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案_第1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案_第2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案_第3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案_第4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与政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 案教学专题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专题组长 黄发友 授课年级 2010级 授课时间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二一二年三月教学专题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周次第6周第11周学时学要点第一节 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一、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主要特点 (一)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突出节能 (三)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能源多元化发展(五)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六)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特点对中国的启发二、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三、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四、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五、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

2、制第二节 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一、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二、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第三节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一、三次石油危机二、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三、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四、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逐步恢复五、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一南海能源之争六、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之二北冰洋五国争夺战第四节 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一、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二、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三、中国核电“大力”改“安全高效”发展第五节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一、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

3、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二、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三、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开展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

4、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视频一)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第一节 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视频二)一、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主要特点不同经济

5、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一)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

6、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

7、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二)突出节能各国能源战略最突出的变化特点就是以减少石油消费、减少进口能源依存度为主要目标。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尚未能够实现全面替代的形势下,节能是实现这个目标最现实、收效最快的措施。历史上,发达国家曾以减少石油消费的战略赢

8、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后的20年内,迫使石油价格处于甚至低于10美元桶的低价运行时期。当前更加强调综合利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鼓励节能,从开采、加工、运输、利用和消费等多环节深挖节能潜力,发展节能产业。为达到节能目的,利用市场和企业、消费者行为开发节能机械、节能汽车等;取消石油价格管制,主张由市场机制调节能源供求关系,对能源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勘探等措施。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的要求,必将加大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如何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速,只有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各国不同程度地采取立法、经济激励、政府补贴、自愿协议和广泛宣传等各种政策

9、措施,并且相互借鉴有成效的举措,体现在各自的能源发展战略中。(三)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灾害频繁的形成与人类过度地消耗化石能源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虽然能源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舒适和便利,但是全球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不仅对世界能源供应是严峻的挑战,而且给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巨大压力。当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很难逆转。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本国能源战略和政策时,已将环境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强调发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实现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总量机制下,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空

10、间凸显为一种稀缺性的经济资源,拥有了这种资源就等于拥有了温室气体排放权和经济发展空间。依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可以出售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美国为了国内集团利益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俄罗斯于2004年11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由此可见,能源的战略选择不仅是能源本身的问题,也是经济利益的问题,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能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正越来越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能源战略目标由单纯强调能源供应向3E(Energy,Economy,Environment)方向发展,即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四)能源多元化发展各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均加重强调实现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全方位的措施,不过度依赖单

11、一的能源形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战略的核心是安全、环境和效益。各国的能源战略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字样,其含义是非常深刻的:一是能源资源种类的多元化,这可以带来能源产业的繁荣,同时将促进能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是以保障石油安全为核心,积极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并且各国都有意识地避开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做法,将多元化进口的目标锁定在其他具有一定油气资源输出能力的拉美、非洲或东欧地区。三是关注全球资源状况,将资源开发重心由境内移向境外。为确保能源供给的自主性,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21世纪以来全世界已形成转变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经济,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12、的新高潮。各国能源发展战略措施各有侧重,有的国家积极发展风电、有的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但都是以逐步替代油气资源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方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将成为世界能源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世界能源市场将由目前的资源型转向未来的技术型,是一场更具竞争性的挑战。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状况分析,欧盟是世界上最推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集团,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欧洲已成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中心。印度和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榜样。印度注重根据自身条件,寻找突破口,所采取的策略是:风力发

13、电以市场换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技术同步发展;适度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则以解决农村能源为主;氢能研发有所投入,跟随国际潮流。巴西坚持能源多样化和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依靠水电和生物液体燃料资源优势,减少石油进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04年的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达到了1500万t,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出口生物质能源促进经济发展。(五)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不但一个国家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全球的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有限。资源的有限性与各国能源战略区域向境外转移的特点,意味着国际间的能源资源争夺正在加剧。与过去不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能再靠殖民

14、地的方式掠夺资源。资源与市场的国际化,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外交往来,保证能源供应的来源;同时,必须加强能源消费国之间能源合作,形成联盟,增强话语权,抵御能源价格的上涨。为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外交成为能源消费国家21世纪以来的外交重点。各国能源战略普遍出现加强国际化的趋势。例如,韩国对内制定正确的能源政策;对外开展有效的能源外交,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倡导区域间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产油国的谈判力度。非洲各国强调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和合作,协调各国能源政策,明确能源发展战略。无论是产油国还是消费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油气出口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支柱,巩固与邻近国家间的互

