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1页
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2页
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3页
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4页
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准备: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

2、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一一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镜座(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使用时要小心,镜

3、头不要碰着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轻拿轻放。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 述)(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自主观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 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

4、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 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 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 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 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

5、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2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2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3 .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1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 .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3 .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 .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4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5 时安排

6、: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1 .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2 .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 .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待牛奶冷却到35 40c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 40c

7、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 久。二、布置作业1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 .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 (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 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 .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 .全班汇报并交流。4 .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 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

8、题?5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 .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4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 .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 .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 .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填写试验纪录,汇报

9、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8 .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9 .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 .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 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 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 .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 .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 .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 .学生交流。6 .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 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10、。然而, 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 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7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 .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 .学生猜测。3 .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 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 播也是这个道理。4 .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 .学生交流。6 .谈话:除了皮肤接

11、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8 .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学反思: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 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 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

12、课外做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1 .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

13、要哪些材料?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2 .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 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3 .学生思考、交流、推测。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 证。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1 .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2 .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3 .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4 .学生汇报、交流。5 .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6 .学生汇报。7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

14、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 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 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1 .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 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2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 不同的形状和功能。3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一一细胞,关 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一一胡克发现了细胞)5 .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6 .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

15、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 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 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1 .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 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 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 着防御和保护作用。2 .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 “白细胞”, 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 同功能。教学反思:

16、2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 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 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 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17、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 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 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 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 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 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 .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学生的兴趣。2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谈话:古时候的人

18、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 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 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 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

19、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 问?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 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 了新的认识和猜想。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 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 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

20、的 科学道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 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 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 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 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 观点确实是对的。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21、?学生讨论交流。.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 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三、认识地球有多大1 .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2 .学生回答,猜测。3 .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 后,你的年龄该有多

22、大?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 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 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葬、小亭子、小桥。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 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

23、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 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 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 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 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 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

24、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 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 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 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

25、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 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 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 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 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 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 照

26、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 识,体会地图用途。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 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 还有 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 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五、拓展活动:做呢?教学反思: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

27、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 展信息的能力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知道一些预测地 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 木棍,一条毛巾。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

28、酒精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 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2.揭题:火山和地震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2、提出探究问题: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

29、讨论讨论。 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3、导入探究: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如果没有网站可以在课前让

30、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1、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最好通过专题网站 学习)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方案一:(有专题网站的情况)1介绍网站2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讨论交流(组内交流和组组交流),教师指导3学生公布研究成果: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的危害?(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是哪些 同学研究的?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B地震的形成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

31、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 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枯树枝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 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 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录像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C火山的形成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 生进行发布介绍) 小结: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在火山喷发同时,

32、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谈话:其他同学你还研究了什么问题呀?谁来讲讲自己的研究情况?D学生发布:地震的预兆 避震的方法 地震、火山多发地带地震的预兆(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吧。录像播放:地震预兆录像谈话:这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而得到的经验,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专门研究地震了。提问:你知道我国古代研究地震最有名的是谁吗?他是怎样研究地震的呢? 你知道候风地动仪有什么用吗?避震的方法(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谈话: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互

33、说说。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然后再采 取自我保护的方法。地震、火山多发地带(学生进行发布)谈话:这些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呢?那么,我国的台湾省为什么是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地带呢?介绍:台湾2002年3月31地震。这就是今年3月31台湾发生地震后的情 景,这次地震又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六大岩石板块,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方,由于相 互挤压作用往往是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多发地带。延伸:通过网络浏览研究,你还了解了些什么呢?*介绍阿富汗地震:前不久阿富汗发生了里氏 7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让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 但也有

34、人猜测阿富汗发生的地震可 能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到底是怎么样。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关注。方案二(没有专题网站的情况)1、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 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 来做个实验。(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 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 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

35、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 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 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 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 的震动)(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 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 年不过只有几次。2、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1)学生通

36、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 喷发?(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 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4、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 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 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

37、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5、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 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 的仪器一一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 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 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6、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

38、即离开房屋, 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 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 炉火,以免造成火灾。三、总结巩固1 .学生概述本课内容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 .提出再研究的问题: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 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四、探究延伸谈话: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 那就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 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教学反

