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乍浦镇中学胡红燕一、本单元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方面(结果性评价)(1)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2)利用平面图,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进行地图上的简单计算(3)理解区域差异联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能够正确观察和阅读图表,形成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5)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6)学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从图上获取信息,解决具体问题2、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1)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2)从生活经验入手,感受生活中多种类型社区,识别常见类型的社区(3)从形成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4)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内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1)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2)参与调查活动,培养人文精神教材结构分析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家的位置生活社区平面图地图(地理学)周围环境社区功能(社会学)我的家在哪里
3、作为全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着眼,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我家的位置,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是社区。第二,我家周围的环境。教材选择了地图的方法,因为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必备工具之一。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教材图文配合,具体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
4、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社区分类地形图(社会学) (地理学) 社区联系区域区域差异区域发展 (地理学)(地理学)(地理学)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区域是地理学科的一个传统的基本研究领域。本课进一步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类型社区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本课程重要观点之一 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观点。教材首先指出社区类型多样,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按三种常见方法划分的社区,引导学生注意社区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不同;二是
5、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教材从实例出发,出示了一张虚拟的乡村地形图(图1-9),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社区的特征,并将其与城市社区(图1-3)对比,体会两者的不同。在大体了解了城乡社区的差异后,教材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某一个大社区内部的差异。接着教材自然过渡到区域间的联系。那么区域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教材引导学生课下到社区中实地调查,去发现、感知并体会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教材以这样一句话和四个对话框,帮助学生理解区域联系的内涵。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本地区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外地的合作?帮助
6、学生进一步深入且客观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发现本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树立区域间应加强联系,优势互补,促进各区域共同繁荣的观点。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情景创设观察发现分析解决情景教学是以情景为中心,创设形象、生动、真实、鲜明、可以感知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推进学生思维。情景教学的特点是: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现实生活为源泉。本课进一步围绕地图的基本知识展开。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技能是开启地理空间的一把钥匙,因此,教材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识别现象,逐步发现问题,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将有关地图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课文第一部分可看作是对
7、第一课比例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重点内容为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也不一样。第二部分看似为旅游和郊游活动做准备、订计划,实际上,旨在通过一系列虚拟的情境,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用途,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开动脑筋,做出决策,从而理解地图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建议教学环节:显性环节:引入、提问、展示、板书、活动、小结、讨论、描述、调查、 收集、辩论、实验等。 隐性环节:学生情感态度、兴趣反映、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培养等。新课导入:模仿性教学活动:以教材为根基,贴近生活。 如:第一课“从社区看我家”。 开门见山的 引入:
8、以教材设计的情景或图片、师生收集准备的材料等做为话题。如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检查、反馈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相关调查、采访等自然引入。 如“在社区中生活”。讲故事法。如探究一“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模式一:角色体验“我的家在哪里” (1)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图的?(2)你绘制这张平面图采用了那些技巧和方法?(3)图上的符号分别代表了什么?(4)简单描述以下你所居住的社区的方位特点。“往来于区域之间” 四个模仿对话,并将对话拓展或补充,发挥想象探究一“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体会扮演导游、游客等角色。活动模式二:比较、分析、归纳“我的家在哪里” 将杜鹃、王鹏绘制的平面图与课本上明阳
9、小区平面图进行比较,得出地图三要素。“识别不同的社区” 从三种类型社区对比表入手,在比较中发现、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描述出来。“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对学生准备的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杭州旅游图、中国交通图等常见 地图进行分组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模式三:分组学习、体验合作、协作共进“我的家在哪里”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杜鹃和王朋绘制的两张平面图,找出她 们的 差异,各小组展开竞赛,看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找出的差异最多。“识别不同的社区” 就课本提供的北京市地图,分组讨论,看哪组对北京首都的不同社区特点、商业 区分布、文教区、工业区
10、、居民区的分布情况介绍的合理、准确。“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设计多次分组活动,而且一次比一次有所加深。附录:教学案例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程标准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二、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
11、种地图。五、教学手段、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穷匕首现”的故事吗?将准备好的故事材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地图自古以来的重要性。【提问】故事中的图指的是什么?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怎样的信息。【板书】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身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师: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是十分重要的。【板书】选择合适的地图【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看哪个小
12、组回答得多。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选一选】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练一练】比较浙江行政区划图和杭州行政区划图的差异。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板书】巧用地图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交通图杭州政区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比一比】1引
