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P4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P6 人类传播的五大系统(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P49 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P51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P23 人类传播经历的五大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P28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0 信息社
2、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出版)以及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这两部著作的出版。>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人类传播的信息:外在符号(信号、象征符)、内在意义P43 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
3、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50 5W模式提出者:H·拉斯韦尔模式图: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研究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缺陷:5W模式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P53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提出者:施拉姆模式图:意义: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联结性和交互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缺陷:>第五章 人内传
4、播和人际传播微观传播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观传播系统:群体传播宏观传播系统:大众传播P65 主我客我理论(人内传播)提出者:美米德内容:(1)自我分为主我(I),个人本身态度、行为的表现(冲动欲望)和客我(ME),他人期望的个人表现(约束性)。(2)“主我”“客我”之间并不完全一致。(3)“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改进、变化,形成新自我。意义:米德的 “主我与客我”论是从传播心理和“社会交流”层面,来描述和论述主我与客我的各自特征和互动情状的。因此,米德阐述的传播是基本的人类过程,自我传播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的观点,以及他对人的内部沟通的细致分析和创造性解释,大大推动了人际传
5、播与个人社会化、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P72 “镜中我”理论提出者:美库利内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人通过“镜子”认识、把握自己。>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P84 集合行为定义: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往往会造成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破坏。产生条件: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P89 组织传播的特点(1)第一,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第二,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
6、)第三,组织系统的阶层制和等级制>第七章 大众传播P10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 社会协调 社会遗产的传承(二)美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 提供娱乐(三)美施拉姆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正/负)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正/负) 负功能:(1)麻醉作用大众传媒无限制地提供信息,受众被动接受,失去社会行动力(2)顺从现状“社会顺从理论”:如果一些社会问题干扰商业利益,商业媒介就会抛弃这些问题,经济压力迫使媒介忽略那些敏感的争议问题。(3)降低审美能力(4)占用自由时间P112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
7、中由个人成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P113 信息环境:美李普曼 信息环境环境化:日滕竹晓 内容: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117 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简答)(1)技术决定论代表学者:法埃吕尔 加拿大麦克卢汉 美L.温纳观点:技术是一种按自
8、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技术的后果内在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同时,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一种技术产生以后,人和社会在享受它提供的有限“自由”的同时,更多地是处处受到它的限制: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2)社会决定论代表学者:J.M.斯塔迪梅尔观点:技术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不会有技术,这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体性: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同时,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们也是伦理、政治和文化价值的体现,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
9、作用。(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代表学者:J.D.贝尔纳 B.巴伯 梅赛尼观点: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观察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我们也会发现二者处于辩证互动的关系之中,一方面,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通过推动经济成长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因此,技术发展引发社会变革是必然的,关键是建立一种通过技术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归根到底,技术是人类的主体活动的创造物,人如何利用和控制技术,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着技术的特点和性质。P118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内容:(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3
10、)热媒介、冷媒介意义:(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发展考察人类进步的视角,强调了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有助于研究媒介机制 (3)“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发展局限:(1)夸大媒介力量,忽视了影响社会发展其他因素 (2)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重感觉,轻理性 (4)夸大媒介内涵P123 当代新媒介技术(新传播技术)(1)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2)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3)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4)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所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
11、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多媒体加网络,实际上已经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代名词。P131 把关人理论(简答 结合实际)(1) 提出:美卢因 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2)引入大众传播的新闻领域:美怀特 内容:社会上有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取舍的过程就是“把关”的过程,经过“把关”后,到受众处的新闻只是新闻素材中的少数缺陷: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3)新闻把关标准客观标准: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筛选作业三前提:附加性价值越多,越能成为新闻 补偿性一些价值平淡,其他价值突出,能相互补偿,成为新
12、闻 排除性各价值都偏低,不能成为新闻主观标准:宣传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肯定宣传 资本主义国家否定宣传选择内容,潜移默化(4) 实质主观性,大众传媒并非是客观中立,而是依据传媒的立场、价值标准进行的取舍加工的过程易入选的范围:与媒体立场一致的内容易入选“把关”体现在媒介生产各个环节,但在内部控制下,个人因素作用有限,传媒把关的结果是传媒立场的体现>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P139 麦奎尔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P139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
13、理论共产主义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P151 大众(辨析)(1)概念:社会成员孤立、分散、均质、原子式的存在,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2)特点:规模巨大的、分散异质的、流动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同质性(3)区别于群体,群体特点是成员之间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区别于群集,群集指集合状态下的人群,它的规模虽然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并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区别于公众,公众虽然规模很大而
14、且分布范围广,但这个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区别于分众,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P159 受众的权利(1)传播权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成为表现自由或炎仑自由的权利(2)知晓权知晓权在广义上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
