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_第1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_第2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_第3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_第4页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教学新路洪都中学 温志萍摘要: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的来临使我们的教育别无选择,不抓住机遇就会被历史的巨浪冲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跨上网络快车。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

2、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教学 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一、网络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网络的实质其实就是资源共享、是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

3、式,一种新型的工具。网络教学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网络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网络教学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网络教学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二、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

4、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2、知识更新速度快;3、人才竞争激烈。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

5、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

6、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宽带网络与服务器及多媒体计算机相连,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 享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服务器具备

7、记忆功能且24小时服务、网络四通八达)· 可快速传输多种媒体信息(宽带网与多媒体计算机合作可以传输各种媒体信息)· 多向交流(信息的多向传输) 这些特性用于教育以后,可以为教育带来以下好处:教育信息的共享(资源增值)、 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方便、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超级连接、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 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

8、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最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

9、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

10、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

11、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四、利用网络帮助教学(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电子备课1 依据教材查找资料、收集素材。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条件。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方便快捷、便于增删修改,利用率高,它解放了教师的劳动力,使广大教师体验到网络的优势,方便、快捷、高质量,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提高备课质量。2 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美观整洁,再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堂辅助课件,或应用课件库中的课件,进行整合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表现方式

12、于一体,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3 上网学习探讨,进行教研活动。 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科研成果,不断给自己"充电",用新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充实、武装自己。在网上开展教研活动,将教研组教师的电子教案和历次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试卷和题库共享,发布教学成果,发表教学总结论文等,进行教学交流,共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出一个全方位现代教育环境。(二)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课堂教学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进行网络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

13、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设计能力培养过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新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明确概念,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下面以计算机安全问题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将设计好的网页框架文件发送到学生机,主要文本为:计算机病毒概念、病毒特点、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哪些、如何看待计算机犯罪。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通过网上消息布置任

14、务: 任务一:阅读课本,将问题的答案输入到相应的编辑区; 任务二:上网查找有关病毒发作实例和相关新闻报道,下载整理,链接到自己建立的超文本"实例报道"上; 任务三:上网查找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资料,下载,链接到文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哪些"上。 其中任务二和任务三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先分工查找,然后协作整合到一个文件中。教师通过监控系统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随时给予遥控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利用作业提交功能将完善后的网页交到教师机,教师以网络广播方式展示,与学生共同进行浏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是组织者

15、、指导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作业与考评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学生通过网上资料深刻地认识到病毒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思想上提高了警惕,了解到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了法律意识,努力做合格网络公民,提高了教育效果。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自制、整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发挥网络的优势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如高中物理教学中简谐运动的图像案例: 在教师演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简谐运动和学生分组做砂摆实验后,由学生在网络上打开教师制作的课件简谐运动的图像,课件模拟振子运动和模拟照相记录的位移同步对应情况,形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

16、系图,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学会用图象法研究物理问题。再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地震波记录仪、核磁扫描仪影像资料,了解扫描手段在实际中的意义,加深认识、学以致用。这样,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一个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网络和课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手段,也应是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各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仿真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多个感官并用,增加了教学效果。像地理教师课堂上演示带有长江、黄河、长城等影像、图片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秀美的大好

17、河山,提出治理黄河、长江水灾、旱灾、污染的方案;英语教师用优美的外国名曲、生动的卡通动画、美国式的场景环境等,为学生创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在语文、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整合的课件,图文并茂、声情并重地进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播和教育,感染力强,大大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生物课中动物生活习性、植物营养成份传输的课件;化学实验和微观结构的模拟课件;数学立体几何模型的旋转、剪切、角度变化等直观形象的课件,都增强了教学效果。有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进度,自主学习,利用课件中的仿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总之,教师运用新模式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既巩固学科知

18、识,又提高思维能力。还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在网上对各学科信息的搜索和处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工具。(三)提供网络环境延伸课堂教学1开放网络系统,提供学习环境。 开设了"绿色网吧",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提高了教研能力,学生培养了个性特长。教师帮助学生怎样选择、使用、组织、开发信息,帮助学生依据现行新教材上提供的网址,登录中国教育网,完成相关知识、资料的查寻学习任务和上网作业,如:高三学生利用"中国名师教育网"、"教育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直接和名师对话,接受名师指导,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及时掌握考试信息和应考技巧;非毕业班通过网络播放优秀德育影视光盘、科教片、教学实录、科普讲座等,了解科技动态,学习百科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感性材料,增长了技能,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推进对素质教育的实施。2注重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建立教育教学库,将一些优秀教育教学软件、素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和K12资源库以及名师公开课资料、录像转化成网上资源;建立课件库,存放教师研究开发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