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余秋雨的散文》_第1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余秋雨的散文》_第2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余秋雨的散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超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论余秋雨的散文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老师:答辩日期:成绩:摘要2关键词2一、在传统上拓展并追求创新2(一)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3(二)篇幅上得到拓展4(三)题材更加广泛4(四)余式两难结构5二、学术特色的体现5(-)学术价值的体现选题5()学术品味的体现立论7(三)学术文本的体现表述9参考文献12内容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坛群星灿烂,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她们的新作。其中一位,他的作品 恰似一株奇葩敖立苍穹,格外独特。他的独特前无古人,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 束缚,开创了

2、散文的一代新风。他不仅将散文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学巧妙而 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是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将历史浓郁 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毫不吝啬的表现出来。同时,他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 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 流。关键词散文历史与文化开创领域3论余秋雨的散文余秋雨是个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 大地,还游遍了欧亚大陆。他的散文在写景与叙事中渗透了历史与文化、整合了 传统与现代、蕴含了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 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同时,余秋雨也是一个最具有争议

3、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创造了 “文化散文” 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 “秋雨文化”现象。有人说他的散文程序化、虚假 化;有人质疑他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但我看来,我们应该从 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 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一、在传统上拓展并追求创新(一)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在形式上,余秋雨采用理性与抒情相结合;在内容上,他采用诗化的语言和 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 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古人言: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 为常。

4、正因为文常有体,人们便分门别类的把文章划分成各种体裁,而一旦划分 好体裁,人们就容易量锅下米,在写作中不知不觉的忠实于体裁的写法要求来约 束自己。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散文的概念和涵义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发展到当代散文,则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短小 精悍、题材广泛,形式自由、灵活,不需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要求语言的 韵律性,只要达成形散而神不散就行。由于当时的环境,九十年代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灵。因此,呼唤自 我,呼唤真情,抒发自身性灵的作品比比皆是,由于内容的相似,为数众多的作 品都挤向了一个方向,散文越写越小,其内容上虽五花八门,但离不开身边琐事,

5、 表达方式上似乎眼花缭乱。然而,余秋雨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 新,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二)篇幅上得到拓展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像余秋雨 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文化苦旅 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遥 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 13012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 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

6、,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清流”,而 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 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 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 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 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的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 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 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三)题材更加

7、广泛余秋雨的散文涉及领域众多,政治上,大到关于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 的功过;经济上,遥望山西叙说山西票号的兴衰;文化上,千年庭院文化的收藏; 艺术上,从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上,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 度的利弊;旅游上,小到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古今中外,天马行空,丝毫没有时空的限制。从地域看,余秋雨不仅走遍了 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 古迹都任他叙说。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 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 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余秋雨

8、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 “杨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氏 散文对散文创作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可否认的,其利弊和局限也值得 认真分析和消解。(四)余氏两难结构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 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震撼的效果,是来自于 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 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 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 感情

9、,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在道士塔中,他写到,“诺大的中国, 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在白发苏州中他也说到,“我 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 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 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 因。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 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

10、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 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 结论的。“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 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 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二、学术特色的体现(一)学术价值的体现一一选题古往今来,散文的写作往往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但余秋雨则把它作为一 个研究课题来对待,他的散文选题大都经过精心的策划和筛选,因为他拒绝无效 或低效的文化研究。其散文选题的学术价值表现为论题本身的重要性:有社会急 需的;有填补空白的;有补充前说的。余秋雨散文的选题主要聚焦在人类文明和

11、文化领域。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刻,作者带着当代的愁虑,去反观中外历史,以 期寻找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的最高坐标。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打开了中国 文化一系列重要话题,开启了人类文明、文化考察研究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社 会大转行的过程中,余秋雨首先对现实的文化氛围和人格结构很不满意,所以他 走出书斋,背负着生命的困惑,跋涉于山水之间,通过对一个个古文化遗址的 寻访和考察来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格基因,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 人格构成,于是就诞生了文化苦旅。这部散文是他对如何健全当代中国群体 人格所提交的一份思考,一份答卷,其选题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山居笔记篇篇都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作者干脆用散

