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她的重要性勿容置疑。在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物种实际上是根本的,其余两个层次或多或少地受到物种层次的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最理想的场所是自然保护区,而发展好自然保护区,最关键的是解决社区发展的各种矛盾,社区的各种矛盾解决了,退化生态系统可以按照自然的意志去进行。这些关系不理顺的话,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一句空话。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人类引起的,连同生物多样性这个问题的产生也是有识之士
2、呼吁出来的一样,人类始终是这一问题的主宰。人类是生物多样性也是地球生物圈的最大敌人,怎样引导人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生物多样性受害产生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措施、社区发展、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等方面简要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1 生物多样性受危害原因分析1.1 人口迅猛增加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后,技术的进步使人的寿命大大提高了,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
3、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中国1760年人口不足2亿,1860年约3亿, 1970年8亿人口, 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 表1 中国历代人口及人均耕地面积年代人口人均耕地面积(hm2/人)210 BC20 000 00075652 910 0001736330 000 0001863404 946 0001949540 000 0001959620 000 0001980987 050 00019901 100 000 00019981 200 000 000表2 中国六大
4、区域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项目平均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中区华南区长江区土地面积(hm2)耕地(hm2)草地面积(hm2)林地面积(hm2)水面(m2)260316806147783198340853729人口密度(人/km2)10911814917332225147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表1和表2显示了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和人均资源分配情况。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8%,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
5、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万平方公里。目前有5 900万亩农田和7 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 每年以2 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1.2 生境的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会
6、退化,外来种人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些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上升。有人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 过度开发(含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古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自然干扰中外来种入侵(包括因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火灾及水灾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类基于以下四个原因进行生态恢复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需要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需
7、求; 人类活动已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依赖于人类保护和恢复生境; 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1.3 环
8、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住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
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趋
10、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作用,最终对人类造成影响。1.4 外来物种的入侵外来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
11、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因为,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食物网中的一个成员,其天敌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这样,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例如,为了保护海岸带免受海水的侵蚀,1963年南京大学钟崇信教授从英国和丹麦引进大米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引种成功了50多万亩,而且使大米草的分布范围从温带向南扩大到了北纬2127,并证明大米草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然而,不幸的事还
12、是发生了,由于大米草的强烈扩张性,米草很快影响了贝类等的养殖,使贝类产量急剧下降。而再除去大米草,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引种大米草对中国自然海滩生态系统的可能负面影响,连引种大米草的仲教授本人也认为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再如,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前身是国有林场,上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的需要,引种了大量日本落叶松。目前,落叶松大量繁殖,其落叶造成了土壤的酸性,原来生长良好的大熊猫的食物箭竹却适应不了日本落叶松产生的酸性环境,而生长不起来,造成箭竹死亡或根本不能萌发,这样,在大熊猫活动的领域就形成了一大片的食物空白,成为保护区的一大害。现在,
13、自然保护区的技术人员与领导向国内外专家求援,要求迅速除掉这些入侵的日本落叶松。第三个例子,是从南洋引种的水葫芦(风眼莲),上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我国,后又被证明该物种具有明显的吸收污染物的功能,是水污染净化的优良种类。因此,国内大部分水域开始引种,没有想到,它的侵占能力是如此巨大,引进数株水葫芦,几个月后就会密布水面,且分布的区域有我国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直到北方的温带寒温带地区。许多湖泊如滇池、洞庭湖、微山湖深受其害。国家曾投资40亿元人民币处理滇池的水葫芦污染,收效却不大,可见生物入侵的危害有多大。2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2.1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
14、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场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可以使自然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自然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初步
15、建成了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至2001年底,已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276处,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44%,其中国家级处155处,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列人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关于自然保护区,国内外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下面将与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同义语介绍如下: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
16、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一的区域。 2)生物圈保护区:是UNESCO系统的保护区,强调保护、发展与后勤支持三大功能,提出著名的核心区、过渡区与实验区三区模式,该模式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依据。目前中国有22个生物圈保护区。 3)森林公园:强调通过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人类提供休憩与旅游的地区。 4)风景名胜区: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5)传统文化森林保护地:我国道、佛寺庙通常位于深山密林,并有长期保护培育周围森林的传统,为保
