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_第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_第2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_第3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_第4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 整理和复习一、复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整理和复习。二、复习目标1.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通过练习与反思,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3.通过整理与复习,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整理复习的方法。三、复习重难点自主交流整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四、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2)从美学角度来说,人的上身长与下身

2、长之比为5:8时,称为黄金比。张阿姨上身长约60cm,下身长约92cm,她要穿( )厘米高的高跟鞋才能达到黄金比的美感效果。 2 4 7 (二)课堂设计 1.汇报课前任务,梳理基础知识(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师:课前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并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谁来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预设一:因为, 60:(922)60:94 60:(924)60:96 60:(927)60:99 5:860:96 所以选择4厘米预设二:因为, 60:(922)60:9430:47 60:(924)60:9630:48 5:830:48 所以选择4厘米 预设三:5:8580.625 60(922

3、)60940.638 60(924)60960.625 60(927)60990.606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生汇报交流。小结: 求两个数的比, 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师:比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比?怎样求比值?生全班交流。练一练一辆汽车6小时行了36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值是(),比值表示();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比值表示()。哥哥身高150cm,弟弟的身高是1m,他们两个的身高比是( ):( )。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师:在求两个数的比时,要提

4、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结: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注意同类量求比,单位要统一。(2)比的基本性质师:求两个数比,要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师:大家回想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我们是怎样探求出来的?生交流。小结:利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猜想、验证探求出来的。师:确实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求比值和求商是一致的,化简比与约分也是一致的。练一练81040( )( )(填小数)把0.7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把小时:25分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师:化简比时要注意什么?它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生结

5、合练习交流。小结: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求比值直接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仍旧是一个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3)比的应用师:比不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三个乃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利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师: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可以有几种方法?生交流。小结: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比的

6、前项和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二是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练一练根据1:1和2:1这两个比分别编两道按比分配的问题。独自编号后,先同桌交流互相完成对方的题目,最后全班交流。师:按1:1分,实际上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知识?按1:1分配,实际上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殊情况。2.完善思维导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师:对本单元的知识我们一起进行了复习,大家已经尝试着把这些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整理,下面拿出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一份你们比较满意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3.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1)填空。小林看一本书,已看页数与剩下页数之比是

7、3:2。已看页数是剩下页数的;剩下页数是已看页数的;已看页数占全书的;剩下页数占全书的。【知识点】比的意义和比的应用。【答案】, 。【解析】对“份数”的理解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根据已看页数与剩下页数之比是3:2,可以将已看的页数看作3份,剩下的页数看作2份,则全书为5份,再利用比的意义解答。一个比的后项是3,比值是3,前项是( );假如这个比的前项是3,比值是3,后项是()。 【知识点】比的前项、后项与比值之间的关系。【答案】9;1。【解析】根据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可得: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比的后项前项比值。(2)选择合适序号填在括号里。一个比的前项是8,如果前项增加到16,要使比值

8、不变,后项应该()。A.增加16 B.乘以2 C.除以2【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答案】B【解析】一个比的前项是8,如果前项增加到16,相当于前项扩大为原来的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该扩大为原来的2倍,即后项乘以2。分析此题时,应抓住对关键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比较“前项增加16”与“前项增加到16”的区别。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甲调制时用了25毫升的蜂蜜,125毫升水;乙调制时用了2小杯蜂蜜,8小杯水;丙调制时用的水是蜂蜜的6倍。( )调制的蜂蜜水最甜。A.甲 B.乙C.丙【知识点】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答案】B【解析】甲调制的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是1:5

9、;乙调制的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是1:4;丙调制的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是1:6。所以,乙调制的蜂蜜水最甜。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8:6:2,按角分类,这是一个( )三角形。A.直角B. 锐角 C.钝角【知识点】比的应用,结合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答案】A【解析】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解法一:可根据按比例分配计算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为90;解法二:引导学生思考,表示最大角的份数8与总份数16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正确结果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甲:乙3:4,乙:丙3:2,那么甲、乙、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10、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答案】C【解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甲:乙3:49:12;乙:丙3:212:8,则甲

11、:乙:丙9:12:8。该题涉及连比的知识,需将两个不同的比中共有的量转化为同一个数。(3)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的比是3:2,如果长增加2米,这个新长方形的周长是24米,求新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

12、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长方形中与周长有关的计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