12、文来探讨一个个 复杂的文化学术话题,那么艰深的课题,那么庞大的篇幅,那么丰富的资料,都 在贯穿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属”两大主题,其中 的许多论题具有或填补空白或补充前说的学术价值:他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义 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灾难(一个王朝的背影);借东北流放者来讨论中国 文化的生存灾难(流放者的土地);就渤海的兴亡来探讨社会灾难与群体生 命的关系(脆弱的都城);借苏东坡的遭遇思考社会灾难与个体人格的关 系(苏东坡突围);借山西商人来探索文化应该如何救助贫困的灾难(抱 愧山西)。正因为灾难,文化更具备了寻找精神归宿的迫切性:作者借自己的 家乡来讨论狭义的精神家园(乡关何

13、处);借海南岛来论述广义的精神家园 (天涯故事);借科举制论证精神家园在官场化、世俗化过程中的变异(十 万进士);借魏晋名士来讨论精神家园在反官场、反世俗方面的固守。最后作 者通过对小人的研究接通了以上两大主题: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社会灾难的 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的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的废墟。霜冷长河依然大度、洒脱和精致,然而却没有谈论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 化,不再是遗迹的阐释,也不再是历史难题的解剖,而是人生况味的感悟,人生 善恶的洞察,现实人生的苦旅。作者以友情、名誉、谣言、妒忌、善良、年龄、 死亡等当代民众都深感困惑但又躲不开的难题为论题,一一加以论证剖析,指点 迷津。霜冷长河的

14、选题直接切入现实人生,解读众生难题,更具有当下的现 实意义。虽然几本书的内容各异,但结构的重心都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中国 书生。中国文化的一切重大话题,都与世界文化有关,就中国历史解读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往往流于肤浅,所以作者还要继续远行,跨越国界,去丈量世界文明, 于是就有了以下选题和研究动机一一考察研究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两河文明、 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欧洲文明,以其它文明为坐标去审视、评判中华文明,从 -6-而照见中华文明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诞生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余 秋雨以一个中国文化史学者的身份在异域文化中遨游,并有意识地对中华文明和 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进行多方面的横向比

15、较,选题很有价值。”这两本散文 集通过对世界其他文明潮起潮落的走访考察,比照中华文明的云卷云舒,从而得 以在借我一生中从容地论述中华文明虽几经外族腥风血雨的洗礼,但却生生 不息、延续至今的深层原因以及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为当下中国文化如何走 向世界探明了方向。至此,他圆满完成了对世界三大文明的考察、论证,从而也 给他的关于研究世界文明、文化的大课题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对世界三大 文明考察的广度和表现的深度,至今在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二)学术品味的体现立论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大都比较宏大,远非散文一般意义上的立意所能涵盖了 的,它更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立论。余秋雨散文立论的学术品位表现在以下方面:其

16、一,立论高远、新颖。余秋雨善于把论题放在大的评判坐标、大的价值体 系中去审视、去评判,即从人类历史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切入去评判各种文化现 象。长期以来,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是非标准明显地受到民族的、政治的、地域 的功利局限,缺乏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在这种背景下,就特别需要出现 一批具有人类价值坐标和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人。余秋雨以散文为载体昭示了他 的文化理念,他认为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 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一个王朝的背影,就用这样的 文化坐标,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中国的姓氏正统论规定必须 同族同姓继承王位,哪怕是昏君、懦夫

17、、色鬼、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的继承者。 而外族人若有觊觎,即使有一百条理由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由此划分。 民族正统论视异族掌权为逆端,但作者明确指出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馈和丑 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向死角,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 能做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未必是倒退。多少岁月里,汉人一提 起清王朝都有心理上的阻隔,但满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清朝是中国的 一部分,综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 皇帝与唐太宗一样使我们现代中国人感到骄傲。余秋雨对一直高卧在我们民族心 殿上的集体无意识来个当头断喝,他否定“长城情结”,康熙皇

18、帝不修长城而苦 心经营避暑山庄“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的在精神上的强健” O避暑山庄不止是皇 家园林,还是与外族修好的外交场所,他把复杂的政治目的与军事意义转化为一 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争斗和险恶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所以振邦安民, 与诸国修好则是康熙心中的“万里长城”。此外,作者还站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角 度去审视印第安现象。他认为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谴责美国抢占了印第安人的家园, 但印第安人拒绝接受现代文明将导致这个民族日趋萎缩。在千年一叹和行 者无疆这两本散文集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穿越人类历史而来的锐利目光和 价值判断。其二,立论颇具理性思辨。这一点得益于他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 文化

