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元 歌唱祖国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 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动 采集与分享:我国国歌的由来 认:三连音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生能体验歌曲的情绪,并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采集与分享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国歌的由来及相关资料,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理解和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难点:弱起节奏 连续三个“小知了”节奏 三连音节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你们在哪些场合会听到国歌?生:升旗仪式的时候;奥运会上当中国人走上领奖台的时候二、欣赏管弦乐曲国歌请几个学生模拟升旗仪式的场景,背
2、景音乐国歌师: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隆重升旗仪式,国歌响起时你有何感受?生:肃然起敬师: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歌曲以雄壮激昂的旋律,坚定勇敢的行进节奏,塑造出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义勇军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三、学唱歌曲国歌1、初听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雄壮的、充满斗志的)2、复听歌曲,轻轻哼唱,找一找小知了节奏,把有小知了节奏的乐句单独拎出来学唱找一找三连音节奏,单独学唱前八分休止符用抿嘴巴来表示3、再听歌曲(师范唱)体会歌曲的表现力说说哪句渐强,哪句坚定有力单独跟老师学唱有重音记号的乐句和渐强的乐句4、跟
3、琴完整演唱歌曲,并有感情的表现歌曲5、跟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老师指挥6、请一组学生接龙唱,检查学习效果四、采集与分享:我国国歌的由来让学生把通过浏览网络或查阅图书收集到的国歌的由来及其他相关资料,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挑选出比较好的在全班交流。既要交流收集到的音响、图片与文字资料,也要交流各自在收集过程中获得的体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我的祖国奏:竖笛我的祖国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够感受到音乐对我们美丽的祖国的赞颂,体会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演奏竖笛曲我的祖国,表达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音乐是如何赞颂我们美丽的祖国的教学难
4、点:高音的吹奏,二声部的合奏教学过程:1、图象导入师:你们去过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旅游?生:北京、桂林等(并介绍)师:我们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风景秀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风貌,名胜古迹及名山大川的美丽画面。(边放歌曲我的祖国边欣赏,作为背景音乐)2、 欣赏歌曲我的祖国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叫我的祖国。歌曲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伟大的祖国,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1)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既优美动听又热情奔放)(2)复听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两部分)(3)再听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领唱、合唱)(4)找一找歌曲中我最喜欢的乐句、乐段唱一唱。
5、3、学吹竖笛曲我的祖国(1)学吹有降7音的乐句(2)听磁带演奏的竖笛曲(3)先学第一声部,再学第二声部。老师一句一句示范,学生一句一句学;学会之后跟着钢琴完整吹奏(奏低音时口风要宽而缓,奏高音时口风要细而急)(4)合奏要求学生相互倾听,即时调整音准,以求得声音的和谐统一。(5)请两个学生上台合奏,其余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3、小节下课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唱彩色的中国拓展: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乐器教学目标:1、能生动、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彩色的中国,感受神州处处好,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2、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感受我国民族乐器的丰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6、: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乐器教学难点:前八分休止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请学生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版图,当看到“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两种颜色时。师: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继续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那么地图上这两种颜色会如何变化?生:地图上“黄”色面积会越来越多,“绿”色会越来越少,干旱、沙漠化现象会加剧,耕地面积会减少,沙尘暴会更猛烈、更频繁的发生。师:同学们该怎么做呢?生:植树造林、保护大自然2、学唱歌曲彩色的中国(1)初听音乐,回答问题师:碧绿的是什么,金黄的是什么,长长的是什么,弯弯的是什么,还有一座小船一样的岛是什么地方?(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岛)(2)再听音乐,体会歌曲的情绪(
