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_第1页
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_第2页
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_第3页
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_第4页
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规划(20062010年)第一部分 学 科 现 状生物与环境学院建立于2000年,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支适应本科教学需要,高效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以专为主,专兼互补的师资队伍,并且有多名省、市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高教教学与科研经验。建有二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技术实验室、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以及院直属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还有学院实验中心下属的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食品技术实验室和环境技术实验室;并在院外建立23家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已经形成设置比较合理完善的学科结构,覆盖

2、辐射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2003年微生物学科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后,2004年微生物学科获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校级重点学科。本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6人,博士学位者11人,硕士学位者18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聘有10多位客座、兼职教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1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4.44%,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33%,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来我院教师承担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8项,其它

3、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24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SCI 7篇、核心期刊88篇;出版著作 3 部;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教学成果奖7项,其它教学科研奖多项;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虽然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因浙江万里学院起步较晚,教学科研都与国内外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近年来,实验室装备虽有显著改善,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差距甚远。缺少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或专业较少,目前还没有硕士学位点。科学研究仍较薄弱,原创性研究尚不够。缺乏在全国水平上对国民经济和社

4、会发展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第二部分建设与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密切结合国家尤其是浙江省“十一五”计划的要求,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教育创新为理念,根据国家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内涵,深化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努力扩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探索、开创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加对各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各级重点学科专业,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予以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校级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良

5、好势头;认真组织力量争取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开发与推广,加大参与产业化开发进程,积极提高和扩大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到2010年,办成学科特色优势明显、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科研技术手段比较先进、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学科前列,在若干研究领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主要指标12010年前,力争在微生物、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中建成1-2个硕士培养点,硕士研究生规模达20人左右。 22010年前,力争将微生物、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建成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6、市级重点学科;同时新增12个的校级重点学科。32010年前,力争将环境科学中心、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的23个,建设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到2010年,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学科梯队。教师规模达85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7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省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达到5名以上,省级名师达到35名,校级学科带头人达到8名以上,校级骨干教师达到20名以上。4科研相关的各项指标以每年15-20%幅度递增,5年后的年科研经费达到300万元,年获国家级类项目1-2项

7、、省级课题3-5项、国际合作及横向课题2-5项;年发表论文200篇左右、年出版专著教材3-5部。5年内形成25项标志性成果,并加强与企业的直接合作,争取推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系统成果,使25项重大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二) 重点建设1、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学科体系,即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方向、生物技术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方向、病原微生物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技术方向 、环境污染分析化学方向、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方向、环境规划与评价方向)和营养与食品工程(农产品贮运与保鲜技术方向、营养与免疫方向、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方向)。2、研究所建设加大研究所建设力度,加快

8、环境科学中心、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资源整合,成为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枢平台,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承担高水平项目、出一流成果的研究基地,争取成为省市级技术研究中心;3、重点实验室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经费投入、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宁波市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等市级重点实验室,至2010年两个重点实验室面积扩大到3000m2,投入仪器设备经费增加2000万元以上。4、实验中心建设环境技术实验室:实验室近几年发展较快,本学期有19个班级(包括在钱湖校区的新生)要参加实验教学,目前只有3个化学类实验室可供调用。2005年理工实验楼启用后可大

9、大改善条件,但到2006年又将重新紧张。根据现有情况和新专业发展情况,计划新建和扩建(用于重复班实验)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治理3个实验室。到2006年实验用房面积为600m2,建设经费为600700万元(经费渠道通过省财经、校专项等多方途径解决),年仪器设备经费增加为200万元(经费渠道通过省财经、校专项等多方途径解决),到2010年实验用房面积为2000m2,设备费达2000万元。食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是2004年新招本科的新系,计划将招两个专业。目前研究性实验条件在宁波居先进水平,但教学实验条件尚属空白。专业实验室在2-3年内重点建设贮藏、食品与安全、加工, 营养分析、发酵5个教学实