19、的逻辑推演。诚实就是凭着客观的事实依据,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作出尽可能 公正的评判。理性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其判断具有历史的逻辑性 和人生的逻辑性,定性适度,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诚实的理性是一切学 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散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命意过程中往往情绪大于理性, 但余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性审美所支撑起的恢宏气 度。他认为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我们应该重新给予一个逻辑的梳理,使他们有 一个申辩空间去完成自己的逻辑推演过程。这需要一种文化气度,一种诚实的心 灵。在道士塔中,面对挥霍敦煌文物的千古罪人王道士,余秋雨还是给他留 下一定的申辩空间:“完全可以把愤

20、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 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全然背起这笔 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 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些掌管文化的朝中要员,那些管辖着敦煌一带的大小官 员其责任恐怕要在王道士之上。历史上的秦桧是南宋奸臣,没有人为他说话,但 余秋雨还是尽可能留出空间让他申辩:“有时人品低下、节操不好的文士也能写 出一笔矫健温良的好字来,例如就我亲眼所见秦桧、蔡京的书法实在不差。”(笔 墨祭)这是历史应有的逻辑,因为秦桧不差的书法无论如何也不会反过来证明 他是好人,同理我们也无法用他人品恶劣来证明他的书法差。

21、对历史人物尤其是 历史反面人物,不妨多从几个角度去想,过去我们往往从大的历史背景和大的历 史走向去推理,而事实上,这起因更多的是因为小环境的恶化所致。譬如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与其爱妾陈圆圆被李白成所虏有直接关系。因此,有没有可能在一个 -8 -硬性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到属于个体的软性理由。对于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余秋雨 并未因其声誉显赫而护其短。比如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他特意提到苏东坡 的好朋友沈括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也因妒嫉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 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通过这件事,王安石称沈括是个不 可接近的小人。当然余秋雨也声称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 科学成就

22、的肯定。这就是余秋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功过分明。(三)学术文本的体现一一表述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在选题和立论上具有学术品位,而且在表述方面也颇有学 术论文的文本特色。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在语言表达方面,学术论文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余秋雨散文的语 言也长于议论,通篇洋溢着由理性支撑起的大气。当代散文通常以记叙、描写和 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仅作为点睛之笔与它们相互辉映。余秋雨散文继承了 先秦诸子历史散文以议论见长的传统,并以浓郁厚重的感情为底蕴,在借鉴西方 盛行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既有感性上的形象、挚诚,又有知性上的深刻 严密的议论风格。他的议论革除了过分现实化的倾向,又发展了恢

23、宏大气、逻辑 缜密的特点。尤其是霜冷长河几乎篇篇都是论说文体。孙绍振精辟地指出: “余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他从容地分析他所掌握的系统的历史与文化材 料,结合他个人感受、理解,进行充满理性充满情趣的思考,这么接近于学术论 文的理性色彩。”“开创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其二,在主题表达方面,它避开了传统散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迂回含 蓄的表意方式,而是或用议论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意的思索,感情的热流,直 接从胸中喷射出来,不借助叙事、描写作间接体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中的许多篇什就是用大段的议论直接阐发他的观点;或者边叙边议,边渲染边点 化,例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

24、许多散文多是采用这种表意方式。另外 他的许多散文类似于学术论文的起句发意,确立论点,开篇亮明观点,出语人, 然后旁征博引,步步跟进,颇具学术论文的魅力。比如都江堰开篇便立意不 俗,卓然独立:“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然后多角度强调都江堰虽卑处一隅,毫不显眼,但它能让代代受用,它以汨汨的 清流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长城虽然宏大辽阔,但它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 在三峡中,起句便表明观点:中国最值得看的地方是三峡。当然这最值得看 的更多指向的是三峡的人文山水。其三,在谋篇布局方面,具有学术思路的求证模式和学术论文的序列分析结 构。例如抱愧山西的文本结构:山西之富的

25、史料证明山西之富的历史原 因及特征山西商人衰败的原因。其中甚至直接用“其一”“其二”、“其三” 划出了层次,颇象一篇生动活泼的经济论文。在借我一生这本书中,余秋雨 就“中华文明为何延续不断之因,这个论题依次列举了七个论点:一、在传导技 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二、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 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三、在生息空间上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 地域;四、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五、在外 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军事远征;六、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 长期处于整体性无序状态;七、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 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八、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 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大致相安无事。通篇结构严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