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1页
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2页
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3页
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4页
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外感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 诊疗方案( 2015 年度)1 疾病名称【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2 诊断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 T11 2008)。2.1.1 疾病诊断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2.1.2 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稀白,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

2、白,脉浮紧。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2.1.3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 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 数或洪大。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为正

3、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3 治疗方案3.1 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2g柴胡12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0g羌活10g独活10g茯苓10g桔梗10g甘草10g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味牛蒡子 10g 薄荷 3g 后下 生甘草 10g 杏仁 9g淡竹叶 20g 连翘 10g 荆芥穗 10g 淡豆豉 10g 包煎银花 15g 桔梗 10g 桑叶 10g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 12g 银花 20g 厚朴 10g 甘草 10g连翘 10g 半夏 9g 滑石 10g 包煎4)卫气同病证治法:

4、透表清气。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20g 黄芩 15g 青蒿 10g 羌活 10g薄荷 3g 后下 石膏 10g 大青叶 20g 生甘草 10g3.2 辨证使用中成药(科室特色)以单纯发热为主时:感冒清热颗粒6g po tid柴黄清热颗粒4g po tid以流涕、鼻塞为主时:祖卡木颗粒12g po tid香菊胶囊2-4 粒 po tid以咽痛、咽痒为主时:蓝芩口服液20ml po tid金果饮口服液15ml po tid金喉健喷雾剂2ml 吸入 bid以咳嗽为主时:强力枇杷露15ml po tid苏黄止咳胶囊1.35g po tid3.3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加用喜炎平注射液。3.4 基

5、础治疗1)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袋、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3)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解热镇痛药物。4)根据血象给予抗生素。3.5 退热治疗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 开腠理,泄邪热。3.6 代茶饮患者热象明显或风寒化热者可给予:菊花10g 金银花 10g 乌梅 10g 桔梗 10g甘草10g代茶饮3.7 护

6、理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2) 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 甘蔗汁、 荸荠汁、鲜桔汁。3)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4 疗效评价4.1 评价标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 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4.2 评价方法1)解热时间:服药72h 内 (1 个疗程内 )体温下降到37.2 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 的时间。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 内体温下降0.5 。5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难点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并不困难,经过正确的辨证施治,

7、可在较短时间内痊愈。但若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受外邪,上呼吸道感染将会反复发生。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势迁延难愈。严重者还可并发或继发心肌炎、慢支、甚者可威胁生命,造成死亡。因此,如何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是本病治疗中的难点和关键。解题思路:中医认为肌表卫气充实乃可抵御外邪入侵,感冒就不易发生,所以,中医预防感冒的主要方法是补肺固表,最常用的方剂是玉屏风散。药理研究证实玉屏风散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他疗法如针刺( 含耳针 ) 、拔罐、推拿、保健口罩等也具有防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亦有待进一步研究。体虚者应适当加强户外活动及锻炼, 增强体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感冒

8、流行时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泄泻病(感染性腹泻)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度)一、疾病名称中医诊断:泄泻病西医诊断:感染性腹泻二、诊断1疾病诊断1.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一)疾病诊断1 .主症:粪质稀溃,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2 .兼症:腹痛、腹胀、肠鸣、纳呆。3 .病史、诱因:起病或急或缓。暴泄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 洁食物得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 素而诱发。(二)证候诊断(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 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

9、黄腻,脉数或 滑数。(2)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 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滑。(3)食滞胃肠: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 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4)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溃薄, 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弱。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诊断依据1)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2)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3)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二、相关检查4) 粪便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或病

10、原体。5) 内窥镜检查:结肠镜、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情况,同时采取渗出物以镜检、培养或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对慢性泄泻 的诊断尤为重要,且可排除胃肠道肿瘤。6)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一慢性泄泻可考虑做结肠翅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领餐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腹部B超或CT佥查有助 于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7) 其它检查:血糖、肾功能、T3 T4等检查可排除糖尿病、CRF甲亢等疾病引起的腹泻。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肠胃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葛根10克黄苓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 惹葭仁15克荷叶10

11、克生甘草6克2、寒湿阻滞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方药:布香正气散加减布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O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术10克 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 甘草6克3、食滞胃肠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加减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 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薇于10克大腹皮10克4、脾胃虚弱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党参3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惹葭仁12克甘草6克(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布香正气胶囊 2# po tid枫廖肠胃康 1.29g po tid(三)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加

12、用0.9%盐水250ml+喜炎平注射液250mgivgtt qd 。(四)艾灸(本科特色)主穴:神阙穴。取无烟灸2cm 放置灸盒内,点燃后,放置于神阙穴上,至燃尽。(五)一般疗法急性腹泻用药之细菌感染患有此型腹泻者,可选择以下口服抗菌药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治疗:氟哌酸:成人每次服0.1-0.2克,每日服3-4次,于空腹时服用效果 好。黄连素:成人每次服0.1-0.3克,每日服3次。环丙沙星:成人每次服0.25-0.5克,每日服2次。新诺明:成人每次服1克,每日服2次。泻痢停(甲氧节咤):成人每次服2片,每日服2次。急性腹泻用药之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之一。用于辅助治疗病毒性急性腹