17、存不同地域的典型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因寺庙保存下来的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成为国家或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农村有数千年保育风水林的传统,风水林在文化上赋予一些宗教色彩,但其本质上是保护农村聚居点生态环境条件,如何护了关键集水区,保存了生物资源。这一优良传统对我国自然保护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天然林保护地:自1998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天然林保护计划,这一类新的保护地,主要关注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尤其强调其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的功能。 7) 自然遗产:UNESCO系统的保护区,以保护著名的自然遗产地为主,保护对象有生态系统、地质遗迹。目前中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28处,如武夷山
18、、峨嵋山、秦山、黄山、九寨沟、黄龙、张家界、长城、故宫、兵马俑、敦煌、丽江等;其中双遗产4处(泰山、黄山、峨岷山、武夷山)。 8) 国际湿地: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又称为拉姆萨(Ramser) 国际湿地,目前中国有21处,如扎龙、向海、鄱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香港米浦等。9) 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如冰川遗迹、火山遗迹、丹霞地貌、溶洞等。2.2 迁地保护 这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
19、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挽救式的,她可能保护了物种的基因,但这种保护是被动的,长久以后,可能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因为,毕竟迁地保护是利用的人工模拟环境,自然生存能力、自然竞争等在这里无法形成。当然,迁地保护可以为异地的人们提供观赏的机会,带来一定的收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事业的发展。2.3 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问题的建议 第一,重视社区管理问题。要充分认识社区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在立法环节把社区管理工作内容纳入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和职责,是解决社区与保护区冲突的前提。生物圈保护区所倡导的概念就是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人作为自然保
20、护区中的组成成分来考虑,重视发挥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 第二,尊重社区权利,与社区分享利益,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对保护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和山林、水体、牧场等,应尊重其所有者受益的原则,与社区分享利益,帮助社区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购买、租赁土地使用权和资源管理权的方式,也可以按不同所有者的份额,共享资源获得的收益,如门票、资源补偿费、土地设施出租费等,还可以通过其他补偿方式,如以粮食换林权等。 第三,建立和完善联合管理委员会。在所有保护区或至少在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机构中建立专职社区管理分支机构,如社区管理科,是解决社区与保护区冲突的必要手段。社区管理科的工作职能就是帮助社区经济发展,解决社区居民提出
21、的具体要求,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共管委员会,联合共管委员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成员可多可少,关键是每个委员会的目标明确,工作职责清楚,运行机制有效。运用多种途径,把社区与保护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 第四,建立科学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由政府赋予保护区部分行政管理权力 那些不具备地方政府职能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应由政府授与土地、资源管理权,至少有权力对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土地利用方式,建筑及设施的尺寸、样式,交通工具的数量等制定管理规章,并加以监督,对违法者有处置和执法权。社区应对保护区的划界、分区、规划、计划、管理规章的制定有知情
22、权,有机会参与讨论,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力。即使有反对意见,也保证有人听取和作出解释。 第五,建立国家补偿机制,通过扶贫款或保护基金等形式,建立国家补偿机制。对野生动物践踏农田、猛兽猪食牲畜、候鸟袭击鱼塘等损害社区利益的现象有固定的补偿途径,有专门机构评估损失,有正常的申述渠道。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保护区社区优惠政策。社区为了实现自然保护的目标,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都受到限制,政府除给予相应补偿外,还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 第六,经营与管理分离,限制保护区的经营权力。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保护区需要自养创收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应该对保护区
23、的经营项目和经营权力有某些限制。某些收费项目可以继续执行,例如旅游门票,资源补偿费,环境保护费等; 某些经营项目要区别对待,例如游客中心有向公众宣传教育义务的,可以保留; 纯属赢利的企业如旅行社、餐饮服务、旅馆、交通工具甚至工厂、养殖场等应剥离,原属保护区所有的要转让,可以优先、优惠转让给保护区机构调整后分流的职工。保护区管理机构包括职工都不应拥有被保护区管理企业的股份,更不能身兼数职 第七,扶持、引导社区经济发展 归根结底,社区的经济水平是对保护的根本压力,要想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扶持相引导社区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对资源
24、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减少种植、养殖、放牧、捕捞等对自然资源破坏较大的产业; 强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使社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协助社区提高生产力水平。2.4 关于自然保护区与社区问题的国家建议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我国目前有1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在目前体制下这些保护区隶属于林业、环境保护、农业、海洋、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门,并委托给地方政府管理,有些甚至委托给县、乡级政府管理。由于国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致使这些保护区的经费得不到基本保障,工作难以开展,处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状态中。
25、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要尽快理顺高层管理机制,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统一管理。可以分两个方案进行:方案一,建立统一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专门机构,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方案二,改进目前实行的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结合的办法,综合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管理自然保护区,而专门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规划、选建、预算、编制、检查、监督和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增加中央政府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自然保护区利用了12 %的国土面积保护了全国自然生态系统最好的类型,然而遗憾的是,国家对于这些保护区的投入很少。相对于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如沙尘暴、酸雨、湖泊富营养化所花费的经费来讲真是凤
26、毛麟角。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最近完成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显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每年总的投入不足2亿元,平均每个保护区仅为32.36 万元。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约为2058美元/平方公里,发展中国家157美元/平方公里,而中国仅为美元/平方公里。 我们的建议是,将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保护区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可以先从国家级保护区开始。按目前的水平估算,1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需要经费亿元左右(包括基建和运转费)。这一投入比起生态环境破坏后用于治理恢复的开销微不足道,但她产生的效益则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第三,协调保护和发展,需要两方面
