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班级:一年级 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 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 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 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
2、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 8 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
3、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共 12 课,但是却包含了 18 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球的构造,有岩石、不同的土壤等,并通过学生玩泥巴,让学生对地球的岩石及土壤有 了初步的认识。4让学生认识水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单一物质5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认识水的不同特性。6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7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生存。8水中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比如说盐、糖等。9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10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
4、系11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12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13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14人们为了使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5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6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 活动。在以上 18 个涉及的概念中, 2 、3 、4 、5 、8 、9 、10 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 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二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 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 察及生活经验来
5、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 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 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三、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 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 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
6、于 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 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 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 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 程。
7、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 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 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 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 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 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8、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 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经过半年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 堂常规;与二、三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 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第 1 单元石头和泥土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
9、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 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 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泥土,以及颗粒更小的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通过操作 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泥 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 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 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 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本单元通
10、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这是课程 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儿童 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
11、在整个 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 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 等)的关键时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 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搜集 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发展好奇心、合作分享等科学态度。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了解 它们的
12、用途。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 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 征。第二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 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指导学生识别沙子和黏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渗水性的不同。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泥土以及泥土中的沙子和黏土都是岩石,只 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 第二课和第三课又构成总分关系, 沙子和黏土都可以从泥土中得到,先发现它们可以共存一处,再将它们分开,研究各自的特
13、点,比较不同之处。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2) 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3) 喜欢玩石头、玩泥巴,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123课题石头玩泥巴沙子与黏土总课时课时11131.石头【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分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 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石头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 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
14、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教材分析】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 丰富对岩石、 土壤的感性认识。本课以观察和描述为核心,联系生活,展开四个主要活动:(1)交流哪里 有石头, 意识到石头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 观察石头, 从多个方面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按一个特征标准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15、(4)举例说出石头有哪些 用途。着重在于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 征,引导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学情分析】石头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大部分学生都有玩过石头的经历。所以应该基于一年级 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创建有趣的情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分类,对比等方法丰富对岩石 的感性认识。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发展有限,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观察、比较、分类, 教师要做到帮扶合理,结合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辅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机会,体 会研究的方法,认识到石头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对石头的特
16、征做 结构性的观察和描述。难点就是小孩子也需要用科学的词汇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交流,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2通过观察石头,会用气泡图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3通过分类活动,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科学探究:1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2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 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
