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1页
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2页
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3页
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4页
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TJ-2标段第三管段(D1K451+586.81D1K476+088.18)沉降变形观测测量实 施 细 则编制:审核:审批:中建二局哈大客运专线TJ-2标段项目经理部二OO八年五月第一条 执行规范 1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4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5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哈大客专工程200888号;6新建铁路哈大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第二条 工程简况本施工段是哈大铁路

2、客运专线TJ-2标段的第三管区,起点桩号为D1K451+586.81,终点桩号为D1K476+088.18,全长24501.37m,主要工程项目为:西孤子家特大桥一座长6763.46m,辽河1#特大桥一座长8970.33m,新铁岭车站站场一处,路基8767.57m,箱型桥6道,箱型涵26道,空心板桥2道。主要工程数量为:西孤家子特大桥:桥梁钻孔桩1790根,承台209个,桥墩207个,桥台2个;辽河1号特大桥:桥梁钻孔桩2211根,承台275个,桥墩273个,桥台2个;CFG桩约170万延米。路基位移观测桩548个,路肩沉降观测桩644个,基底沉降板286个,基床顶面沉降板274个,桥梁墩台沉

3、降变形观测点1936个,预应力砼梁的徐变变形观测点96个,箱型桥、涵沉降观测点264个。第三条 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和原则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哈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针对以上客运专线的特点,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标准高,虽然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但设计的沉降分析、计算受勘测、设计、施工、质量监测等众多环节的影响,其精度仅能达到估算的程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和

4、差异沉降。为确保线下土建工程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2 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为确保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我单位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重点路基、兼顾桥梁、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通过对路基、桥涵的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

5、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3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变形控制原则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无碴轨道铺设后允许的沉降量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墩台的均匀沉降量不得超过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应超过5mm。无碴轨道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在路基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618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碴轨道。第四条 变形监测测量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和变形监测的内容与范围 1变形监测测量

6、工作职责a 变形监测测量队采取定人定仪器的方式执行,保证变形监测自始至终由专人负责,保证人员的相对固定。b负责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元器件的埋设及线下工程的变形监测测量。c 根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等单位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及哈大公司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提出的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及时整理沉降观测、测量等观测资料,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和初步成果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d 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和破坏。e 负责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f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2变形监测的内容与范围a 路基:根据不同

7、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b桥涵1)桥梁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砼梁的徐变变形观测;2)涵洞洞身及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c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第五条 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二等0.50. 30.5n0.8n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8、2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2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三等±6.0350±1.81/70000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第六条 变形检测测量组织机构设置及仪器配备人员素质的要求人: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9、。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组织了以施亚祥、杨利平、张民、张辉、王炳超、成渝、王志强等七名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师和若干名专业技术员组成七个小组的变形监测测量队伍。1变形监测任务划分、人员和设备配备表 表3 变形监测任务划分、人员和设备配备表观测小组观测任务仪器配备人员配备1级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第一小组D1K451+586.81D1K452+233.92 及D1K458+997.39D1K461+300段路基及箱型桥涵114第二小组D1K461+300D1K463+786.47段路基及箱型桥涵114第三小组D1K472+756.87D1K476+088.18段路基及箱型桥涵114第四小组D1K452+233

10、.92D1K458+997.39西孤家子特大桥13第五小组D1K463+786.47D1K468+263.95辽河1#特大桥0#桥台至178#桥墩13第六小组D1K468+296.65D1K472+756.87辽河1#特大桥178#桥墩桥台至274#桥台13第七小组梁场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114合计47252投入的主要设备表1徕卡双频GPS10mm+1ppm套121级全站仪角度:1秒;测距:2mm+2ppm套43电子水准仪每公里中误差:±0.3mm (配条码铟钢尺)套74交通车辆台35电脑及配套软件套3表4 投入的主要设备表第七条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布设变形观测网包括水平位移观测网

