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 第二节第二节 欧阳修的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论和梅尧臣的“平澹平澹”论论 第三节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第五节第五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 第六节第六节 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论词论词第一节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 宋初盛行的“时文”,五代的“今体”。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

2、声律对偶。“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 特点:“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杨亿(974-1020)、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并在杨亿等人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颇具有影响力的西昆体。西昆酬唱集序 “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 、“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夜宴年代:宋作者:杨亿凉宵绮宴开,酃渌湛芳罍。鹤盖留飞舄,珠喉怨落梅。薄云齐鬓腻,流雪楚腰回。巧笑倾城媚,雕章刻烛催。盘空珠有泪,罏冷蕙成灰。巾角弹棋胜,琴心促轸哀。醉罗惊梦枕,愁黛怯妆台。风细传疏漏,犹

3、歌起夜来。反对“时文”的阵营 柳开、 王禹偁(cheng):指责时文 “华而不实”,唯以“刻削为工,声律为能”(上王学士第三书)。 “轻淫侈靡,张皇虚诈,苟从时欲,求顺利己。”(答减丙第三书) 提倡古文,也是为了恢复古道。他在应责一文中说:“不以古道观吾心,不以古道观吾志,吾文无过矣。”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充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 “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 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穷而后

4、工”的重要见解。欧阳修认为,诗人欧阳修认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心中苦闷、忧思、感慨之情,往往能产生深刻优秀的文学抒发心中苦闷、忧思、感慨之情,往往能产生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簸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梅尧臣其人及其文学思想倾

5、向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梅尧臣曾官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但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很不得志。 梅尧臣的文学思想和欧阳修是比较一致的,他也特别强调文学作品要有充实的内容,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反对片面追求语言文字之工。 赞赏欧阳修的创作,说他:“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唯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寄滁州欧阳永叔)梅尧臣的“平澹”论 诗歌艺术上的“平澹”,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它不是浅显、近俗的艺术描写所能达到的,是以精心锤炼而无人为痕迹、由极工极巧而臻天生化成的理想境界。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其顺物玩情为之诗,

6、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澹难。” 依韵和晏相公说:“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澹。”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说他“以闲远古澹为意”。 寄题梵才大士台州安稳堂寄题梵才大士台州安稳堂云云:“:“诗兴犹不忘,禅心讵云著,诗兴犹不忘,禅心讵云著,所以得自然,宁必万缘缚。所以得自然,宁必万缘缚。”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1、 苏轼从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出发,非常赞成欧阳修的诗人“穷而后工”说。 次韵徐仲车诗云:“恶衣恶食诗愈好,恰似霜松啭春鸟。” 僧惠勤初罢僧职诗云:“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诗

7、云:“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在研究文学本身的特殊艺术规律上。具体的有如下六点: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跋秦少游书中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二、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与“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8、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人“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送参寥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三、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对文学艺术的构思和创作过程有相当深人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

9、残月。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龙眠居士本诗人,能使龙池飞霹雳。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龙眠胸中有千驹,不独画肉兼画骨。 诗人在“妙想”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机遇,捕捉住灵感萌发、兴会标举时刻所闪现的奇妙景象。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作诗火急追亡道,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四、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事物是纷繁复杂、多姿多态的,人物也各有各的个性气质、风貌神采。 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文说一文中说:

10、 吾文如万解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泪泪,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在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如何把握好形神关系,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五、论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法度是指创作的具体规则,它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任何人在创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又不能完全受其控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从而丧失自

11、己的革新、创造精神。 苏轼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 其法度也就是“无法之法”,也就是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故苏轼在书所作字后中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餐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

12、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六、论艺术意境的创造。苏轼非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意境,他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一文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索然矣。” 题文与可墨竹中赞扬文与可道:“诗鸣草圣余,兼人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对梅尧臣“平澹”论的发展。“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腆,这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第四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黄庭坚( 104-

13、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他在当时的新旧党争中,他的基本政治态度是和苏轼一致的,不过比苏轼更超脱一些。 第一,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他在胡宗元诗集序巾,赞扬其诗“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嫉邪则附于楚辞”,并对“陆沉林皋之下”的文人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第二,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核心。 与王观复书“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黄庭坚

14、的文学创作理论 第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多读古人的书和文章,“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建议“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更须治经,深其渊源”,然后“可到古人耳”。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语耳。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做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 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黄庭坚的文学创作理论 第四,讲究严密的法度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

15、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苏轼是主张“无法之法”、以自然为法的,而黄庭坚则和苏轼正好相反,他是主张要严格遵循法度的。 论作诗文论作诗文云云:“:“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也。而成者也。” 黄庭坚从杜甫的律诗、特别是后期律诗中,总结、研究诗歌创作的法度规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诗歌创作的,所以十分推崇杜甫到夔州以后的诗歌。 黄庭坚反复告诫他的后学,必须认真研究学习杜诗韩文的内在法度,也就是诗文的命意、布局、格律、章法、句法、字法等具体技巧。第五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 何谓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诗法理论对他

16、周围朋友、学生影响很大,形成一个文学观点一致、诗歌风格相近的流派,其以江西诗派文学观点一致、诗歌风格相近的流派,其以江西诗派为名则起于吕本中之为名则起于吕本中之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社宗派图,他以黄庭坚为其祖,他以黄庭坚为其祖,下有陈师道、潘大临等下有陈师道、潘大临等2626人。人。后人亦将吕本中列于其中。这些这些人很多不是江西人,因黄庭坚和主要成员为江西人,故称江西人很多不是江西人,因黄庭坚和主要成员为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诗派。他们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皆本于黄庭坚,是对黄庭坚诗学的阐述和发挥,但新的具有独创性的内容不多。黄庭坚黄庭坚诗学大致可以诗学大致可以“理理”、“学学”、“法法”三字来

