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市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 作答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说文解字:“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

2、本身之条理。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代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到周,

3、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老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往今来,人事变化,根本没有以天或圣人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大道成,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知识的产生与进步是引起大伪的前题,这种“

4、智”的进步,导致了道德本身的退步。于是,人之智日进,而人之德日退;历史进程既然与人之智俱进,那么历史进程就必然成为道德倒退之过程。于是,历史理性便与道德理性形成为一种反比的函数关系。法家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状况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所以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的方向互相矛盾。韩非同时认为,历史不可能倒退,时代已非竞于道德的古代,就必须改变古代的办法,如果还是走顺从民心的老路,那么就会促成奸邪横行。知道治国之道的明君,虽然违背民心也能作好自己的统治。这样就直接地提出了与天命人心说相对立的统治理论。当然,法家与道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张归真返朴,回到上古时代;而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在

5、法家看来,历史理性虽然与道德理性背离,但是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邹衍则认为,黄帝、禹、汤、文王分别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称王,又分别崇尚黄、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为水德。色尚黑。这就是五行相胜说。五种物质按其特性,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其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不过,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相代的历史顺序,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而仅仅是一种比附,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但当其实,却十分流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到了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及其后覆亡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民为国家及君主之本、之

6、命、之功,与民为敌,迟早必亡。这样的论述与尚书里的天命人心说道理相通,而论证则更为明确透彻。不过,贾谊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五德终始的说法。初建汉制时倡议“色尚黄,数用五”。贾谊提出以土德代替秦之水德,不仅符合以土克水的五行相胜规则,而且也是与他反对秦之暴戾刻薄(水德)的思想相符合的。贾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说的传统,重视道德理性的建立,同时又努力使这种道德理性和五行相胜说的历史理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是汉代学者第一次使二者结合的努力。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学和哲学都相当发达的古希腊还不曾

7、发生过。在古代西方,历史不曾被作为理性来思考。在西方,历史被真正地当作理性来思考,那是从意大利学者维柯所著的新科学开始的,到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里,逻辑或理性本身也都变成历史的了。这样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结合,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理性产生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选编自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材料二:刘家和先生认为,“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因而,同异正是历史的比较研究赖以实现的前提。历史比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坚定不移地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同”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

8、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刘先生一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实之真,然后再以“上天揽月”的豪情进入到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以获得更为普遍性的认识。在刘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在一篇论文中层层深入,由个案的比较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选编自王成军比较史学何以成为可能刘家和先生比较史学理论和方法初探)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

9、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引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目的是解说“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引发读者兴趣。B五行相胜说只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比附,但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C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而是以新科学为起点,与逻辑理性相结合。D借助已经考证求真的历史材料。运用建立在同异比较之上的方法论,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武王为代表的周人重视“天命”而又有所怀疑;同时认识到,天命是不可靠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了解的。B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归于朴”的理想,意味着道家认为了维护道德理性,应使历史理性反向而行。C

10、按照五德相胜的说法,秦始皇认为周朝属火德,以秦代周。即以水克火,故秦制推崇黑色,提倡严刑峻法。D无论在相同历史时期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求比较对象间的相似性都是进行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关于历史理性的思考的一项是( )(3分)A予(明公)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尚书大诰)B夫不变古者,袭乱之迹;适民心者,恣奸之行也。(韩非子南面)C振长策而御宇内,存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D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百子全书)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5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刘家和先生如何进行比较史学研究。(4分)(

11、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哑老人萧红孙女小岚大概是回来了吧,门响了下。秋晨的风洁静得有些空凉,老人没有在意,他的烟管燃着,可是烟纹不再作环形了,他知道这又是风刮开了门。他面向外转,从门口看到了荒凉的街道。这就是小岚吧,她沿着破落的街走,一边扭着她的肩头,走到门口,她想为什么门开着,可是她进来了,没有惊疑。地上两张草帘是别的两个老乞丐的铺位,可是空闲着。小岚在空虚的地板上绕走,她想着工厂的事吧。非常沉重的老人的鼾声停住了,他衰老的灵魂震动了一下。那是门声,门又被风刮开了,老人真的以为是孙女回来给他送饭。他歪起头来望一望,孙女跟着他的眼睛走过来了。