7、轻松、愉悦地)(3)跟琴学唱歌曲(4)处理歌曲,房子2的第一句要渐强,最后一句要渐弱,有小眼睛的地方要延长一半的时值。(5)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拓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乐器(1)了解少数民族(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民俗风情。(2)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帮助学生熟悉这几种民族乐器(芦笙、伽椰琴、冬不拉、马头琴等)芦笙是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的;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伽耶琴是朝鲜族的;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巴乌是彝族的。(3)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4、小结下课第二单元 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设计几点尝试(参照体态律动法)现在学生对音
8、乐理论知识有些排斥,没唱歌那么热情。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音乐知识在音乐学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还是要讲授乐理知识,但是要选择好方式方法,和日常生活、生活习惯相结合,选择一种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方法,不要太古板。应结合学生所学的乐曲进行讲解。如速度,力度,反复记号等基本的乐理知识,联系所学歌曲讲解效果较好,每节课都要少讲点,不要全堂满灌,这样学生感到无味,应该结合所教歌曲(乐曲)进行引导性讲解,学生比较能接受的。而且乐理的掌握要经常复习,利用乐曲随时出现随时讲解。如果学生对歌谱上的速度、力度、表情记号以及反复记号等基本音乐知识不知道其含义,又怎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作品呢?所以说
9、乐理知识很重要。下面谈谈讲授乐理知识几点设计:一、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兴趣学生性情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想让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讲,他们会觉得“累、没意思”。我在授课时适当地加以律动。如讲解拍子、拍号时,可向学生示范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式,让学生也当“小小指挥家”;再比如常用速度的标记“慢速、渐快、原速”,我就用火车的“起动飞驰到站”的过程来让同学们边演唱,边用身体当“火车”、手当“车轮”,进行“起动飞驰到站”过程的动作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标记的含义。再比如:力度记号mf与f、mp与p的教学,我向学生指出它们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指在同一作品中而言的,因为在某作品中的“f”是那样强,而
10、在另外一作品中就可能变为”mf”,这与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有关。接着,我便边演唱踏雪寻梅,边用手势表示“mf、f、ff、mp、p、pp”让同学真切可言地懂得其含义。通过这样动与静的结合,当场听讲、当场练习,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趣味”,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二、在愉快的游戏中长知识,提高兴趣游戏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在音乐课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进行听音训练时,我就做“给音符找家”的游戏。教师用琴弹奏几遍,学生听后,记在心里,不说出来,到黑板找出来。这样有趣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提高了听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还可变化形式或平分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三、用“猜一猜、画一
11、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猜谜语,它不仅会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还会使课堂显得尤为活跃。比如反复记号|:|教学:我说:“四条线分两边,中间还有四个点,如在歌中见到它,请你再来唱一遍”,边念边让学生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书上)画一画。这样学生很快就认识了反复记号|:|,老师进一步说:如果没有前面的“|:”表示应从头反复,“|:”便省略不写了。学生不仅理解了反复记号的作用和意义,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总之,在课中我一直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教师巧于设计,定会让学生变“厌学”到“乐学”,做到学乐理、为唱歌,在唱好歌中学乐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第三单元
12、0; 缤纷舞曲 一、教 学 目 标(一)对所学习的三种欧洲舞曲:圆舞曲、波莱罗、马祖卡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能从中感受到三种欧洲舞曲的多姿多彩,以及风格上的差异。(二)学唱森林之声能够在演唱A、B两段时表现出圆舞曲与马祖卡在节奏重音上的区别,以及情绪上的对比。(三)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背唱一两段音乐主题,并能在探索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认识此曲为什么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知道作者约翰·施特劳斯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四)欣赏波莱罗舞曲,能够记住它的主要节奏型,并能用声音加以模仿节奏。对于乐器及音色的变化能够注意听辨,并感受它的丰富和绚丽。知