13、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4根据杭州旅游图,设计出在杭州一日游、二日游的游览路线。情境2:出示图l14【想一想】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3你看到过等高线地形图吗?会画吗?【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议一议】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
14、短?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情境3:暑假里郭丽丽去湖南张家界游玩两天,该怎样设计路线,既省力又大饱眼福?【想一想】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2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能为郭丽丽介绍张家界的风土人情吗?情境4:出示图16。【想一想】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
15、含义(教师补充)。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三)小结【想一想】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外拓展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地图,如政区图、历史图等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乍浦镇中学胡红燕一、本单元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26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
16、的总体特征。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方面(结果性评价)(1)、利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阅读图片知道几种主要的地形特点。(4)、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在地图上指出其主要分布地区。(5)、知道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其大致分布。(6)、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2)、利用图文资料直
17、观理解气候的多样性。(3)、具备一定的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4)、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1)、树立种族平等,国家平等的思想。(2)、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国际合作或地区合作的重要性。教材整体框架结构人 类 生 活 的 世 界 大洲和大洋人类的栖息地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是怎么样的 自然环境地形多样气象万千风光迥异 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的人们国家和地区 关心世界大家庭 怎么认识(认识工具)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将要学习的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概况。是在第一单元了解社区的基础上,编者按同心圆扩展的形
18、式,把学生的视线从社区这个小“家”扩展到地球这个大“家”(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本单元涉及内容有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川、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环境, 还有60亿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口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环境等等,在编排上本单元分4课。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在呈现每一部分内容的同时,教材都配以直观形象的图片。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题。标题的设计和内容的表述都渗透着这一主题
19、,如从海陆分布图,谈到“生命物质最早出现在海洋,陆地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第一段重点描述海洋对人类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段主要描述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段主要描述海洋上的狭窄水道海峡的重要交通意义。教材编排的可贵之处在于使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课:自然环境本课是在大洲和大洋学习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自然环境作进一步探究。本课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地形(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气候(天气、气象)。教材主要是从地形、气候、景观等宏观方面,让学生对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因
20、素。本课重点内容是认识和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采用点与面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方式既有点面结合、又有典型案例),理解由此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五个地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感悟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三课:世界大家庭这一课是在前面探究世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世界的人文环境。选择的内容是人种、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产生关注人类生存、成长的命运,探究社会发展的奥秘的愿望。因此本课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人口、人种、国家和地区(领土、领空、领陆、领水、领海等)。本课三个方面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大家庭的主角是人
21、,课本首先对世界大家庭的成员进行简要说明,突出由于生存环境差异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人种。接着,说明世界大家庭中“小家庭”-国家和地区,重点分析它们的经济发展差异。最后,从国家关系的角度,说明尽管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国际社会的成员,总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共同面对各种世界性或地区性的问题。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本课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等。既然是探究活动,重要的不是识记几个概念,而是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
22、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的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球仪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二、教学建议1、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本单元是关于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教材有大量的插图,图是有关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空间和理解教材有关重要内容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
23、利用这些插图,通过使用有关图片、图像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本单元涉及到的概念很多,教学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借助于地图及其他图像,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不需要出示概念的具体文字说明,更无需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3、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本单元学习之前,我们老师应了解学生有些什么样的相关旧知识?比如:大洲和大洋,在小学的常识课(第九册)中曾学习过,因此教学设计时是否就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在这基础上重点探究海洋对人类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学生有兴趣,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海洋与人类的关系”。4、选择恰当
24、的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建议采用的教法:边讲边问(传统的教法也需要)、多媒体辅助、问题探究(或讨论式)、调查(访问)式等。教师要恰当地使用投影、填充图、图表等教学手段或教具,运用“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汇总分析相关信息,最后利用已有信息解决问题。5、重视活动的设计和引导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如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组间的互相提问等,我们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培养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附:教学案例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一、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2、在地图上能大陆、岛屿、半岛、