17、归纳三字来归纳,而陈师道等人的诗论也基本七不出这个范围。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宋代诗话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何谓诗话 诗话,即是论诗之话,实际上是指关于诗歌的杂著,其中包括对诗人及其诗作的各种有关问题论说。严格地讲,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著作。” 最早的诗话是以“记事”和“资闲谈”为目的而写的。大体来说是记载诗人生平轶事、诗歌创作背景、诗坛种种状况、诗歌优劣品评、创作理论主张、具体艺术技巧以及诗人、诗歌有关的各种事情等等。 北宋前期的诗话并不多,诗话大量出现是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初期。南宋诗话中最重要、最有理论价值的有张戒岁寒堂诗话、葛立方韵语阳秋、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和范晞

18、文对床夜语。第六节 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论词 北宋的词论 乐府中唐五代(李煜)北宋(柳永)苏轼李清照的论词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为李格非之女,赵明诚之妻。李清照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词是一篇很有名的词学论著,其论本朝词人去世最晚者为贺铸(1063-1120)而未及南宋词人,故知当写于北宋末年。 她在她在论词论词中提出词不同于诗,中提出词不同于诗,“别是一家别是一家”,主要理由是,主要理由是声律运用不一样声律运用不一样: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人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

19、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人声则不可歌矣。”第十一章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第一节 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 南宋时期文学思想在继承北宋后期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在北宋南宋之交有了新的发展,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在北宋南宋之交有了新的发展,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活法活法”论论,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展了“悟入”说。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 夏均父集序 “此事须令有

20、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 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陆游和杨万里对江西诗派的突破 扩大眼界,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生动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陆游陆游提出“工夫在诗外”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释中。” 题萧彦毓诗卷后 杨万里杨万里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 (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王灼及其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人王灼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词曲论著 全书共五卷,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

21、论词推崇豪放,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但也不排斥婉约派词作,但特别批评李清照和柳永,体现了儒家礼教的偏见。 总的来说此书搜罗丰富,见解精辟,有其独到之妙。第二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严羽的严羽的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涉及诗歌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严羽沧浪诗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都是针对江西诗派弊病的。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

22、景仙书中说:“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 一、一、“别材别材”、“别趣别趣” 词沿着苏轼一脉发展下来,到北宋的黄庭坚已经出现了偏于说理不注重意境趣味的特点,到了严羽的时代这个风气更盛,于是严羽在沦浪诗话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针对上述这个问题,严羽提出了“别材”、“别趣”说。 “别材”、“别趣”说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别材”之“材”,与“才”通,即是“才能”之意,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别趣”,是讲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

23、这是指诗歌必须要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而不能只有干巴巴的议论和枯燥无味的说理,这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提出来的严羽归纳的诗歌的艺术特点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 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三种提法: 一是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二是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 三是意兴,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兴趣、兴致、意兴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其含意略有侧重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侧重意象(意)。二、论“妙悟” 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

24、的,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 “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而严羽则是“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其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他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严羽认为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因为艺术家必须懂得艺术的特殊规律,诗人必须深谙诗家之三昧,所以他说:气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人要以把握诗歌的美学特征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目的,善于熟练驾驭各种艺术表现方法,故自然要以妙悟为“当行”、为“本色”。三、论“以盛唐为法”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25、。”遂宗法盛唐。其主要艺术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诗评中说:“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过河。”具有雄壮、浑厚之美。 第二,有韵味探长的朦胧含蓄美。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由于“尚意兴”,故含蓄蕴藉、韵远味深,有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要求“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第三,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严羽论盛唐诗歌“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就体现了天生化成而无任何人为造作痕迹的特点。他义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三、论“以盛唐为法” 第四,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严羽之推崇盛唐诗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近体律诗的成熟和完备。他在诗辨中说道“截然谓当以

26、盛唐为法”下,曾加有小注云:“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第三节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金元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是:进一步扩展了宋代从苏轼到严羽一派的文学思想,对其中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如形神关系、情景关系、自然与法度关系等,作了较为深人的探讨和研究,并继续对江西诗派的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同时这个时期戏曲和小说的理论批评也发展起来了。王若虚的“自得”论和“形神论” 主要著作是津南诗话三卷和文辨四卷。 他诗论中比较有新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提出了“与元气相侔”的“自得”说,二是对苏轼的形神理论作了比较准确的阐述。 文学要“与元气相件”,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感情真切,自胸中流出;

27、二是形式自然,如天生化成。 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元好问的论诗绝句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生活在金元之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中州集里有很多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著,但其文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 自觉地以绝句形式论诗,大约始于杜甫自觉地以绝句形式论诗,大约始于杜甫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句,以后有很多人继作,近人郭绍虞、钱仲联、王速常先生编有万首论诗绝句。然自杜甫之后,直接标明“论诗”的论诗绝句并不多,多数也影响不大,比元好问稍前有南宋戴复古南宋戴复古之论诗十绝,至元好问元好问之

28、论诗绝句三十首出,始产生深远的影响。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第一,他和王若虚一样,认为诗歌乃是人的“元气”之自然流露,应当体现人的真情实感,所谓“荡元气于笔端,寄妙理于言外”(陶然集序) 第二,在体现“元气”、真情基础上,他比较喜欢有风云壮阔的英雄气概的作品,而对缠绵徘恻的儿女情长之作不太感兴趣,明显地表现了北方的文学风貌特色。 第三,元好问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秀丽而无雕琢之弊。 第四,遗山认为诗歌于“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必须“寄妙理于言外”。方回瀛奎律髓的“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 元代承继江西诗派文学主张的代表人物是方回。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他是宋末进士,后曾降元为官。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主要是大型唐宋律诗评选本瀛奎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