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1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2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3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4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曲中 “枯藤 ”、 “昏鸦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 )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 1 )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

2、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 )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 1)根据 “枯藤 ”“夕阳 ”“西风 ”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 ) “枯藤老树昏鸦 ”属于悲凉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 )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 ”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故答案为:( 1 )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

3、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 )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 ”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 )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2 .

4、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答案】 ( 1)【名词之美】“孤村 ”“落日 ”“残霞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 )【色彩之妙】 “青山绿水 ”“ 白草

5、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解析】 【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 )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 “闲敲棋子落灯花”中 “敲 ”“落 ”

6、两个动词的妙处。【答案】 ( 1 )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 “ 敲 ”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 “落 ”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 敲 ”与“落 ”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解析】 分析:( 1 )解答时就要紧扣 “情”或 “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 “炼字 ”“诗眼 ”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7、,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故答案为:( 1 )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 “ 敲 ”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 敲”与 “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 门,,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

8、)三,四句中 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 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 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

9、门打开。诗人 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 神。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 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 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 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 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

10、,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 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 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11、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何知是虚实结合。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

12、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 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写作特色包括: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请作具体分析。( 2 )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 ( 1 )触觉

13、:冷;视觉:明;听觉:声。( 2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解析】 【分析】( 1) “已讶衾枕冷”的 “冷”是触觉感知到的; “复见窗户明 ”的 “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 ”的 “闻”字突出是听觉。( 2 )明确诗意: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故答案为: 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点评】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

14、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7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 )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 ( 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解

15、析】 【分析】( 1 ) “月中寻桂子”“看潮头 ”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故答案为: 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

16、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8 古诗阅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 ”字为线索,以 “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案】 ( 1 )行;早春( 2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

17、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解析】 【分析】( 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 “行 ”为线索,以 “孤山寺 ”起,以 “白沙堤 ”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

18、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故答案为: 行;早春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9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

19、子是 。( 2 )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 )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 1 )潮平两岸阔( 2 )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3) D(4)“入”和 “生”运用了拟人的手

20、法。 “日 ”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 “潮平两岸阔 ”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 ” ,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

21、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 “将回到家乡 ”的意思。故选 D。(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 “生 ”与 “入

22、 ”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 “海日 ”和 “残夜 ”、 “江春 ”与 “旧年 ”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 “入 ”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 “春”之前要界以 “江 ”

23、字,也点明了 “次北固山下 ” 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 ”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 ”、“入 ” 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 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

24、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故答案为: 潮平两岸阔; 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D; “入 ”和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

25、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 )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10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 吹笛唤春归,迁客 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

26、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 “迁客 ”之列。( 1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沙似雪 ”和 “月如霜 ”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 1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 )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解析】 【分析】(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

27、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 “如霜 ”。 “沙似雪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 ” 、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不知何处 ”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 “一夜 ”和 “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

28、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故答案为: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 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

29、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1 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 湖:指洞庭湖。 中流:指江心。 湘烟:指雾霭。 楚田:指田野。( 1 )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 “离人独上洞庭湖 ”一句中的 “独 ”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 1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2) “独 ”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 【分

30、析】( 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一切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31、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 “独 ”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独 ”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

32、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2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 ) 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3、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重阳节; “九日 ” ; “登高 ”( 2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解析】 【分析】( 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 “登高 ”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 “九日 ”。 “故园菊 ”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 “故园 ” ,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 ”直抒胸臆,运用

34、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故答案为: 重阳节; “九日 ” ; “登高 ”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13 阅读下

35、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 _( 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 ( 1 )愁(2) B【解析】 【分析】( 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