11、、垂直位移观测网。水平位移观测网采用与桥梁、路基施工一致的坐标系统,在原CP、CP控制点的基础上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利用CP和CP控制点,实现水平位移观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垂直位移观测网与已有二等水准基点联测,与原有施工高程控制点保持在同一控制网内,基点间距不超过100m,垂直位移监测网布置成附合水准路线的形式。第八条 监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设置原则1路基观测断面设置按照本细则附件路基观测断面布置表设置。2观测设施的布置原则:一般地段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电缆槽内侧各设置一处C2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于路堤中心处设置一处组合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在采用堆载预

12、压措施的路堑段落路基两侧路肩电缆槽内侧各设置一处C2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设置一处组合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0.1m,埋置深度为1m。3  路基观测元件的埋设及安装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路肩沉降观测桩和位移观测桩均采用C25砼预制。a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观测桩在路基施工达到设计标高后埋设(预压路段在上堆载土前埋设)。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需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1m处。沉降观测桩采用预制桩开挖埋设,埋设深度1米,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

13、土浇注固定。观测点不锈钢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预制桩表面510mm。b组合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钢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40cm×40cm,厚0.8 cm。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

14、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c位移边桩:位移边桩采用预制桩开挖埋设,埋设深度1米,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用全站仪测量边桩距基桩的坐标作为初始读数。位移观测桩在路基褥垫层处理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设。d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按照设计要求埋设,经设计、监理单位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表。e在观测断面附近不受填土载荷影响且不宜发生沉降和破坏的稳定地基上埋设一处混凝土观测基桩,作为路基沉降观测的基准参照点。观测基桩埋入地表以下一般不小于2m,并采取措施防止冻胀对观测基桩的

15、影响。f观测基桩采用不锈钢标心利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灌,底部截面尺寸不小于0.4×0.4m,顶部截面尺寸不小于0.6×0.6m的正方形,埋置深度不小于2.0m,并应根据埋置处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埋入地层后不发生沉降。4桥梁观测元器件埋设a承台施工完毕后24小时内在承台的对角各埋设一个直径为20mm、长度为13cm的钢筋作为承台沉降观测桩,待墩台身施工完成后,在墩台身的左右端、距地面0.5m处或距河流洪水位以上0.5m处各预埋1根直径为20mm、长度为15cm的钢筋作为墩台身沉降观测桩。钢筋顶部为半圆形,且必须做防锈处理。每个墩、台均对称预埋4个沉降观测桩。观测标1埋在承台左

16、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埋在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观测标3埋在左侧墩身端头距地面线或正常水位以上0.5m位置,观测标4埋在右侧墩身端头距地面线或正常水位以上0.5m位置,(桥台的观测标3、4分别埋在桥台顶面大里程右侧角上和小里程左侧角上)。b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简支梁每30孔选择一孔进行观测,每孔观测标设6个,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左右侧均布;连续梁设置总数为孔×4+2,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左右侧均布。c箱型桥、涵洞观测点的布置:设置总数为孔×8个设在涵中两侧边墙距涵底不小于0.5m处,左右侧均布,详见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第九条 主要观测方法a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

17、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的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具体做法为: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规范要求时(往返测高差误差不超过1mm),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错误和误差。b根据编制的沉降观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装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观测自基础开始,按设计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等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c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沿线水准控制网,依

18、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进行。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根据本段内路基所处的地质特征,地基处理情况和路基填筑高度,主要开展路基面沉降、路堤基底沉降、地基水平位移等观测工作。详见表5表5序号观测项目观测方法及仪器测量精度备注1路基面沉降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电子水准仪0.1mm预埋观测桩2路堤基底沉降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电子水准仪0.1mm预埋沉降板3地基水平位移极坐标法,全站仪0.1mm预埋观测桩a路基面沉降观测一般路基观测桩设在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