17、会与环境:1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教学重点】对石头的特征做结构性的观察和描述。【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石头一套、放大镜 1 个、记录单若干张。【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 小朋友,这些你们认识吗?(出示石头图片)有的石头很大,有的石头很小,还有的 石头漂亮极了!(出示雨花石图片)2. 你在哪里见过石头呢?你还记不记得你看到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3. 你用石头玩过游戏吗?都玩过什么游戏?4. 小石头真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石头。(板书课题:石头)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在哪里见
18、到过石头,用石头玩过什么游戏,逐步聚焦到本课的研 究话题上。二、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1. 石头虽然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但他有很多的小秘密, 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才能 发现!2. 你会观察他么?为了更好地观察,今天,我特地请来了一个新朋友:(PPT 出示气泡 图,请小朋友看 1 分钟)看明白了么?3.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 点说的是他的(大小) (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是它的(颜色) (贴板书“颜色”), 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 (贴板书 “表面”) ,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 (贴板书 “斑纹”) , 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
19、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4.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石头。5.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 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 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所有的石头都 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6.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与学生一起梳 理常见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斑纹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石头特征的观察。)7.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 可以用拼音代替, 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人。 我们比一比, 哪个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记录的最完整。8.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设计意图:学生对
20、石头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就一块石头展开过仔细观察;他们也许能 说出石头的某个特征,但不一定能针对一块石头从各个方面描述其特征。本活动设计旨在给 学生创造一个结构性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气泡图的帮助下,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 和描述石头的特征。三、给石头分类1.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们来放松一下, 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2.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性别、衣服的颜色、是哪一 个组的区分了。大家发现了吗?在分类的时候,老师每一次按照一个特征来分的。3. 游戏做完,我们再来看看,
21、刚刚我观察的是一块石头,当我们有一堆石头的时候,我 们也可以给他们分一分类!4. 如果你给石头分类,你会按什么来分?5. 请把你手中的石头放回到材料盒中。记住,每次按照一个特征来分!设计意图:“石头”这个词既可以指石头的个体,也可以指总体。按照某一个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给学生创造了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 对石头的认识。四、了解石头的用途1. 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 (通过 PPT 了解 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利用石头?你还知道石头的哪些用途?设计意图:这里给学生提供一组石头用途的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 说出石
22、头还有哪些用途,让学生意识到石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五、小结1. 看来小小的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还真不少, 以后的科学课上, 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和研究关于石头更多更好玩的秘密。【板书设计】1. 石头2玩泥巴【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泥巴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泥巴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 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3、。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14.3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教材分析】本课按照任务驱动的思路,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凸显了一个“玩”字。展开三 个主要活动:(1)回忆玩泥土的经历,知道泥土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一种物质;(2)通过筛 泥土的活动, 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 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 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着重在于指导学生通过做泥塑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土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 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学情分析】泥
24、巴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质, 大部分学生都有玩过泥巴的经历。 所以应该基于一年级 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创建有趣的情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动手等方法丰富对泥巴的感性 认识。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发展有限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观察、体会,教师要 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做一个泥塑, 而不只是看一看泥塑作品, 或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 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与泥土的亲密接触,这可能是他们迄今为止的第一次, 这种真实的感受对学生成长很重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交流,知道泥土是我们周围常见的一种物质。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 质组成
25、的。3通过亲自动手,用筛取的细泥土加水,和泥,制作各种形状物体,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科学探究:1讨论玩泥巴的经历,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2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3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 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感受到玩泥巴带来的乐趣。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玩泥巴,并乐于分享自己制作的泥巴作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教学重点】在玩中感受到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
26、泥土、筛子、盆、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快速聚焦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佩奇吗?你们知道佩奇他们一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生:喜欢,佩奇最喜欢在泥坑里跳来跳去。(播放小猪佩奇的视频)师: 佩奇他们一家都喜欢玩泥巴, 你们想不想玩泥巴?是像佩奇一样在泥坑里跳来跳去? 生:想玩泥巴,我们不能向佩奇一样在泥坑里跳来跳去。2师:那我们应该怎样玩泥巴?生:土堆,浇水活泥巴,捏小乌龟(出示泥塑图片)师:孩子们,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泥土)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泥塑?3要做泥塑,首先需要什么原材料?(泥土)今天,我们一起给泥土造型,走进玩泥巴的课堂。(板书课题:玩泥巴)捏
27、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能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聚焦到泥巴上,调动玩泥巴的经验, 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二、筛泥土:挑拣杂质1 师:既然我们要用泥土作为原材料,孩子们,你在哪里见过泥土? 生:花园、田野、深林········师:小结:可以说泥土几乎覆盖地球表面所有地方。2师:这是老师今天在校园里采集来的泥土。它们适不适合直接做泥塑?(一些含有石 块、树枝的土)学生每组都有一份泥土。生:不适合,这些泥土里有太多的杂物,应该先把这些杂物清理干净。3老师为每个组提供了托盘, 挑出你觉得