13、道作者拉威尔。二、教 材 分 析(一)蓝色多瑙河1作者简介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是同名父亲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6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1844年组成自己的管弦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949年其父去世,两个乐队合并,从此他走上了继承父业的道路,创造了胜于父辈的辉煌业绩。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维也纳圆舞曲发展成音乐会乐曲。创作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综合性强。作品共479首,其中圆
14、舞曲400余首。最著名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皇帝等。另外还有波尔卡舞曲雷鸣和闪电、拨弦等。歌剧蝙蝠、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16部,被认为奠定了奥地利轻歌剧的基础。约翰·施特劳斯1899年6月3日病逝后,约有十余万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维也纳公园内有作曲家的铜像供人们瞻仰。2作品简介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于
15、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作中的诗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总谱完成后,由合唱协会成员约瑟夫·魏尔填词,由于歌词平庸,在1867年2月15日首次演出的男声合唱曲反应一般。半年后,由作曲家自己改编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3音乐分析蓝色多瑙河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的主体大多为四、五首小圆舞曲的联缀,前有序奏,后有尾声。每首小圆舞曲有两个主要旋律,用
16、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构成)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在实际演奏时,常被略去某些段落。乐曲的结构图式:(1)引子。分成两个段落。乐曲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谧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一背景上,圆号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奏出了多瑙河的音乐主题。柔和的、充满希望的上行音型,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逐渐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生机盎然。 引子的第二个段落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节奏: 这个由木管和小提琴演奏的活泼清新的旋律,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振奋。(2)第一圆舞曲。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的主题来自引子的主要音调。抒情明朗的上行旋
17、律,轻松活泼的三拍子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呼应的欢快的顿音,使乐曲充满了勃发的生机,仿佛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一使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赞叹不已的主题,是全曲的灵魂,鲜明地反映了奥地利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副题是A大调,它欢快跳跃,轻松活泼,充满生机:(3)第二圆舞曲。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主题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给人以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1=D第二乐段(中段)转入降B大调,乐曲情绪随之变得柔和而娴雅,委婉动听,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4)第三圆舞曲。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主题的连续的三度和声音程的进行,使乐曲显得优美、典雅、端庄而稳重。 第二乐段主题以快速和每个乐句开头的八分音符
18、的连奏,使乐曲富有流动性,舒畅而兴奋,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5)第四圆舞曲。单二部曲(AB)。第一乐段主题以分解和弦上行旋律线开始,呈现出妩媚清丽、优美动人、富有歌唱性的特点:第二乐段主题运用附点音符,突出强调了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与第一乐段形成了对比。 (6)第五圆舞曲。单二部曲式( )。在一小段活泼的间奏之后,出现了第一乐段轻弱的主题,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第二乐段主题炽烈而欢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7)结束部。有两种结尾:合唱曲结尾较简短,迅速地在热烈气氛中结束。管弦乐曲则规模较大,它再现了中间几首圆舞曲的某些段落(一般顺序是第三主题A、第二主题A、第四主题A、第一
19、主题A),最后在D大调上再现乐曲引子的主要音调,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4相关知识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按速度不同,可分为块、慢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块板,其特点为节奏明确,旋律流畅,伴奏声部采用周期性反复的节奏型,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 ,此种体裁种类繁多,有用于声乐的圆舞曲,有用于社交舞会的圆舞曲,也有用于音乐会演奏的圆舞曲,还有的用作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二)波莱罗1作者简介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西班牙人。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入巴黎音乐
