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_第1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_第2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_第3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_第4页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 在阅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深化温州实验中学 杨 聪一、单元目标1 知识与能力: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2 过程与方法: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探索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二、单元说明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血液中浸润着“黄色文明”的我们太需要这种探险精神的浇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领学生进入奇妙地探险之旅,享受探险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优秀品质。茨威格

2、的伟大的悲剧文学味极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我们应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进而探讨这出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以及如何看待胜利与失败,感受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笛福的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选文主要写鲁滨孙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文最好结合书后的名著导读,在整体感知原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文本细腻的心理描写入手剖析人物性格,要大胆摒弃“鲁滨孙是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这一传统解读,努力挖掘鲁滨孙身上所具有的人类优秀品质(如坚忍、实干、进取等),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巅以饱含深情

3、的笔触记叙了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历尽艰辛终于登上地球之巅的壮举。学习本文宜在还原原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里根的真正的英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是一篇催人泪下的铿锵宣言,是一面高高飘扬的“美国精神”旗帜。学习本文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探险有时是须要付出生命的,这种付出是必需的,也是值得的。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学习时宜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同

4、时尽可能对文本的解读进入文化的层面。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以期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同时,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三、课文的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21.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2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显示有关南极的图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师: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

5、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学生自由回答。师:在大家的印象中,南极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的,南极是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洲。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不幸的是最终失败了,长眠在了南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这场伟大的悲剧。 (引人入胜的多媒体画面,导语的设计,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走进文中人物心灵的兴趣,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学习,为以后的教学活动作好了铺垫。)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要求学生

6、四人为一组,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最后请一位同学在全班有感情地复述,学生互相补充。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到达极点接受任务埃文思死去奥茨死去最后时刻2)圈点勾画,找出让你激动难忘的细节。要求学生再次速度课文,边读边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增强合作精神。)3细读课文,研读探究1)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圈点勾画出来的地方,说出个人的理解,

7、说说自己为何感动,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故设置此环节。)2)诵读课文,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采取读一读,议一议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可以先诵读重点片段,然后提出问题讨论。其间教师巡回各小组之间,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师可出示一些共同问题:A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表现了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表现的?B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C斯科特一

8、行探险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失败和胜利应该怎样定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很重要,重在使学生培养疑问的可贵意识。同时,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诵读是体验情感的好方法。故设置这一环节。)4体验反思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你认为呢?师出示有关北大山鹰社折翅雪山的相关新闻报道,进一步展开广泛的讨论。(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

9、的价值观)5拓展练习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要求学生深入体会,写一段细节,表现人物一定的心理。(这一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资料链接】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 罗兰;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中国科普博览 地球故事 南极:南极情怀:作业设计意图课外阅读最后的跋涉斯科特上校日记片段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利于巩固新课的教学目标。22.荒岛余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

10、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教学流程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2)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流落荒岛的鲁滨孙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明确:孤立无援 知足安命全部症结在于孤独。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请一学生读课文第一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

11、孤立无援的心情?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1)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个人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展示。)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他面对绝境,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和思考,并且随后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坏处好处对照法。(“鲁滨孙式自我安慰”)2)男女分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

12、和好处。(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把“ 我“改为“你”)结论:那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3)你是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逊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岛上顺利的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4.细读课文,走进人物1)推测人物命运: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从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2)在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滨孙?(结合课文说

13、)参考:鲁滨孙坚忍不拔,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3)小结: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孙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他不断调整心态,考虑自己的处境,理智地思索,使自己勇敢的活了下去。4)什么是“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5.七嘴八舌,学习小结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学习荒岛余生这个故事后所得到的启示:6.情境体验,畅所欲言(1和2任选一畅谈)1)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

14、“荒岛”时该什么办?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具体例子,用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进行书面分析。2)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7.教师寄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相信天地间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自救。总结:我们要向鲁滨孙一样,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在挫折的磨砺中永不言输,永不止步,执着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去超越自我,迎接成功的辉煌。8.布置作业: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作读书笔记。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

