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专题]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1绪论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1.gif)
![[佛学专题]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1绪论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2.gif)
![[佛学专题]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1绪论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gif)
![[佛学专题]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1绪论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4.gif)
![[佛学专题]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1绪论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316df448-2298-499b-94ca-252e67ecc5b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印度佛教与早期经典参考书籍 1、方竹平 佛法真实义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明 杨卓 佛学基础-佛学次第统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年出版 3、中阿含经之象迹喻经分别圣谛经 4、长阿含的部分经典 5、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6、维摩诘所说经 7、楞严经 密严经 8、百法明门论课程安排 1、授课方式概论加经典导读 2、将三乘菩提作为一个系统由浅入深加以阐述 3、从教理、行门、所断烦恼、所证果位四个角度对大小乘佛教分分别加以阐述。第一讲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产生迦毗罗卫城遗址一、释迦牟尼传略 释迦牟尼, 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
2、”(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瞿云)。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 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2 释迦牟尼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320平方公里,(武汉市面积:8494平方公里)为憍萨罗国之属国。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
3、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另于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等亦载有释尊诞生时之种种瑞相。迦毗罗卫城遗址蓝毗尼园-佛陀诞生地3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又作萨婆悉达、萨婆额他悉陀、萨婆曷刺他悉陀、悉达罗他、悉达,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验事、验义。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学习文艺,随羼提
4、提婆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摩耶夫人庙4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梵Vais/ali )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梵Gaya )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
5、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 )。 尼连禅河毕钵罗树(菩提树)5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梵Baran!asi )鹿野苑(梵Mr!gadava )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陈如(梵Ajnata -Kaun!d!inya )、跋提(梵Bhadrika )、婆沙波(
6、梵Bas!pa )、摩诃男(梵Mahanama )、阿说示(梵As/vajit )。有关释尊初转法轮、演说四圣谛、八正道等事迹,载于杂阿含卷十五转法轮经、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等。此后,释尊自称如来(梵tathagata )。如来之语义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实之道,而善来此娑婆世界。初转法轮后,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梵Uruvilva -kas/yapa )、那提迦叶(梵Nadi -kas/yapa )、伽耶迦叶(梵Gaya -kas/yapa )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梵S/ariputra )及目犍连(巴Moggallana
7、),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梵Kalanda )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梵S/ravasti )须达多长者(梵Sudatta )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梵Jeta )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 )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
8、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波罗奈城鹿野苑遗址6释尊成道以后四十四年间夏安居之处所,于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有详细记载。依之,释尊先后住于波罗奈国、灵鹫顶山(梵Gr!dhrakut!a )、摩拘罗山(梵Makula )、三十三天、鬼神界、舍卫祇树给孤独园、柘梨山等地。另据八大灵塔名号经载,释尊曾于雪山修苦行,后历住毗沙林、惹里岩、大野(梵Al!avi )、尾努聚落等。有关释尊之晚年生活,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义足经卷下、出曜经卷十六、毗尼母经卷四、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五、
9、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等所载,彼时提婆达多欲迫释尊让与教团僧众,所欲不遂,乃不断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后,攻伐释尊之故乡迦毗罗卫城,亡释迦族,其时大目犍连等建言释尊施予援手,释尊为说释迦族之宿业。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梵Vais/ali ),至波婆城(梵Pava ),受金工纯陀(梵Cunda )之供养。临终前于拘孙河(巴Kakut!t!ha )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梵Kus/inagara )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7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
10、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然参与祭事之拘尸那揭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使节,由于分配遗骨问题而起争端。后经香姓婆罗门(巴Don!a )调停乃得定议,由八国均分遗骨,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另有较迟入会之毕钵村人仅得燋炭。各国纷纷建塔供养,此即今日十塔之由来。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梵Mahakas/yapa )为主要召集人,阿难(梵Ananda )与优波离(梵Upali )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