28、不适合的杂物放在托盘里。 教师各组巡视指导。师:在刚才拣的过程中,你在泥土中挑拣出了什么?生:石头、树枝······师:树枝、石头···是泥土?(不是)原来天然的泥土中还含有其它物质。设计意图:活动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要做泥塑,取自花圃中的泥土还不符合的要求,初步认识泥土中含有不同成分。 三:筛泥土:筛出细土1师:现在,这样的泥土做泥塑可以吗?生:小组活动观察托盘内剩下的泥土。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自己的猜测,而科学讲究证据,到底适不适合,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亲自动手试试。师:现场和泥,用泥土做一个简单的球
29、形,观察这个泥球怎么样?生:能捏成球,但是做出来的泥球粗糙、不光滑、凹凸不平。2师:用这种泥土能不能用来做泥塑?(不行)为什么?生:这些泥土里有的颗粒大有些颗粒小,做泥塑只需要比较细的泥土。 师:那泥土里的粗颗粒怎么办?把他挑出来?生:太小了,费时费力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器筛子。比筛孔小的泥土可以直接漏下去,用它就可以 把混在里面的大颗粒分离出来,观察筛子,说一说 3 个筛子有什么不同,怎样利用这 3 个筛子,得到适合做泥塑的泥土。生: 3 个筛子的孔不一样,先用孔大的筛子筛走颗粒最大的泥土,再用中号的筛子筛走 比较小的泥土,最后用细筛得到最细的泥土。师:能不能直接用细筛筛出最细的泥土?生
30、:不能直接用细筛,大颗粒的泥土会堵住筛子的细孔。3师:筛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演示用大孔筛泥土,出示活动要求,小组活动,用筛子将大小不同的泥土颗粒分离。设计意图:将筛孔大小不同的三种筛子都呈现给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问学生, 你认为先用哪个筛子,后用哪个筛子,从而确定,先用筛孔大的筛子筛,再依次用筛孔小的 筛子,帮助学生在经验层面建立土壤颗粒大小的概念。 四、捏泥塑1师: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接下来我们怎么做?生:加水,将水和泥土和到一起揉。师:加水要揉到什么程度?( PPT 出示一盆稀土,一盆硬土,一盆柔软程度适中的土)你觉得需要揉捏到什么程度?生:第二盆泥土最合适,加水的
31、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师:你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把手伸到这个盘子里和泥好还是请一个同学集中操作为好呢? 生:一个人把你揉好后再分发给大家。 2师:出示和泥要求,小组活动和泥。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生:开始和泥,分泥,用泥土制作泥塑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做一个泥塑, 而不只是看一看泥塑作 品,或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与泥土的亲密接 触,这可能是他们迄今为止的第一次,这种真实的感受对学生成长很重要。 五、总结与拓展1作品展示。2今天大家都做了属于自己的泥塑。 但是我们捏的泥塑干了之后不好保存?泥塑要想保存时间久,还有最后一
32、道工序:烧制( PPT)3泥土除了可以做泥塑,陶器、瓷器,还有什么作用?生:很多小动物生活在泥土里,所以泥土为小动物提供了生活的家,泥土可以种植物。4总结: 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不仅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还为动物植物提供生活的家园。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知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 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板书设计】2玩泥巴拣筛捏3沙子与黏土【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 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
33、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指导下, 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会产生废弃物,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
34、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教材分析】沙子与黏土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 1 单元石头与泥土的第三课时。沙子、 黏土与石头一样,都属于岩石,都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本课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这两种 重要的物质, 观察与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本课并不要求一年级学生建立沙子和黏土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识别并指出“这就是沙子”、“这就是黏土”。本课遵循学生同时认识两种事物的一般过程展开,即识别比较了解用途,以观 察和描述为核心,联系生活,展开四个主要活动:(1)交流哪里有沙子与黏土,意识到沙子 与黏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 观察沙子与黏土, 从多个方面描述沙子与黏土的特征; (3) 让学生小组
35、合作观察沙子与黏土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沙子与黏土的特征; (4)举例说出沙子 与黏土有哪些用途。沙子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大部分学生都有玩过沙子的经历。所以应该基于一年级 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创建有趣的情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动手等方法丰富对沙子与黏土 的感性认识。着重在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沙子与黏土的特点。同时, 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它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学情分析】沙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是黏土却不常见,因此本课着重介绍了黏土获得的方 法。虽然学生经常接触沙子和黏土,但真正研究二者的特点和不同,还是需要引导的。因此本课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科
36、学理解,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总结等方法来加深和丰富学生对沙子和黏土的认识。有了观察石头和玩泥巴的经验,学生在观察物体时会更全面,但是在科学描述物质特征 上有所欠缺。本课结合词语卡、实验单引导学生规范口语和书面语言。同时,一年级的学生 在实验操作方面也不是很熟练和规范, 本课的两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也加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和不同。2知道沙子和黏土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探究:1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2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3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科学态度:
37、1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亲手探究物质的特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通过探究沙子和黏土的外形特征和不同,了解到它们是组成地球的一部分。【教学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教学难点】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每组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放大镜、培养皿、用于筛取黏土的器材:广口瓶、 铝箔、皮筋、针和培养皿。【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课题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样物体,你们认识吗?(出示沙子图片)这个是什么?它是沙子。你们在哪里见过沙子?2学生回答。3师:看来同学们在生
38、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跳远的沙坑、公园、海边这些地方我们 都能找到沙子。4师(出示黏土图片)这个是什么?它叫黏土。你知道什么是黏土吗?5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6师:黏土在生活中不容易直接找到,要经过加工才能得到的。师介绍黏土怎么来的。 (播放制作黏土的 PPT)7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沙子与黏土。(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观察沙子与黏土,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相 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见,因此本活动通过信息技术介绍了一种通过“筛”来获得黏土的 简易方法,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 二、比较沙子与黏土的不同1今天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份沙子和黏土。下面我们来研究它们,看看干沙子与干黏
39、土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家先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生进行猜测。3师: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那是不是和大家猜的一样呢?我们要实际实验研究。要怎么比较?4学生说说自己想怎么研究。5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这里有三个更具体的方法(播放课件):(1)看一看,看的时候可以借助放大镜,会用吗?(2)按一按,注意按的时候只要将手指轻轻的触碰沙子和黏土, 然后看看你手指上有留下的沙子或黏土多不多。(3)捻一捻,向老师这样拇指和食指捏一点沙子或黏土,来回的移动。6老师这里还有一张记录单,能看懂吗?这里还为你们准备了6 个词语, 并把它们写在 贴纸上,等会你们可以把词语贴在记录单上。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互
40、相配合,分工合作,好 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清楚了吗?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教师用软件呈现五分钟倒数计时) 开始吧!7学生研究,师巡视指导。8学生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学 的语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三、比较沙子与黏土的渗水性1沙子与黏土是不是只有这么多的不同?不是的,其实还有很多不同,不太容易发现,要想一些别的办法才行。2比如,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一个透明塑料杯,一个玻璃杯,我在塑料塑料杯的底被戳 了几个小洞,有沙子与黏土,有两杯一样多的水。我把它们像这样组装起来,等会同时分别 给两个杯子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大家猜一猜。3学生进行猜测。4是