15、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 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

16、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3.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4.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请

17、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5.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

18、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像,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6.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7.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体验反思 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9、总结存储: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8.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9.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10.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

20、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2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主旨内涵。 教学流程 1.导入,简介作品。 2.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3.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4.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5.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将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读讲。 6.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

21、、语速要似讲故事。 7.想像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8.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  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9.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2、;    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23、0;    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10.自由诵读,竟背夸父逐日。 (二)在阅读教学中拓展深化示例对文本拓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以篇名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以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的文字扩展;以作品的删节稿或修改稿为基点,向原稿扩展等等。下面我就具体结合几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诚望批评指正。1.引入相似或相反文本【案例】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然在山海经中,关于“夸父逐日”,有这样两则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

24、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大荒北经学习夸父逐日可以将两篇文章出示给学生,要求他们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探究为什么同一本书对其有不同的记载?你本人更喜欢哪一则记载?后两个问题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这两篇文章深究起来颇有意味,主要不同在于:叙述者对事件本身的情感态度基本相反。第二篇的记载略带嘲讽之意,谓夸父是“不量力”;而第一篇显然是赞美的,夸父纵然逐日渴死,其杖

25、亦化为一片桃林,惠及后人。这诗意的神来之笔,使夸父的精神在五彩云霞一般的桃林中得到了延续与升华。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一方面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对于神秘的大自然的畏惧、探索、征服之心,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幻灭和自我质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无论是贬还是褒,夸父逐日永远是一个激荡人心的神话传说。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记载,有人认为第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第二篇记载是贬抑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我个人觉得还有更值得深挖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学生在谈到自己“更喜欢哪一则记载”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第一则,他们

26、的理由是夸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极具英雄气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我对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很符合我们这个单元“探险”的主题,应该说可以就此打住。但是我觉得解读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于是我又引出列子·汤问的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则记载,与上面的第二篇的记载在情感态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列子属于道家学派(有老师可能认为对初一的学生讲这些是不是太深了,我个人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就是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上位概念告诉学生),道家讲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顺其自然”是道家处理

27、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很显然,道家是不赞成夸父的做法的。因为夸父的做法是“逆天而行”,违背了“自然之道”。两种记载实际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篇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人定胜天”的观念,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第二篇文章和列子·汤问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观念,强调了人对自然应持有“敬畏”之心。我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观念。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前些天印度洋的海啸不就是很好的明证吗?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后为何跪下来的时候,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

28、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玛拉干允许我通过。”是啊,我们可以用“夸父逐日”的精神和勇气去探险,但千万别忘了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心态去面对自然。【反思】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先生说:“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醴泉之甘美,而郯郯有味。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 新课程改革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要求老师具有课程意识。我们再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文本进行

29、有效的拓展。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不能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浅表层面上,而应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实际上,有的课文,学生一两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同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这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表面看上去很热闹,实质上收获甚微。我建议让我们的语文课走出“浅尝辄止”的泥潭。2.从解读作家入手人道主义的关怀在教学伟大的的悲剧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茨威格为什么要为失败的斯科特立传?问题一抛出,学生兴趣大增,纷纷大胆猜测。经过讨论,同学比较容易找到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

30、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的高尚”这句话来分析问题,他们认为,斯科特等人虽然失败了,但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如果只到这一步,我个人认为还是很肤浅的。让我们将历史翻到1881年,走进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怀着仰慕的心情来注视一番这颗欧洲的璀灿明珠。在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里,可以踏着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的节拍去聆听那震撼世界的美妙音乐。哈布斯堡王朝几个世纪以来淡漠政治、崇尚艺术的统治,使得奥地利政局稳定、太平安宁,人们和睦共处,“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成了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而对艺术的执着热爱更是达到了全民狂热的程度:在维也纳,不论贫富,每个人在艺术上都是一个