11、于后世。另外:大唐西域记 卷9记载,大迦叶结集佛经的地方西北,有一座塔,阿难受到和尚们的谴责,不参加集佛经,来到这里静坐,获得了罗汉果,获得圣果以后,才参加结集。从阿难获得圣果的地方往西走二十多里,有一座无忧王建造的塔,是大众部结集佛经的地方。那些尚需修学和不需再修学的成千上万的和尚,不参加大迦叶的结集,而来到这里,互相说道:“如来在世,大家都跟随同一个导师学习;法王涅盘,我们却受到排斥。为了报答佛的恩情,我们应当结集佛经。”于是凡、圣来到一块,贤人智者聚集在一起,又结集素坦缆藏 、 毗奈耶藏 、 阿毗达磨藏 、 杂集藏 和 禁咒藏 ,另外构成五藏。由于这次结集是凡、圣共同参加的,所以就称之为
12、大众部。 关于释尊之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年寿、入灭等之确实年月,经典中有各种不同说法。释尊之年寿:(一)菩萨处胎经卷二十三世等品,谓年寿八十四。(二)般泥洹经卷下,谓年寿七十九。(三)金光明经卷一寿量品、八大灵塔名号经、巴利文大般涅槃经等,谓年寿八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谓年寿八十余。二、八相成道 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自古有此说,至后世,降兜率相 (一)降兜率相,谓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观此阎浮提内迦毗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于此,尔时菩萨即现五瑞:(1)放大光明,(2)大地震动,(3)诸魔宫殿隐蔽不现,(4)日月星辰无复光明,(5)天龙等众悉皆惊怖。现此瑞已,于
13、是下生,故称降兜率相。托胎相 (二)托胎相,谓菩萨将托胎时,观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为菩萨母,应往彼托胎。大机之人,见乘栴檀楼阁;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诸天作诸伎乐,从右胁入,身映于外,如处琉璃,故称托胎相。降生相(三)降生相,谓四月八日初出时,摩耶夫人在岚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于是树下生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处于花上,周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大五一六上):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尔时难陀、跋难陀龙王于空中降温、凉二水,灌太子身,时其身呈黄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故称降生相。出家相(四)出家相,谓太子年至十九时,出游四门,见老病死之相
14、,厌世无常,心思出家,往白父王,愿听出家,父王不许,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头面礼足,白言(大五二四上):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者正见成熟之时。太子遂于后夜乘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须发,故称出家相。降魔相(五)降魔相,谓菩萨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萨以神力,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众,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杖,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花,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故称降魔相。在修道的時候,內心有貪、瞋、癡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成道相 (六)成
15、道相,谓菩萨降伏魔已,放大光明,随即入定。悉知过去所造善恶、死此生彼之事。于腊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成最正觉,故称成道相。说法相(七)说法相,谓菩萨成道已,便欲说法度诸众生,即自思惟(大五三六下):诸众生等,不能信受,(中略)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时梵天前白佛言(大五三七中):今者世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润益成立,今正得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是时如来受梵王请已,即往鹿野苑中,先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及说大小乘种种教法,故称说法相。涅槃相(八)涅槃相,谓如来度化世间四十五年,将入涅槃。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卧七
16、宝床,其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尔时佛受纯陀长者最后供已,与文殊师利等言(大五七下):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进入涅槃,时为纪元前三八三年。如来涅槃后,诸天人等以千端叠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积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分为八分,起塔供养,故称涅槃相。以上系四教义卷七及释迦谱卷一至卷四所说之八相,一般称为小乘八相。另据大乘起信论等载,则无降魔,而加住胎一相,称为大乘八相。上述乃北传佛教所主说之八相成道;南传佛教则主说四大事,如佛传碑像中所刻画之降诞、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等四相,称为四大事。又成就此四大事之地,称为四大圣地。十地经论卷三、祖庭事苑卷八三、佛陀教化的内容与分期
17、 以三时教最为妥当 大乘经典乃佛陀所说,现代学者的大乘非佛说是有问题的。三乘佛教 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前二乘最高可证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灭度后入无余涅槃、永入寂灭,
18、失去利他之缘,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以成佛为目的,可证大般涅槃,永远利乐有情,广度众生,故为大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三时教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之三时期。依释尊说法时代之不同与经典内容之深浅,而将佛陀教法分类为三时期。即:系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又作有空中、有空中三时。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之说,(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
19、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又此教系从小乘教进入大乘之大乘教,故又称真大乘教。此三时教中之初时有教与第二时空教称为方便未了义教(方便权巧而未圆满之教法,摄机、教理各有互缺),对前二者,则第三时中道教称为真实了义教(完全、真实之说教,摄机教理具圆)。三时教判原系印度戒贤论师所立,法相宗对三时亦有不同解释:有以根据佛陀实际说法之前
20、后时期为别之年月三时说,有以根据教法意义、内容之深浅而别之义类三时说,以及折衷前两者之年月、义类兼带三时说。成唯识论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疏卷一三转法轮(一)即三分释尊之教说为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乃三论宗吉藏所立之判教名称。略称三法轮、三轮。(一)根本法轮,为大菩萨直接宣示悟境之根本教说。华严经所说一因一果之一乘教属之。(二)枝末法轮,为尚不能理解佛法之薄福钝根者,将佛陀一代四十余年之教法(一乘教)分为方便之三乘而说诸经。此由根本之一乘教分化而来,故称枝末。(三)摄末归本法轮,将枝末之三乘教法,归结于根本之一乘教,此即法华经之教说。(二)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一)示转