20、院学习钢琴、对位、管弦乐法和作曲。学生时代深受象征派诗人影响,作品新颖,但因作曲观点不同,曾四次参加罗马大奖赛落选。20世纪初,他与青年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为友,经常探讨艺术的创新问题。此后进入创作的重要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入伍,1917年因病退役。20年代后离开巴黎,隐居乡间,专事作曲。曾去欧、美访问,演奏和指挥自己的作品。1932年遭车祸脑部受伤后失去工作能力,1937年12月28日逝世于巴黎。拉威尔的创作基于法国文化传统,保持明晰生动,精致典雅的特征。他声称自己的创作状态是“乐于接受音乐中心的新思潮,但不做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也不与任何派别结盟。”他重视从其他国家(
21、特别是母亲的故乡西班牙)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特别是管弦作品运用了高超的技艺,在管弦乐配器方面堪称典范。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有西班牙舞曲,芭蕾舞剧音乐我的妈妈、达夫尼斯和克洛埃、交响舞曲波莱罗等。2音乐分析管弦乐波莱罗是风行于世界各地音乐会上的一支名曲,是曲作者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夫人之托,作于1928年,同年11月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舞剧情节简单:一位少女在西班牙小酒店里翩翩起舞。起初,她那缓慢、轻柔、优美的舞姿并未引起客人们的注意。但随着音乐的发展,舞蹈越来越活跃、欢快奔放,人们被这热烈的音乐和舞蹈所吸引,逐渐围拢起来,随着独特而生动的节奏一起欢舞,直到狂欢的高潮中结束。全
22、曲由一个两小节固定不变的节奏型伴奏,以两个主题乐段为基础,运用和声、和弦叠置、调式叠置、配器(音响和音色变化)、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作者曾说:“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曲;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始终保持原样不变。惟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增强。”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简洁的手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故该曲成为学习作曲配器者的必读作品。 乐曲开始,一个西班牙风格的波莱罗节奏型,在中、大提琴拨弦的衬托下,由小鼓奏出:这一节奏型在全曲的340小节中,共反复了169次之多,直到最后两小节才出现变化。第一主题A段,是在这一节奏型反复一次后由长笛独奏来呈示的。其旋律优美、清秀、悠长而连绵
23、不断,富有特色:这一主题改由单簧管重复一次。这样,既加深了主题印象,又改变了音色,避免了单调。第二主题B段,是被作者称之为“西班牙阿拉伯风格”的旋律,首先由极具特色的大管呈示出来。其旋律委婉缠绵,与第一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对照:同样,为避免单调,这一主题反复时改由降E调小单簧管奏出。这两个主题的相同之处,是结构长度相等的乐段,伴奏的和声基础始终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而且,两个主题都是原封不动地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反复。不同之处是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的对比。同时,作者的高超、娴熟的配器手法,充分运用乐队的音色,音势力度不断增强,层次逐渐增多使乐曲的表现丰富多姿,光彩动人,不但音乐丝毫不使人感觉单调
24、,反而增强了艺术魅力。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改由“柔音双簧管”独奏,使音乐变得甜美柔和。第一主题第四次出现时,主题改由长笛和加弱音器的小号,以八度音程的形式奏出,既有音色对比,音势也得到加强。而小鼓的节奏型也加入一支圆号;中提琴的拨弦和声则改由全部弦乐来拨奏。 第二主题第三次出现,改由更富特色的中音萨克斯管独奏(反复时改由高音萨克管演奏),这使音乐别具一格,似有异国情调。小鼓的节奏型也由小号代替圆号。第一主题第五次出现,改用复合音色演奏;短笛加一支圆号,并叠以钢片琴八度音程的重复。在两小节由圆号、小号及部分第二小提琴和部分中提琴的琶音花奏来加强小鼓的节奏型之后,第一主题第六次出现。这一主题改由纯
25、木管音色的乐器:“柔音双簧管”、双簧管、美国管和单簧管、低音单簧管来吹奏。 第二主题第五次出现,是由音色浓烈、厚实的长号独奏,中提琴改为拉弦八度分奏,来加强小鼓的节奏型。两小节之后,紧接着第二主题以更加丰厚而生动的音色组合第六次出现:次中音萨克斯管和全部木管乐器演奏旋律,这时在旋律下方添加三度音的三声部叠置的平行进行,产生了有时是双重调式、有时是三重调式的色彩变化效果。同时,演奏固定节奏型的乐器随之增加,使整个音乐的力度、音势也得到加强。第一主题第七次出现,是以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与第一小提琴分部八度重复来演奏的。这时音乐更加明亮、有力、生动,音乐的幅度、音势再度增强。紧接着第一主题第八
26、次出现时,主题改由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次中音萨克斯与第一、第二小提琴的三度音平行三声部演奏,音色辉煌明亮。 第二主题第七次出现,一改配器上的音色对比,更多地保持了共同音色,使两个主题首次有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之感。当第二主题第八次出现时,旋律又改为三度音的三声部叠置进行,并增加了高音萨克斯管、第一长号以及中音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声部,音乐更为浓厚、强烈、丰满有力,音势也大大增强,与第七次形成对比,并引向高潮。当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最后一次连续出现时,音乐以同样的配器、音色、力度和音势演奏,进入最后的高潮。在第二主题没有完整结束之前,经过很短的过渡,转入调性对置的E大调上,使音乐色彩为之一变,