19、堆载预压的路堤观测桩设在基床底层表面,以便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使其外露10cm,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b路堤基底沉降观测路堤填筑前,在路基中心位置路堤底部埋设沉降板、测杆及套管,安放沉降板处的地面用中砂找平,使沉降板水平并与地面密贴,测杆与沉降板必须焊接牢固。测杆和套管的高度随着填土高度增加而接长,每次接长后的高度应高出碾压面50cm,套管比测杆略低,以便落尺测量,管口盖帽。测杆安置后,及时进行初始值测量并定期进行沉降观测,测杆每次接长后必须重新测定初始值,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

20、合差均应±4L mm (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c地基水平位移监测路堤填筑前,在同一观测断面上两侧坡脚外设计位置处分别挖孔埋设钢筋混凝土方桩,夯实孔内回填土使测桩与周边土层紧密固结,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对方桩顶部测头进行初始值观测和按要求定期进行位移值观测。d观测的频度哈大客运专线铺无碴轨道前路基变形观测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的水平位移。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设计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预压期

21、的变形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6表6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观测频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一般情况下,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对本段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按每30孔选择1孔进行。本

22、工程桥梁和涵洞的沉降观测均采用支路线法。支路线法: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且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a

23、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b观测频次墩台观测频次见表7表7 墩台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

24、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8表8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

25、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涵洞观测频次见表9表9 涵洞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边墙两侧设置观测点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涵洞沉

26、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c观测方法桥涵沉降变形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3过渡段沉降观测a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b在不同结构物的起点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m10m、20m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c沉降观测的频次满足表6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须及时观测。d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

27、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e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第十条 观测资料整理1一般要求a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精度0.1mm,沉降观测点采用DNA03或DINI03型电子水准仪观测,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b观测工作基点(观测基桩)作为控制观测点的基准桩,必须埋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复核、校正。c各种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要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妥善保存。d边桩水平位移观测采用1级全站仪。e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

28、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须通知施工队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填筑恢复到限值以内再进行填筑。2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a水准仪的精度要求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不低于0.3mm精度的精密水准仪,配条码铟钢尺。b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等级有关指标。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0表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长度(m)视线高度(下线读数)(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累计差(m)基、铺面读数较差(mm)基、铺高差较差(mm)往、返较差、符合允许闭合差(mm)二DS1500.3130.50.7

29、7;1或±4注:n-测站数;L-水准线路长度(以km计)。c水准测量记录表水准测量记录表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要将原始数据保存在电脑里备份,并报印一份,其它资料图表要有专人保管,不得遗失。3观测资料的整理a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观测资料应齐全、真实、详细、规范、具有可追溯性并符合设计及实施细则要求,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名制度。 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建立相关观测台帐,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30、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及时绘制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进行分析。b资料整理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沉降观测01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2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3绘制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   沉降观测05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沉降观测06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7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8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沉降观测09边桩水平位移测量汇总表 沉降观测010注:对于预压地段,在路基沉降

31、观测资料表的表头中可增加有关预压土情况(预压高度、预压时间等)。c提交资料工点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布置图;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本(簿);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在路基面观测第三、六个月末及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对路基地基变形观测,施工单位应每7天就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单位;路基填筑完毕,路基面观测桩开始监测后则每半个月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单位,以便进行过程中的沉降发展

32、情况分析,并提出建议。 对于桥梁工程,在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4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以及评估报告的汇编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结束后,严格按照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进行分析、评估,最后进行评估报告的汇编,以便哈大公司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的审定。第十一条 其它事项1项目部成立由项目总工程师、工程管理部部长、工程测量部部长组成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工程测量部负责;各观测组负责测点的埋设、日常观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2现场观测要按观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将有关观测信息及时反馈于施工与设计。测得的

33、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尽快提交工程管理部和总工程师进行决策,以便及时更改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观测数据要及时、准确,及时分析,及时提交,使其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3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4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

34、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要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a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原因: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处理措施: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处理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量。 第十二条 观测点元件的保护1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观测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

