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1 .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2 .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3 .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4 .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5 .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
2、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6 .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7 .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3、、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5【简答题】如何
4、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
5、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大学生生态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章1【简答题】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因为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物种的消失不致引
6、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剧烈波动。2【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1 .食物链:研究能量流动方便实用但不能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2 .食物网:阐明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但不是一个定性直观的描述,不便于各系统之间的比较和能量流动定量表达;3 .生态学金字塔:克服了食物网的弱点,但仍有大量信息难以表达,如两种食物链的重要能量流动,每次能量流动因呼吸造成的损失;4 .能量流动图:克服了以上弱点是目前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3【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浮游植
7、物一浮游动物一食草性鱼类一食肉性鱼类,类似于这样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和寄身食物链。4【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合成为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自身提供生存、生长的能量以及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能量;消费者:进行能量传递,将能量由生产者逐级传递;分解者:把植物动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
8、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一个生活的环境,为生产者提供合成有机物质的无机物质。5【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动态特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特征、稳定平衡特征和对外开放特征。6【简答题】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西部为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较为困难。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开发建设,就必须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
9、,环保先行,保护好绿洲等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引进污染大、耗水大的项目,不能引进污染重的行业和产品。7【简答题】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比如在草原上有草、羊和狼,如果羊增多,狼也会多;狼多到一定数量,羊就会下降。即一个物种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食物或天敌等因素,数量又会下降,即为自我调节,羊少了以后,狼由于食物短缺也会减少。8【简答题】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存在。生态危机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
10、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会受到伤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平衡的标志: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界带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10【简答题】系统概念与系统的特征。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的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系统特征:1.整体性:系统有界、水平分离特征、垂直分离特征;2 .有序性: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制,约着系
11、统性质;各组分通过联系的相互作用性;各组分在功能上的分工合作性;3 .系统的整合效应性第三章1【简答题】如何测算次级生产量?简述其方法步骤。首先测定能流参数。包括摄取量(I)、呼吸量(R)、同化量(A);计算次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绘制能量流动图。2【简答题】简述几个基本能流参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摄取量(I):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对于植物:A指光合作用固定的日光能,常用总初级生产量来表示(GP或GPP),GP=NP+R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净余同化能量值,以有机物质形式贮藏在生物体内或生
12、态系统中。对于植物:P指净初级生产量(NP或NPP);其中:NP=AR=GP-R3【简答题】用热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能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热力学就是专门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一个体系的能量发生了变化,必然环境的能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体系能量增加了,环境的能量必然减少,反之,亦然。对于生态系统也是如此。4【简答题】概述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对食草动物来说,食物资源是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对食肉动物来说
