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1页
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2页
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3页
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4页
大豆锈病的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1.掌握大豆锈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2.学会大豆锈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分布于广东、湖北、江西、云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广西等23个省份,重病区在北纬27以南,轻病区主要在北纬2735,有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 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部分田块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杆。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mm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生育后期,在夏孢

2、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孢子堆在叶片的背面或正面,表皮不破裂。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发黄,并提早脱落。密布孢子堆的叶片变黄干枯,引起早期落叶。发病早的植株矮小,豆荚数显著减少,籽粒不饱满。叶柄和茎发病,症状与叶片症状相似。一、为害症状二、病原物 1.形态 病原为豆薯层锈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14.425.6(m)。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

3、圆形,膜厚平滑,大小1325812(m)。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一个担子形成13个担子梗,顶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2.特征 该菌夏孢子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三、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南部沿海各省,海南岛和越南越冬。在生长季节里,从南向北随气流做长距离转播。夏孢子随雨而降。 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四、发生因素1.气候因

4、素 温度、雨量和雨日数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2.栽培因素 一般播种早,发病严重,晚播发病轻;越接近成熟期,发病越严重。五、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 采用单种种植方式,避免间套种,以便增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 采用高畦或垄作,合理密植,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10天左右,连续喷23次。药剂可选用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