21、,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二)劝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证转,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参阅三转十二行相694)五时八教天台宗之判教用语。为五时与八教(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的总称。天台智顗所立的判教名称。兹分五时、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三方面略述如次(一)五时指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略如下述(1)华严时佛于初成道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以自证之法试机的时期。
22、(2)鹿苑时佛于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间说小乘阿含教,诱引钝根机类的时期。(3)方等时其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楞伽等经,叹大乘、贬小乘,弹诃小乘之执的时期。(4)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淘汰大小别见之执情的时期。(5)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说法华,由前四时之教化,开会纯熟之机缘而令入实,更于入涅槃前夕说涅槃经,为未受前时化益的众生说众经,随而泯之令入实相的时期。(二)化仪四教指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与方法分类而成。(1)顿教指对大机直施佛自证之法,不用诱引方便,如华严经的说教即是。(2)渐教谓由浅及深,次第诱引,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期即是。(3)秘密教谓佛以神力对受化的彼
23、人此人,隐秘地令得各别之法,彼人此人共闻佛之一音,而不知彼此所得之法。(4)不定教谓受化的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根机之不同,所体悟之教法亦不一定。前二种化仪是竖的化仪,后二种是横的化仪。(三)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乃就佛化益的内容分类而成。故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1)藏教说但空之理,令证二乘小果的教说。(2)通教说通同三乘之因果,其理虽是但空,但含中理(即不但空),令钝根与藏教同证其果,利根则转入别圆二教。(3)别教说但中之理,令修次第三观,证十二品断之佛果。(4)圆教说不但中之理,令修圆融三观,证四十二品断之佛果。四教若分大小,藏教属小乘,其他属大乘;若分权实,藏、通、
24、别三教为权,圆教为实。此五时八教乃天台大师己证之法门,出自法华玄义卷一、卷十及四教义等。四、四期人生 生、壮、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如何让我们在此生之中既有对家庭、财富、名利等世俗生活的体验,也有对超越欲望、苦楚、死亡的精神追寻?如何让我们在生命的自然进程之中兼具世俗性与宗教性?这是东西方哲人不断思考的一个大问题。1、古印度的人生四期规划、古印度的人生四期规划在古印度,印度教徒将一生分成四时期学生期、家长期、林栖期、游行期。儿童5至7岁时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宗教典籍与社会知识,此期被称为学习期,也称为梵行期。通过这一个时期对世俗与超世俗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为以后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打下基础、埋下种
25、子。学生成年后,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过世俗生活,履行社会义务,此期叫家长期、也称为家居期。家长期的人们正值青壮年,他们要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生活的享受,但他们会在享受欲乐的同时,自然地运用学生期学到的宗教知识观察色身不断老化,自我意识终归消逝;观察财色名利等各种欲望如梦幻泡影,终归是妄。他们在经过世俗生活的体验与磨练后,或在40、或在50、60岁,便到森林隐居,潜心静修,追求精神的超越,此期叫林栖期。到了晚年后,他们对宗教的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走出隐修场所,一杖一钵,云游四方,或参访师友、切磋道业,或随缘教化、自度度他,此期就是游行期。 传统的印度教派将人生内容归为四类:利、欲、法和解脱。利、
26、欲代表世俗的物质价值与情感和感官追求;法和解脱则代表着道德、精神与宗教价值。其人生的四期规划与人生所要实现的四种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经历世俗生活、进而达到宗教超越的人生规划模式值得借鉴。2、佛教的四期人生 当然,印度教的解脱论在后来兴起的佛教看来,仍然不出三界,并非究竟真实的解脱,佛教所开创的三乘菩提才是逐步深入地真正的解脱之道、菩提之道。但释迦牟尼示现人间宣说佛法的时候,也是按照印度传统的“人生四期”经历人生的。 他生于王者之家,早年学习世俗与宗教学说,度过了学生期;后娶妻生子,度过了短暂的家长期后,即到森林隐居,进入林栖期;经过数年的修行与参究,示现成道。而后进行游行期,游行诸方,教化
27、徒众,在长阿含中就把佛陀晚年游行各处讲法的经历纪录为游行经。佛陀的弟子在经历了林栖期之后,也可以进入游行期,据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所载,五夏以上之比丘,熟知有犯、无犯、重罪、轻罪,及能持钵喇底木叉而宣说者,方得游行人间,随处受学。中阿含的师子吼经中,佛陀的弟子舍梨子在修行有成后报告说“世尊,我欲游行人间。”世尊告曰:“舍梨子,汝去随所欲,诸未度者当令得度,诸未脱者当令得脱,诸未般涅槃者令得般涅槃。”佛教的游行期是为了自度度他而施设。3、对我们的启示百年中国,经历了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经历了“横扫一些牛鬼蛇神”的文革,经历了数十年的唯物论教化。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屡屡受到洗劫,大部分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功利、更加俗气,官场、商场、乃至于学界,都弥漫着纸醉金迷的气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因就是,我们把世俗生活、把财色名利当作生活的全部,在唯物理论的驱动下把人自身物质化,失去了对超越生死的精神世界的信仰或追问,失去了精神的“林栖”、 “游行”与“解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伊春市上甘岭区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基础日语(I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生物医学产品标准及生产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中学生物教育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外文化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婺源县重点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下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含解析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DeutschIntensiv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部分校2024-2025学年中考模拟最后十套:语文试题(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
- 2024北京一零一中初二(下)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考试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GB/T 45456-2025包装折叠纸盒折痕挺度的测定
- 国企薪酬福利体系与市场化改革
- 2025年保安员职业技能考试笔试试题(700题)附答案
- 2025届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数学试题试卷
- 2025年04月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郑州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Unit 4 Healthy food B Lets lear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IEC603645523电线电缆载流量行业资料国内外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