15、补合作机制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欧盟的能源战略就突出体现了以上国际能源战略的特点。欧盟的能源战略重点是保证“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活安全”,提出“保障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基本原则。在确保本国能源供应方面以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为主要战略措施,加强能源共同体的建设。欧盟各国的能源战略虽各具特点,但是总体上是一致的。例如,德国的能源战略锁定长远目标,从能源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出发,有效控制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开发;持续不断地节能;积极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据能源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传统能源的替代。英国新的能源战略基点是低碳。强调在市场框架和政策相互影响下,培育市场竞争

16、力,实现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多样性的战略。法国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源多样化,积极发展核电,提高能源供应独立性,实现安全供应。比利时的能源战略长远目标是使用更利于环保的能源,逐步向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过渡。波兰在长期能源战略目标下,针对当前问题,突出过渡期的能源战略重点。美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能源供应自主性,突出特点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美国能源战略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全球的油气资源。观察美国国家外交战略圈,几乎囊括了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在不断努力巩固海外石油来源的同时,逐渐明确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发展新技术,

17、包括燃料的替代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技术。能源战略和政策是日本政府一贯的工作重点,能源战略的稳定性促进能源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日本能源资源贫乏,目前日本一次性能源的自给率不足20%,但是政府立足于技术创新致力节能,成立“节能中心”,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指导国民和企业的节能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着眼于全球能源资源的利用,坚持实施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重点的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企业联合一致对外,参与国际竞争的做法,不断提高开发国外石油资源的份额。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制定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能源战略目标明确,所关系到的对象明确。能源区域发展具有地域资源特点,相应的能源政策针对性强,每一种能源,

18、如石油、天然气、煤、电能(包括核能和热能)、能源输送等的发展预测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以及为实现改革所应该创造的必要条件。同时,指明了能源工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相互关系,能源工业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了能源战略实施系统,包括:联邦政府行动计划,实施国家能源政策的指标体系,原有相关规划的修订,利用国家信息资源建立的能源战略实施监控系统。(六)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特点对中国的启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而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应对能源长远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19、,才能保证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我国必须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视频三)二、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需,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总体看

20、,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

21、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课件,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三、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小幅上升,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根据2011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3832亿桶(1888亿吨),比2009年年底的13766亿桶增长了约

22、1.48%,储采比为46.2年。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亚太、中南美和美洲,其他地区储量基本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亚太地区净增加了30亿桶(主要来自印度,可采储量由58亿桶增加到90亿桶),中南美地区增加了19亿桶(巴西在深海发现大型油田,可采储量由129亿桶增至142亿桶),非洲地区增加了17亿桶(主要来自于利比亚、乌干达和加纳),中东石油储量仍在全球储量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54.4%,储采比为81.9年。2010年,石油产量转降为升,达到8209.5万桶/日,比2009年增长了2.2%,但仍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为3432.4万桶/日,同比增长2.5%。非OP

23、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428.7万桶/日,同比增长1.9%。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成为非OPEC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石油贸易量正在缓慢回升,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二者增量合计占世界石油贸易总增量的80%以上。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中南美出口量则出现下降。进口增长主要来自亚太和美国,尤其是亚太,增量约占世界增量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石油进口量继续延续200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天然气的发展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堪称异军突起。截至2010年底,

24、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至187.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0亿立方米。增量最大的是印度和巴西。在储量小幅提升的同时,天然气的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7.3%,是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俄罗斯天然气增量最大,达613亿立方米,增幅为18.4%,美国的增量位居第二,为282亿立方米,增幅4.7%;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产量合计占世界总理的43%。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及其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74个赋存煤层气资源的国家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68万亿立方米,其中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大利

25、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比例将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1/5,天然气资源足以使当前产量维系250年以上。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促进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2010年,由于在非常规天然气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美国天然气产量为611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9.3%,连续两年超过俄罗斯。中国天然气产量为96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位。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但比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更为分散。分析普遍认为,非常规天然气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维持能源安全有积极意义。天然气的成分仅为石油的1/3,燃烧天然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少于石油,而且北美、

26、中国和欧洲等地均出产非常规天然气,因此有利于各国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依存度。澳大利亚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又对澳大利亚的4个盆地进行了页岩气资源评估,可采储量共计396万亿立方英尺。但是,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度差异很大。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美国能源情报署2011年5月26日公布的2011年度能源展望显示,2009年,页岩气占其国内天然气年产量的16%,到2035年,这一比例可达到47%。澳大利亚计划发展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占其宣称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45%。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