25、大洲以及大洋和海峡。3、在空白的世界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能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的重要作用。三、教学准备(1)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的照片;东西两半球图;海陆面积之比的饼状示意图;一些海峡的图片。(2)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地图上把七大洲、四大洋制作成课件;也可把含有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模型图制作成交互使用的课件。(3)课前请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知识和一些海峡的图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 多媒体展示浩瀚的宇宙,在太阳系的茫茫空间之中,九大行星都按其各自的轨道从容地,日复一日地运行着。在九大行星中只有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
26、的世界。画面停止,出现教材第20页图21的图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叙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上大洲和大洋的有关知识。【板书】大洲和大洋(新课教学)【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有多大?【叙述】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1天,假如想把地球团团围住,须2300万人手拉手站成一圈才行。【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提问】1、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哪个大?2、估算一下陆地和海洋分别占地球总面积的比例。学生观察、回答并请学生评判。【展示】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看,谁能给地球取个“别名”? 【小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
27、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学生继续看东西两半球图。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问。【提问】未被海水淹没的这样大块的陆地,我们称它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提问】全球有多少块大陆?哪块最大?学生讨论回答。【提问】(指图)这块面积较小的,四周被水包围的陆地称什么?它一般都散布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提示:岛屿除海洋中分布外,河流、湖泊中也有分布。)【叙述】三面临水一面与大陆连接的陆地称半岛。【提问】你知道哪些岛屿或者半岛的名称?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可以先交流一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并分别在地图上落实。请同学们课外去查查世界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提问】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
28、洲。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板书】一、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_、_、_、_、_、_、_(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提问】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哪些位于西半球呢? 学生阅读东西两半球地图并回答。【质疑】南极洲呢?学生观察讨论 【提问】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从位置分
29、布看,你们发现什么?(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对应的,亚洲和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大陆对应,欧洲与非洲对应。)【提问】谁能说一说亚洲的位置?(提示:在什么半球?按东、西、南、北方位分别说明)学生练习。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表达其他大洲的位置。 【练习】南极洲的位置如何表达?【提问】(指图)南北美洲合起来称美洲,你们听说过拉丁美洲吗?它指的是哪一地区?【承转】:同学们了解了七大洲,知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现在请你们再来关注一下海洋,因为海洋与人类也息息相关。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板书】2.四大洋:_、_、_、_【展示】一组图片:远洋捕鱼 海上石油开采 近海养殖 澳门填海造陆 )幻灯片四大洋深度、水温比较
30、表洋 名平均深度(米)最大深度(米)平均温度(C)太平洋39571103419.1大西洋3627921817.0印度洋3897745016.9北冰洋12005449北极海区-1.7 -1北欧海区212【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资源的宝库: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等。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生存的空间
31、: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新课总结)先由学生归纳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课内练习】1、 在空白的世界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2、 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各大洲的界线可用三角形表示)(如下图)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福臻中学朱加宝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 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的社会信息。(二)单元学习目
32、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指出我国各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 2、学会分析地形、气候等地图,概括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主要河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通过典型案例和数据资料,比较分析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认识我国加强地区之间交流和互补的重要意义。体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4、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本地人们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5、学生参与“模拟旅游”、选择合适的路线,社会实践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资
33、料,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6、通过学生学习祖国的美丽河山、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渗透爱国爱乡教育。 (三)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以中国为一个大的区域,运用多种资料讨论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介绍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属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部分。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叙述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等方面内容,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典型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讨论和探究。突出自然、人文、社会三者的关系,注重联系和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学习和探究的情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社会实践,使新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探究性等
34、特点。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首先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运用地图围绕我国的国土面积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的概况和分布.第二课山川秀美 深入介绍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熟练运用地图和相应的图片比较、分析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的总体特征。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延伸拓展知识,突出人地关系,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介绍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补。单元综合探究游历华夏 要求学生设计旅游线路去游历中国的不同地区,通过“模拟旅游”,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合作交流等讨论分析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35、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补的建议。综合探究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落脚点。 (四)教材编写特色 1、摆脱传统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的弊病,淡化知识体系,重视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2 地理知识的学习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内容而展开,贴近学生生活,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第二课山川秀美中设计的两个学生关于山区的对话,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南北方学生的电子邮件介绍南北方人们直观感受冬季天气巨大差异引入。3 重视发现式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活动式教学和讨论探究,组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图的拼图比赛,通过动手,玩中学。第三课中的东