12、小岚看着爷爷震颤的胡须,她美丽、凄凉的眼笑了,说:“好了些吧?右半身活动得更自由了些吗?”这话是用眼睛问的,并没有声音。只有她的祖父,别人不会明白或懂得这无声的话。老人的右臂仍是不大自由,有些痛,他开始寻望小岚的周身。小岚自愧地火热般的心跳了她只为思索工厂要裁她的事,从街上带回来的包子已经冰凉了。可爱的包子倒惹他生气,他开始做手势:扁扁的,长圆的,大树叶样的;他头摇着,他的手不愿意的、困难而费力地在比划。小岚在习惯上她是明白。这是一定要她给买大饼子(玉米饼)。小岚也做手势,她的手向着天,比作月亮大小的圆环,又把手指张开作一个西瓜形,送到嘴边去假吃。她说:“爷爷,今天是过八月节啦,所以爷爷要吃包

13、子的。”也许是为着过节,小岚要到街上去倒壶开水来。他知道自家是没有水壶的,老人有病,罐子也摆在窗沿,好像是休息,小岚提着罐子去倒水。这是十分难能的事,五个包子却留下一个。小岚把水罐放在老人的身边,老人用烟管点给她,咔哇小岚看着白白的小小的包子,用她凄怆的眼睛,快乐地笑了,又惘然地哭了,她为这个包子伟大的爱,唤起了她内心脆弱得差不多彻底的悲哀。小岚的哭惊慌地停止。这时老人哑着的嗓子更哑了,头伏在枕上摇摇,或者他的眼泪没有流下来,胡须震荡着,窗纸鸣得更响了。当别的两个老乞丐在草帘上吃着饭类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老人仍是睡着,直到别的老乞丐去取那个盛热水的罐时,他算是醒了。可是打了个招呼

14、,他又睡了。他们谈着关于哑老人的话:“在一月以前,那时你还不是没住在这里吗,他讨要过活,和我们一样。后来孙女入了工厂,工厂为了做夜工是不许女工回家的,记得老人一夜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我到街头看他,已睡在墙根,差不多和死尸一样了。我把他拖回房里,可是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后来他的孙女每天回来看护他,从那时起,他就患着病了。”“他没有家人么?”“他的儿子死啦,媳妇嫁了人。”一夜在思量第二个早晨,哑老人的烟管不间断地燃着,望望门口。听听风声,都好像他孙女回来的声音。秋风竟忍心欺骗哑老人,不把孙女带给他。窗纸也像同情老人似的,耐心地鸣着。小岚死了,遭了女工头的毒打而死,老人却不知道他的希望已经断了路。他

15、后来自己扶着自己颤颤的身子,把往日讨饭的家伙从窗沿取来,挂了满身。他又向门口走了两步,架了长杖,他年老而蹀躞的身子上有几只罐子在凑趣般地摇动着,那更可笑了,可笑得会更痛心。蓦然地,他的两个老伙伴开门了,这是一个奇异的表情,似一朵鲜红的花突然飞到落了叶的枯枝上去。走进来的两个老乞丐正是这样,他们悲惨而酸心的脸上,突然作笑。他们说:“老哥,不要到街上去,小岚是为了工厂忙,你的病还没好,你是70多岁的人了,这里有我们三个人的饭呢,坐下来先吃吧,小岚会回来的。”讲这些话的声音,有些特别。并且嘴唇是不自然地起落,哑老人听不清他们究竟说的是什么,就坐下来吃。哑老人算是吃饱了,其余的两个,是假装着吃,知道饭

16、是不够的。他不能走路,他颤颤着腿,像爬似的走回他的铺位。“女工头太狠了。”“那样的被打死,太可怜,太惨。”哑老人还没睡着的时候,他们的议论好像在提醒他。他支住腰身坐起来皱着眉想死谁死了呢?门开处,老人幽灵般地出现在门口,他是爬着,手脚一起落地地在爬着,正像个大爬虫一样。他的手插进雪地去,而且大雪仍然是飘飘落着,这是怎样一个悲惨的夜呀,天空挂着寒月。并没有什么吃的,他的罐子空着,什么也没讨到。屋子和从前一样破落,阴沉的老人也和从前一样吸着他的烟管,可是老人他只剩烟管了,他更孤独了。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他绝望地哭,把躯体偎作个绝望的一团。当窗纸不作鸣的时候,他又在抽烟。在他模

