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1 .文学知识填空。本文爱莲说作者是,字,谥号: 世称,(朝 代)哲学家。著有 等。二.【原文填空】2 .阅读爱莲说,默写。(1)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是: (2)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 (3)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 (4)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 (6)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 3.结合课文爱莲说回答,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 (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

2、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 (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 4.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文中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_(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7)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8)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10)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1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三.【字词复习】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濯清涟而不妖(4)香远益清 (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而不染 .(7)濯清涟而不妖 (8)不蔓不枝 (9)不可亵玩焉(10)陶后鲜有闻(11)宜乎众矣 (12)出淤泥而不染 (13)陶后鲜有闻 .(14)同予者何人 (15)晋陶渊明独爱菊 .(16)自李唐来 (四.【一词多义】6. 一词多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4、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 .(4)何陋之有 .可(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鲜(1)陶后鲜有闻(2)芳草鲜美远(1)香远益清(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问题探究】7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8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2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3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4 4)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5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6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7 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8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6、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 9)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衬托,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0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 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文章中“不染” “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这些 具体特征代表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4)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 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5)文章的最后一段

7、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6)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 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 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志是 。(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六.【佳句翻译】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an)。繁,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7)可远观而不可亵(xi 6)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人格高尚的人;(10)噫(yi)!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七.直击中考1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9、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甚 nM宜于众矣(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 (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为“君子” 的 高尚品格。13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10、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面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 “菊”和“牡丹”?14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11、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芳草鲜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水落而石出者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濯清涟而不妖(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

12、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4)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文学常识】 1.文学知识填空。本文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字 茂叔 ,谥号“ 元公 ”,世称 濂溪先生北宋(朝代)哲学家。著有 太极图说 通书等。【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

13、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 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答案:周敦颐茂叔 元公濂溪先生 北宋太极图说通书二.【原文填空】2 .阅读爱莲说,默写。(1)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

14、清涟而不妖(6)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解答】答案为:(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重点字:濯)(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重点字:亵)(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重点字:噫)(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濯)(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淤)(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15、远益清,亭亭净植(重点字:蔓)3 .结合课文爱莲说回答,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解答】答案为:(1)出淤泥而不染(重点字:淤)(2)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濯)(3

1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重点字:蔓)(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重点字:植)4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文中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 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

17、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7)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1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18、(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 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的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 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 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恐怕很多了吧。【解答】(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 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

19、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莲,花之君子者也。”是点明中 心的主旨句。(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

20、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是世人甚 爱牡丹的原因。(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莲,花之君子者也。”是“予独 爱莲”的根本原因。(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21、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君子行 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现主 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的厌弃。(1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及默写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莲,

22、花之君子者也。”是爱莲 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答案:(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莲,花之君子者也。(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花之富贵者也(7)莲,花之君子者也。(8)香远益清。(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字词复习】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繁,多(2)亭亭净植:树立(3)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4)香远益清越发,更加(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6)而不染被污染(7)濯清涟而不妖 洗;美丽而不庄重 (8)不蔓不枝 长

23、枝蔓;长枝节(9)不可亵玩焉玩弄(10)陶后鲜有闻 听说(11)宜乎众矣 应当(12)出淤泥而不染 被沾染(13)陶后鲜有闻少(14)同予者何人我 (15)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6)自李唐来从 .【考点】D4:文言实词.【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解答】(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繁,多。(2)句意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树立。(3)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妖:美丽而不庄重。(4)句意为: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益:越发,更加。(5)句意为: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6)

24、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被污染。(7)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妖:美丽而不庄重。(8)句意为: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 枝节。(9)句意为: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玩:玩弄。(10)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闻:听说。(11)句意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应当。(12)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被沾染。(13)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14)句意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予:我。(15)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独:只。(16)句意为:从李氏唐朝以来。自:从。答案:(1

25、)繁,多;(2)树立;(3)美丽而不庄重;(4)越发,更加;(5)亲近而不庄重;(6)被污染;(7)洗;美丽而不庄重;(8)长枝蔓;长枝节;(9)玩弄;(10)听说;(11)应当;(12)被沾染;(13)少;(14)我;(15)只;(16)从。四.【一词多义】6. 一词多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的(2)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3)无丝竹之乱耳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4)何陋之有 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可(1)可爱者甚蕃值得(2)可远观可以鲜(1)陶后鲜有闻少(2)芳草鲜美鲜艳远(1)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的【

26、考点】D3: 一词多义.【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解答】之:(1)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助词,的。(2)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3)句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4)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可:(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可:值得。(2)句意为: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可:可以;鲜:(1)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

27、听到了。鲜:少。(2)句意为: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鲜:鲜艳。远:(1)句意为: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2)句意为: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远:副词,远远的。答案:之:(1)助词,“的”;(2)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3)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4)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可:(1)值得;(2)可以;鲜:(1)少;(2)鲜艳。远:(1)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2)副词,远远的。五.【问题探究】7.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

