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_第1页
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_第2页
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_第3页
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_第4页
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夏银川九中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模拟题语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问题(9分,每小题3分)趋时周易的大智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包裹在卜筮大麾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的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到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

2、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情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机的把握。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

3、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

4、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宇宙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

5、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1、下列各项对周易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易研究

6、的是时间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起来左右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哲学问题。B周易表面上是一部卜筮之书,实则是一部以阐释“变通趋时”为要义的哲学典籍。C周易认为,“趋时”就是要与时偕行,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既不落伍于时代,也不要超越时代。D周易阐释“趋时”,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命运中充满了偶然性,只要把握了偶然时运,也就把握了命运。2对文中“时”与“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是时间的延续,而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B“时”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可衍生出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

7、这些概念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C“势”即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等。时与势相一致,可谓顺天应人,天人合一;时与势不一致,则形成势的悖论。D时与势出现矛盾时,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违时不进”,也不能“超时而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体现着“变通趋时”的要义。B周易的趋时,认为“时”是活的,“趋”也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该“顺之”则“顺之”,该“由之”则“由之”。C与时偕行的“时”,指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所期待的那个特定时刻水到渠成、瓜熟蒂落。D宇宙、社会、生

8、命都处在变化之中,趋时就要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

9、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巳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

10、,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11、0;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注: 蠲 jun免除; 昧爽 天将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内牒箧中         内:通“纳”,放置     B州有民庸童牧牛      庸:雇用C使震署降           

12、0;署:签字  D民不胜掠,自诬服    掠:掠夺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童逸而牧舍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震年轻时在乡里就表现出高尚的品

13、格,他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做官后的唐震不阿权贵,无论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是跟这种品格分不开的。B潜说友担任京城长官时,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全无顾忌退让。唐震恰好抓住了他判案时的差错,于是上报刑部,并最终得到刑部的肯定,纠正了一起错案。C朝廷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时,附近不少州郡已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城。唐震在寡不敌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动州民登城防守,自己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可谓忠勇。D通判万道同暗中准备投降,寓居饶州的士人都听从他,而唐震却坚决拒绝了万道同的劝说决心一死报国。在城池被攻破的危急关头,唐震不愿丢弃百姓独自逃

14、生终于为敌所俘,以身殉职。(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   别   杜 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8、分析首联的内容,并说说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9、“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一联中的“清宵立”、“白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玉露凋伤枫树林,        。&

15、#160;          ,塞上风云接地阴。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16、0;       。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相关问题。公 理      苏库尔良茨基 ·海特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我在想。”“想什么呢?”“为什

17、么它们不会相交呢?”“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那末,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也不会相交的。”“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呀。”“那么,不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

18、以证明了?”“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那为什么这一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十一岁,”“明年是多少岁?”“十二岁。”“再过一年呢?”“十三岁。”“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那又怎么样?”“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那要不是公理呢?”“那是什么?”“要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为什么是公理呢

19、?”“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要是他说错了呢?”“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德比你还要蠢吧?”“不,我并不这样认为。”“那为什么你还要强辩呢?”“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直线不能相交。”“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暂时没有。”“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没有。”“你还要怎样呢?”“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背面去呢?”“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可我确实不

20、懂嘛。”“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德,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我在想。”“西多罗夫,那就这么办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老师疲惫地坐到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21、 )(  )A、老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条不需要证明的公理。B、西多罗夫不记笔记,是因为他对公理可不需证明表示怀疑。C、老师用“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的例子是想说明,凡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且无可怀疑的。D、西多罗夫用“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的例外情况,说明“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并非公理。E、这篇小说几乎通篇都由人物对话构成,借此表现了对前人论断应该具有的怀疑精神和探索意识,表现了两种知识观的冲突。12、小说由老师讲述的一条“公理”开始,又由老师讲述另一条“公理”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13、小说中的西多罗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1

22、4、小说描写了西多罗夫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的故事。小说中的老师,竭力捍卫“公理”的权威地位,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无可非议,有人认为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说中的西多罗夫,有人认为他死心眼,有人认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问题。曹  禺 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

23、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

24、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

25、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激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

26、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

27、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15、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曹禺创作雷雨时,正处在人生的朦胧阶段,并没有什么高度自觉的创作使命和明确的创作目的。B曹禺在创作雷雨之前,已经有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创作准备,对人物和世态已有过思考。C曹禺在开始创作雷雨的时候,即受一种情绪激流的推动,要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发泄被抑压的愤懑。D曹禺在雷雨·序中,明确写出来他的创作宣言和创作纲领,因而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E本传记围绕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重点介绍了曹禺的创作动因,当时的思想实际,对我