27、似异峰突起。8小节后,又回到C大调上,并作了由下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变格终止结束全曲。这时给人们的振奋心情达到极点,而乐曲最后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绚丽光彩,好似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3相关知识(1)交响舞曲。 “交响舞曲”是交响音乐的一种形式。这种音乐体裁,没有什么戏剧性情节或矛盾冲突,大多是表现一种欢乐、明朗的情绪或是描写某一节日景象,音乐特点主要是歌舞性的,如瑶族舞曲等。但它又和一般舞曲不同,是供音乐会演奏的音乐,写作技巧也较繁复。(2)波莱罗舞曲。一是西班牙舞曲。据说是由一名叫赛雷佐的人在1780年创造。中庸速度,三拍子,并伴以响板。常用两种节奏型: 拉威尔所作波莱罗舞曲属此类型。二
28、是起源于19世纪的古巴舞曲。速度缓慢或中庸,2/4拍,常用下列节奏型: (三)森林之声1音乐分析森林之声是一首具有舞蹈性的抒情歌曲。它表现了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森林,青青的草,潺潺的溪流和百鸟的歌唱这优美的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美满幸福的生活。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怎能不放声歌唱!歌曲为降B调,3/4拍,单二部曲式(两段体)。A段为复乐段结构,具有圆舞曲特点。一开始 分解和弦的进行,表现出人们发自内心的热烈兴奋之情,整个曲调优美流畅,抒发了人们陶醉在大自然中的喜悦心情,最后 的结束,即与开始形成呼应,又表现出对这优美的环境的高声赞叹。B段为变化重复的乐段结构,具有马祖卡舞曲特点。曲调经盈活泼,
29、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们边歌边舞尽兴欢唱的活泼愉快之情。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在高音区,用衬词来歌唱更显得活泼,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向下模进,歌曲在第二次重复时,达到高潮结束全曲。这种欢腾热烈的场面,使我们感到如临其境,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2相关知识马祖卡舞曲,波兰的一种中庸到快速的三拍子民间舞曲,其特点是第二或第三拍常有重音。最早由肖邦以此体裁写成多部钢琴曲,并流传于世。之后为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采用。其最典型的节奏是: 三、教 学 建 议(一)课时分配本单元可用3课时。第一方案:第一课时可以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为重点;第二课时,可以聆听波莱罗并学唱森林之声;第三课时,着重于三种舞曲风格的进
30、一步聆听比较。由于学生是初中三年级学生(9年级),如果自学能力较强,也可以选用另一种方案:在第一课时学唱森林之声,初听蓝色多瑙河及波莱罗;第二课时在学生分组自学的情况下着重研究三首音乐作品的舞蹈风格节奏特点;第三课时可以为扩展式的学习,由学生自选三种舞蹈音乐或者就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介绍;还可以结合欧洲绘画、雕塑、舞蹈的历史、地理等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二)学唱森林之声1可以在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A、B两段的音乐特点,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完整的印象后,各自在乐谱上标出A、B段的速度、力度、音色与重音记号,然后进行分段、分声部划拍视唱。2视唱一两遍乐谱,可以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一声部可以
31、由女同学唱,二声部可以由男同学唱。声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音域划分,低声部要起配合呼应的作用。假如学生程度稍低也可以只唱齐唱。3学唱二部合唱,必须时时注意声音的和谐、声部的均衡,可以由学生自己聆听并加以评价。如每个声部派出代表听、评;或者四个组合唱、两个组聆听评价然后交换;如果能自己边唱边注意聆听并进行评价就更好了。 4完整地歌唱全曲,可以由学生自己指挥。注意A、B两段的对比,逐步学会通过控制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与音色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风格。(三)欣赏蓝色多瑙河1从安排上可以先从音乐聆听入手。由于此曲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学生可能有所接触,因此对照教材中的音乐主题提示,通过聆听能够整体地把握音乐。然后再
32、逐段加以聆听分析,并结合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以及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学习。也可以先由学生自己简介作者、创作背景入手,借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蓝色多瑙河合唱等背景材料引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学习。这种安排易引起学生兴趣,但合唱的歌词也可能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 2从方法上要注意整体把握与分段聆听相结合。特别是运用九年来的音乐学习经验,从音乐表现手法深入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聆听并向其他学生介绍一段圆舞曲的两个主题及主奏乐器等。介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演唱、跳舞、用自制乐器参与演奏、诗歌、绘画等。但是一定要注意重点是把握音乐的圆舞曲风格。(四)欣赏波莱罗1可以先介绍
33、波莱罗舞曲的节奏特点并利用人声、木块等模拟响板进行练习,然后再进行聆听。这样可以较快地进入音乐,并加深对波莱罗舞曲的印象。 2聆听音乐要引导学生关注配器手法及乐器音色的变化。可以在聆听时先唱一唱音乐的两个主题(不一定整段都唱,特别是不一定用视唱曲谱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注意到,音乐两个主题分别演奏了几次,采用了哪些变奏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欣赏提示,让学生边听边在各段音乐上标注自己所听到的主奏乐器。3关于拉威尔不必过多介绍。教材上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4由于乐曲篇幅较长,教学中可以听音乐的节选或片段。第四单元草原牧歌教学案例 年级:七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
34、1、 聆听<<万马奔腾>>2、 表演<<银杯>>3、 编创与活动教学理念: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