13、食物种群是指动物(次级生产量)食肉动物捕到猎物后往往不是全部吃下去,而是剩下毛皮、骨头、内脏等等。所以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时往往损失很大。5【简答题】简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过程能量损失的途径。(1)日光能中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紫外、红外辐射的能量损失。(2)可见光中被反射而不能利用的能量损失。(3)可见光中不具生理活性的生理无效光的损失。(4)吸收了,但不足以引起光合作用机理中电子传递的非活性吸收的损失。(5)制造了糖类,但形成了不稳定中间产物的能量损失。(6)呼吸消耗的损失。6【简答题】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效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温度、捕食、水、二
14、氧化碳、光、营养等因素特点: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是把每一个物种都作为能量从生产者到顶级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在几个物种间流动时,测定食物链每一个环节上的能量值,就可以提供生态系统内一系列特定点上能流的详细和准确资料。由图中可以看出,食物链每个环节的净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未被利用的部分占很大比例。能量损失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吸消耗,植物呼吸消耗较少,动物则很大。由于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种生物到另一种生物的流动过程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和通过呼吸以热的形式消耗的能量损失极大,致使鼬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因此鼬的潜在捕食者(如猫头鹰)即使能够存活的话,也要在该地区以外的大范围
15、内捕食才能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因此,由于能量在流动中的损失和消耗,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不可能很多。8【简答题】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第四章1【简答题】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模式:水循环可以分为一个水分大循环和两个水分小循环。水分大循环:海洋中的水受热蒸发以水汽形式进入到海洋上空,海洋上空的水汽在太阳能的推动下通过大气环流进行大尺度的移动,移动到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水汽通过降水降落到陆地的地表,以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水等径流的形式又回到海洋,构成了一个水分大循环。两个水分小循环:海洋水分小循环和陆地水分小
16、循环。海洋中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受热蒸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海洋上空,海洋上空的水汽通过降水直接回到海洋,这就是一个海洋水分小循环;陆地表面的水一部分以物理蒸发的方式,通过通过地表或物体表面进入陆地上空,另一部分通过植物叶片的蒸腾的方式通过植物叶片进入陆地上空,这两个过程可以称为一个蒸发散,蒸散的水分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表面,这就是一个陆地水分小循环。其次,全球水量平衡,河流,湖泊,海洋表层的水及土壤中的水都在不断地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中,而大气中的中的水分又通过降水回到陆地表面,总的来说,地球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一定时间内总是相等的,即蒸发量=降水量。特点:水循环是在太阳能推动下进行的,大气、海洋
17、、陆地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水循环也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地球上的水分通过降水和蒸散两种形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海洋水分小循环和陆地水分小循环,其蒸发和降水并不平衡,一般而言,海洋蒸发大于降水,陆地降水大于蒸发,海洋与陆地之间通过水分在大气层的大尺度移动和陆地水分径流完成二者之间的平衡。2【简答题】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模式图:氮的循环大致通过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是将大气圈中的气态氮通过与氧或氢的结合,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或者与氢结合形成氨以后,进入土壤的过程。其中,固氮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生物固氮,这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自身固氮菌通过氧化有机碎屑获得能量
18、,根瘤菌通过共生的植物提供能量,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二是高能固氮,即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等,形成氨和硝酸盐,随降水而到达地表;三是工业固氮。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者氨进入土壤,植物通过过根部的吸收合成各种蛋白质,构成植物体的组成成分,将各种无机态的氮变成有机态的氮,植物通过食物链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转移,各营养级其尸体、枯枝落叶及排泄物通过氨化作用将有机态的氮进行分解和转化。氨化作用:有机氮(氨基酸、核酸)在氨化细菌和真菌作用下,生成氨气和氨化合物,氨气与水结合生成镂盐(被植物体吸收利用);硝化作用:是氨的氧化过程,其第一步
19、是通过土壤中的亚硝化毛杆菌和海洋中的亚硝化球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进一步被土壤中硝化杆菌和海洋中的硝化球菌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第一步是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释放NO。这种主要出现在有渍水和缺氧的土壤中,或水体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它是由异养类细菌所完成。然后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产生N2O和分子态氮,两者都是气体。特点:(1)固N作用:高能固N: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等作用,形成镂和硝酸盐,随降水而到达地表。98.9kg/hm2.;工业固N:20世纪末全世界固N能力达到了1亿吨/年。;生物固N:固N菌、根瘤菌、蓝藻等自养生物和异养微生物进行固N。大约占地球固N的90%。0100-20