10、验室,2006年建设经费约为300万元。年仪器设备经费增加为200万元(经费渠道通过省财经、校专项等多方途径解决),到2010年新增实验用房面积为1000m2,设备费达500万元。生物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近几年投入较多,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校内已有较好的实验室,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数多,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大,同时承担其他几个系同生物相关的实验任务,目前实验用房较为紧张。随着2005年5月新理工楼建成与交付使用,生物系实验用房紧张的矛盾将彻底缓解。同时6号楼将新建一个实验操作室(包括准备室)。根据该专业发展,到2010年追加新增投入将超过500万元。第三部分各学科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目标一

11、、微生物学(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微生物学科是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学科之一。微生物学科在20世纪的高速发展,直接促进并催化了现代医学、免疫学、生物技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基因组学的发展,构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互联中枢平台。基因组与后基因组研究时代的到来,为微生物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又一次良好机遇。大规模的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与序列分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也有力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深入到核酸与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长期形成的遗传与发育、生理与代谢等传统学科的融入越来越多,使得人们对自然的生命现象和

12、本质的认识更趋于完整与真实。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微生物发展迅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带动,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应用生物学界最受重视的研究领域,而微生物生物技术又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微生物生物技术相关产业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鼓励的明日之星。其中与微生物相关的技术在医学方面可用微生物透过遗传工程生产如胰岛素、干扰素、疫苗用抗原等各种具有不容功能的异源蛋白质或抗生素、生物碱等微生物本身的代谢产物,或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转化制造类固醇荷尔蒙等;食用方面可用微生物生产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维生素等食品添加剂;农业方面可生产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肥料或动物疫苗;能源方面,如酒精、甲烷、氢气等新能源的生产;环

13、境保护方面如废水处理、生物复育与修复等。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在近20余年的时间里,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生产、生物加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并对制药业、农牧业、生物加工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等将大大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究,以及推进重大疾病新疗法的研究进程,总体来看,生物技术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但在食品、环保、化工、能源等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

14、,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发酵业正在得到改造,海洋和环保生物技术也已起步。基于上述研究意义,国内高校生命科学均将微生物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学科。但是我省的微生物学科与北京、上海等地微生物学科发展水平相比不具优势,并且我省微生物学科发展在地域分布及研究层次与研究方向上呈现非均衡性。因此发展扶植我省的微生物学科势在必行。(二)学科现有条件和优势1、现有条件和优势 本学科现有一支20人组成的高水平精干学科梯队,其中:教授2名,博士副教授6名,讲师12名。具有完善的生物技术教学、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中有重大影响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拥有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

15、米,主要研究条件包括70升国产生物反应器、透射电镜、超速离心机、C/N分析仪、Turner分析仪、PCR仪、DNA 序列分析仪、日产系列显微镜系统等仪器总价值约1000万元。具备微生物和生物技术的教学研究的的基本条件。本学科开设海洋与环境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生物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有普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 该学科在发酵工艺、酶工程、环境微生物、多肽、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应用上及在食品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与开发特色。 2、存在问题(1)学科队伍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在学科前沿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

16、。(2)总体上尚未形成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三)学科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立足宁波、面向浙江,通过海洋与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发酵和食品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确立学术地位,以发酵工程与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确立社会地位,达到国内一流,瞄准国际先进。2、建设总体目标科研方面:年科研经费递增20%以上,至2010年,争取年科研开发总经费达200250万元,年获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年鉴定成果12项,五年内争取有1-2项重大新成果。年发表论文2530篇,争取有810篇进入四大检索系统,计划至2010年,每年发表SCI等收录的高水平研究论文15篇

17、,年出版专著1部。并加强与企业直接合作,争取推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系统成果,有23项重大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次以上。人才培养:学科培育第二年申报微生物本科专业,每年培养微生物学本科生50名,至2010年本科生累计400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微生物师资队伍,教师人员在20名以上,其中教授5名,博士副教授10名以上。高级职称达73.7%(其中40岁以下84.6%),中级达 21%,博士占35%,硕士占35%,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条件建设:通过5年努力,使整个学科的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达到1500万元以上,图书资料增加5000册,实验用房增加1400平方米。5年计划投

18、入建设经费1000万元,实验场地增加1000m2,以满足学科及其四个研究方向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本学科及其四个研究方向的整体水平走到国内先进或部分领先,通过两年的微生物学科建设与培育,使学科建设软硬件更上一层楼,争取在3年内取得硕士生招生资格。为来年培养微生物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学科建设分年度目标及措施学科建设目标及措施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开发学科队伍建设学科点工作条件的改善2006年度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申报微生物本科专业。按计划完成已立项课题;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课题,包括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进化(国家基金);蔺草品种的DNA指纹鉴定技术研究

