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六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复习六 议论文阅读真题过招一、(2016 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 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 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 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 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 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

2、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 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 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 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 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 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 之用,是

3、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 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 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 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 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 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2分)(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第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

4、文中哪一句话?2 .本文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5分)3 .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只需答出两点)(6分)4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二、(2014 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

5、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

6、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释】 遁(ddn)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1 .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A./B./C./D./2 .从第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3 .第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

7、“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4 .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三、(2012 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乔叶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 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 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 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 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

8、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 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 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 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 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 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

9、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 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 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 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 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 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

10、知晓学习的人 的一种额外的奖赏。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1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2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4分)3 .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4 .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5 .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4分)四、(2010 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科学不怕挑战沈致远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 有原始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

11、历史。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 6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 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 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 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

12、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 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 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2 .第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4分)3 .第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

13、分)4 .第段中“科学” 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2分)5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参考答案一、1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2 . “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3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4 .示例: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二、1 . B2 .作强辨,作遁词,作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3 .提到“中国学者”,是和中古学者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的 精神,暗示了 “中国学者”身上缺失这种牺牲精神。4 .中国新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4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