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为什么要研究国际贸易?二、国际贸易研究对象是什么?三、国际贸易学科的体系(内容结构)?,一、为什么要研究国际贸易?,(一)、从国际大环境来分析,1、对外贸易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所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像发达国家如亚太地区的美国和日本都是贸易大国,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欧洲如英国、德国、法国等也是贸易大国,也是扩大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增长。又如大家熟悉的“四小龙”,之所以成为龙,正是他们过去几十年靠扩大出口贸易,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增长才成为龙的。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01年9.11事件、08年石油价格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及人民币上值后,各国家也
2、包括中国在内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扩大出口贸易还能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刺激一国经济增长有三条:一是增加投入二是扩大内需三是出口贸易。,我国依靠什么经营战略来带动经济增长?如何理解对外贸易战略与对外贸易策略?,在入之前后,在国际贸易上挑战入世前:普遍优惠制;最惠国待遇;知识产权;WTO;与贸易无关的人权;核不扩散;,成员国.,我国加入这个问题入世后:产品质量;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2、世界经济贸易日趋国际化,(二)、从国内环境来分折从国内情况来分析,为什么研究国际贸易?原因有:1、对外开放的需要2、加入的需要3、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二科技进步对国际贸易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一国在国际贸易
3、中的规律贸易方式随之变化即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四小龙”: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这个逐步升级的过程;美国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创新-成熟发展-标准-衰退;日本采取雁行产业发展:这三只大雁即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不断循环过程。现在全面赶超型贸易战略(贸易立国)。,3、区域集团化的国际贸易的规律区域集团化特点:一是区域集团化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贸易额增大;二是贸易双方面对的不再是单个国家,更可能是整个集团.欧洲追求共同市场;北美追求自由贸易;亚太追求经济合作;拉美追求一体化协会;中东追求石油价格;非洲大陆追求优惠贸易。,(二)、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政策与措施,1、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政策,总政策,有
4、个大特点是由自贸易过渡到了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并举的格局.,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对对外贸不加干预,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2、研究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限制进口措施有: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鼓励扩大出口措施主要有:第一,财政信贷措施。第二,商品倾销措施。第三,直接对外投资措施。第四,经济特区措施。,(三)、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它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古典贸易学说;,现代贸易学说;发展经济学贸易学说.,(四)、研究世界贸易组织1、的回顾及WTO产生2、入世: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战略3、入世政府管理职能转变4、入世中国工业产业组织演变5、行
5、业-汽车行业、化工6、入世农业发展前景,五)、研究国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1、国际竞争力理论2、国家竞争力3、产业集聚竞争力4、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国际贸易学科的体系(内容结构)第一类是实证分析(定量分折第二类是规范分析(定性分析)第三类两者结合(实证与规范结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三章国际市场、国际价值与价格;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五章贸易壁垒;第六章鼓励出口与经济特区;,第七章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第八章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第九章国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第十章国际贸易政策,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贸易学说,第二节古典贸易学说,第三节现代国际贸易学说,第四
6、节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说,第一节重商主义贸易学说,一、早期重商主义,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如下政策:,、货币政策,、奖出限入政策,、保护关税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政策,三、对重商主义学说评价,第二节,古典贸易学说,一、绝对利益理论(绝对优势),斯密在批评重商主义的同时,提出了他的绝对利益论的国际贸易理论。,1、他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的动机是建立在绝对利益的差异上。,2、绝对利益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绝对优势的基础上.,下面用美国和加拿大在小麦和布二种产品方面来说明绝对利益:,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利益理论(比较优势论),所谓比较利益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比生产其它产品相对来说更加便宜合算
7、。,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占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可以发生。,斯密,李嘉图,第三节现代国际贸易学说,一、赫一俄资源供给比例理论,赫俄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开始,一环扣一环地逐层分析,在逻辑上比例严谨。,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引起国际贸易,2、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成本差异引起,3、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的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4、要素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供给差异引起的,根据要素供给理论,不同要素供给差异的国家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类型。,二、里昂惕夫之谜,经济学界对这难解之谜,1、劳动力不同质论,2、自然资源论,3、贸易壁垒论,
8、4、产品需求偏好论,三、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构成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附加因素,1、生产因素,2、需求因素,3、相关与辅助产业,4、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5、政府行为,6、机遇,(二)、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1、要素推动阶段.,2、投资推动阶段.,3、创新推动阶段.,4、财富推动阶段.,(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折,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之谜理论,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
9、。,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互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的差异性,导致理论上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解释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对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竞争力。,竞争优势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解释各国相同产业形成的贸易和竞争力。,这样,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假设条件上形成了差异。,第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范围上的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他国各产业的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的是各国各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第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作用方式上的差异性,导
10、致两者之间的相互分离。,比较优势主要用于解释一国的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竞争优势则更加偏重于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有利的条件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互联系,第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比较优势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一国自然资源禀赋等基本要素上,强调的是土地、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之中,属于要素推动阶段的组成部分。,可见,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扩大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内涵,并与比较优势理论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第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往往