28、们深入理解雷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6、在雷雨·序中,作者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这句话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17、本文前半部分多次引述曹禺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简要分析。(6分)18、雷雨的形成是情感的激流推动着曹禺创作的结果,换言之,即雷雨是强烈情感的产物。但也有人说,创作需要冷静,需要理性。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探究。(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9下列各句中和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29、 (   )A、崇高的社会地位、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少有的殊荣,连篇累牍且不无夸大的称赞之辞,使季羡林难以拒绝而被迫接受“国学大师”的称号。B、冯雪峰提出阿Q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的观点,现在看来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是王任叔,而非冯雪峰。C、随着雨季的到来,黄河水量有了大幅度的上涨,在离开壶口瀑布几百米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听到它那振聋发聩的巨大涛声。D、读论语而不知论语,即读了却不会准确使用,或者即使读懂了却光说不练,口惠而实不至,也会引来微词和批评。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装置,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

30、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纵观二十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最具潜力的因素。、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除了语言因素外,准确理解题意是决定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章摘句式,读得很细心。     。    。另一种是观其

31、大意,不求甚解式。     。      。明朝人曾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比喻,就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钻研每一段,以至每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答:           

32、          22、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生命体验层面,不像以上几层有内在的“递进”关系,它抽出来予以强调而已。“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密切相连,因此,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作者生命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类散文之所以不能高产,其原因在这里。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生命运动。只是也就和但也正至于23仿照提供的句子,根据提供的开头,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6分) 画家

33、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      ,             ,                 。六、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院

34、子里长出了一棵树,我看它是棵枣树。学园林多年、经验丰富的朋友过来看了,说是李子树。跟果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爷爷看了之后肯定地说,是樱桃树。深秋时,树上却结出了十几颗核桃。它用自己的果实,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D(据原文,“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可知,后半有误。)。2.B(A原文说,“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可知它应该包括时间的延续,不能断然排除它。C应为“时”的悖论。D后两者是对“与时偕行”的解释。)3.A(各卦对“时”的阐释体现此要义)(二)

35、4答案:D 解析:掠:拷打5答案:C解析: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其余三组意义和用法相同:A以:用。介词。B为:替,给。介词。D于:在。介词。)6答案:B解析:原文是说,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辫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发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呈刑部,最后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四、7解析: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一原则应该要个遵循。答案:(1) 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大意对1分。关键处:第一句是被动句,“无算”是不计其

36、数的意思。这两处对各1分)     (2) 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大意对1分。关键处:“诘”指追问,审问。“对”是回答。“狱”指案件。“直”是纠正、平反的意思。这四处对各05分。)(3) 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大意对2分。关键处:“系”指关联、连;“从”是听从之意。这两处对各1分。)8、首联的“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首联即领起“恨别”,

37、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有总起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9、“清宵立”,写诗人因思家、忆弟而夜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日眠”写诗人于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这两句互文对举,表现了诗人坐卧不安的举动和心绪。清宵而立,白日反眠,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言近旨远,语浅情深。10、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11.B(怀疑的是这条定理本身,而非公理。)D(西多罗夫举例外情况是想说明,如果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那么老师前面讲的那个“公理”也可能不成立,需要证明。)1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第一次,用以

38、引出全文,掀起波澜,揭出矛盾;第二次,用以收束全文,表现老师僵化的教学思想并未因此而有改变,发人深省。13.求知欲旺盛,喜欢寻根究底。爱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固执倔强,有点钻牛角尖。14.老师迷信权威,固守公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态度简单粗暴,最后甚至将学生撵出教室,缺乏民主平等探讨问题的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肯动脑筋,喜欢寻根究底,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性思维,并不因老师、权威之说而改变自己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值得赞赏。15.B、E(A一般人“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并非曹禺。C“也许写到末了”才这样的,并非创作之初即如此。D是“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的。选项断章取义。

39、)16.这句话并不矛盾。“含糊”是指“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明确”是指“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他虽没有故作高深地谈创作的法则,创作的理论,但创作的规律,创作的精髓,却深深蕴藏于其中。17.手稿朴实、真切地记述了雷雨创作前的基本动因,作者的酝酿和准备过程;序言则较理性地阐述了创作时作者的情感、思想,创作的纲领、规律等,二者起到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印证的作用,不可偏废。18.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缺乏情感的作品肯定感染不了人。作家的创作,只有饱含情感,倾注一腔深情,才有可能真正感染读者。在这个方面,曹禺堪称典范。创作当然需要冷静,需要多点理性,作品才有深度,才更有魅力。如果一味地听任感情泛滥而不加控制,那作品就会汪洋恣肆而不可收拾,成为滥情之作。感情与理性在创作中并不矛盾。用感情为理性增加感染力,用理性为感情的抒发保驾护航,二者就会相得益彰。19A、连篇累牍形容文章长而罗嗦。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此处不合语境。振聋发聩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常用比喻意。口惠而实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