41、不是就像同学说的那样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材料, 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吧。5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并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的小组操作过程直播 到大屏幕让学生观看学习模仿,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大家猜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8学生进行猜测。9师出示放大沙子与黏土的照片进行解释: 观察一下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沙子与黏土,你有什么发现?10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沙子之间的空隙大,黏土之间的空隙小)。11小结:沙子之间的空隙比黏土之间的空隙要大,所以水往下漏的就快。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渗水现象有 什么不同。这个
42、活动并不需要上升到对两种物质渗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认识,而是基于此 前对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认识,描述现象并猜想为什么会这样。四、沙子与黏土的用途1今天,我们学习了沙子与黏土,那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依次出示沙雕、罐子、泥娃娃、茶壶、沙画等图片)学生猜。2你还知道沙子与黏土可以用来做什么?3正是因为沙子与黏土有许多的不同,所以生活中我们会用它们做不同的事情。课后你们可以继续找一找看看它们还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4最后老师给学生分享绘本奇妙的沙子,告诉学生沙子的由来以及沙子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告诉学生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介绍日常生
43、活中沙子和黏土的典型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 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识到它们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 也是我们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板书设计】3沙子与黏土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加水沙子颗粒大不沾手粗糙漏水多黏土颗粒小沾手细腻漏水少第 2 单元水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 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 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本单元的 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
44、说 明自己的观点, 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 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 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 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 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
45、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46、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如沙和食用油等。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18.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 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 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 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
47、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 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 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 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 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四、单元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2)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3)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4)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123课题
48、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总课时课时11134. 水是什么样的【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 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 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
49、利。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2. 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如沙和食用油等。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18.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用的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
50、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教材分析】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欲望。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 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 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第三个 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 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后两个活
51、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感官总动员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物 质的基本特征,了解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及颜色、状态、气味等。本课教学中要重 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 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 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 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 明确关键点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
52、实验习惯,对实验 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 说出水是无色、 无气味、 无味道、 透明的等特征。2观察、描述水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辨认哪一杯是水;2观察不同形状瓶中水的形状,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3用手接一接水,在手背上滴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4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 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
53、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 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 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
54、话: 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看图猜谜的游戏, 谜底只有一个字, 你们猜是什么了? (出 示图片:小河、海洋、雨水、小溪)2提问:那你在生活中哪里地方用到过水。3小结: 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 那你了解水吗?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1在观察水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2首先我们可以一眼排除哪一杯肯定不是水?(学生观察并说出理由,从而认识到水看起来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3排除 4 号杯,接下来该如何判断?(引导学生依次通过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的方法,排除掉白醋和糖水,并认识到水闻起 来没有气味,尝起来没有味道。在学生进行尝和闻之前,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去闻 和科学的去尝。)4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题型经典
- 低妆感放大真颜值
- 2021-2026年中国果蔬汁饮料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无机复合材料合作协议书
- 苹果手机供货合同范本
- 2025年液压泵项目评估报告
- 2025年中国当归种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河沙开采合同范本
- 实验渔船合同范本
- 2025年轧钢导卫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护理工作十四五规划
- 产后抑郁症讲课课件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研究
- 汽车行业维修记录管理制度
- IQC检验作业指导书
- 城市自来水厂课程设计
- 重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智慧城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 【人教版】《劳动教育》七上 劳动项目一 疏通厨房下水管道 课件
- 2024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FSD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未来展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银行人工智能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