17、糊中,烟火坠到草帘上,火烧到胡须时,他还没有觉察。他的孙女死了,伙伴没在身边,他又哑,又聋,又患病,无处不是充满给火烧死的条件。就这样子,窗纸不作鸣声,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署名悄吟,刊于132年8月27日与9月3日长春大同报)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哑老人想要吃大饼子,而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只给哑老人买了包子。B. 小岚被哑老人留下包子感动得哭了,这是因为在绝望中感受到爷爷对自己的爱。C. “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响,老人仍是睡着”“他又睡了”暗示哑老人病情严重。D. “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暗示哑老人可

18、能知道小岚被打死了。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中无论是秋风、大雪还是寒月的描写,无不充斥着凄凉,这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也有力地渲染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B. “烟管”这一物件在小说中起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老人烟管不离手,有了老人被火烧死一事。C. 画横线处将老人比作“大爬虫”,既刻画出老人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的样子,也是对老人命如蝼蚁的影射,反映了底层百姓生命的卑微。D. 小说以“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结尾,虽然给人以血腥之感,但更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8. 小说双线叙事,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9. 文

19、中两个老乞丐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

20、”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 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

21、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 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 “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选自明史本纪九)A. 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

22、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B. 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 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C. 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D. 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11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 学校、科举等事。B.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也指春耕前,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文中即为后者之意。C.汉武,即汉武帝刘彻。“武”是他的谥号,即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的一种评价。“武”是贬谥。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明宣宗对先王籍田表示认同,同时强调务实,这表明了他对农业的重视。B.为止住贪污之风,杨士奇和杨

24、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C.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D.对于地方治理,明宣宗除了勉励地方官员要向前代优秀官员学习,还重视百姓自身教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 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2) 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行香子述怀苏

25、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表达出苏轼对社会中争名夺利现象的厌弃。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表达出苏轼对人生虚无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C. 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退隐的计划和安排。D. 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

26、炼字传神,如“一溪云”中,以“溪”作为“云”的量词,别有境界。16. 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2)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艺术价值极高。该诗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 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换、江月永恒的哲理。(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的两句是“

2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民事案件法律问题的规定,对人脸识别说“不”。这一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比如,有些知名门店使用“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分析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心情等,进而采取不同营销策略。又如,部

28、分线上平台强制索取用户的人脸信息, 的卖家在社交平台公开售卖人脸识别视频及信息等。由此,在生活中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百姓有所呼,司法有所应。从今年“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宣判,到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都彰显了规范和控制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司法努力。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上,强化用户人脸信息保护,会不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此次司法解释,很好地实现了两者平衡。一方面,在依法保护自然人人脸信息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使用人脸识别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明确不 的基 本规则,以规范促应用,实现惩戒侵权和鼓励数字科技发展之间的

29、平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滥用殚精竭虑风口浪尖溯本求源B. 滥用处心积虑风口浪尖溯及既往C. 乱用处心积虑风急浪高溯本求源D. 乱用殚精竭虑风急浪高溯及既往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B.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

30、益凸显。C.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情况也日益凸显。D.近年来,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可以说,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B.可以说,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C.可以说,这一司法解

31、释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D.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近来, 。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 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 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 ,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美食养胃,。2017 年,如果国宝会说

32、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 5 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2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5 分)四、写

33、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所谓的“躺平”,早期是表示网友对事物(件)不回应不反抗的心理状态;现在被用来表示当代年轻人看淡竞争之后主动追求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社会现状。材料二:一棵“躺平”的树,要想摇摆,需要有活力的风。对于上述材料中“躺平”,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B选项中“后世很长时间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中并未提及。C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判断“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错。D“运用建立在同异比较之上的方法论,