35、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教学重、难点:1、 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2、 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3、 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教学准备:课件一套 多媒体教学平台
36、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3、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7、?(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二、走进蒙古音乐(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2、介绍马头琴:(课件)(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3、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4、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
38、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二)、蒙古舞蹈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三)
39、、歌曲:1、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验。 2、聆听歌曲银杯,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1)学生聆听歌曲银杯。 (2)设问:A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B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旋律线的疏密)?C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3)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悠长、音
40、高起伏较大,情绪比较欢快、热烈。蒙古人在请客时唱的歌曲。3、教师总结: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高唱宴歌,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词内容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音高起伏较大,中速,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4、体会歌曲感情,学唱银杯。(1)教师表演歌曲,让学生在心里默唱。(2)解释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的风俗习惯。在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3) 教师弹唱,学生放声跟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准音高、节奏)(
41、4) 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前倚音、下滑音、连音。(5) 教师伴奏,学生齐唱,(两遍,要求学生唱出欢快、热情的音乐特点)。(6) 学生分成两组,配合敬酒、喝酒动作唱歌。三、体验蒙古音乐 1、学习蒙族问候语:你好吗?你好。2、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 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唱酒歌银杯。3 、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总结评论。)四、小结:
42、60;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它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等等,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五、下课礼仪 学生在银杯的音乐声中下课。教学分析: 针对学生对蒙古音乐了解较少,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听、看、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
43、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教学反思: 本教案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
44、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
45、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第五单元 欧洲风情课题:欣赏伦敦德里小调、歌曲桑塔·露琪亚 教学目标:1 、能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2、 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及风格,说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3、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能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4、 能够参
46、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够总结出乐曲所揭示的音乐主题。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欧洲的民间音乐。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小提琴?(学生回答)下面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小提琴的声音,请同学起来说一下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音域跨度大不大?(音色非常明亮、清脆、音域跨度很大。)二、 欣赏伦敦德里小调1、