11、同时发生作用,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取消或相互替代。,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不能完全取消或替代比较优势。,第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并有条件地相互转化。,在多个国家参与国际交换且存在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的条件下,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只能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如果一国连现实的比较优势都没有,还谈什么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
12、3、中国产业发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调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第一.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加工组装基地地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第二.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积极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快速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第三.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扶植战略产业发展,彻底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四、产品进出口理论,(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的概念引用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中。,出口,发展中国家,西欧国家,t0,创新t1成熟t2标准t3衰
13、退t4美国,进口,产品生命周期图,(二)、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国内出,口生产口,把二种理论联系起来研究,发现了三大问题:,1、两个理论有相互对应关系。,2、对产业结构、出口结构调整,有推动作用。,3、有后起国优势。,五.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一)、用规模经济来解释,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一是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二是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具体讲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
14、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二)、用技术外溢来解释国际贸易,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很多。从理论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的理论,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研究技术变动与国际贸易相互间的关系。,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技术差异所形成的贸易模式,马库森和斯文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
15、置比例都是相同的,和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马库森、斯文森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的贸易。,、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
16、,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2.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
17、”。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另外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技术革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的结果。,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学说,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理论,(一、中心-外围论,一部分是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国家;,一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国家。,恶化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第二,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第三,中心和外围工会的作用不同。,(二)、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是指出口食物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实际的经济意义:,、外汇收入
18、来源,、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南南合作,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是指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工业产,品取代进口产品的工业发展过程。,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减少进口,节省外汇。,、摆脱进口依赖。,、如办“三资企业”对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问题是对实行保护政策后,产品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下降。,3、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是指出口工业制成品代替出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优化的再分配。,、扩大出口实现外向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调整。,(三)、比较优势战略,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
19、呢?根据赫-俄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劳动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可以化解稀缺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瓶颈制约.,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严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较容易实现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四)、后发优势战略,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因为落后而具有的优势.,因为落后,从而可从学习别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险,等.,例如,引进技术也要成本的,要为使用新技术而支付成本费和专利费等,但从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的规律来看,引进总比技术创新的成本低.创新有风险,一项技术如果花了好几年才研发出,机会成本就实在太大了.,就引进来看,日本例子值得中国学习,(五)、可持续发
20、展战略,指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经济上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危及今后发展的能力和需要.,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走一条靠过度资源投人的经济增长之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是惨痛的教训.,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一)、中国继续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1、贸易战略与经济增长、就业的关系,2、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3、我国促进经济、就业的贸易体制的选择,1、贸易战略与经济·就业的关系,不同的贸易战
21、略会对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贸易战略会带动一国经济较快地增长,从而也就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不同的贸易战略又会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快地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以进口替代为主导战略和以出口导向为主导战略,这两种贸易战略对经济、就业到底产生什么影响?,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口替代是通过建立关税或其它壁垒,用国内生产来代替某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一个进口替代体制的标志通常包括:,对若干产业实行高度保护;,既直接对进口实施数量控制和管制;,这些政策手段从不同方面造成了对就业的影响
22、。,、出口导向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口可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潜力。,扩大出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特别是在国内需求不振,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不断提高,商品出口通过倍加的乘数效应,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数倍扩大,对即期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力的拉动和刺激作用,而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就业机会将会增多。,2、出口导向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亚洲新兴工业国在6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70年代开始发展较高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80年代注重了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亚洲“四小”在经济发展初期,在劳动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使一定量的资金带动更多的就业
