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7课_第1页
第2单元-第7课_第2页
第2单元-第7课_第3页
第2单元-第7课_第4页
第2单元-第7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习目标: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1.重点: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特点和深远影响。2.难点:理解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教材整理1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3)试验:治

2、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课中思考“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具体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3、。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深度点拨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2重农举措(1)颁发诏

4、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农桑辑要,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

5、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恢复、保护农业生产。忽必烈转变了立国方针。(2)阅读教材P46小字部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导致这一数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忽必烈吸收“汉法”,认识到农耕经济的重要性,切实推行了一系列重视和保护农桑的措施,使被战火破坏的农耕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2.汉法的采用进一步加快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

6、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蒙汉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探究点一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及“汉法”与“旧俗”之争史 料解 读史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城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元史第一个省略号之前的史料说明蒙古族的统治落后。第二个省略号之后的史料表明元世祖在政治制度方面采用“汉法”。史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

7、本抑末。元史史料表明元世祖在农业方面采取“汉法”。史料三(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元史史料说明蒙古统治者尊崇儒学,利用“汉法”维护统治。【史料应用】(1)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元朝“遵用汉法”的概况。【提示】主要是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汉法”主要指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采用汉法不顺利的原因。【提示】“汉法”是指当

8、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汉法”的采用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对。(3)元朝采用“汉法”有何影响?【提示】“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史论拓展】忽必烈采用“汉法”的原因和条件及“汉法”与“旧俗”的含义(1)原因: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蒙古旧俗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2)条件: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3)含义“汉法”: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

9、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探究点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及影响史 料解 读史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史料表明在政治制度方面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法”。史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农桑辑要”“劝农官”说明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

10、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予以说明。【提示】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史料二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措施: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影响: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史论拓展】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2)在西藏

11、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

12、岁可得银五十万两,丝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二(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1)根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的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的不同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取得

13、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规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四问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信息。第(5)问则考查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而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而留之。群臣认为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3)特点: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有的有能力的人。(4)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的巩固和长治久安。(5)根本原因: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14、力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两个历史规律。1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差别不大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的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作是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是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答案】C2下列表述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解析】B

15、、C、D三项属于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答案】A3“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BCD【解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说法错误,在材料中

16、没有体现。【答案】A4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崇发展农业,制定了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发展农桑为原则。【答案】D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元史材料二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