20、0kg/hm2.(2)无机态氮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态氮,生物之间转移(3)含N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氨化作用一一硝化作用一一反硝化作用3【简答题】C-W环模式图及其特点。模式:碳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岩石等库的循环大致经过以下途径:碳的循环主要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它固定,生成糖类,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后再转化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在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机体内贮存,植物或动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1、,也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最终释放到大气中。当发生地质运动的时候,一部分动植物尸体在被分解之前被层积物所掩埋成为有机层积物,这些层积物经过漫长的掩埋,在热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变为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当它们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通过水体生态系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一部分,一部分碳酸能把石灰岩变为可溶碳的重碳酸盐,并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海水中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含量是饱和的,吸纳新输入的碳酸盐便有等量的碳酸盐沉积下来,通过不同的沉积过程就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等,当发生地质运动时,在化学和物理作用下,这些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
22、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的碳酸由于在水中不稳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水中的二氧化碳参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然后进行这类似于陆生植物的过程,生物体内的碳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到大气中;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特点: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二氧化碳在大气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其扩散方向取决于两侧的相对浓度;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速度相对较快,最快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够返回大气,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返回大气
23、。4【简答题】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繁转移和循环流动。一般模式:水循环(所有物质的循环都是在水的的推动下进行的。其库包括大气、海洋、江、河、湖、泊。)气态循环,这类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其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沉积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及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其储存库为岩石,土壤,沉积物。5【简答题】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有毒物质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24、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特点是具有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的富集);生态危害:a.这些物质不易被生物内的酵素分解,危害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也不易排出体外,便累积于生物体内(易累积于肝脏和脂肪中);b.经由食物链中各环节的消费者的食性关系而逐层累积。c.在愈高级消费者体内,该有毒有害物质累积浓度愈高(形成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有毒物质的浓度通过食物链加以浓缩的过程)第五章1【简答题】论述低温对植物危害的机理与类型。低温对植物造成影响主要是在低温时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其类型主要包括:冻害:当温度低于零下一摄氏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25、寒害:即冷害,指喜温植物在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植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平衡造成的;冻举:由于土壤冻结时,通常距地面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开始,逐渐向上加厚,由于在冻结时,会发生膨胀,植物的跟随着冰的形成而上移,而在解冻时,植物的根部便会露出,因而对植物造成损伤;冻裂:多发生在温差较大的西南坡面上,由于下午太阳照射树干,夜间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木材导热慢,内膨胀,外冷缩的弦外拉力使树干纵向开裂;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解冻时,根系不活动,如果气温过暖,地面蒸腾加剧,但由于根系不活动,根系不能补充,时间长了,就会使树叶干枯,脱落。2【简答题】简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植物对光
26、的适应。光因子是指绿色植物所吸收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一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它不仅能供给自身的需要,而且还维持着人类和食物链中所有成员的生物量及生命过程。生态作用:紫外线95%97%被表皮吸收,只有3%5%进入叶肉,其破坏细胞分裂及生长素,促使植物矮化;破坏分子化学键对生物组织有破坏作用,并引起突变;可促使氧气的形成;蓝紫光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吸收,还可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促进花青素的形成;红橙光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光,光和效益强,其中红光还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赤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红外光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同时红外还可提高植物体温度,有利于种子和抱子