19、(省基金);稻米功能性成分的分子改良(宁波市重大攻关项目)等,力争立项45个;力争年发表论文15篇以上,其中SCI论文3-5篇。引进微生物与发酵专业博士1-2名,同时招聘实验技术人员34名。增加实验用房2000平方米,增添仪器设备500万元,包括四通道荧光定量PCR仪一台、超高速冷冻离心机一台、DNA测序仪一台、蛋白质测序仪一台、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各一台等。2007年度开展微生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计划。计划招收微生物学本科生30名,年底申报微生物学硕士点。按计划完成已立项课题;申报省市新课题8-10项,如Bt抗虫转基因蔺草新品种培育等,力争立项45个;争取年发表论文

20、20余篇,其中SCI论文4-6篇。引进相关专业博士1-2名,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2名。增添仪器设备200万元,包括DNA芯片制作和分析仪一套等。2008年度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开展实验教学改革。计划招收微生物学本科生60名和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68名。按计划完成已立项课题;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基金1项;争取年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7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引进相关专业教授和学科带头人12名,同时招聘实验技术人员12名。增添仪器设备300万元,包括液质联用仪一台等。2009年度继续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力争获得本科合格评估。计划招收微生

21、物学本科生80名和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810名。按计划完成已立项课题;力争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个;争取年发表论文25篇左右,其中SCI论文7-8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引进相关专业博士和教授各1名,学科队伍中获博士学位者占40%以上。增添仪器设备200万元,包括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一台和荧光显微操作仪一台等。2010年人才培养进入规范化教育,计划招收微生物学本科生80名和微生物学学专业硕士研究生810名。按计划完成已立项课题;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多项,年发表论文25篇以上,其中SCI影响因子超过3.0的论文1-2篇。引进相关专业博士2名,实验技术人员若干名,形成一支人员结构与职称比

22、例合理的学术梯队。通过以上的建设,将本学科专业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的开放性技术平台。3、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方向:涉及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学方法和原理研究。海洋蛭弧菌生物防病技术研究:近年来,虾池多品种养殖及开放水体网箱养殖的疾病频发,传统的防治方法已经难以奏效,药物处理仅作为不得已的暂时手段。率先提出采用无副作用的“生物导弹”蛭弧菌进行生物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高特异性,适用范围广的特色。利用十几年积累拥有的各种养殖动物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分离以病原菌为靶细胞的特异性蛭弧菌,

23、开展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利用初筛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物质潜能的极地海洋超微细菌,构建生物活性物质复筛的海洋经济动物模型,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对海洋经济动物的营养免疫保护作用,为开创从海洋极端生物中探查新的促生长、抗逆性强的物质和特效药物做努力。 通过海洋病毒方法学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一套海洋浮游病毒研究的核心技术,深入了解海洋浮游病毒与其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各种海湾生态危害的调控机制,意义深远。 根据浙江省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从已经有的工业生物污水及垃圾填埋场中筛选出优良的微生物菌株,通过遗传诱变育种、固定化微生物、基因工程等微生物技术,获得高效菌种

24、。研究该菌株的不同生态微环境、生物相变化与处理周期的微生物学过程,探索该菌株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而研究开发相应的垃圾处理设备,社会及经济意义巨大。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通过对具有药用价值微生物的筛选、改造(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培养、放大与生物有效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制备,使生物制药方向有所发展。特别是源于南极嗜冷及深海极端细菌菌株的获得与相关极端细菌菌种库的构建,有望在海洋极端细菌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基因筛选研究上有重大突破;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苏云金杆菌中编码内毒素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导入其它物种如蔺草等中获得具有内在高抗性能的新型种质资源;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与病原微生物相互