35、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埋设元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2沉降观测板附近1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夯实,不得使用大型机械推平和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挥,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3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保护架,并在保护架上插上标示旗。11.3由于现场观测与施工容易相互产生干扰,因此,观测工作与施工作业必须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施工要为观测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施工队不得有任何理由阻碍观测,并要防止因抢工期、抢进度忽视观测工作而危及施工安全和质量。4在施工过程中,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要妥善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人为破坏

36、,若发现测点破坏,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确保现场观测工作顺利进行。5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损坏,测点埋设后应设置防护标志,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派专人负责保护,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6工作基桩是作为控制测点的基准桩,因此,必须打设在变形区以外。校核基点用以控制工作基点,要求布设在变形区以外地基稳定的地点。7观测前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观测工作。8观测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附件:路基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路基工点沉降观测断面布置

37、表序号沉降观测位置断面间距(m)路基形式堆载预压情况观测点位置备注左侧路肩观测桩左侧坡脚观测桩路基中心沉降板右侧坡脚观测桩右侧路肩观测桩基床底层顶面基底1D1K451+587.81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2D1K451+592.8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3D1K451+607.81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4D1K451+657.81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5D1K451+707.81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D1K451+738.0030.19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D1K451+753.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D1

38、K451+758.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9D1K451+762.004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0D1K451+767.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1D1K451+782.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2D1K451+832.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13D1K451+882.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14D1K451+932.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15D1K451+982.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16D1K452+038.0056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7D1K452+053.0015路堤堆载预

39、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8D1K452+058.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19D1K452+066.008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0D1K452+071.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1D1K452+086.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2D1K452+093.007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3D1K452+098.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4D1K452+102.004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本页小计242424242424序号沉降观测位置断面间距(m)路基形式堆载预压情况观测点位置备注左侧路肩观测桩左

40、侧坡脚观测桩路基中心沉降板右侧坡脚观测桩右侧路肩观测桩基床底层顶面基底25D1K452+107.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6D1K452+122.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27D1K452+172.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28D1K452+212.9340.93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29D1K452+227.93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30D1K452+232.93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31D1K458+998.38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32D1K459+003.38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

41、33D1K459+018.38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34D1K459+068.38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35D1K459+118.38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36D1K459+168.38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37D1K459+218.38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38D1K459+268.38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39D1K459+322.0053.62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0D1K459+337.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1D1K459+342.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2D1K459+346.004路

42、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3D1K459+351.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4D1K459+366.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5D1K459+416.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46D1K459+466.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47D1K459+516.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48D1K459+576.56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49D1K459+591.5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50D1K459+596.5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本页小计262626262626序号沉降观测位置断面间距(m

43、)路基形式堆载预压情况观测点位置备注左侧路肩观测桩左侧坡脚观测桩路基中心沉降板右侧坡脚观测桩右侧路肩观测桩基床底层顶面基底51D1K459+603.5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52D1K459+608.5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53D1K459+623.5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54D1K459+689.0040.93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55D1K459+704.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56D1K459+709.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57D1K459+713.0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58D1K459+7

44、18.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59D1K459+733.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桥过渡段60D1K459+783.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1D1K459+833.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2D1K459+875.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3D1K459+890.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4D1K459+895.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65D1K459+905.0053.62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66D1K459+910.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67D1K459+925.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

45、1路涵过渡段68D1K459+975.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69D1K460+025.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0D1K460+075.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1D1K460+099.0024路堤堆载预压11111172D1K460+114.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73D1K460+119.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74D1K460+123.004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5D1K460+128.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6D1K460+143.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本页小计26

46、2626262626序号沉降观测位置断面间距(m)路基形式堆载预压情况观测点位置备注左侧路肩观测桩左侧坡脚观测桩路基中心沉降板右侧坡脚观测桩右侧路肩观测桩基床底层顶面基底77D1K460+179.0036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8D1K460+194.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79D1K460+199.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0D1K460+209.001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1D1K460+214.00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2D1K460+229.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3D1K460+279.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84D1K460+329.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85D1K460+379.005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86D1K460+399.0020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7D1K460+414.0015路堤堆载预压111111路涵过渡段88D1K4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