27、的萌发。植物对光的适应:植物对光质的适应: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陆生植物和分布在水表层的绿藻主要含叶2素a、b和类胡萝卜素,深海中的红藻含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褐藻和硅藻含叶黄素,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它们光质的适应;植物对不同光强的适应:光强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所以说在无光萌发时会产生黄化苗,其实这里出现的黄化现象就是对光强的一种适应。同时,光强还会对植物的形态产生影响,如茎干和冠行、根系和开花结果、叶面结构等。很多植物叶子每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而温带落叶树叶子的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变化反应。还有因为接受不同光强的植物会有喜光植物、中性植物和
28、喜荫植物的区别,其主要是喜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光合作用速率和代谢速率都较高,喜荫植物则相反,而中性植物介于两者之间;植物对光周期现象的适应: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适应,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3【简答题】论述高温对植物危害的机理与类型。机理:当环境温度超过植物的最适温度范围以后,再继续上升达到最高忍耐点后(一般45C-55C),对植物产生伤害。高温可导致植物蛋白凝固变性、酶失活或者代谢的组分不平衡,例如植物呼吸过程快于光合作用而导致饥饿,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另外就是破坏水分平衡,蒸腾大于呼吸,植物
29、萎鬻干枯。分类:1.皮烧:是形成层,树皮组织局部死亡,多发生在树面光滑的成年树上,给细菌侵入创造了条件;2.根颈灼烧:由于土温升高,使幼苗根颈处形成灼烧的环带,一般宽几毫米,因高温杀死疏导组织和形成层而死亡。4【简答题】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变化或反作用。一个生态因子不论对生物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也只能在其它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因子,都是生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须的,但在一段时间或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因子起主要作用,这种
30、起主要作用的因子就是主导因子;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生存条件一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却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而且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因子来代替,此为生物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其中一个因子在量上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且仍然有可能获得相似或相等的生态效益;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变化所引起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因子能够直接以物质和能量的形式输入,或
31、直接进入生物体的反应系统。间接作用因子主要通过影响直接因子去影响生物。即间接作用因子对直接因子起重新组合、排列、分配的作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重要。5【简答题】简述有效积温,评价其意义和局限性。有效积温(E)是指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起点温度的那一部分的总和,即E=N(T-B)其中N为大于生物学起点温度的天数,T为N天的日平均温度值,B为生物学起点温度。评价:克服了S、B的缺点;局限性:但未能考虑生物学最适温度以上的高温对植物的危害。如B=10C,N=1天,T=34C,E=(34-10)X1=24CB=10C,N=2天,T=22C,E=(22-10)X2=24C34c一天与22c一天对植物的生
32、物学进程不同。6【简答题】简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其中水是生物物质组成部分,参与生理生化反应,使生物保持一定形状,稳定生物体温度。大气中水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是维持地表温度,是不致剧烈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水分太少会使植物萎鬻,生长停止;水分太多使根系缺氧、窒息、烂根;水分适宜才能维持植物体水分平衡,保持最优生长条件;动物:有些动物在水分不足时,出现滞育或休眠。如降水季节在草原上形成一些暂时性的水潭,其中一些水生昆虫,密度较高,雨季一过,就进入滞育期。再如,澳州的鹦鹉在干旱年分停止繁殖。有些动物在水分丰富时
33、,繁殖率高。如羚羊出生时间,正好是水草丰茂的时间。水分条件与动植物分布相关:降水量P:在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生长更加的多样;温润度(P/E)温湿度大的地方植被生长的更好,如美国P/E>200为森林、P/E100-200时为高草或矮草草原、P/E<100荒漠;干燥度(K):我国常用的指标是张宝坤在中国自然区划一文中指出的干燥度。K一指可能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值。由于可能蒸散量很难直接测定,一般都用经验公式求算。我国常用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10c稳定期的活动积温X0.16倍作为可能蒸发量。7【简答题】论述植物对水分因子的适应。植物适应水分的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
34、植物)、中性植、旱生植物(避旱植物、抗旱植物);植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水生植物):沉水植物:表皮细胞无角质,能直接吸收水分、矿质营养及水中气体,这些表皮细胞逐渐取代根的机能,因此根系退化;叶具有耐荫性植物的特点,叶绿体大而多,栅栏组织极度退化,皮层大而中柱小;有一完整的通气组织,氧气和二氧化碳很容易从叶和茎流入通气组织;由于水流波动大,叶变成细裂如丝的复叶;多为无性繁殖,如是有性繁殖,采粉多在水面上进行;浮水植物:水面以下的叶是细裂的,水面以上的叶较为完善;多为无性繁殖,而且快,生产率高;挺水植物:有出入水通气根,即根系更多生长在通气良好的表层。如可生长于浅水的落羽杉、池杉有膝根,即对少氧的适
35、应。又如,红树的气生根;3.植物对水分过少的适应(旱生植物):避旱植物:以抱子或抱子阶段避开干旱影响。特点:个体小,短期完成生活史周期短,无抗干旱植物的特征。如,干旱区雨季开花的小型一年生植物(短命植物);抗旱植物:防旱植物(保水型:肉质保水类,大量吸收可利用水并贮存在薄壁细胞和液泡中,气孔开放时间短,叶小、少、退化;或非肉质保水类;具有不透水的角质层,脂类物质多在角质层中沉淀,减少蒸腾耗水型:叶脉,输导组织发达、蒸腾率高;根/茎比值极大,根系发达,可达土壤深层。如牧豆树(美国东部沙漠植物)、骆驼剌等)、耐旱植物(当严重缺水时,细胞液溶质含量提高,产生低渗透势(高渗透压),细胞持续膨胀,从而防
36、止细胞脱水)、适旱植物(形态特征:缩小枝条,增加根系范围、缩小叶面、增加叶厚度,细胞壁,角质层增厚,气孔减少,栅栏组达,海绵组织不明显。细胞间隔变小等)。8【简答题】简述植物耐荫性及其测定方法。耐荫性是指植物能忍耐庇荫的能力。生态类型包括:喜光植物(阳性植物),又称阳性植物,要求强光照或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在水分、温度等适合条件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在弱光条件下一般生长发育不良,冠下不能正常更新。如马尾松、杉木、栓皮栋、蒲公英、杨柳、桦、槐等等;耐荫植物(阴性植物),在弱光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冠下可以正常更新,有些强耐荫树种甚至只能在冠下方能完成更新;中性植物:介于喜光植物和耐荫植物之间。