25、作用的寄主进行抗病基因的功能分析,同时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DNA指纹图谱技术,为抗性寄主的早期筛选与我省相关重要种质资源(如蔺草等)的纯度鉴定建立技术平台,同时为我省生物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养殖对虾病毒病中间宿主海洋蟹类耐病毒基因进行分子定位与克隆,同时开展该基因的转基因对虾研究,为培育耐病毒对虾新品种建立良好条件。 食品微生物方向:应用食品微生物产生酶进行新型食品开发和研究,改变食品理化性质,从而达到提高产品风味,如:我学院应用人工接种微生物进行雪菜深加工技术研究、泡菜自控腌制及产业化开发、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禽类产品应用研究提高了产品风味,将宁波特

26、色农产品推向国内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工程研究开发和分离新的功能成分,开发新型营养和功能食品。 如:食品微生物组培方面的研究。我学院进行食用菌组培研究,从培养液中获取有益的活性物质,提取平菇、花菇、猴头菌菇、灵芝多糖系列产品,并进一步进行灵芝大补膏、灵芝口服液等产品的开发,多糖系列品种,作为医药和食品的添加剂。应用食品微生物发酵产生中间产物,开发天然保鲜剂,对农产品进行微生物保鲜技术研究,延长食品贮藏期。如:应用微生物发酵产生乳酸链球菌素进行腌渍梭子蟹保藏技术的研究、醉泥螺保藏技术的研究等。病原微生物方向: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研究植物病原微

27、生物侵染循环规律,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危害特性等研究。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与动物病害关系研究动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近几年来,已开展相关研究项目10多项,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控制当地植物病害与水产动物病害起相当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4重点建设研究所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投入,重点建设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使设施和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备在微生物学方面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的研究能力,具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生产有用物质的开发能力,并具备国内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发酵上游和下游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发酵新产品开发能

28、力。力争至2010年建成食品生物技术省(市)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微生物研究所:重点开展以下研究·环境与病原微生物·营养免疫与食品微生物·微生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2004年,在浙江省财政厅专项(生物技术实验室续建)项目指引下,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已建成具有相当硬件水准的技术大平台。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如下:· 人类疾病, 动植物疾病的分子诊断和检测;· 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或基础研究价值的基因克隆, 重组,表达;· 抗虫, 抗病等的植物转基因以及植物功能性成份的分子改良;· 细菌对抗生素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9、; 植物组织培养与天然次生物质(药物)的提取与纯化以及植物发育生物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生物信息库的建立;· 动物生物钟的分子机理等二、环境科学(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科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的特点。·各国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只有一个地球已成为全世界接受的观念。曾经有不少人以生存权、发展权第一而忽视环保,但在事实的教育下,也开始认识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杀鸡取卵的毁灭性开发资源的痛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土地资源的价值及覆盖度的研

30、究: 人类赖以立足的仅有一个地球,尽管在月球和火星上发现可能有水存在可为人类利用的前景诱人,但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供人类直接使用的现实性。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地球上,人们感到已是人满为患了。工业和生活的废料,目前还在无节制地向土地上倾泻。人们已用包括同位素14等和各种生物指示剂来分析脚下的土地。即使对于脚下的自然界所赋予的良好土壤,也会因无知而破坏殆尽。对于农林用地,如庐山的森林土壤、天津等地区的农田中的六六六、甲基汞和乙基汞等农药残留含量等均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研究微量杂质的存在数量和分布。对于污染的土地,开始采用堆放降解、微生物发酵、化学或生物降解、阳光等减轻土壤的退化,从化学平衡的理论上探讨土壤恢

31、复和改良土壤的机制。·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全球人类所需的淡水是通过水环境的途径获得的,而人类滥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水污染加重了地球上的水资源缺乏的危机。我国在评估对水资源的污染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对由于滥伐、矿藏和工业污水任意排放所产生污染环境恶果集中进行研究,包括对铁矿区的天然磁铁矿选矿中的含铬废水的处理、稀土矿区微量稀土元素渗入水系而富营养化,促使底栖生物富集以及造纸厂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处理。水污染的严重性,不仅涉及到内陆江河,而且,在沿海地区的宝贵红树林区,也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近期开展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探讨在近海的污染物,受到海浪的冲刷,其输送和稀释的数学模型。对于