23、者,这无疑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一项产业政策。,3、我国促进经济的贸易体制的选择,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一些经济学者建议中国放弃“出口导向战略”。,他们认为,中国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过高,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大,继续实行出口导向会使中国重蹈东亚国家的覆辙。,我们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成功地辅助了经济发展,作用不可忽视。而且正如以上所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结构调整滞后,没有抓住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而并不能轻易否定出口导向。,(二)、我国应走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对进口替代战略的重新认识,2、进口替战略在历史上作用,3、
24、中国对外贸易模式选择:,转向进口替代战略,、对进口替代战略的重新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当时之转向外向型经济增长,是因为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那以后的20年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以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进口替代则被看成是一条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媒体上,都把为促进进口替代政策说成是发展缓慢以致停滞的根源。,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几个国家
25、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济发展。它们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和地区考虑和借鉴,把进口替代说成是造成经济停滞和落后的祸害,将外向型经济看成是对外关系上唯一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一种误解.,2、进口替战略在历史上作用,当今世界的三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从此就成了两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而在它们赶超英国的最关键时期19世纪下半期,它们是两个典型的以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通常人们强调日本靠出口导向取得了高速经济成长,
26、却忽略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3、对外贸易模式选择:转向进口替代战略,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时:在同样的人均生产水平上,一个国家越小,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势必越高。象德国那样大小的国家,其整个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在50以上。,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越小,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经济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越是有效率。,与出口导向战略相比,现在实行进口替代的好处肯定比过去大得多。,而象我们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本来就没有多大可能靠出口导向完成经济发展。,何况不能在国内替代进口的产品不可能有什么出口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及时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才是冒傻气。,(三).
27、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对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利弊分析,出口导向型模式也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1,出口导向型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大国则不然,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足以支撑任何一种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如美国,中国等大国,其国内供给满足其国内需求的程度较高,无需过分依赖于国外的市场需求;,2,依赖大量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危害性是显而易见
28、的:,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施,容易使许多跨国公司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替代活动”中,很容易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所有权、销售权和管理权落入其强有力的控制之中,危及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3、出口导向型战略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不仅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效率对手的竞争,还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使得其出口增长下降成为必然.,在竞争中,发展中国家为了赢得并不丰富的市场,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的价格竞争,进一步降低其比较利益。,4,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来改变出口国的区域经济结构,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纠正和消除落后经济中的“二元结构”
29、的偏差,以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如果该战略的实施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而不是缩小时,贫富分配不均出现两极分化时,反而会使该战略的实施结果违背其初衷走向反面,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利弊分析,这种战略同发展中国家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幼稚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的政策是一致的,它对于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性,拉动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需求,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结构和外贸条件,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1,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和出口贸易,常常被认为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国内需求的比
30、例一般应占到一国总需求的75%以上。,一旦实施该战略,就意味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和投资行为的开始,这将对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而一旦实现了成功的替代,就意味着将实现由过去对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大量需求向对国内市场大规模需求的转变,这对于开拓国内市场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是非常重要的。,2,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关系来看,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改善进出口结构,这必须通过先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替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因此,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
31、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3,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因为那些国内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会促进厂商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保护落后、抑制竞争的不良后果,这既不利于提高本国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又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面对一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大规模进口,会使替代成本过高,导致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最终损害消费利益,对替代产业投入品的进口使得