37、树木耐荫性的简易测定方法直接测定法:直接对天然种或人工栽培种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进行观测,并测出多种生长发育条件下的光照强度;间接测定法:根据林相和林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树种外形,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确定其耐荫性。9【简答题】简述温周期现象及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生物对一天内温度变化的适应。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促进种子的萌发:一方面降温后可增加氧气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善通气条件;另一方面温度交替能提高细胞膜的透性,有利于吸收水分,促进萌发;促进植物生长: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有利于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净积累量增加;促进开花结实:一般来说,草本比木本更明显;促进产品质
38、量:植物产品蛋白质的含量与温度交替变化和变幅呈正相关。10【简答题】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1 .R.F.Daubenmaire(1947):三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七项: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生物、火2 .Gill将非生物环境因子分为三个层次(1975):第一层次: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环境因子。如光、温等。第二层次:不以生物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火山、风暴、洪涝、地震等。第三层次: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等。11【简答题】从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
39、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建成的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重大的意义。12【简答题】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限制因子的重要性:掌握了限制因子就相当于掌握了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把钥匙,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生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13【简答题】论述影响物候的因素,物候期的作用。物候是指在季节明显的地区,生物适应于天气条件的节律性变化
40、,形成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影响物候的因素:纬度:影响温度,从南向北物候推迟;经度:影响水热条件,从东南向西北物候推迟;海拔高度: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物候推迟,就像人们常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群的出现能产生包括磁爆、极光、电离层扰动,同时加剧电荷的放射,进而造成大气上部电荷离子下沉,生命力下降,物候期推迟。物候期的作用:预报农时、预报虫害出现日期、确定药用植物产品质量等等。第六章1【简答题】简述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为种群可利用的资源总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种群增长的一个限制因子,种群增长越接近这个上限,
41、其增长速度就越慢,直至停止增长。这个最大值称为负荷量或者环境L最大容纳量,记为K(K取决于食物和空间等生态因子)生物学意义:1 .关于环境阻力:该模型中(k-N)/k称为“环境阻力”,表示最大增长的实现程度,其生物学含义是“未被个体占领的剩余空间”。当N趋近于0时,(K-N)/K趋近于1,表示K空间几乎被种群个体占领和利用,这是种群增长接近指数增长;当N趋近于K时,(K-N)K趋近于0,表示K空间几乎全部被种群个体占领或利用,这时种群增长变小,抑制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这种抑制性影响称环境阻力;2 .阐述了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揭示了种群与其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可表达为:种群增长率=种群潜
42、在最大增长率X最大增长的实现程度;3 .自然反应时间TR(又称特征返回时间)TR=1/r,TR度量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的时间长短,TR是瞬时增长率的倒数。r值越大,则TR越小。表示种群增长迅速,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时所需的时间越短;r值越小,则TR越大,表示种群增长缓慢,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时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人们更多重视对r值小的物种的保护,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2【简答题】论述几种主要有种群调节学说。营养恢复学说:Pitelka&Schults(1964)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nutrientrecoveryhypothesis,在阿拉斯加荒漠上,旅
43、鼠的周期性数量变动是植食动物与植被间交互作用所导致的。在旅鼠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质和量有所下降,幼鼠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种群数量下降;Wyune-Edwards学说:认为动物的社群等级、领域性、植物种内个体对资源的竞争,等是一种种群调节密度的机制;Christian内分泌学说: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种群压力增大-个体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脑下垂体肾上腺功能-生长素减少代谢受阻,个体死亡率增加,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性激素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长-种群密度下降;Chitty遗传学说:当种群数量较低并处于上升期时,自然选择有利于适于低密度的
44、基因型的。这时候,其种群繁殖力增高,个体之间比较能相互容忍。这些特点促使种群数量的上升。但是,当种群数量上升到很高的时候,自然选择则转而对适于高密度的那组有利。这时,个体之间的进攻性加强,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下降,有的个体可能外迁到其他栖息地,这些变化又会促使种群密度的降低。3【简答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参数?种群的基本特征为: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时间特征。它包括的参数有出生率(B),死亡率(D),迁入(I)和迁