32、自然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开始了理论研究,关心到水温、生物膜、化合物对分离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以及对有机质含氧量在生物膜上的计算和水中有机废物喹啉的降解规律等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城市环境研究:近代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城市化的生活和生产却在不断地制造新的环境,使得城市的居民生活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之中。众所周知,我国使用的能源主要是污染空气最严重的煤,而且相当数量的用煤是低质煤。为此,对与煤污染有关的课题自然成为重点,它所形成的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自然界难于降解。对于当前为减轻燃烧固体煤而推广的燃煤气化的

33、新技术中所带来的O2排放问题,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此外,重金属、有机物等对城市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保护城市居民的健康,在城市还有的噪音污染、电磁污染、光化学污染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等方面,特别是家居室内装修环境污染造成人身健康的严重威胁。·绿色用品的研究:人们为争取健康长寿在各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活动,对衣食住行,影响人们生活的全面活动,环境工作者开展了多方面有价值的研究。特别在绿色食物方面,从土壤、肥料、农药、加工、管理等各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对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如麦籽、马铃薯、菜豆等,进行了同位素分析,证明其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人们食用的菜蔬、菌覃,也受到二氧化硫

34、等杂质的污染。海洋渔产品也未能逃过污染,对于人们处理、清洁食物的工序中产生的污染,如处理屠宰肉食的废水、制造糕点和饮料的添加剂、着色剂等等,都带来威胁人们健康的污染。根据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国内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宁波市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及我校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特长,瞄准世界环境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高新污染控制技术及环境管理策略,为环境科学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与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及社会活动高度发展的沿海港口城市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迫使我们正视面对的压力,发展与拓宽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海洋(湾)环境微生

35、物、水资源保护、食品中农药化肥的残留、室内监测及分析技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等研究领域。这些研究领域我们有国内与国际承认的学者,并在其特长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但是,目前研究资源的相对匮乏严重制约了环境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生物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重点学科的建立,必将全面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并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及人类过度开发活动所带来的重大环境问题的压力。(二)学科现有条件和优势1、现有条件和优势 环境科学专业是生物与环境学院在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环境污染分析化学、环境规划与评价、以及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为教学与研究特色的专业。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本专业逐渐形成了一支专

36、业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现有的师资力量是拥有二十多年本、专科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又经过近几年师资队伍调整和人才引进,环境科学的教学人员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比例已达62.5%,其中博士5人、硕士9人已建成学历层次高、学科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及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同时为我校将来申报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点奠定坚定的学科建设基础。 2、存在问题(1)学科规模偏小,团体优势不够显著。(2)总体上尚未形成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三)学科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

37、宁波市和浙江省环境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海洋(湾)环境微生物、水资源保护、食品中农药化肥的残留、室内监测及分析技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等研究确立学术地位,以检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确立社会地位,达到国内一流,瞄准国际先进。2、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国内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宁波市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及我校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特长,瞄准世界环境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高新污染控制技术及环境管理策略,为环境科学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与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完善的水资源与水

38、污染控制、环境污染分析、环境规划与评价体系的学科梯队, 科研方面:在目前已经在研和立项的省部级课题等基础上,至2010年争取年科研开发总经费达50-100万元,年科研经费递增1015以上,年获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省基金)12项,国外合作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年鉴定成果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发明专利授权数2个。计划年发表论文2-4篇,争取有1-2篇进入四大检索系统,年出版专著1部;并加强与企业直接合作,五年内争取其中有2项重大新成果,有23项重大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本方向的总体水平跃居国内先进地位规模结构:学生规模达300400人,其中:研究生68人。学科建设:力争35年环境

39、科学具有硕士授权点的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学科建设分年度目标及措施学科建设目标及措施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开发学科队伍建设学科点工作条件的改善2006年度专科生57人完善教学评估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计划,制定环境科学本科的教学计划及增设专业申报。加强科学研究课题的前期查新研究与确定科技服务的内容及方向。引进高层次教师及应届的硕士与博士。做好计划、理顺教学、科研、实验教师分配及教学用房分配工作。2007年度本科生154人完善环境科学本科的教学计划、制定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在取得省、市、校3项课题的基础上,保证出色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扩大科研项目数量并发表高级别的论文。引进高层次教师及应届的硕士与博士