27、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另外,非常规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但业内人士坚称,只要操作得当,这项工艺是安全的。煤炭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2.73亿吨,同比增长6.3%。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达32.4吨,占全球产量的48.3%;美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水电和核能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最大增

28、长。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全球水力发电量达到7.756亿万吨油当量,增幅为5.3%。核能实现了2%的增长。其中,3/4的增长来自OECD国家,法国核电增量位居全球第一,增幅为4.4%。生物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有所发展。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两国贡献了全球风能增长的近70%。2010年,中国新增风能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48%,是2008年所占份额的3倍。尽管如此,风能仍只占中国总发电量的1.2%。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为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长13.8%。其中,OECD国家产量为3713万吨油当量,非O

29、ECD国家为万吨油当量,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美国和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增长的主力军,美国增长了17%,巴西增长了11.5%。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四、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印度、巴

30、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体增长。其次,部分国家的GDP能耗不断上升,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目前,非OECD经济体的能源强度是OECD国家的倍。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消费量显著提升。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了1.4%,而2010年又实现了5.6%的增长。这其中,OECD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53.6%。其中,中国一次消费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达到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20.3

31、%,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化石燃料仍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6%。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9.6%,核能占5.2%,水电占6.5%,可再生能源占1.3%。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所占比重连续11年下降。天然气的比重在显著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国的资源状况密切相关。俄罗斯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57%;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最高,为70%左右;巴西的水电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39%。发达国家油气消费仍然较高,除法国外,OECD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近年来,油价上

32、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暂震荡。1998年末,国际油价低于每桶10美元,此后近10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到2008年7月达到每桶美元。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OPEC成员国不愿增产,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共同导致油价上升,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是重要推手。高油价使石油生产国受益,但消费国却受到了严重损害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某些国家还爆发了民众抗议和局势动荡。分析普遍认为,140美元以上的油价超出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受能力。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国际油价开始回落,2008年12月,国际油价跌到每桶32美

33、元。油价回落是石油供需关系趋缓和石油市场金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油价的下跌减少了石油消费国的压力,但又给石油生产国造成了问题。随着经济复苏形势的显现,2010年底,国际油价回弹,达到79.5美元/桶、从长远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日本核事故等时间还将进一步推高油价。五、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地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目前,无论是非洲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

34、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例如,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的尼日利亚,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在尼日利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主要有英荷壳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赤道几内亚发现了油田。在一缺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该国政府与西方公司达成协议,以石油偿还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外国石油公司则支付一定比例的石油收入,作为用地费和税款。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赤道几内亚三个油田进行生产,产量占该国石油总产量的近七成。在加蓬,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区域已被

35、欧美公司瓜分完毕,余下的是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如深海区,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等风险大、开采成本高的区块。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加速实施对非洲的石油资源战略。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公司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合作方式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第二节 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2011年,两大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

36、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一、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自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利比亚战争是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事件。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咋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邻,北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优越,出口便利。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非洲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截至2010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0亿吨(464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4%。可采比为76.7年。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7750万吨

37、(165.9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2%,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容易制成汽油和柴油等高附加值成品油,而且油层浅,易于开发。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利比亚在全球高质量原油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比亚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陆上的苏尔特盆地、古达米斯盆地、迈尔祖格盆地、库夫拉盆地、昔兰尼加地台和海上的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在全球大型含油气盆地中储量排第13位,该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古达米斯盆地和迈尔祖格兰盆地和苏尔特盆地一样,也是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而库夫拉盆地和昔兰尼加地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位于

38、地中海南部,是利比亚主要的海上油气富集区,是目前地中海最大的油气田。自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封锁后,利比亚开始在能源领域寻求国际合作。2004年以来,不断有外国资本进入利比亚石油产业。利比亚的油气勘探活动迅速恢复,油气产量迅速提高。从今年签订的合同来看,利比亚非常重视合作方多元化,将区块授予不同的外国公司,避免少数公司垄断利比亚石油工业。利比亚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石油收入贡献了98%的GDP。利比亚石油产业的主要客户是欧洲炼油厂,超过8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原油产量迅速下降。占利比亚原油产量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利比亚最大的外国