27、政策的调整。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口数量多,平均每个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万,周边社区人口5万多。巨大的人口压力与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政策的修正和调整。为此我们建议:1)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及重大的专项计划,如五年计划、扶贫攻坚计划、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开发战略、风沙水源治理计划等,把保护区作为实施这些计划的核心基地;2)修改1994年颁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并作为自然保护区法颁布出台,修改和补充的内容需包括:在强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种价值和作用,
28、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对因建立保护区而给当地利益和发展带来的限制给予相应的补偿,并成为制度;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切资源(包括土地)由保护区机构统一管理,并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 借助自然力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浑善达克的实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破坏的苦果。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主要是采煤)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8。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
29、、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但是要保证自然力的发挥,必须减少来自社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只要这个压力减少了,自然界本身能够修复由人类造成的创伤。利用自然力恢复成功的例子其实很多,例如1991-1999年的8年中, 北京延庆山区搬迁人口4356户, 山区人口由原来的近6万人减少到3万人,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山区森林的压力,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30%达到了目前的70%以上。原来森林不能生长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烧柴问题,约需20亩山地/人。香港嘉道里有一片山地,因为农业活动停止了,在40年的时间里自然恢复,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浑善达克沙地,我们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噶查进行
30、的4万亩的围封实验,滩地上的草本植物第1年就实现了全面恢复(植被覆盖度为100%),草层高度当年达80厘米以上,产草量820斤/亩/鲜重;第2年的效果更加惊人,草层高度达米,产草量5300斤/亩/鲜重,自然萌发的2年生榆树苗达321棵/平方米,据当地牧民讲已经全面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在群落演替上,植物种类由当年的杂类草(地榆、委陵菜、沙葱、冷蒿等)向优质的禾本科草原(无芒雀麦、羊草、赖草、冰草等)发展。这是任何人工的力量难以实现的。而在治理前,这里却是牧民们分不出去的碱滩。再如,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的10000多亩的核心区,搬迁出100个定居的放牧点后,也是在1年内
31、将原来的裸沙实现了全面自然恢复。这些例子有力地显示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风险最小的途径,可惜长期以来却被人们忽视了。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9, 10。其做法也很简单,即在有水分、电力、肥料、交通、技术等保证的地方建立少量的高效地,并进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调整。腾出大量的退化土地进行封育,并进一步发展成保护区。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100。这是由于目前在
32、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 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5000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使风吹走。其实,这些知识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存在了,如易经中就有“万物本乎土”,“百谷草木丽乎土”的论断。可惜,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朴素的道理却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地养地”的关键在于“养” 字,即在小面积的高效地里,一要防止土壤的损失;二要防止土壤因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盐渍化(这
33、两点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人造荒漠”);三要将土壤养肥,使之可持续利用。按照目前的科学水平,实现上述三点并不难。在大面积土地上的“养”字则体现在让草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自然演替上。它的回报是巨大的,如我们在4万亩的实验地中,能够产干草2000万斤,按元/斤,收入当在400万元以上,但实际的投入是16万元围栏费加上不到1万元的看护费。在人的方面,“养” 字体现在必要的经费扶持,以保证自然恢复力的实现。这个问题更加重要,需要从政策上去深入研究。例如。阿拉善盟生态退化达到了80%以上,但 “破坏”因素只有万户万人,即使采取一个“养”措施,其费用也就是亿/年(每户每年合1万元)。当然,这可能被人们认为
34、是一个下策。但是,反过来讲,既然承认阿拉善地区(2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江苏省)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黄河、河西走廊、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波及西北、华北及更远的江南地区”(专家评语), 这点钱花起来也是值得的。我们在所谓的“生态工程”中一掷“亿”金而不心疼,怎么在这关键的环节上就舍不得?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草原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定单畜牧业,牧
35、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要知道,让他们重新回到游牧已经不可能,让他们离开故土也很舍不得,这会重新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在科学上,在少量的土地上实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并不难,难得是如何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中国科学院在正蓝旗的大量优质牧草出现了“卖草难”。所以,中央财政的生态治理费(如治沙费、造林费)、用于救灾的经费、生态补偿的经费、各种社会捐助、地方政府经费应向退化地区的社区倾斜,发展小城镇,以解决水、电、通讯、交通、教育、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减少他们的对环境的破坏。目前在广大的草原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而还草的钱则很少。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
36、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原的退化。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各级领导应当积极推动这种“以人为本”、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为基础的“以地养地”生态治理模式。参考文献Bradshaw A. The use of natural processes in reclamation-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51: 89-100.McNaughton S. J. 1990.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 历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 2024年度茶叶批发销售协议范本
- 2024年私人贷款协议样式
- 房产买卖居间服务协议2024全攻略
- 2024年家庭装修协议
- 2024游乐场设施租赁协议模板
- 2024年居间合作项目协议精简
- 2024年跨境资本贷款协议示例
- 红楼梦81至100回读书笔记3篇
- 学术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课件
-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倡廉历史进程回顾课件
- 希沃优化大师操作培训
-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全套课件(完整版)
- 威布尔分布课件
- 卡尺的使用培训课件
- 务工证明excel模板
- 中外警匪片比较课件
- 第九章稳定化聚合物材料及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与应用(高分子材料)--课件1
- 液压修井解决方案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