45、出(E)。4【简答题】简述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并判断种群消长趋势。1 .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种群世代重叠,增长连续(如寿命很长的大动物,树木和人等);环境无限(种群增长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净迁移为0(迁入等于迁出或无迁移现象);瞬时增长率r为常数(r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2 .根据r的大小可判断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r=B-Do当r>0时,种群上升;当r=0时,种群稳定;当r>0时,种群下降。5【简答题】什么是内禀增长率,生态学中研究内禀增长率有何意义?1 .内禀增长率用rm表示,其表示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的增长率,即表达生物潜能的种群。Chapman建议把生物体在最适
46、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称为“生物潜能”。2 .研究rm值的重要意义a.实验室中测定的值,虽然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成为一种模型,与在自然界中观测的实际增长能力进行比较研究;b.rm还可以用于比较各物种对待繁殖和死亡的生态对策。6【简答题】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直接计数法:直接计算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样方统计法:利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设置样方,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标记重捕法:对移动性的动物,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释放-再捕获,统计种群数量。假如:M为标记个体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样中的标记数;N为样地上个体总数。则:7【简答题】生命表的概念与类型。1
47、 .生命表一指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表(起源于人寿保险,用于估计人的期望寿命)。生命表通常记述一个世代全部死亡的整个过程的生存和生殖情况,从而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各个因素。2 .类型:划分方法一:动态生态表和静态生态表;划分方法二:常规生命表和图解生命表。8【简答题】简述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判断方法。分布格局:a.随机分布(randomdistribution)种群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的机会相等,个体间是彼此独立的,任一个体的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出现随机分布的条件可能是:生境条件对许多种的作用差不多;某一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生境条件比较一致。b.均匀分布(nuiformd
48、istribution)种群的个体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出现均匀分布的原因可能是:种内竞争;自毒现象;优势种呈均匀分布,导致伴生植物也如此;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比较少见。c.集群分布(又称核心分布clumpeddistribution)种群个体分布极不均匀,常呈群、呈簇、呈块、呈斑点。状密集分布,各簇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密度不等,且各簇大多呈随机分布。形成集群分布原因可能是:种的繁殖特点、环境中局部条件的差异;种间相互关系。集群分布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格局。判断方法:a.空间分布指数法(indexofdispersion)假设有n个样
49、方,x为各样方的实际个体数,xi为第i个样方的实际个体数,m为n个样方的个体平均数,那么可用分散度表示,则空间分布指数:。则当I=1时为随机分布;当I=0时为均匀分布;当I>>1时为集群分布。对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供人工栽培和种群管理的某些信息;b.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nearest-neighberdistance)为了使计算结果不受样方大小的影响,可用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如果种群内的个体是随机分布的,则任何随机选择的个体与它相邻个体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以下公式:(式中:d为最小距离理论值。N为种群密度)。理论值d可与最小距离的平均观测值加以比较。通过实际观测平均值与
50、最小距离理论值可计算距离指数J,J为距离指数。当J=1时为随机分布;当Jv1时为集群分布;当J>1时为均匀分布。9【简答题】年龄金字塔概念,类型及研究意义。年龄金字塔是用不同龄级的个体数或年龄比率来表示的。年龄比率=某龄级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年龄金字塔一般有三类:增长型(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钟形,这种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下降型(椎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个数比较少,而老年个体占很大比例,说明该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研究意义:a.研究年龄结构可以确
51、定种群生殖力的强弱,估计种群未来的兴衰。因此研究种群动态不能离开年龄结构。b.年龄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死亡率是随年龄不同而改变的,而繁殖则常常局限在一定的年龄组。如高等动植物的中年龄组,所以种群中不同年龄组的比率对种群的繁殖能力和可能发展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迅速扩张的种群中,青年组的比率大,在停滞的种群中,各年龄组常处于平均分配的状态,而在衰老的种群中,老年个体总是占大多数。10【简答题】简述种群数量变动有哪些基本形式?种群增长:一般为J-型或S-型增长,但更多种群在实际增长中常出现介于J-型和S-型之间的类型如蓟马种群的增长。种群消长:在时间上有年内变动(季节消长)和年
52、间变动种群波动:有不规则的波动(如东亚飞蝗大发生)和周期性波动(如加拿大狰泡与雪兔的9-10年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等。水生生态系统出现赤潮和水华也是种群爆发的结果。赤潮和水华是指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通常发生在近海海域(如赤藻),水华通常发生在湖泊、水库等水域(如蓝藻)。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大型有蹄类、肉食动物等多数一年只产一仔,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稳定。另外,一些蜻蜓成虫和具有良好种内调节机制的社昆虫(如红蚁,黄墩蚁),其数量也是十分稳定的。种群的衰落(decline)