39、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德国温特沙尔公司宣告破产。西班牙雷普索尔、法国道达尔、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也纷纷撤出利比亚。原油出口从2011年2月 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3月底,利比亚原油产量已不足30万桶/日。4月,根据利比亚能源投资部门统计,该国轻质“甜油”减产80%。在外国企业停止作业的情况下,留在各油田的利比亚本国公司承担了维护任务,但不足以恢复生产。大批外来劳动力在动荡后逃出利比亚。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由于其他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质,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利比亚出口中断后,沙特等其他OPEC国家表示很容易补足全球石油市场每日

40、160多万桶产量的损失,且不必突破OPEC规定的产量限制。但问题在于,从品质上,沙特的原油无法替代利比亚的原油。利比亚原油素以高品质、低含硫著称,全球只有25%的原油具有这种质量,利比亚损失的原油大约占总量的9%。沙特等国所产原油主要是重质或中质高硫油,难以满足欧洲炼厂加工低硫原油的需求。因此,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低硫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作为利比亚轻质“甜油”定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1年4月达到120美元/桶。甚至有观点称,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147美元甚至突破150美元关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受政治动乱影响的阿尔及利亚同

41、样生产轻质原油。截止2010年,阿尔及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5亿吨(122亿桶),产量为180.9万桶/日。另外两个也受到内乱困扰的产油国伊朗和也门,日产量分别为424.5万桶和26.4万桶。这两国的石油生产对国际油价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途径。近期,西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伊朗官员扬言,如果西方国家政府为阻止其核计划而实施更多制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美国回应称,伊朗发展核武器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美方的“红线”,一旦伊朗跨越这条“红线”,美国将“作出回应”,“重开海峡”。同时,美国还呼吁继续对伊朗施加外交和经济制裁上的压力

42、。包括要求所有盟友减少购买伊朗原油,并减少同伊朗央行的业务往来。欧盟已原则同意禁运伊朗石油至欧洲。西方的压力是否能迫使伊朗就范仍是未知数。由于核问题而受到制裁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伊朗经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石油出口占该国收入的比例已从几年前的80%降低到65%。另外,尽管伊朗受到欧盟制裁,但很多欧洲国家并未因此放弃与伊朗的经济合作,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在该国投资开采石油。如果伊朗实施限制政策,将损害这些投资国的利益,并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未来,如果伊朗减少或停止对国际市场供应石油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会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全球大约1/3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每天经过的大型油轮多达30艘。亚洲7

43、5%以上的石油途径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预测,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将至少上涨50美元。这对危机后羸弱的欧盟经济不啻于雪上加霜。中国的石油进口也会遭遇挑战。中东其他石油出口国亦将蒙受损失,因为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也使用这一海峡。虽然这些国家几乎都有用作预备的石油管道,但运费将成倍增加。(视频四)尽管埃及不是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但对该国局势可能影响能源运输通道畅通的担忧,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油价波动。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贯通亚非欧三大洲的航运要道,每天约有100万桶原油和精炼石油产品沿苏伊士运河北上。欧洲地区36%的原油输入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从中东运来的。此外,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迈德输油管道

44、发生问题,因为两者收益占埃及总收入的比重很大,关闭这两条运输命脉,意味着全民利益受损。然而,市场对现有能源通道安全畅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2月5日,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向以色列和约旦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遭到袭击后发生爆炸,一度导致天然气输送中断。此次袭击后到2011年11月,尽管埃及政府多次强调要采取措施保护输气管道安全,但该管道又遭到9次爆炸袭击。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埃及会议选举前的几个小时。面对潜在的风险,委内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曾警告说,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就会随之上涨,甚至可能冲上每桶200美元。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45、,尽管不少官员和学者强调,国际能源需求的上涨,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才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并未对国际能源供应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该地区的不稳定态势一直呈现蔓延趋势,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继续积累。对叙利亚仍游走于战争边缘,西方在对利比亚实施“新干涉主义“取得成功后,对叙利亚套用这种干涉模式可能性依然存在,在中东各国频现乱局的同时,伊斯兰势力在动荡中崛起。尽管美国已表示,准备与地区崛起的伊斯兰组织合作但即使阿拉伯国家新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是温和派,其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也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未来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爆发矛盾的风险加大。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

46、担忧随之发酵。能源经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迈克尔·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的石油供应充足,“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人重要因素。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的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作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二、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

