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_第1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_第2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_第3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_第4页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那么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孔子的这段话表达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表达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

2、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表达。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防止犯罪,最彻底的方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

3、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那么。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那么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那么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

4、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23分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

5、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气,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根底上礼,不但讲制度、讲标准,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标准;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异的兼爱、

6、博爱。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答复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

7、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

8、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似神灵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根底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标准,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标准。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

9、仪。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似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那么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那么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你怎么看

10、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3都不大赞同。不主张守孝。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奉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

11、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到达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辉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发动作用和典范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12、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

13、下为己任的责任感。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赞成桀溺的观点。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总分值。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14、之矣。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决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注: “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

15、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

16、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参考答案: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2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

17、努力,周游列国“累累假设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五、仁者爱人文化思想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拟,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根底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异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

18、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说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认同子路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

19、“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理由: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表达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2认同颜渊的志向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理由: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到达一定的目的。c、自我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理由: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到达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表达。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2、阅读?论语

20、?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奉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21、,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六、君子之风文化思想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1分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3分参考答案: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

22、利和“义。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2.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节选的章

23、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参考答案:(1)义、仁 (2)要点: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行为有礼 态度谦逊 讲求诚信 见利思义 庄重安详3.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参考答案: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4分八、周而不比文化思想:与人为善友好交往 “诚与“

24、信老实交往 “和而不同“适中交往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那么止,毋自辱焉。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那么。这个原那么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原那么是: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那么。理由: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预别人的生活,干预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那么。理由:a、

25、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开展。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那

26、么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十一、诲人不倦文化思想: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那么、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练习:1.根据要求,答复下列问题。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

27、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根本需要为根底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那么,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根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根本需要。2读下面的文字,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28、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那么?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2)要点: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开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开展。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方智力差异、学习根底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

29、用因材施教的方法。3、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答案: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重,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

30、师生关系。十二、高山仰止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叠句多为感慨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练习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1、。 1这段文字表达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参考答案:(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2)例如: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那么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

32、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开展。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

33、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2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十三、沂水春风文化思想 礼乐治国?沂水春风?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外表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孔子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探究

34、题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4分子路

35、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的。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参考答案:1、1“不仕无义或“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2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屡次的碰壁,

36、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说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十四、中庸之道文化思想1、中庸之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那么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那么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2、和而不同“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到达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认事物的矛盾,只求外表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孔子鄙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