28、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9、。(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的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恐怕很多了吧。【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及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人生态度即可。从所给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可知,表现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

30、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 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 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本题考查对有关写作技巧的识记能力。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可知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及理解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此句是总提句,为 引起下文做准备。(4)本题考查的是对莲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做题时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 根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菊之

31、爱两重含义的分析及对文言文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从文中可看出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 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 则境界更高。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 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 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这个句子是反问句,作者是在感叹和他一样爱莲花的少了,结 合文中“莲”的象征意,可知作者是在暗示像莲一样高洁

32、的君子难寻。(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写作方法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知,这句话与第一段中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相照应。表现当时追逐名利,爱慕权财风气的盛行。答案:(1)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 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托物言志

33、(3)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4)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5)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 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6)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 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7)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 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

34、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 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 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 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8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4)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35、?(6) 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7)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8)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衬托,说说这样写的作用。【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

36、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从环境、香气、风度进行了描写。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 在表达作者高尚的节操。(2)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和句子的

37、把握,“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 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本文作者借写莲花的高洁品质,进而指出君子的品质同像莲花的品质相同点。因此君子的含义就被理解为“具有高尚道 德情操和美好品质的人”。(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表现出他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虽是身在世俗,却坚守清廉。(5)本

38、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分析概括即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意为: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的玩弄它。这是因为莲的庄重高雅。(6)本题考查对句中衬托写法的理解。文章主要是描绘莲花和赞美莲花。而引入对牡丹花的描写和评价,实际上是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能够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 对像莲花一样的君子的赞美之情。(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写 作方法等。文章采用衬托的手法, 借花来委婉表达自己的志向, 表达自己如莲花一般, 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

39、法,借莲花言志。(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爱莲”,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是为了衬托作者的爱莲,从而表现作者高洁的品质。(9)本题考查对句中衬托写法的理解。文章主要是描绘莲花和赞美莲花。而引入对菊花和牡丹花的描写和评价,实际上是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能够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 了作者对像莲花一样的君子的赞美之情。答案:(1)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情操。(2)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遗

40、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5)庄重、高雅(清高)。(6)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本文写“莲”的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9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文章中“不染” “不妖” “中通外直” “不

41、蔓不枝”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这些 具体特征代表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4)细细揣摩“菊之爱”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 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5)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6)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 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 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8)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42、 莲,所言的志是 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

43、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细读文本结合背景可知:当时追逐名利,爱慕权财 风气的盛行。作者既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想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 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 内容。根据内容来回答

4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 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 内容。根据内容来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莲花在污浊的环境中孤高自赏,体态通直,胸怀坦 荡,光明磊落,美名远扬,威严不可亵渎。(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45、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 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 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用“花之隐逸者”比作 一个避世的隐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作者的意 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对课文最后一段句式的分析掌握。细读文本最后一段可 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感叹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设问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是陈述句。(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做题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句子来分析,

46、 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 征、衬托。作者以花寓人,表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掌握。细读文本可知,本文以作者的 感情为线索,即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用草木之花为总的陪衬,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 反衬,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可知用三种花来写三种人。(8)本题考查对有关写作技巧的识记能力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可知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 描写,歌

47、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9)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技巧: 衬托。第一次用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人盛爱牡丹来衬托“予 独爱莲,”,第二次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莲,花之君子者第三次 回应开头,用衬托突出“同与者何人”,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来表现出坐着轻蔑世俗的态度和独立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故此: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答案:(1)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8、。(2)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 “花之隐逸者”象 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 “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作者对 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3)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 严不可亵渎。”(4)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5)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

49、、描写;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7)爱莲 草木之花菊花 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8)莲 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9)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六.【佳句翻译】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an)。繁,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独:只;自:从;甚:众、多;(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50、(7)可远观而不可亵(xi 6)玩焉。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人格高尚的人;(10)噫(yi)!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考点】DF:文言翻译.【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的翻译。【解答】(1)句中重点词:蕃,繁,多句意为: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句中重点词:独,只;自,从;甚,众、多句意为: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3)句

51、中重点词:予: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4)句中重点词:濯,洗涤。妖,妖媚。句意为: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5)句中重点词:不蔓,不生枝蔓;不枝,不长枝节。句意为: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6)句中重点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句意为: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7)句中重点词: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句意为: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8)句中重点词:谓,认为,以为。隐逸,隐世避居。句意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52、9)句中重点词: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句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10)句中重点词:鲜,少。句意为: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11)句中重点词:宜,应该,应当。句意为: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答案:(1)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3)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4)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5)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6)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

53、洁净地站在那里,(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8)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9)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10)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1. 1)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七.直击中考1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

54、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甚蕃多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宜乎众矣 应当(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为“君子”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的高尚品格。【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 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

55、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很多。蕃,多。走过了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应当是很多了吧。宜,应当。(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 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鲜,很少。故译为: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故译为: 我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