36、西部差异,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辩论的活动方式,分析东西部各自的有时与不足。4 综合探究游历华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条件,设计旅游线路,模拟旅游,创设了学生运用单元知识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了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5 新教材编写图文并貌,采用图片对比,模拟对话的方式,可读性,趣味性强。二、 教学建议 (一) 课时安排 课时的安排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结构,又要尊重教师的创新性教学要求,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同时也不必完全拘泥与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教学。建议安排12课时.(二) 学习方法 新课程采取案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叙述往往基于问题而展开,教师适宜引导学生开展局部的活
37、动教学和讨论探究,单元综合探究课,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为了更好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努力吸引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社会调查等方法来开展活动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三)教材处理原则: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只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在参考新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拓展和创新,不宜拘泥于教材。(四) 教学活动设计1、 创设趣味学习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学习第一课国土与人民时,可以采用MTV歌曲大中国或歌唱祖国,营造氛围,激扬情绪,引入单元主题和第一课的课题。2、活用地图,实施直观教学,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
38、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 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比如把 长江与黄河的流向图和各段代表性的图片结合起来,用“讲解员”的身份加以生动介绍 3、 设计活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热情。学习第一课国土与人民时,可以让学生凭借 想象来描绘中国的疆域轮廓。让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中国行政区的模块图,并采取拼图比 赛的形式,在活动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分组辩论季风的利弊。4、单元综合探究,拓展综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综合探究课游历华夏能够有效地复 习和拓展单元的知识,通过分组设计旅游线路,填写探究工作单 。通过“模拟旅游”的 方式。各组学生运用各种媒
39、介,收集与该旅游线路相关各种资料,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 和各地的人文环境,比较地区间的差异及其成因,最后分析加强交流与互补的途径和措 施。5、注重挖掘乡土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学习国土与人民时,要求学生调查当地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或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学习山川秀美时,调查本地的地形概况或季风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习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教师指导学生去调查和收集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和人们生产特点、生活习俗,从而进一步理解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6、发挥新教材各种教学资料的助学作用,精选题目检测学生是否领会原理,学会学习。题目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能力培
40、养的意图,题目要反映自然与人文、社会知识的联系。还有资料下载。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自我测评,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三、教学评价建议 1、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很多,但均不要求学生记忆定义,重点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能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否具备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否善于与人合作。2、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小组学习评议、学习测评、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学生阶段性自我鉴定等评价提倡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突出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重视每个学生的参
41、与 和体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状况,从而突出培养学生评价的自主性、主体性。 四、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自然环境的特征,自然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形、气候、景观等方面,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文字语言和各种图片,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对于比较抽象的气候知识,教材特别注重图文的配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总结规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从教学内容看,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象万千”和“风光迥异”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最后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总结和延伸,内容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本节课主要介绍地
42、中海气候、季风气候和风光迥异。课程标准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初步具备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气候对动植物的分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季风的的概念。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展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理解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了解本地的农业生产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本课教
43、学流程见下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目标导入看图回忆,探究引入话题激趣地中海气候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季风气候读图分析,讨论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动植物看气候读图判断、分析下结论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风光迥异读图分析展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活动反思思考讨论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生活启发组织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展示】世界气候图【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说说世界上的气候有哪些主要类型?能说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44、不同特点的气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新课教学【展示】地中海之滨图【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图212左边的文字,想一想英国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有哪些特点?【提问】再请同学们阅读图212右边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归纳】在英国阴雨连绵、潮湿闷热的时候,确有一个地方,有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碧蓝的大海、柔软的沙滩,这个地方是地中海沿岸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许多欧洲人把这里当作享受“日光浴”的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旅游胜地。【板书】2、地中海气候【展示】亚洲的季风图【提问】在冬季,风由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