40、,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达到50。为学科的研究方向增加资助经费及实验仪器设备。2008年度本科学生161人上报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与增设专业报告,完善各科的教学课件,更新教材。力争取得省、市、校6项课题并加强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引进相关专业引进高层次教师及应届的硕士与博士,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达到62.5。扩大教学与实验室的面积,增加图书及科技杂志的数量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40人申报硕士学位点,力争开设12门的网上的公开课。启动12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力争取得省、市、校10项以上课题,并能够在科技服务上取得20万元的收益。引进高层次教师及应届的硕士与博士,高

41、级职称的比例要达到65。扩大教学与实验室的面积6000m2 ,为学科方向带头人配备助手及单独的科研用房,并给予经费的资助,形成年龄、学历、职称合理的梯队结构。2010年本科建设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本科生360人硕士生10人力争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2本教材。力争取得省、市级重大课题及校级课题10项以上课题,并能够在科技服务上取得30万元的收益。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80。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做到责、权、利合理,形成具有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科研团队。3、重点科学研究领域环境微生物技术:现代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包括:微生物处理污染物方法研究;利用微生物实现清洁

42、生产和废物资源化;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结合宁波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特征,环境微生物将优先开展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作用及赤潮藻类等生物生态灾害的微生物控制原理与技术研究。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水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用水安全,而且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宁波市经济高速发展、内河星罗棋布且污染严重,我校附近的东钱湖为风景旅游开发区。因此,开展水资源保护及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需求。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模拟技术;水环境恢复工程和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结合宁波市自然地理

43、、社会经济特征,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将优先开展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模拟技术与水环境恢复控制工程技术研究。环境污染分析化学本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结合江河有机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河流、湖泊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包括生物富集、吸附、解吸、挥发、微生物降解和光解等过程;研究有机污染物对各类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构与活性、结构与生物降解性相关等,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污染物并进行预测,为有机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方向稳定、贴近学科前沿的研究特色。环境规划与评价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本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一支

44、专业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近几年在国家各级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环境规划学教材,并于200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首部战略环境评价导论专著。4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投入,重点建设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包括环境微生物技术与环境微生物生态调控试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试验室和海湾生态灾害与环境损害评估,新建实验室总体面积1000m2以上,并全部在2005年5月完成其建设并投入使用,使设施和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备在环境科学方面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的研究能力,并具备国内先进的海湾生态灾害与

45、环境损害评估能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恢复与治理研究·生物技术与开发·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根据半年来实际运作情况及学科发展趋势与我院环境科学研究现状与积累对原有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微生物技术·水土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技术·港湾海洋生态损害评估与恢复生态学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及环境生态效应分析技术。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5年7月前,完成实验室基础建设和部分仪器设备的订购

46、;2006年12月前,完成所有仪器设备订购;2007年10月前,全面完成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对部分边建设边验收,边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进行鉴定、验收;对实验室建设进行全面验收,力争2010年前,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取得市级重点实验室。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是食品工业发展快速发展时期,预计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将达0%。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前列),食品科学与营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各高校纷纷上马,食品与营养学科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发展食品科学与营养已成为大势所趋。农药、违禁药物的大量使

47、用,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发生,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使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和高新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研究食品营养、功能开发和生产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其任务是探索实现食品资源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途径,并对食品结构与成分进行科学地调整与组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安全的食品。食品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农副产品面向市场的后续加工业。因此,学院应该更进一步加快食品学科的发展,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分析检测、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且为企业提供营养咨询服务。(二)学科现有条件和优势1、现有条件和优势

48、师资队伍:本学科现有教职工15人, 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在读博士生教师1人。科学研究和开发:共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其中在国外和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 99篇,收录论文SCI 2 篇,核心期刊64 篇。出版科技著作1 部,承担科研课题 53项,科研总经费 403.47 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 3项,省部级课题 9项 40.7 万元,国际合作课题1 项36 万元。获市厅奖 9 项。 鉴定成果19项,国内首创和国内先进 14 项。现有条件:拥有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要研究条件包括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万分之一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调配气系统、质构仪、数据采集

