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文本研读与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文本研读与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61秋天的怀念文本研读与设计【我解读】关键词:咱娘俩,好好的活,秋天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 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 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

2、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 的第一渠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好好儿活”一一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 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一一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悲 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那文中三次出现的“悄悄地”,那“挡” “扑”“抓”,还有那“忍”告诉儿子的“好好儿活”一一充分体现了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正是这句“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放出光芒来。母亲的爱没有高谈阔论,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的,是看不见的爱,由此,这样的母亲才显得那么柔软,而 不是“马列主义老

3、太太”。因此,母亲的“好好儿活”就像家常的话儿,真实可信,可感,可叹!于是,我把母爱的落脚点归结到“好好儿活”上。当有些人问我为什么没有落脚在母爱上的时候,我反问:“在这里,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认同的舒畅一一关于“好好儿活”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题,还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一一叶嘉莹教授如是说。读史铁生越多,越发觉得母亲的“好好儿活”对儿子的意义。试想,如果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一定的落脚点,“爱”就变得空虚和缥缈。一句朴素的“好好儿活”,胜过多少高谈阔论。所以作者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

4、撞 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 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2 / 61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设计】【教学目的】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教学步骤】读出韵味读出思考一、导入:泰戈尔

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底,3 / 61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

6、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PPT展示)二、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过渡语:在世 界上,生活中,有时爱与被爱都是艰难的。尤其是面对一个残疾人的时候。1.有一个作家曾经说过:“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

7、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PPT展示)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4 / 61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 什么。2.(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

8、过。”一一合欢树)3.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读出韵味、读出思考。此处要细致,最好是一段一段的读。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1.母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们娘俩要好好活”?2.(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3.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一一“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为什么要对菊花进行特写,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9、?借着菊花,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而不是研究菊花如何如何。以往好多教师总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点, 表面的理解菊花的象征, 告诉学生应该像菊花那样坚强等。而应“穿”过菊花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因此,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才会有“说不出”的深刻一一这才是精彩,“说不出的感觉”不正是情感升华吗?4.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5.思维

10、训练: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5 / 61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四、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思考: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

11、。但我还要问你们, 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一一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一一“读出思考”(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一一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5.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 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