15、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3)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第一个方面是“反权论”,第二个方面是“意见广告”,第三个方面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P165 “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观点:受众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基本模式:竹内郁郎意义:(1)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2)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
16、满足自己的“需求” (3)受众对媒体能进行能动的选择,使用多样性 (4)大众传播对受众有一些影响缺陷:(1)过分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 (2)单从媒介接触方面解释大众传播过程,忽视媒介内容生产、流通等环节,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3)受众能动性有限>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P176 “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有限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辨析(1)子弹论和有限效果理论属于微观效果研究,而宏观效果理论属于宏观效果研究(2)子弹论和有限效果理论是从认识、态度层面研究受传者,而宏观效果理论是从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研究受传者以及整个社会(3)子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大众传播的效
17、果是无限大的,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影响具有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大众传播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宏观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是存在效果的,且效果可能是大的,相比于子弹论的无条件,宏观效果理论认为效果是有条件的,有其制约因素,从而产生效果,影响受传者。P178 “传播流”三部曲(1)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观点:“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2)个人影响作者:拉扎斯菲尔德、卡兹观点:验证人民的选择中的假说 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受众、讯息内容、
18、媒介、选择性接触机制(3)普及与创新作者:罗杰斯观点:把“两级传播”发展为“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 信息传递一级 效果产生、波及多级(创新扩散理论)P189 意见领袖提出: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特征:(1)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均匀分布在各阶层,每个阶层都有 (3)影响力:单一现代社会 综合传统社会 (4)社交范围广,信息接触量大>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论述题选一理论结合实际)P194 “议程设置”理论提出者
19、:麦库姆斯·肖理论内容:大众传媒作为“大事”进行报道的事件,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受众的意识中意义:(1)效果研究扩展到内心认识领域,强调媒介的有力作用 (2)宏观效果的研究:大众传播整体、长期、综合的效果 (3)媒介观:“传媒是环境构成作业的机构”,背后控制 (4)与我国“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联系缺陷:(1)只强调“设置议题”,没涉及“反映议题” (2)强调媒介力量大,但媒体议程与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相关关系值得进一步推敲“框架理论”提出者:贝特森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框架理论:(1)媒介框架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2)新闻框架新闻选择、加工、文本与意义建构的框架 是媒体对新闻
20、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通过一定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符号形成对新闻意义的构建 框架存在是一种必然 对受众认知新闻事件、做出反应有重大影响框架效果(3) 受众框架受众个人接触,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P204 “培养理论”提出者:伯格纳理论内容:(1)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现实”发挥着巨大影响 (2)这种效果的产生是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理论外围:“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原因、“讯息系统分析”特征、“培养分析”效果P199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者:诺依曼理论内容:(1)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
21、默的扩散是一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 (2)三要点 舆论的形成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相互作用的效果 大众传播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广泛性,易被当做“优势”意见所认知 “优势”意见上升与“劣势意见沉默”是螺旋式扩展的过程,并导致舆论的产生意义:(1)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扩展到内心认知领域 (2)提出“舆论”概念,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力缺陷:(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
22、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P220 “第三人效果”提出者:戴维森理论内容:(1)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影响力时存在普遍感知定势信息对“我”、“你”作用不大,对“他”作用大,负面信息尤甚 (2)这种定势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意义:(1)该理论的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诸如“抢购”风潮,“群体逃难”等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
23、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2)我们处在新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上的暴力、色情、其他有害内容以及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极端传播方式等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互联网传播的立法管理也正在提上日程。 (3)“第三人效果”理论不仅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而且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注意: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P215 “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理论内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地位低者更快地得到信息,所以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越多,两者
24、之间的“知沟”就越大上限效果假说:(1)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并非永无止境,达到“上限”后,知识的增加就会停止(2)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快,但到“上限”也早,地位高或低者的知识量最终一致,达到上限(3)“上限”:信息源 知识信息 受众(4)评价:在对某一单一的具体知识点的追求来说,存在“上限”,但对整个知识的追求中不存在现实意义:(1)信息沟 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 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25、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2)数字鸿沟 Acc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Basic skills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 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3)应用研究领域 新媒体的普及 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 “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 ·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 ·媒介信息的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含药物的护唇膏产品供应链分析
- 农产品直供模式及售后服务方案
- 服装行业货物配送应急预案
- 为居民房屋喷洒杀虫剂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量角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电信多路复用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2024年个人土地交易安全合同
- 陆地车辆用离合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2024年北非电信设备进口协议
- 2024年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合同
- 雪佛兰爱唯欧说明书
- 经营分析报告案例-麦肯锡风格
- 烟花爆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
- 2023春国开会计实务专题形考任务1-4题库及答案汇总
- 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
- 生物信息学(上海海洋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核磁共振T临床应用
- 文件与文件夹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 电工安全培训课件
- 维修工程技术标
- 《长津湖》电影赏析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