31、真正的鉴赏家。除了饮食起居,他们唯一关心的只是音乐和戏剧。一个没有审美意识和艺术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维也纳人。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1881年茨威格诞生了。维也纳这种源远流长的具有丰厚博大内涵的文化传统与氛围塑造了茨威格的品格、灵魂、理想与情趣,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说:“我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学生对上述内容理解之后,对“茨威格为什么要为失败的斯科特立传”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用横线画出茨威格对斯科特等人充满人道主

32、义关怀的句子,最后再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很多学生都找到了1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学生朗读时感情是那么的投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学生是比较容易读懂的。因此,我们在完成了“是什么”的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现在,有人把语文分成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

33、我们把作品比喻成一个实心球的话,那么球面就是语言文字,而球心就是文化。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只是一味地对言语进行机械的操练,还可以从作家的文化背景入手去研读文本,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些更为深入的理解,让我们的语文课一步步进入文化的层面,从而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3.从留有悬念的地方入手 让往事照亮今天 登上地球之巅中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刘连满怎么样了呢,他还活着吗,现在又怎么样了呢?于是可以就此拓展深化。首先出示“湖北卫视的往事栏目采访了刘连满的实录”:外景录像当年在距珠穆朗玛顶峰140米的地方,就是他毅然放弃了生存,献出了自己的氧气,让三位战友踩着他的肩膀攀上了

34、顶峰。40年来这三位登山英雄一直在中国登山协会担任要职,而刘连满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听说他当年登山回来,就被分配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我采访的第一站就是这家工厂,厂工会的同志告诉我说,老刘从这里退休已经七八年了,很多新同志都不认识他。退休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目前家里三个孩子都已下岗,老伴也没有工作,生活上很困难,据说他在外面一家厂子里打更(看门)。不知是出于固执还是因为不太相信,尽管天色已晚,我仍然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刘连满的家。就在这个陈旧的生活区里的这套小房子也还是前不久省长批示后,厂里照顾给他的。这一天我没有能遇着老刘,倒是有幸认识了刘连满的老伴,因为她对我们的摄像机不太适应,在我

35、们关机后她才告诉我们,老刘外出找工作去了,因为打更的饭碗已经丢了。冬夜里一个人的家很冷清,而和这个家一样冷清的是桌上刘连满40年前的荣誉,当晚我最终没有能等到老刘回来。第二天,天放晴了,老刘依旧早早出去找工作去了。我还是没有能见到老刘,我又分头与另外三位登山英雄取得了联系。目前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过去的那段经历和荣誉,已经成为众多商家争相聘请他们的本钱,而老刘今天还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我正在为刘连满祝福能交到好运的时候,我终于在暮色中看到他高大的身影。主:大家从屏幕上看到,我们当年的登山英雄现在是一个普通的老头,是一个很平和的老人。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了刘连满先生。刘先生有请。(刘连满上,掌声)主

36、:刘先生我看您比较激动,您是看了年轻(时候),登山的那段经历有些激动,还是40年回味生活,您有特别的感触,换句话说,您现在特别想说点什么。刘连满:谢谢大家还记着我。 主:刘先生,当时您把氧气留给他们三个,您心里非常明确知道自己选择的是死亡。您当时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刘:因为当时我认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需要我这样做,我应该这样做。主:您现在一个月多少钱?刘:收入500多,扣一些钱还剩400多。主:我觉着您很不幸。刘:我感觉还可以。主:您又特别幸运。刘:生活吧,就应该向低水平的去看,工作可以向高水平去看。如果生活你向高水平去看,你老也满足不了。现在不如我的有的是。主:现在回头去看过去的往事咱们这个栏目就叫往事您实实在在地给我们讲后悔不后悔?刘:没有什么后悔的。因为我这出身回忆起来,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生活,我应该感谢党感谢国家。过去我是过流浪生活,从小就没有了父亲,靠母亲讨饭把我养大。当我母亲不能要饭了,我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主:您也传奇。从小就没有父亲,母亲讨饭,可是你身子板又长得这么结实,能当登山队的教练。刘:因为我这人特好动。小的时候就是特别有劲。年轻的时候挑个五六百斤,挑起来就走。主:您现在每天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