39、思: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镜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

40、: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

41、燥的烧杯、 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学生准备: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教学活动建议:1 .单元教学的导入。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 .首先引导学生预测。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

42、放在铁 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 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 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 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

43、表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 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 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接着教师可以直 接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 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3 .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建议全班学生 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 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一定要让各组 汇报

44、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 认识。课后可之一。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 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 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 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 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 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教学过程:1、导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

45、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2、研究物质的变化。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 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 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 变化有两大类。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 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

46、一类。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 有更全面的认识。5、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 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 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

47、涂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2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 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

48、锈的铁器、无锈铁器、蒸储水 (或凉开水)、植物 油、砂纸。学生准备:搜集生锈的铁器、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 教学活动建议:1 .新课导入。教师可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 ?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 识和经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猜想,因此,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在哪里 见到过生锈的物品”很有必要。2 .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 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

49、生锈的某一 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3 .评价、完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 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建 议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 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 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 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 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 创第一课时教学过程:4 、导入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50、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5 、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 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6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 整性进行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 ? “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步骤设计是否完整?等等。我们来评

51、价xxx小组的方案。你们先介绍一下方案吧。生:我们小组提出的假设是铁钉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假设的依据是生锈的钉子通常碰过水。整个实验需要两个塑料袋、两根相同的铁钉、一杯水。因为我 们研究是与水有关,所以可以改变的条件是水,其他的条件都是不能改变的条 件,像空气、阳光等。实验步骤是这样的:把一个钉子沾上水,放进一个塑料 袋里,另一个钉子直接放进来一个塑料袋里;最后,把两个塑料袋中的空气抽 出,并将塑料袋密封起来,同时放在窗台上,过几天就可以观察实验现象了。 请大家给我们小组评一评。师:请大家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完整性进行评价。生: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的挺好。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那个沾水的钉子 沾的水有

52、些少了,应该多加一些水,要不然太阳一晒,水就蒸发了,会影响实 验效果的。生:我认为我们这样做完全可以。因为塑料袋是密封的,水不会蒸发到塑 料袋外。生:但是,我认为水多一点总比少一些的好,所以,我建议你们小组 在给铁钉沾水时应该多一些水。师:老师也赞成多加一点水,以免真的影响到实验效果。你们能够接受个建议吗?生:能!师:请继续。生:他们小组使用的实验器材应该加上一个吸管,因为要将塑料袋里的空气抽出,用吸管抽出空气最好。生:谢谢你,我们接受你的建议。生:你们说塑料袋要密封,没说怎样密封。请问,你们用什么来密封?生:用线绳啊!生:那你们应该在器材中写上“线绳”。生:我们接受建议。生:?师:老师也有个

53、建议,最好把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想一想,为什么要这 样做?生:打磨能够把铁钉上的脏东西弄掉,这样,钉子的条件也保持一样了。师:正确!我们所看见的铁钉表面有没有可能光洁程度不同呢?比如,上面 会有你摸过的汗渍等,都可能让铁钉的条件不同,从而出现第二个可以改变的 条件。当实验结果出来后,到底是与水有关,还是因为钉子上的脏东西的影响, 我们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将铁钉打磨光亮,这样就能够控制整个验证实验只 有一个可以改变条件,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我们之所以进行评价,目的 就是要仔细考虑方案,让方案尽量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验证活 动。现在,请各个小组根据刚才的评价建议修改自己的验证方案,

54、选择同样假 设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第二课时生:(分组修改完善方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 正确。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 让全斑学生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 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4、了解防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 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 不易生锈的金属。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5、巩固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怎样防止铁的生锈?教学反思:评价是让方案

55、完善的过程。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交流的过 程,因此,选择评价交流的“切入点”很重要。在本环节中,我选择了有代表 性的验证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评价,即解决了个案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共性问 题,起到了引领作用。另外,我比较重视交流的情感目标达成,组织的评价活 动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在尊重与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 会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3变色花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自制蔬菜 (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

56、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 (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 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 )、喷壶、紫 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镜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教学活动建议:1 .变魔术探奥秘。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