34、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错。2【D】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同”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3【A】4.行为脉络为总分总,先说明什么是历史理性,再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说明它的起源(周武王时期产生“天命人心说,即道德理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相信天命人心的道德理性,道家主张归真返朴,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后来又出现自然理性,即五行相胜说。)形成(汉代,把道德理性、自然理性等兼容在一起统一为历史理性。)总结(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以时间为顺序,线索清晰,条理分明,结构严

35、谨。5. 确定历史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辨同异;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实事求是;不孤立研究,追求联系、普遍性的认识,层层深入,由特殊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6【A】 本题考查雪对小说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A.“而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只给哑老人买了包子”错误,根据文中“她只为思索工厂要裁她的事”等信息可知,“八月节吃包子”是搪塞之词,而不是“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故选A。7【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但更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说法牵强,从文章整体叙事来看,全文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这样结尾是老人确信孙女死了以后,希望破

36、灭的必然结果。8. 小说以老人在破屋的遭遇为主要叙事线索,同时穿插叙述了孙女小岚在工厂的遭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得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丰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双线叙事往往指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穿插在其中的为暗线两条线索往往是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是小岚和老人。老人身体患病,又聋,又哑,因为孙女没有回来而不能行动,每天盼望孙女小岚回家,最后在小岚死后在雪天爬向屋外讨饭吃。小岚是一

37、个孝顺的孩子,因为面临工厂裁员,最后被女工头的毒打而死。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一方面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底层劳动者没有饭吃,没有工作,难以生存,随时面临死亡9. 两个老乞丐是老人和小岚遭遇的叙述者,他们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两个老乞丐本身的遭遇更加衬托出哑老人的悲惨。哑老人、两个老乞丐,让读者想象到当时社会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揭露了时代的悲剧。(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情的叙说和描写来烘托出主要人物。二、牵线搭桥,推进情节。三、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38、。很多小说会出现一些大众局面,这些局面中的大众,大多都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但又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呈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详细的环境,起到了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情节上,由“他们谈着关于哑老人的话”“我把他拖回房里,可是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后来他的孙女每天回来看护他,从那时起,他就患着病了”“他没有家人么?”“他的儿子死啦,媳妇嫁了人”等句子可知,从两个老乞丐的谈话中,读者得知了老人和小岚的遭遇,在谈话中得知小岚已经被女工头打死,因此,两个老乞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上,两个老乞丐乞讨为生,衣食难继,已经较为悲惨,而小岚被女工头打死,小岚的爷爷聋哑、瘫痪,讨饭

39、也没有讨到,次要人物的出场侧面更加衬托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主旨上,哑老人、两个老乞丐、小岚是底层劳动者的代表,读者从他们的悲惨遭遇可以想象到当时社会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从而揭露了时代的悲剧。10【A】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11【c】褒谥。12【B】(“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看出他对顾佐这个人是并不了解, 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13.(1)今年(粮食)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好好地教育子孙,务必(让他们)懂得礼义廉耻,不要

40、安于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自我放弃”也给分)。(2)只不过祸乱会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产生。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谄媚奉承的话,让人不愿听,爱卿应当要尽力辅佐我。14【答案】重视农业惩治贪腐休养生息/仁政爱民居安思危善于纳谏。(答到其中三个关键词就给满分)15【C】(“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16 隐居闲散的人(2分),结合“几时归去;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分析(1分)。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的人(2分),结合“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分析(1分)。17(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1、。(3)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18【B】滥用: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如滥用职权,滥用抗生素。乱用:无条理,无秩序地用,改用这而用那。风口浪尖:尖锐激烈的斗争前沿。风急浪高:形容风浪很大。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做某事,多含贬义。 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溯及既往:新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具有溯及力的一种原则。 溯本求源:追寻根本,探求起源,比喻寻根究底。19【D】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人脸识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人脸识别技术” 这一句中途易辙致使句子缺少主语;“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也日益凸显”这一句成分残缺, 应是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20【D】本句强调司法解释的作用,“司法解释”应该作主语,排除 A、B 两项;从逻辑顺序上说,应该先说当事人,再说数字经济,排除 C 项。(3 分)21【答案】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2 分) 而且更有故事和乡愁/而且更能引发乡愁(乡情、乡思 (2分)国宝养眼(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