45、?这种风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分析回答【提问】在夏季,风又是由什么地方吹向什么地方?这种风又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分析回答【提问】什么是季风?它是怎样形成的?【归纳】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被称为季风。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的结果。冬季,大陆因气温低而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气压低于大陆,因此,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夏季,大陆因气温高而形成低气压,而海洋的气压高于大陆,因此,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板书】3、季风气候【提问】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回答:(略)【承转】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哪么,季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
46、响?请同学们根据你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了解,说说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下列思考题:水稻的生长期主要在什么季节?水稻的生长对气候有哪些要求?季风气候对水稻生产有哪些主要作用?季风气候对河流、湖泊有什么作用?【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应水稻的生长,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满足水稻生长对水的需求。因此,亚洲东南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这里的人们主要食用的就是大米。同时,丰沛的雨水还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展示】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或动物?这些植物或动物适
47、宜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从图片上可看出当地气候有什么特点?说说本地区代表性的植物或动物有哪些?这与因素关系最密切?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总结】通过同学分析,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动物对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植物和动物还会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是植物。【板书】三、风光迥异【展示】图片森林覆盖的亚马孙平原【提问】这张图片介绍了哪种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美丽的非洲热带草原【提问】这张图片介绍了哪种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茫茫的撒哈拉沙漠【提问】这张图片介绍了哪种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终年严寒
48、的北极地区【提问】这张图片介绍了哪种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提问】这张图片介绍了哪种地形?它有什么特点?【承转】我们欣赏了这些图片,知道它们各自的地形和特点,现在我们翻到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这些地方的大致位置,说出它们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这些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书上这些图片,这些地区景观是由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刚才我们的看到了差异较大,特点鲜明的平原、高原、沙漠和冰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图片,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一地区的景观总是由地形、气候、动物、植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小结【提问】(1)通过本课的学
49、习,请你试用学过的词汇描述一下你家乡的景色。 (2)我们知道了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四、问题研讨本课时的重点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分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地区的动植物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课堂练习 1、观察亚洲地形图,请你说出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2、如果沿北纬40度自东向西穿越欧亚大陆,人们可能经过哪些气候类型区?如果沿东经100度从南往北穿越欧亚大陆,人们可能经过哪些气候类型区?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
50、域生活 东湖中学姜其中一、本单元的特色本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块内容的最后部分。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块内容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地理环境(空间),即14单元。教材从社区这个小“家”扩展到地球这个大“家”。先从“我的家在那里”讲起,逐步把生活区域扩大到“社区”、“区域”(第1单元),进而扩大到全“中国” (第3单元),乃至“世界”(第2单元),以了解各地自然、人文环境特征。第4单元是对前面内容的综合和深化,在地域上,它不分中外,把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特色加以综合;在内容上,它进行了细化,把平原、山区、水乡、草原、旱地、城市生活进行深入介绍。二、本单元教材分析(一)课标
51、要求1-6: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信息。(综合探究四)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综合探究四)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第1、2、3、4、5、6课)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第1、2、3、4、5、6课)(二)课程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
52、续发展的观念。 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示区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三)本单元教材整体框架及分析:u 核心概念:区域u 内容主题:不同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u 逻辑结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人文环境的差异 区域自然、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u 框架分析举例: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泰国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民居特色人口密集水稻生产精神生活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平原)民居特色自然
53、环境交通运输发达人口分散大农场农业商品性农业三、本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
54、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学目标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2通过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3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 网络新世界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荆州学院《专项技能与实践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东华大学《线性系统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燕山大学《环境评价与工业环境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工商学院《翻译技术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健康职业学院《中国写意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流体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韶关学院《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地下水动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QSB质量体系基础课件
- 小儿高热惊厥精品课件
- 优秀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技术参数
- 三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
- 《交通工程CAD》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 换班申请表(标准模版)
- 者阴村战友纪念者阴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联谊会计划2
-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广告牌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承插型盘扣式支模架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