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_第1页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_第2页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_第3页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_第4页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文献综述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复杂的国情变化,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有特色地进行归纳,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地定性评价。【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收入 行政 综述 Abstract: Labor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hina's complex national situ

2、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drown the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 and then evaluated the reasons simply and qualitativly.Keywords: labor transfer incom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lit

3、erature review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也是逐步形成的,实行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等体制解体后,打破了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出现了劳动力初步转移的现象,起初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被乡镇企业吸纳,转移数量少,范围小,影响面也不大,逐渐随着经济增长,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人口剩余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大量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征提出自己的观点。关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与评

4、价:1、 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促使劳动力转移 当然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究其根本原因,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各部门经济间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乔根森( D. Jorgenson,1961) Dale W.Jorgenson.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282):309- 334.认为, 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带来粮食的增长, 如果粮食的供给充裕, 则人口的增长将会达到一个生理上的上限。当粮食的生产超过这个上限时, 就出现了农业剩余, 这时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

5、业转移。刘易斯(Lewis,1954) A. Lewis.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s, 1954, 36:46-51.在1954 年曾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本质上也是支持着前面的观点,特点是明确地指出了,生产率对劳动转移的影响作用。 它认为一端是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劳动力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端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因此出现农业向工业转移的现象。费景汉和拉尼斯(Fei and Ranis,1961) 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A theory of e

6、conomic Develop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533- 558.他们对刘易斯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更加细化一点,他们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包括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大于零小于不变制度工资这样两部分。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工资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称其为“短缺点”。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称为“商业化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古典二元经济理论。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来分析,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除

7、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还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比例还在逐渐上升。所以二元结构理论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对我国国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但是其根本原理还是具有本质的类似性的。2、 收入差异,促使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将减少,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分布将增加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反之,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小,这就

8、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Kuznets ,s.:En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在配第一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新的理解与认识。托达罗( M. Todaro,1969) Todaro, M. P.: A Model for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

9、nomicReview, 59(1): 138-148, 1969 认为农村劳动力之所以会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是因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预期收入存在极大差异。只要城市预期收入比农村大,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而哈里斯( . Ariss,1970) Harris, J. R. and Todaro, M.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J: A 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60(1): 126-142, 1970.拓展了托达罗观点,假设城市就业工资率是既定外生变量,城乡劳动力市场

10、结算工资取决于市场供需,农民转移与否完全是个人理性决策的结果。当然无独有偶,舒尔茨( W. Schults, 1964) Schultz, T.: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1953. 也认为农民在面对成本、收益和风险时是最理性的,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重要途径。沙斯特德( Sjaastad,1962) LarryASjaastadThe c曲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70s,1962 发

11、表的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经典论文,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与收益,开创劳动力转移的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研究范式。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研究。假定转移没有任何障碍,劳动市场信息充分,当事人会进行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选择活动,进而构建个人理性决策的微观劳动力转移模型。蔡昉(1996) 蔡昉. 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J. 财贸经济,1996,11:3-5.研究了本地农村人均收入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比率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加可以减少劳动力迁移。童玉芬(2010) 童玉芬.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J. 人口研究, 2010, 05:68-75.曾指

12、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异地转移,同时就地转移劳动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看法不同,李明桥等(2009) 李明桥,傅十和,王厚俊.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钟摆现象”的解释J. 人口研究,2009,01:46-54就通过建立进城务工、在乡务农(务工)净收益及其储蓄模型解释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说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不仅仅与收入是相关的。总之,以上这些学者是从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根据市场供需,成本与收益等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收入不是唯一促使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是很多人都认

13、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的进步,也许上面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三、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主要是指宏观政策,在我国主要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户籍制度等。它对劳动力转移来说一把双刃剑(既是动力又是阻力),W ang和Zuo早在1989年做过研究,一方面,促进劳动力转移( 蔡昉、王德文, 2003) 蔡昉,王德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Z1:59-64.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的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

14、, 而(蔡昉,1995) 蔡昉.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 中国人口科学,1995,06:8-16.改革开放以来扩大了的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另一方面,阻碍劳动力转移,这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研究,一是王美艳( 2005) 王美艳.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5,05:36-46+205. 通过计量研究发现, 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每小时工资差异的43%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其它歧视所导致。户籍制度及相关分配制度的差异反映在: 户籍身份的不同, 劳动力市场准入的不同, 较好工作岗位、住房、医疗保险和

15、退休金等的获得等方面的歧视(W ang和Zuo, 1999)Wang,F.,&Zuo,X.(1999).Inside Chinascities: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2), 276280. ,还有李勋来、李国平(2005) 李勋来,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5,06:78-85.他们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构建了计量模型,他们的分析表明,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在联

16、产承包责任制下, 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且土地使用权无法自由流动, 其离开农村放弃土地所导致的损失大致等于未来农业收入流的折现。因此, 农民会将家庭劳动力一部分用于家庭农业, 另一部分用于非农业活动以获取更高的收入( Yang, 1997; Yang 和Zhou, 1999; Kuhg,2002) Yang,DT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8(2) Yang, Dennis Tao and Zhou Hao. Rural-Urban Disparity an

