药如石斛、沙参、玉竹、白扁豆、莲子肉、谷芽等,而不必直接用滋柔养阴的药物。o 酸甘温润:即在酸甘柔润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类药物,以益气养阴。用于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之证。在前法基础上加用太子参、党

53、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实验】o (一)慢性胃炎动物模型o 一、动物模型o 物理因素致胃黏膜损伤的模型包括:o 缺血再灌注引起胃损伤,o 通常采用腹腔动脉夹闭3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流1h即建立起动物胃损伤模型。此时胃内H +和氧自由基均大量存在,可用于研究如何抑制胃内H+和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 o 噪音引起胃损伤,o 实验证明用56式冲锋枪射击时产生的脉冲噪声,对实验组大鼠连续进行声刺激24h,结果该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它们的组织学变化也有显著区别;同时发现了实验组大鼠血清促胃液素(Gg)及血浆内皮素(E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54、,血浆一氧化氮(No)显著低于对照组,这种变化大大加快了胃黏膜的损伤。 o 冷刺激引起胃损伤,o 方法一:实验前动物应禁食24h,在此期间可自由饮水,实验时动物四肢绑扎、固定后置于4冰箱约4h后制成。o 方法二:将大鼠捆绑固定于鼠板后,将鼠板垂直浸入(19士1)水浴中,浸入深度为动物的胸骨水平,4小时后制成。o 方法三:将小鼠正常饲养6天后,第7天将小鼠放入冰箱中,使之骤然遭受寒冷刺激,实验前后温差在(153),约34小时后处死即可。o 化学因素致胃黏膜损伤的模型包括:o 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胃损伤,o 用阿司匹林32mg/kg对小鼠灌胃,每天1次,连续57天,即可建立胃损伤模型,病理观察可见小

55、鼠胃黏膜表面出血,甚至还有细胞严重脱落。 o 乙酸烧灼型:o 大鼠乙醚麻醉,剪去腹毛,消毒,剑突下腹部正中切开25cm,用弯止血钳将十二指肠轻轻勾出,然后将胃轻拉出腹腔外,将内径5mm、长30mm的玻璃管垂直放置于胃体部浆膜面。向管内加入冰乙酸0.2ml,15min后用棉签蘸出冰乙酸,将胃轻轻送入腹腔,缝合腹壁切口、消毒术后正常饮食。每日给药2次连续12天,术后13天起禁食24h,于14天处死动物。此动物模型可观察大鼠血清中胃泌素和血浆中前列腺素的浓度变化与胃黏膜损伤程度的关系。 o (二)胃癌的动物模型o 制作胃癌的实验动物模型对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抗胃癌药物的研制、开发及筛选,胃癌的预防等

56、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o 单因素口服法,o 即将诱癌剂溶于动物饮用水中或与饲料混合拌匀使动物自由食用而致癌,此种造模方法实验周期长。 o 单因素灌胃法,o 即经胃管强制性灌入高浓度诱癌剂而致胃癌常用的致癌剂有黄曲霉素,3甲基胆蒽及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其中以MNNG为代表的亚硝基化合物作为致癌剂诱发胃癌机制与人胃癌的自然发生相类似而常被应用。o 多因素联合攻击法,o 即选用多个胃癌相关因素对动物联合进行攻击而复制胃癌模型 o 人胃癌细胞株移植法,o 是指将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对裸鼠进行皮下接种或移植到胃壁,从而在裸鼠体内形成肿瘤。但裸鼠价格昂贵,饲养条件苛刻而不宜应用,可用

57、大鼠或小鼠进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处理后代替裸鼠。以普通大鼠建立的人类肿瘤移植性大鼠实验模型适于实验周期短的研究。o 转基因法,o 是将来源于细胞和病毒中的癌基因植入大鼠的胚胎组织中,即而形成肿瘤的方法。 o 二、有关中药治疗胃脘痛的实验研究o (一)单味药抗溃疡的实验研究o 研究表明:五灵脂对幽门结扎法所致的大鼠溃疡有显著性抑制作用,能降低溃疡发生率,使平均溃疡面积减少,且能抑制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液量及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轻胃酸对黏膜的损害。 o 党参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大鼠基础胃酸分泌量。o 甘草对大鼠结扎幽门形成的实验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且可降低胃液量、

58、总酸度和游离酸度,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o 柴胡中的酸性多糖部分BR-2对盐酸-乙醇溃疡、应激性溃疡有明显预防作用,在实验中观察到附着于胃黏膜的黏液量、胃液中己糖胺量及唾液含量明显增加,说明BR-2的抗溃疡作用与黏液分泌增加有关。 o 党参提取物对消炎痛溃疡模型有预防作用,在消炎痛引起大鼠胃黏膜PGE2含量下降时,党参可对抗之,说明党参通过增加PGE2含量起到抗溃疡作用。o 白及对盐酸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o 海螵蛸不但能促进正常大鼠胃黏膜PGE2合成,也能使应激性及乙酸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PGE2合成增加。 o 复方丹参注射液也能促进实验性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及溃疡底部和边缘腺体

59、大量增生。o 王丽娟等采用吲哚美辛、幽门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并比较黄芪与雷尼替丁抗胃溃疡的效果。结果黄芪可使两种模型大鼠的胃溃疡发生率降低,溃疡减轻,溃疡面积(出血点)明显减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与雷尼替丁的作用无量著性差异,表明黄芪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o (二)中药单味药及复方抗癌机制的研究o 中草药抗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o 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软坚散结类及某些扶正中药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o 杨勤建等根据胃癌多为“痰凝毒气凝于中焦”的病理特点,选用半夏、地龙、九香虫、白术等组成香龙散方,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含药兔血清与人胃癌细胞共同孵育

60、,对细胞生长状况和凋亡形态、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进行观察、观测。结果显示,中药复方香龙散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可诱导人胃癌细胞的凋亡。 o 刘军通过实验室常规分子生物学手段(细胞同步化、分子杂交Northern杂交、Western杂交等)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复方中药对G1期细胞p16INK4a表达有强烈促进作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还可以促进抑癌基因Rb、p21的mRNA表达和抑癌基因c-myc、mRNA的表达;可以通过影响BCG82-3G1期细胞中众多抑癌基因(包括p16INK4a、p21、Rb)和癌基因(包括c-myc)的转录发挥其抑瘤生理效应,而这种变化发生的机制是与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