47、0; 下面我们来一块儿欣赏一首爱尔兰的民歌伦敦德里小调。爱尔兰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伦敦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同学们看着课本的19页,乐曲一共有4个乐句,欣赏时同学们考虑这几个问题: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回答)(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流畅、动人,充满了一种温柔平和的气氛)乐曲的旋律一共重复了几遍?(一共完整的重复了两遍,第3、4乐句又重复了一遍,最后是尾声)2、 再次欣赏乐曲提问:每次
48、音乐出现时音区有什么变化?(第一遍在低音区,第二遍在中音区,第三遍在高音区上。)对这种变化你有什么感受?(感觉情绪是一步一步在高涨,越来越激动)前两乐句与后两乐句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前两乐句旋律淳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后两乐句旋律显得高昂,色彩较为明亮、带有明显的颂扬性。)3、 完整欣赏乐曲闭上眼睛听乐曲,边欣赏边想象伦敦德里的景色是怎样的?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你觉得最有激情的是那一句?(可以想象出伦敦德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城市里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那里的人们热爱生活,对未来美好的
49、生活充满了憧憬最富有激情的是第4乐句,旋律显得高昂、色彩较为明亮,带有明显的颂扬性。)三、学习歌曲桑塔·露琪亚1、同学们知不知道世界三大男高音是谁?(意大利的帕瓦罗蒂、西班牙的多明戈和卡雷拉斯)男高音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音色明亮、坚定有力、富有穿透力)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桑塔·露琪亚闭上眼睛想象以下歌曲所描绘的景色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旋律非常优美、动人,热情洋溢。在静静的海面上航行,欣赏美丽的夜涩色)引导学生总结船歌的特点这是一首意大利的船歌,同学们知不知道威尼斯?(它是著名的水上城市)看课本第17页右下角的图片,图片上的船有什么特点?(船身
50、狭长,首尾均都翘起)这就是威尼斯的游览船,它非常适合在威尼斯这样狭窄的水巷中航行。同学们有没有做过船的?做船时有什么感觉?(摇晃的感觉)那么3/8拍有什么感觉?(摇晃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船歌的特点:多采用3/8、6/8、12/8的节拍,给人以摇晃的感觉,情绪比较开朗、豪放、热情洋溢。4、学习歌曲随着琴直接唱歌词(分两部分来学习)注意用优美、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四、创作活动我们已经欣赏完了伦敦德里小调,学会了桑塔·露琪亚下面我们来一起开一个欧洲音乐会好不好?(学生分组组织节目)五、小结好了,音乐会结束了,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欧洲音乐的一小部分,世界上还有好多不同
51、的音乐等者我们去了解,同学们回去要注意多收集一些外国的民歌,同我国的民歌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下一节课我们来一起讨论好不好?第六单元 劳动的歌 教学目标: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歌曲和劳动歌曲。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和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教学重、难点
52、: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二、学习新课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3、跟着音乐,自己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4、学生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5、歌曲第
53、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6、指导朗读的情绪。7、学习歌谱。8、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10、检查学习情况。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场面创编歌词。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场面最让你印象深刻。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3、分组展示,评价。四、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二、欣赏获取连连夯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多为一领众和形式。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3、让学生讲讲听后的感受。4、请学生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固废处理与环境服务合同
- 2024年临时护栏安装合同
- 2024年双方基于共同发展的停薪留职协议
- 04版股权转让协议(简易)
- 2024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运营与技术支持合同
- 2024乙方提供甲方物业保险服务的合同
- 04版采购合同工业自动化设备的进口
- 2024年卫星导航系统开发与应用服务合同
- 2024年委托合同委托事务详细描述
- 2024年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范本
- 小学数学与思政融合课教学设计
- 江西省南昌市民德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2023年度学校食堂每月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
- 建筑门窗、幕墙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绿色高效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研究报告
- 项目部单机油耗分析报告
- 基于Android的天气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企业和银行合作情况报告
- 小学奥数 等量代换(含答案)
- 《叙事疗法案例》课件
-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与现代战争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