32、替代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减弱,反而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对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从长期来看,我国应立足于国内需求,实施“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如前所述,进口替代战略也有其弊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激烈的全球竞争,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个必然选择。,实施以“进口替代”为主和积极稳妥的“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外贸战略。,(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一、比较优势战略,近年来,比较优势的有效性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从贸易利得的角度,尹翔硕等人,当少数发展中国家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时,它们能够获
33、得较多的比较利益。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就会持续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从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胡汉昌等认为,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从产业经济角度,洪银兴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带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中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扩大了,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从国际经验角度,林毅夫在论述其比较优势思想的时候,把“东亚奇迹”作为比较优势应用成功的经典案例。但是许多学者
34、认为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并非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郭克莎就认为这些国家和地方推行的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2、比较优势的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的实现,众多学者对比较优势的攻击并没有改变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是,比较优势战略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实现。,第一,一国要发挥其比较优势,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这也就是需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第二,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的前提发生了改变。,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经济条件是完全静态的,其前提是各国的供
35、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扩张,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资源、劳动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第三.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可见,比较优势战略应用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促成比较优势的实现,并使得这种优势能够成为竞争优势。,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许多学者提出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运用。,二.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
36、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克鲁格曼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具体地讲,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动态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凭借研究开发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培育和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保障其从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超值利润。,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主张政府对贸易活动的战略性干预,以凸现贸易优势,增加国家的利益,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三、后发优势,后发性利益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申克龙。,他早在1950年,就针对当时罗斯托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提出了异议.,他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刺激制度创新;,
37、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越有利于大型工厂和企业的出现,越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相对越落后,越有可能出现工业发展的大冲刺。,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越多,工业化速度会越快。,后发优势的内容一般主要包含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性后发优势,蕴藏在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技术落差中,落差越大,势能越大。它表现为后发地区从先发地区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所带来的利益。这些技术包括知识型技术、物化型技术及技能型技术等。随着学习的深入,技术差距逐步缩小,追赶式发展得以实现。,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即效仿和借鉴
38、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所产生的效益和益处。,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第二节国际分工概述,第三节变化中的国际分工,第四节中国与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一、绝对优势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斯密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贸易的产生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绝对优势)。由于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造成了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这构成了国际分工的基础。,这种绝对优势是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资源绝对优势上.按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给二国带来绝对好处.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
39、还能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显然,应用绝对优势理论就难对此作令人满意的解释。,二、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理论,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较好解释了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占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可以发生。,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一国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比较优势。该理论不仅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较好地解释了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原因。,三、
40、要素禀赋国际分工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赫-俄理论在这一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它研究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贸易对两国要素收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贸易模型。,这样,赫-俄定理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间绝对要素价格和绝对商品价格的差异。这种绝对价格差异才是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赫-俄定理的产生解释比较利益,使古典的国际分工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国际分工理论。,四、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一体化集团
41、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仅不能实现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因此,为了使一体化内部的经济贸易健康地发展,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所谓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异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也就是说,甲国要把商品的市场,乙国要把商品的市场,分别提供给对方,两国如此进行集中生产,实行专业化之后,两种商品的成本都明显下降。,五、研究开发要素国际分工理论,关于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等技术革新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对贸易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己经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