49、处理系统、超声波测试仪等,总价值约500万元。具备了开展农产品贮藏保鲜、食品加工研究等的基本条件。2、存在问题(1).学科规模过小,人力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团体优势。(2).总体上尚未形成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三)学科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 坚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目标,建设一批为浙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体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坚持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坚持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增强学科发展后劲,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优势、特色更加明显。2、建设总体目标科研方面:在目前已经在研和立项的省

50、部级课题等基础上,年科研经费递增1015以上,至2007年,争取年科研开发总经费达100-200万元,年获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省基金)12项,国外合作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年鉴定成果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发明专利授权数2个,五年内争取其中有2项重大新成果。计划年发表论文20-40篇,其中3-5篇进入四大检索系统,年出版专著1部。并加强与企业直接合作,争取推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系统成果,有23项重大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经过5年努力,使本学科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某些研究方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至2010年在校生达200人, 师

51、资队伍建:经过5年建设,专任教师20人。高级职称达75.0 (其中50岁以下80%),中级达 25,博士占35,硕士占35,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条件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通过5年努力,使整个学科的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达到1320万元以上,图书资料增加2000册,实验用房增加100平方米。学科建设:至2010年建设成一支高水平精干学科梯队,建成完善的食品加工装备与自动化研究设施和产业化基地,出一批在国内同行中有重大影响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争取在35年内取得硕士生招生资格,在读研究生规模68人,使本方向的总体水平跃居省内领先地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分年度目标及措施

52、学科建设目标及措施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开发学科队伍建设学科点工作条件的改善2006年度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探索课程创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按计划完成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课题,争取立项5项。引进相关人才2名,晋升教授1名。高级职称达60.0 %增添先进仪器设备100万元。2007年度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指导性文件,改革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按计划完成项目。争取国家级项目。开发农产品加工产品引进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级人才1名。高级职称达66.6%(其中:50岁以下75%),中级达16.7%。新增实验用房400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100万元。2008年度争取本科专业的

53、合格评估,本科培养规模为180名/年。按计划完成项目。争取开办科技开发公司。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晋升、引进相关人才2名。高级职称达75.0 (其中50岁以下83.3%),中级达 25%。新增固定资产200万元。2009年度人才培养进入规范化的稳定状态,逐步积累条件,取得硕士生招生资格。按计划完成项目。争取开发保健食品。引进高学历相关人才2名。学科队伍博士占35%,硕士占35%。新增固定资产200万元。2010年度争取开始招收硕士生。继续搞好科学研究与科技工作,使科学研究与项目开发得到良性遁环。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固定资产总值达1320万元,实验用房2000平方米。3、重点研究领域主要研

54、究方向:本学科设三个研究方向: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方向:重点研究宁波市特色农产品贮运和保鲜技术。本学科应用气调、臭氧、辐照物理高新技术和不同的保鲜手段对农产品进行保鲜研究,并应用食品微生物发酵产生中间产物,开发天然保鲜剂,对农产品进行微生物保鲜技术研究,以及通过食品的包装和运输技术研究,延长食品贮藏期。如:青梅果实采后黄化机理及其保绿技术研究、MAP技术在特色农产品中的应用研究、杨梅贮运、保鲜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微生物发酵产生乳酸链球菌素进行腌渍梭子蟹保藏技术的研究、醉泥螺保藏技术的研究等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项目。通过农产品贮运和保鲜技术的研究,使我市许多特色农产品如杨梅、草莓、青梅、

55、竹笋、腌渍梭子蟹、醉泥螺及出口创汇蔬菜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方向:重点研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以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进行农产品增殖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和品质水平。农产品加工方面:完成了盐渍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及控制途径的研究;完成了特色果酒发酵机理的一些研究。并结合宁波市实际,对一些特色农产品如笋、杨梅、茭白、草莓、青梅、葡萄、浙东白鹅、紫菜和传统食品如水磨年糕、醉泥螺、腌雪菜、泡菜、榨菜等,从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许多工作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并有所创新。本学科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的科研和高新技术的辐射中心,成为我市许多农业龙头企业、食品企业的研发基地,也成为培养、造就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食品生物技术方面:应用生物技术如生物酶等进行食品开发和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品质和综合利用水平。如:在国内领先研究了蔺草的成花和逆转机理、抗席草螟转基因蔺草,并成功选育蔺草新品种鄞蔺1号、鄞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