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授课】_第1页
语言的演变【授课】_第2页
语言的演变【授课】_第3页
语言的演变【授课】_第4页
语言的演变【授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吕叔湘吕叔湘 吕叔湘,江苏省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汉语语法论文集集、语法修辞语法修辞讲话讲话. . (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2)写说明文,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第三,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2、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要内容。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题是什么?分析第一部分分析第一部分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运

3、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换一种说法:换一种说法: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论语做过注解,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懂的。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写这一段话是为了证明“语言的变化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什么手法?假设举例既明确又有趣

4、味。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 第一部分用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子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中“意义有所不同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用法有些两样”的就有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的就有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一句话一句话四个字四个字不能单用不能单用受到限制受到限制已经不用已经不用1 1、意义没有改变,只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语的一个成分。2 2、意义没有改变,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使

5、用受到限制。3 3、古时的意义现在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已经不用。 以人们熟悉的以人们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为例,有事运用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加以例,有事运用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加以证明,这样举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证明,这样举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较强的说服力。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运用了第一部分在分析论证中运用了分类的分分类的分析方法析方法,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用法演变的,分析了古今语汇意义和用法演变的三种情况,明白透彻。三种情况,明白透彻。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

6、同,不能单用的有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古: 形形 貌貌 衣衣 镜镜 妻妻 自自 信信 外外 今今: 体形体形 容貌容貌 衣服衣服 镜子镜子 妻子妻子 自己自己 相信相信 外面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糖衣炮弹”、“破镜重圆破镜重圆”、“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信以为真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等,这是古今汉语的

7、一大差别。 2、以、以“之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制”。 “之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高爽之地爽之地”。可是。可是“之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李明之

8、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两句话中的“之之”改为改为“的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之”仍旧保留着。仍旧保留着。如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

9、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如“修修”: 古时可作:古时可作: “修建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赋于其上。”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学习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原毁 “修订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上述“修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可是,现代汉语

10、表示“长长”却不能单用却不能单用“修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了改进的。 如如: “其贤者使其贤者使(之之)使贤王。使贤王。”(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11、) 兼语兼语“之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他请吃饭”之外,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如:“之所以之所以”、“给给”、“为为而而”、“唯唯是是”、“有有所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语言的变化涉及到那几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变化涉及到那几个方面?其中变化最快、最显著的是那个方面?变化最快、最显著的是那个方面?仔细阅读第二部分,了解仔细阅读

12、第二部分,了解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古今语汇的发展变化。 语音、语法、语汇语汇语汇第二部分中,作者抓住了哪方面的变化作为重点来阐释语言演变的情况的?语汇语汇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外来语1、语汇的消长、语汇的消长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外来词渗

13、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外来语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外来语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外来语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

14、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语汇的变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 “江江”“”“河河”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 “几几”“”“床床”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 “涕涕”“”“信信”词义的弱化词义的弱化 “很很”“”“普遍普遍”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语汇的变化词语替换词语替换 a.单音词变多音词单音词变多音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3、事物名称的改变、事物名称的改变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语汇的变化词语替换词语替换 a.单音词变多音词单音词变多音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2、古今词义的

15、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3、事物名称的改变、事物名称的改变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 “江江”“”“河河”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 “几几”“”“床床”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 “涕涕”“”“信信”词义的弱化词义的弱化 “很很”“”“普遍普遍”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新词出现: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外来语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旧词消失: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引起旧词消亡1、语汇的消长、语汇的消长语汇的变化语汇的变化 第二部分中,作者由概括到具体、由大类到小类进行分类阐释,不仅揭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

16、内部原因,以及语汇所发生的演变情况,而且有区别地阐释了语汇变化的具体特征,这样就使论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 这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 如,举诗经鲁颂的駉一诗中“提到吗的名称就有16种”,就典型地证明了“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的语言现象。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因为“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所以,在语法方面,作者只是简要地举例介绍了古代和现代特有的语序,以证明观点。 古今语言在语法上是否也有差别?古今语言在语法上是否也有差别?思考思考在语法方面,古今语言也有不少的差别。请把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请把

17、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君美甚。 忌不自信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客从外来。 与坐谈。与坐谈。 不若君之美。不若君之美。 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你漂亮得很。你漂亮得很。 邹忌不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比徐公漂亮)。 客人从外边来。客人从外边来。 (邹忌邹忌)跟跟(他他)一起坐下来交谈。一起坐下来交谈。 不及你漂亮。不及你漂亮。 原句原句: 译文译文: 因为语音的变化大,但因为“现代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所以字音的“古今差

18、别是很大的”这一事实就被“掩盖”了。作者较为详细地以典型举例的方式从古代诗歌的押韵、平仄,又以例举举例的方式,从形声字的声旁的古今差异的角度,证明了“汉字的读音,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的观点。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第三部分说明语音变化时举了哪些例子?第三部分说明语音变化时举了哪些例子? 1 1、语言的押韵、语言的押韵 白居易的诗句白居易的诗句 2 2、语言的平仄、语言的平仄 李白的诗句李白的诗句 3 3、造字法(形声字)、造字法(形声字) 生活中常见的字的读音生活中常见的字的读音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

19、、说明道理。这一点和说明文的表达很类似。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1、分类 作者先把语言的演变分为语汇、语法和语音的演变三大类,再把这些大类分成小类。 例如,对语汇演变情况的分类阐释,从大类到小类分了三个层次,不仅揭示了语汇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内部原因,显示了语汇变化的梗概,还细致地展示了语汇变化的具体特征。2、举例 作者运用了三种类型: 假设举例。假设举例。 如:假设孔子讲学,朱熹就完全听不懂,证明语言的演变具有时代特征。 典型举例。典型举例。 如:举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综合证明古今汉语差别大。 例举举例。例举举例。 如:例举一系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