42、来,已把研究开发活动这一要素作为产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础而开始引进到贸易理论之中。象美国那样,拥有大量科学家、技术人才、熟练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等研究开发活动丰富的国家,它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的比较优势。,另外,从美国对日本和欧洲的贸易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开发或技术人才、自然科学家的要素是很重要的。,六、产品生命周期国际分工理论,新产品的创新、成熟、标准和衰退的全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的变动过程,称为产品生命期。,新产品过了创新阶段,进入成长期后,由于采用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方法,实现了规模经济,因而新产品首创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可是,在此期间,对方国家通过进口
43、也引起了对新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到了新产品成为标准化商品、新技术己纳入机械设备之中,比较优势就转向到发展中国家。,日本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得到了证实。,七、竞争性贸易国际分工理论,他们认为,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可从生产方面和需求方面来分析:,1、从生产方面来看,比较成本差距。如果资本劳动禀赋比率相差悬殊,也可能发生一方国家完全专业化生产下的贸易。即一国只生产劳动密集的轻工产品,另一国既生产轻工业品也生产资本密集的重工化学工业品。这就是说,要素禀赋比率稍有一点差距,便会成为竞争性贸易的重要原因。,2、从需求方面来看,因为多数工业具有可以自由转移的性质,最终产品在消费地区进行装配或最后加工所
44、需要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要从外国进口,所以这种生产过程的分离也是发生贸易关系的原因。,八、规模经济国际分工论,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没有李嘉图所讲的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绝对优势。,第二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两者又有区别,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分工是各种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第二,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交换来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第三,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受国内价值规律所制约,而
45、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受国际价值规律所制约;,第四,国内社会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不受什么限制,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1、大机器生产使其它国纳入国际分工,2、大机器生产使某些国家向海外寻找原料,3、为交通、运输、通讯发展提供了基础,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未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很大的变化.,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起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3、政府政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4、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三
46、、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2、国际分工使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特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中等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新兴工业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第三节,变化中的国际分工,一、变化中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一)、多层次的国际分工基本形成,战后亚在地区多次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第二次调整,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第三次调整,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第四次调整,从80年代初到97年。,第五次调整,从21世纪初己开始起动。,1、美国和日本属高层次的国际分工,特点:,1、发展高附加值资本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发
47、展微电子技术,3、发展科技城,2、“四小龙”处第二层次的国际分工(南韩、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小龙”很早就构建自己的“硅谷”。,3、“东盟四国”处第三层次的国际分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70年代以来,“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大大鼓励了东盟四国。,4、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属第四层次的国际分工,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他们产业结构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下降速度缓慢;,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所占比重不高,上升速度缓慢;,第三产业不发达、落后。,(二)、新的高水平垂直分工迅速发展,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国际分工:,一种是水平分工;,一种是垂直分工。,垂直分工又
48、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低水平的垂直分工;,一种是新形式的,高水平的垂直分工。,亚太地区高水平垂直分工比较流行。电气、电子、家电和汽车等是重点产业。,(三)、90年代亚太地区国际分工的变化,1、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一,以电子为中心高附加值出口增加;,第二,轻纺产品出口市场增长缓慢;,第三,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市场下降.,2、工业结构调整向前推进,美日将转变为以知识技术高附加值资本型结构“四小龙”将转变为以技术资本密集型结构;,“东盟四国”将转变为以资本劳动密集型结构;,第四层次各国将转变为以劳动密集型结构。,3、第三产业有引人注目的变化,二、金字塔型的国际分工,第一层次是美国.垄断了
49、全球的资讯行业当今国际分工金字塔顶端的是美国,是它创造了新经济,并把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第二层次是英国.提供新金融服务,如果说美国在当今的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知识与信息产品的生产,那么英国在当今的国际分工中主要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第三层次是德国高附加值资本密集产品,直接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组合成为先进的生产力等因素确定了德国在国际分工的这个层次上长期占据垄断的地位。,第四层次是日本.,高附加值最终消费品,主要从事资本要素密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比较高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第五层次是中国.简单的直接消耗有形物与最直接资源的消费品。,21世纪初,第五次国际产业(技术)结构大调整、大转移刚刚开始,十年
50、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将息目以待。,第四节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一、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1、抓住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心,二百年来世界工厂的重心不断地大调整、大转移。开始在英国,接下来在美国,然后在日本、东南亚这样一些国家。,中国已具备了承接世界工厂大转移的环境条件,而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地带,一个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2、多层次参加国际分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是特指突出高科技产业。,多层次参与,必然是多层次梯级升级。,劳动力多是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作为农业大国,应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何提高农业在国际
51、分地位,我认为:,第一、以对外贸易一深加工一农业为一体化,参与国际竞争。,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产品,提高竞争,第三、搞好农业生态系统工程,促进农业良性,4、提高科技实力与引进先进技术并举,改变国际分工的地位。,我国50多年来己建立了一支较大的科级研队伍,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有的取得世界级水平。但从目前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次,科研的普及也很有限。,5、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也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是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二、国际分工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还存在多大差距?学术界
52、对不同的观点:,(一)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前,国际上对“世界工厂”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在对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中都会提到世界经济史上已形成的前三代“世界工厂”及其转移问题,只是史料性描述和个别原因的简单分析,对“世界工厂”的形成机理和转移动因的理论研究微乎其微。,自从2001年5月日本政府的面对21世纪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和日本经济新闻社论发表后,国内外对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突然增多,但在国际上多数研究是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为前提条件,并以此为平台分析中国“世界工厂”对世界和亚洲经济的影响,由于其前提条件存在严重不确定性,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
