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__第1页
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__第2页
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__第3页
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__第4页
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语文调研课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目标:1. 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2. 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教学过程:一、仔细阅读下列句子的翻译,从中会发现些什么?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3、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2、那么怎么样呢?4、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5、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沛公驻军在霸上。6、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8、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

3、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1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1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二、点击高考-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乎、也、者)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4、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找到要译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 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一)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

5、、换、删、补、调、缩”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

6、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7、。(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既望”是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

8、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昼夜勤作息,伶俜

9、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其”是句中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译为“啊”。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

10、实在意义,故不译。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11、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 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12、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然力足以至焉,

1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霸上

14、。“军”后省略“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

15、“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2006年高考湖南卷)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5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16、。如: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

17、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

18、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

19、“爪牙”的前面。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4)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20、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 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

21、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

22、”的后面。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6缩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二)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23、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1、互文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这些句

24、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如: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

25、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3、借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

26、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4、委婉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

27、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

28、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五、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29、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 全国卷)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其李将军

30、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在、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二 、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从令纵敌,非良将也。(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

31、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三 、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

32、处理安排”的意思,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在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在古汉语中,

33、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婴之亡,岂不宜哉? (2003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

34、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言茶盐利害, 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浙江卷)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在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

35、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浙江卷)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福建卷)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36、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总之,文言文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该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六、思考命题意图,总结答题技巧(一)评一评示例:(2009浙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

37、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

38、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 锻炼:打铁。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 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 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 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答案】B 【解析】去:离开,引申为“消失”。【命题立意】

3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诗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 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解析】A 介词,“因为”;B 连词,表转折关系;

40、D 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答案】C 【解析】C 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要熟悉词语的各种活用类型,不断总结积累。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41、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答案】D 【解析】D 项“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4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解析】(1)给分点:A 译出大意给1分;B“留意”译为“沉溺”给1分;C“胜”译为“尽”给1分。(2)给分点:A 译出大意给1分;B 译出“所”字结构给1分;C“不吾予”译为“不肯给我”给1分。【命题

43、立意】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二)改一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12分每小题3分王定国诗集叙 (宋 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

44、,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 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 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 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 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 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 焉真一老农夫也

45、。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 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眊眊: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答案:C。畏:敬佩。意义同成语“后生可畏”的“畏”“畏其敏”意为“敬佩他的才能” 。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

46、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答案:B。A 项分别解释为“从” “比” ,B 项均解释为“尚且” ,C 项分别解释为“因为” “把当作” 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 ,D “于此、在此” 。 13 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 之音 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 B、 C、 D、 答案:D。句“犹止于礼义”说明依然受礼义的约束,句意思是王定国担心自己

47、死于 偏远地方,不能报答天子之恩,说明其“忠” ,是作者看到王定国诗之后的心理。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 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 承了诗经 、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 ;对他的 “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 “废卷而叹” 。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 “我” 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 之弊;辞简

48、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B。作者“废卷而叹”的原因是王定国被贬海上三年,二子均死,自己也差点儿因 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与志得道行者无异”的诗 歌;即使有“幽忧愤叹” ,也是感叹自己不能报答天子之恩。 15(8 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 分 译 1:难道是因为流落他乡饥寒交加,一生都没有被重用,一生都没有忘记报效祖国吗? 11 译 2:难道不是因为他沦落而挨冻受饿,然而吃一顿饭不曾忘记你啊! 你的译文: 参考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

49、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 效君王吗。 (除了准确解释词语外,还要注意“岂非欤”这个特殊的反问句式。 )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 分 翻译 1:我想他很怨恨我,不敢写信来使我知道。 翻译 2:我以为他很怨恨我, (我)不敢用书信相互听闻。 你的译文: 参考译文: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用书信使他知道(我的情况) 。或我猜测他非常怨恨 我,不敢写信给他。 (主要词语“意” “闻”) 。 (三)练一练 08 浙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 推可,因谑之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

5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 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 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 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 ,言 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 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5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 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 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 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 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 神仙,自制飞云履,

52、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 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 朝鲜半岛古国名。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 ,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11A【解析: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2D【解析:与:介词,跟,同。A 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B 副词,于是 12 就/副词,竟然,却;C 介词,给/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 (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13C【解析:正确的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