17、d Sectoral Labor Alloc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 35(3)105-133. Kuhn,RThe logic of letting go:Family and individual migrationfrom rural Bangladesh ZPopulation Aging Center Working Paper PAC2002-2004Boulder,CO,2002。Roze lle等(1999) Rozelle, Scott, Li Guo, Minggao Shen, Amelia

18、 Hughart, John Giles, 1999, “Leaving Chinas Farms: 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n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 No. 158, 367-393.利用一个多元回归模型, 将存在于农村的制度障碍(公粮、社会保障、自由租赁土地和非正规的信用市场) 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发现公粮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租赁市场和非正规信用市场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正面影响。宏观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

19、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至少,在当前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宏观政策的指挥棒的作用,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在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宏观政策的应用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而做出适当地调整,才能更好地指导经济地增长,解决社会问题。 四、劳动力自身因素 斯塔克( O. Stark, 1991) Stark, O. J.: The Migration of Labor,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1. 提出过“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s

20、 of Labor Migration),认为迁移的动机不仅来自于城乡两地的收入差距, 而且也来自于其他一些个人和家庭的因素。将迁移视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群体(例如家庭和家族)的决策。个人参与迁移的目的, 一方面在于增加家庭收入, 另一方面在于降低因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 即家庭成员个人的迁移可以被视为家庭为应付收入的不稳定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下面笔者就从劳动力的几个主要的自身因素来分析对劳动力转移影响情况。 (1)教育因素。赵耀辉(1997) 赵耀辉.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37- 73.蔡昉等(2000) 蔡昉. 克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J

21、. 内部文稿,2000,15:20-22.认为:迁移的净收益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但是,文化程度对外出的影响很小,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相比,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并没有很强的动机想到城市就业。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一般已经占据了较好的农村就业岗位,因而迁移动机较弱。当然他们对学历的层次的分析还是不够全面的。如果把劳动力按照初级(高中以下)、中级(高中及大专)和高级技能(本科及以上)来划分的话,初级、中级技能的劳动力迁移动机较弱,但是高级技能的劳动力是较强的。关于教育对于劳动力迁移的作用,Zhao(1999a,) Zhao, Y.: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22、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hange, 47(4): 767-782, 1999a. 发现,正规教育对于劳动力迁移决策只有很小的影响,但教育对于个人从农业就业转到非农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are(1999) Hare, D.:“Push” versus “Pull” Factors in Migration Outflows and Returns: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

23、s Ru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5(3): 45-72, 1999.也发现,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迁移概率没有影响; (2)年龄、性别及婚姻因素。赵耀辉(1997)认为,年龄、性别差异和婚姻在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就业选择中有显著影响。年轻人转移意愿强烈,年龄较大者则相反。严善平(2004) 严善平. 大城市社会流动的实态与机制来自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0,03:104-114+205.运用Rogers 人口迁移模型进行的定量分析表明:女性在地区之间流动的发生年龄比男性早,但持续发生的年龄段却比男性

24、短得多,同时(钟钰,蓝海涛2009) 钟钰,蓝海涛.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09,06:41-48+111.中国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且,农村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和女性比例增加趋势,而且年幼子女随父母迁移的现象不明显,我国前劳力对迁移率的贡献比其它国家小得多。Hare(1999)发现,人均生产性资本对劳动力迁移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人均生产性资本增加基于宏观视角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使迁移持续时间增加。关于年龄与劳动力迁移概率的关系,Hare(1999)发现,1625 岁和2635 岁两个年龄段的人最有可能迁

25、移;Zhao(1999a)的研究表明,劳动力迁移概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因为年龄大的人迁移时产生的心理成本较大。有的学者也指出了同样是人口因素,有的是正向影响,有的是负向影响。例如Zhu(2002) Zhu, N.: The Impact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1): 213-230, 2002.发现,教育仅对男性迁移有正向影响,但对女性没有影响。人口因素对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来说,不是单向的,而是复杂的。 五、心理因素早期的行为学派沃泊特( Wolpert,1965) 提

26、出的“地方效用”,就是一个主观评价的概念,个人对某个地方的满意程度,通常愿意向地方效用高的区域迁移。(胡枫,2007) 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7,01:207-212.曾在文献中指出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靠“三缘”关系“血缘、人缘、地缘”向外转移, 由有关部门组织外出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在输入地形成的移民网络能够减少寻找工作的信息成本、心理成本以及失业的可能性,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Rozelle 等,1999) 蔡( 1997) 蔡昉. 迁移决策中的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J. 人口研究,1997,02:7-12. 在一项对

27、济南市民工的调查中发现, 被调查民工中有75%以上是通过老乡或亲戚帮助找到进城后第一份工作的。其它的研究文献也有类似的结论。 六、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的一些因素以外,在中国引起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程名望(2006)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6 年第4 期。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递归方法和推拉理论所建立的模型表明,城镇拉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并用经验数据验证了该结论。程名望、史清华(2007)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学家2007 年第5期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 年以来中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城市服务业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而刘志忠等(2007) 刘志忠、贺彩银、王耀中: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 年第10 期运用19962004 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民营非农业部门的出口贸易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由于国情不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与西方并不一样,学者们早已意识到,简单利用西方的理论模型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例如像交通便捷度、服务设施、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医疗设施等,也逐渐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