53、倾向。,而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世界工厂”的研究刚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驳国际上流行的中国世界工厂“威胁论”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两种观点.,所以大多数研究要兼顾问题的两个方面,即首先是否认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并认为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成为“世界工厂”,但同时又指出中国制造业能力和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和优势,中国经济并不会崩溃。,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就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目前仍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冯昭奎通过对中国与日本“世界工厂”形成的比较,认为目前中国距“世界工厂”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也
54、存在向“世界工厂”进发的优势.,成其谦通过对世界经济史上三次“世界工厂”形成及转移的分析,归纳了“世界工厂”的基本标准和内涵,同样认为中国目前仍不是“世界工厂”,但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和条件,并得出了“世界制造中心”不一定是“世界科技中心”这一重要论点。,吕克勤在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世界工厂”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制造”只具有符号意义,“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世界工厂”,他还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国战略选择的结果。,吕政根据英国、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世界工厂”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并得出结论:“
55、目前,中国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家电、IT产品配件)方面成为世界工厂,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方面还不具备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胡立君等人从实证角度研究认为中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并提出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基本路径。这一研究开创了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世界工厂”问题新途径.,日本学者关志雄则从实证分析入手,认为中日产品生产分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制造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目前仍没有超出“雁行”模式,这一研究结论隐含着最起码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目前仍不是“世界工厂”这一结论。,另一类研究认为:,中国目前已成为或基本成为“世界工厂”。,郭万达
56、等人通过对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世界工厂”内涵和特征的分析,认为中国已完全具备条件,并从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和“世界工厂”与其他产业关系进行论证。,刘昌黎认为在当代中国“世界工厂”与中国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是同义语,并以此结论为平台,阐述了中国“世界工厂”的意义和下一步措施。,于蕾等人根据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将“世界工厂”分为三种类型,并从国际分工角度研究中国“世界工厂”的类型和对策。,傅晓霞等人认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优势是先进的技术,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优势是先进的管理,而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一研究指出了中国“世界工厂”与前三代“世界工厂”的不同,具
57、有动态性。,唐杰等人认为中国已具备了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的优势条件,但同时又指出与前三代相比,中国“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下降。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世界工厂”研究成果中较为客观和综合的。,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问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如“世界制造中心”的时代内涵和标准是什么?,“世界制造中心”形成机理及转移动因是什么?,“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转移的背景和环境是什么?,“世界制造中心”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关系如何?,“世界制造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变化等。,(二)不同时代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条件及特征,从不同时
58、代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外部环境来说,英国第一代世界制造中心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其产业资本的形成对外主要依靠对殖民地国家的武力掠夺和不平等的产品贸易,对内依靠对农民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剥夺等方式来实现的。,美国第二代世界制造中心是世界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大量间接投资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资本。,日本第三代世界制造中心是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日本的产业资本主要来自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日本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科技成果,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技术引进吸收战略采取宽容的态度,使日本避免了基础研究所需要的高昂的试错成本。,不同时代
59、世界制造中心特征及形成条件比较表,(三)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变迁基本条件,世界制造中心是工业化时代特定国家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也具有特定历史条件,是什么因素使世界制造中心在一个国家形成并促使其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国家的呢?,当然对于每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都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原因,但抽象和概括性地说,其基础因素可归纳为:,1.市场规模,指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优势决定了制造业的生产优势。,在英国第一代世界制造中心形成中,欧洲许多国家熟练的技术工人不断涌向英国,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劳动力资源,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附属国为英国的棉纺织、毛纺织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生产原材料,加之英国当时优越的政治、区位环境,使英国成为以纺织、采矿、冶金业为支柱的第一代世界制造中心。,在美国第二代世界制造中心形成中,美国本身具有比英国更多的国内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其制造业的起点优势就比英国高,另外美国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也比英国大得多,所以,当时美国虽然没有英国那么多的殖民地,但有巨大的国内生产要素和消费市场。,日本是一个国内资源贫乏、国内产品需求市场较小的国家,但是日本的世界制造中心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为其提供了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底隧道工程中的海底地形变化监测考核试卷
- 皮具维护的智能化生活应用与科技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渔业批发商的顾客关系管理考核试卷
- 毛皮制品加工行业环境保护法规考核试卷
- 森林改培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考核试卷
- 2024年员工入股合作协议书:股权激励与分红保障3篇
- 皮革制品物流设备考核试卷
- 玉米种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考核试卷
- 2024年节能环保木工模板研发、生产与施工总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汽车制造专用铝材采购合同范本及详细条款3篇
- 八卦五行-PPT课件
- ISO8573-2测定悬浮状油含量的试验方法学习资料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备成立情况报告
- 薪酬管理试卷及答案
- 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气体练习题及答案
-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铁总建设〔2018〕124号)
- 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
- 形式发票模板 PI模板 英文版
- 初一的最美的风景高分的作文600字
- 密封固化剂配方分析
-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b级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