13、 泻的药物主要有思密达和微生态调节剂。思密达:此药能将肠道内的细菌和病毒吸附,并在服药的6小时后, 将吸附物排出体外。此药的用法是:成人每次服1包(3克),一日服3 次,用温开水冲服。微生态调节剂:此类药物能抑制肠道内的病毒复制,促进肠上皮的 修复,而且特别安全、有效。急性腹泻用药之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腹泻也是经常发生的。患有此病的人,多数是由于进食过多过杂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排稀水样便。如因吃主食过多的发病者,可服用淀粉酶片或干酵母片。淀粉酶 片的用法是:每次服0.2克,每日服3-4次。干酵母片的用法是:每次 服0.3-0.5克,每日服2-3次。如因吃肉食或油腻食物过多而发病的患者,

14、可服用多酶片。多酶 片的用法是:每次服1-2片,每日服3次,在吃饭时服。(六)调护1 .急性期禁食 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 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2 .清淡流质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 面汤等,以成为主。早期禁用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 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使腹泻加重。3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 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 面片等。4 .选择合适饮食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饭。少量多餐,以 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

15、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 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5 .补充维生素 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 汁、菜汤等。6 .饮食禁忌 禁酒,忌食肥肉、坚硬及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生冷 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四、疗效评价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泄泻的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较佳,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为中医药治疗作用机 理,从中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作用靶点,进一步阐明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优化 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瘴腮病(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度)一、

16、疾病名称中医诊断:瘴腮病西医诊断:流行性腮腺炎二、诊断1疾病诊断1.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第七版(一)疾病诊断1) 全年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季。以儿童与青少年为多。发病前2-3 周内,有与瘴腮病人接触史。2) 始起发热,恶寒,头痛,或伴纳差、呕吐,12日后发热增甚,常一 侧腮腺逐渐肿大,皮色不红,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或对侧腮腺继之 肿胀,张口不利,咀嚼疼痛,或毒邪下窜肝经而致睾丸肿痛,或毒陷 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神昏、抽搐。3) 腮腺肿胀持续4-6日开始消退,整个病程1-2周。(二)证候诊断1.温毒袭表证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咽干涎少,腮部一侧或两侧漫肿疼痛,皮色不红, 压之有弹性感

17、,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证候:壮热不退,烦躁,头痛,腮部漫肿而疼痛较甚,张口不便,咀嚼困难, 疲乏纳差,或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3 .湿热毒蕴证证候:身热烦躁,汗出而热不退,头痛而重,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食,两腮 肿痛,连及颌下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4 .邪毒窜睾证证候:腮腺肿痛,发热,少腹胀痛,睾丸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5 .毒陷心肝证证候:壮热,头痛,腮肿,烦躁不安,颈项强硬,神疲嗜睡,或神昏不语, 四肢抽搐,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6 .痰瘀互结证证候:热退痛减,腮部或睾丸肿硬不消,舌苔腻,脉弦涩

18、。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传染病学第八版(一)流行病学:注意流行情况,病前二、三周内有无接触史,流腮疫苗接 种史,有无既往患此病史。(二)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1 .发热: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双峰型。2 .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质韧、胀痛、触痛、张口及咀嚼 时加重,肿胀多于1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3 .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炎等的表现。本病自然病程约为1014天。(三)实验室检查:1 .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 .血清和尿淀粉酶:90建者有轻至中度增高。3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

19、验对可疑病例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 上的增高或一份血清效价达1: 64者有诊断意义。亦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 以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温毒袭表证治法:辛凉解表、解毒消肿。主方: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银花连翘甘草桔梗竹叶20g 荆芥10g 牛茅子10g薄荷3g后下蒲公英20g紫花地丁 20g野菊花20g2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方:普济消毒饮开麻柴胡陈皮薄荷牛芳子10g 黄苓12g 黄连12g 甘草10g桔梗10g板蓝根20g连翘20g 玄参10g3 .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化湿解毒。主方:甘露消毒丹黄苓12g 黄连12g 荷叶10g 薄荷3g后下射干10g 贝母15g 陈皮10g 布香15g后下滑石9g包煎 菖蒲12g通草10g白豆蔻10g后下4 .邪毒窜睾证治法:清泻有火,活血散结。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 枳壳12g 黄苓10g 柴胡10g当归10g车前子20g 泽泻10g 甘草10g生地10g 木通10g5 .毒陷心肝证治法:解毒开窍、清肝熄风。主方:清营汤水牛角20g 生地10g 银花10g 连翘10g玄参20g 黄连10g 竹叶20g 丹皮10g麦冬10g6 .痰瘀互结证治法: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