47、影响日本核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新建设施的计划。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本核电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站设计缺陷。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10座核反应堆。2011年3月11日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14米的海啸冲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四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最终酿成了子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泄漏危机。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

48、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日本的核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管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决策的决断。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电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改变了世界核电格局及短期前景。日本核电预期被调低。事故发生前,日本原计划在2030年使核能发电比例提高到53%。2011年11月16日,国际能源署新任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东京召开记者招待会时预测,今后如果日本不再新建核电站并报废老化核电站,到2030年,该国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将从2010年的27%降到

49、18%。2011年3月15日,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27个成员国中,14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为143座。欧盟使用的电能1/3来自核能。核危机后,欧洲议会绿党议员强烈要求欧盟各国考虑逐步淘汰核能,并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响应。2011年5月29日,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经过磋商,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德国现在有17座核电站,根据决定,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被暂时关闭的7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将永久停运,其余的10座核电站将于20

50、21年底以前关闭,只有其中3座核电站可能在新能源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多运行一年。德国用电总量中有1/4来自核电。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表示,政府此举必会造成电价上涨,如果核电厂全部关闭,国内电价可能会上涨30%。除德国外,奥地利也明确拒绝发展核能,并认为其边境附近的多座其他国家的核电站是安全隐患。2011年11月,欧盟宣布支持保加利亚、立陶宛和斯洛伐克关停苏联时期技术的核电站,并提供5亿欧元的援助。同月24日,欧盟首次发布核电站安全压力测试报告。该报告综合了欧盟范围内143座核电站的运行情况,测试了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并从设计、操作、维护和范围管理等多个方面,向核电站提出了提高应对天灾人祸能力的

51、建议。日本核事故发生后,虽然绝大多数国家仍将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分布在31个州,核电发电量占该该国总发电量的20.2%。预计到2035年,美国电能需求将上涨24%。若按现在的比例,从2016年起每年需要增加一座核电站。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能源”政策。根据2012年的预算,将提供360亿美元贷款担保,用于兴建约20座核电站。日本核电事故后,尽管美并未放弃其核电计划,但新厂审批可能会放慢,现有电站的审查和监管将会增强,并由此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美核协会已开始重新审核美12家企业提交的20多座核电站执照申请。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核电生产国,核

52、电占总发电比例的80%,目前有58座正在运行的反应堆。法国已表示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核电站的计划。在亚洲,韩国核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建设了第一座核反应堆。此后,韩国确立了“建设基本国产化、核燃料国产化”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由“国内公司主导”,最大限度实现国产化和技术自主。2007年,韩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具备自行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30年来,该国无事故运行记录,平均意外停止次数0.35次,核电利用率90%以上,高于70%的国际平均标准。韩国还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核反应堆设计、建造和运营各环节技术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韩国拥有4座核电站、21个核电

53、站机组投入运营,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的31.5%。筹建中的机组8个、计划建设的4个,计划到2030年核电比例将上升到59%。韩国的核能企业还走出国门,打破了由美国、法国和日本主导的市场格局。韩国计划到2030年出口80座核电站,把其在世界新增核电市场的占有率至少提高到20%。韩国政府估算,到2030年,韩核电出口总收益将达到4000亿美元,并创造156.7万个就业岗位。日本核电事故后,韩国的核电政策并未发生转变,根本原因是,核电是韩国重要产能行业和出口主力产业,韩国别无选择。但韩国也调高了核电站的抗震级别要求,新的APR1400将能抗震7级。但安全标准提升的副作用是核电成本上升。总体看,日本核

54、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高。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可能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跟多财政投入。第三节 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能源安全将继续是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一段时间。一、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

55、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

56、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

57、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视频五)二、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从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利国内战争并未严重破

58、坏其国内能源基础设施,这是战后石油产量尽快重返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利比亚石油生产恢复较快,促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也有助于“甜油”和“酸油”。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之间的差价。这对全球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将有助于新兴的市场国家平抑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利比亚原油产业要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绝非易事。安全、法律、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国际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的前提条件。卡扎菲被击毙后,其他矛盾又浮出水面。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即使那些相对而言受战争影响较小的油田和基础设施要恢复运营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卡扎菲部队在撤退时破坏了相关设施,还有一些油井遭到物理性破坏,维修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将延缓油田恢复生产的时间。从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未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增加,拉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增长。印度、中东和巴西的能源消费增速甚至可能快于中国。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石油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中非OECD国家。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非OECD 亚洲国家的石油消费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