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_第1页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_第2页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_第3页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_第4页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转座因子的发现与第四类转座因子主讲人:组员:转座因子的发现之人转座因子的发现之人McClintock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 B.,19021992)是20世纪最具传奇经历的女科学家之一。是第一位单独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和世上杰出的细胞遗传学家。她提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转座因子的发现Emerson于1914年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时,发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花斑果皮,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花斑条纹不稳定,可以发生多次回复突变,但不知道原因到1938年Rhoades在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时发现修

2、饰的孟德尔分离比:有色:斑点:白色=12:3:1,而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他认为 基因A1(控制色素) a1表现为无色;另一基因Dt(斑点)表型为有色斑点。这样原品系的基因型为A1A1dtdt,突变后产生了A1aDtdt的植株,这种双突变植株自交就产生了上述比例Rhoades在a1a1Dt_(花斑)特殊无性生殖植物花中找到相应的花药,其花粉应携带回复突变产生色素的基因,而他用这些花粉与a1a1的植株测交,结果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的。表明在亲本中每个斑点实际上是回复突变的表型效应。这样a1成为首次发现的不稳定突变等位基因的例子,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基因。显然Rhoades 这时已经发现了某些基因的不稳定性,而且这种不稳定性是由另一个独立的因子所控制。但仍未揭示这种不稳定性的遗传学机制,而且也缺乏实验证据。20世纪60年代雅各布和莫诺的乳糖操纵子模型和基因调控理论发表后McClintock的研究成果才被接受基因转座现象的再次发现与证实:第四类转座因子Mu噬菌体1. 特点: 一种DNA噬菌体,长约37kb的线状DNA,末端含有一 小段大肠杆菌的片断; 含有IS序列,可随机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置上; 无粘性末端; 转座频率高ISE.Coli DNAE.Coli DNAIS2. Mu插入寄主细胞方式的特点;插入寄主细胞方式的特点; 是一种温和型的噬菌体,但对寄主的插入位点是非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