53、和消亡(extinction)当种群处于长久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消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第七章1【简答题】为什么说在物种资源面临威协时,对K物种的保护要比r策略者的保护更困难,更紧迫,更重要?K-物种是指在稳定的环境中(如热带雨林),生物有可能已接近环境容纳量K,因此谁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环境容纳量,对谁就有利;也就是说,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采用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r-决策者是指在不利的环境中(如温带地区),只有较高的繁殖能力才能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谁具
54、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对谁就有利(即高的rm值),因此有利于增加rm的选择,就是r-选择,采用r-选择的物种就是r-策略者。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即保守主义者,当发生环境灾变则很难恢复,可能灭绝;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存活要靠机会,即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容易出现“突然爆发和猛烈破产”。所以说在物种资源面临威协时,对K-物种的保护要比r-策略者的保护更困难,更紧迫,更重要。2【简答题】K对策和r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特点?K-策略者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而r-策略者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
55、小型成体,数量多但体型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r-选择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确定其具体的选择方向,难以预测;死亡具有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幼体成活率低;种群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低于K值;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在自然选择中通常为发育快,增长力高,体型小,一次繁殖个体;r-策略者一般寿命短,通常小于一年,种群个体具有很高的繁殖力。K-选择不怎么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进化过程较稳定,可预测;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的死亡是比较规律的,受密度制约;幼体成活率高;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竞争紧张;K-选择的倾向是发育缓慢,个体竞争力高,个体延迟生育,体型大,且在一生中
56、可多次繁殖;种群个体具有较高的存活力。3【简答题】简述扩散的生态学意义。扩散是指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行为过程,即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扩散包括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扩散的生态学意义:有利于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以补充和维持种群的数量;通过扩散可以扩大种群的分布区;但同样再扩散的过程中,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4【简答题】简述Cody能量分配原理,举例说明。Cody能量分配原理:任何真正的生物其生活史策略,是一种能量协调使用的结果,生活史中的各个生命环节(如维持生命、生长、繁殖以及各种竞争),都要分享有效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它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
57、树木种子生产量与相应年轮的关系:花旗松每株树种子的产量随着年轮相对宽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花旗松的生长率与繁殖率之间呈负相关。红鹿存活与繁殖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级雌性红鹿中,哺乳期雌鹿总是比同龄待生育的雌鹿有较高的死亡危险。5【简答题】一般生物在个体大小、生长发育和生殖方面采用哪些对策(策略)?个体大小是生物体明显的表面性状,不同种群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个体大小由遗传特征所决定,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动物的Bergman法则和Allen法则,植物种子大小的差异等。个体大小与生活史长短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有个体大则寿命长个体小则寿命短的趋势;较大个体一方面增加其成活率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危险的机会。因为个体大,种间竞争大,捕食率增加,受袭击减少,繁殖更多的子代;另一方面危险也增加,如树大遭风,易遭雷击;一般而言,大个体有利于生存,小个体有利于进化(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牛肉供应链优化与物流配送合同
- 二零二五年鲍鱼海鲜产品进出口合同2篇
- 2025年度中小企业财务辅导与融资对接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工艺品FOB出口合同标准范本2篇
- 2024年相机设备采购正式协议样本
- 2024特定事项补充协议范本版B版
- 2025年度淋浴房安全检测与安装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环保型小区车棚租赁与充电桩建设合同3篇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园林景观项目苗木采购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度消防设施设备安全性能评估合同3篇
- 软件项目应急措施及方案
- 2025河北邯郸经开国控资产运营管理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才5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民法典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2025老年公寓合同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2024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度发展报告
- 钣金设备操作培训
-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查房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九年级初三中考物理综合复习测试卷3套(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