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3地理课程标准知识分析_第1页
必修1--3地理课程标准知识分析_第2页
必修1--3地理课程标准知识分析_第3页
必修1--3地理课程标准知识分析_第4页
必修1--3地理课程标准知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各种不同的天体;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天体都在高速运动;四个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之间的区别;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成员之一,在质量、体积、运动轨道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没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八大行星、矮行星等绕日运动,互不干扰,使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中的引力和大气层,这些共同构成了地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是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地球上的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太阳黑子是由于光球层上温度低的区域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太阳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一些区域突然增亮,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几率增多,地球高层的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无线电通讯,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使磁针不能正常指示南北,造成“磁暴”现象

3、;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夜半球、以及昼夜两半球的过渡地带,称为晨昏线(圈);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形成了地方时,国际社会依据地方时划分了时区,并规定了区时,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称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地球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等地理现象;天文含义的四季,中国传统上划分的四季

4、;气候统计工作划分的四季。·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分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内部主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含义;在地球大气圈中,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气体成分、水汽含量、空气运动状况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物质组成、气体运动状态、天气现象,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流层的气体运动状态、天气情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的物质存在形式,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内、外力作用条件;三大类岩石与

5、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外力作用条件;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及条件;能运用知识结构图示表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地貌及火山喷发现象;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常相伴存在;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裂构造(含断层);褶皱形成高山、谷地,是地貌形成的基础,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由地垒、地堑形成的典型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

6、;风化作用及其风化壳,对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风力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很少,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大气能量的吸收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吸收、散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影响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发生过程;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的意义;·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大体纬度范围(相

7、互位置关系);能在图中填写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各气压带、风带的气流运动状态;在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在形成的不同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等)特征;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分布、移动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特征;·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天气系统;在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云雨的范围,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天气·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三

8、种类型及其发生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地表形态的塑造、人类生存与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含义;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模式;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海洋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流、暖流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不同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基本自然要素构成的;任何要素在自然环境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举例说明地理环境

9、的形成和演变,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结果·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任何自然地域,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举例说明地形或气候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自然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标志是植被、土壤或动物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能运用图像材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并分析

10、影响其形成的基本因素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谷地、盆地等不同类型;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受地表形态影响的交通线路主要有铁路、公路和水运;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尺度、主要表现及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矿产资

11、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五种基本类型;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数量、质量的差异;生产力发展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举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某种(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气象灾害,以及其他多种类型;以寒潮为案例,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防御;结合某地质灾害或气象灾害的有关资料,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生产、生

12、活造成的危害。必修2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历了原始阶段(高高低模式)、传统阶段(高低高模式)、现代阶段(低低低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就近代来说,又可以自传统阶段再进一步划分为“高低高模式”、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过渡模式和“低低低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组成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近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高低高模式”,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低低低模式”,

13、一些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接近发达水平的国家和少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还不发达的国家正处于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过渡模式。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按照其迁移地域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形成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政治迫害、战争、国家组织、宗教、民族、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家庭、婚姻、种族歧视等。(注: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对上面各因素进行分类,所以这里也没有必要像教科书那些作过细的要求)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保证符合社

14、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就人口数量而言,合理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的组成部分,其人口数量少于环境承载力;就两者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多于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淡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除了自然资源,还有地域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消费需求等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等因素。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空间位置及组合情况);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中不同功能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城市功能区分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区、文化

15、区、混合功能区、郊区;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各个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既有集聚作用,又有离散作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及其作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城市空间结构也不断变化。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密切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其结构分化越明显,表现为其内部的功能区明确且完善;小城镇内部尚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其内部的各项功能混杂分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的功能区逐渐明确;其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城市规模与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密切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其各功能区的服务功能

16、就越强,其服务的范围也就越大。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层含义;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化明显;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总体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化明显,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在高度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各中废气排放与空气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与水污染,污染物排放、城市建设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水资源消耗、地下水过度开采与地面沉降等。l 举例说明地域文

17、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文化的含义;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交通工具、交通道路、居民生活服饰和习俗等。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光热水)、土壤等自然因素和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

18、力、资金、地价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是在农业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异的基础上形成的;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由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原始迁移农业(又称“刀耕火种”)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某些原始部落;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主要靠人力,采用焚烧林木的方法为土地施肥;生产效益低,每隔两三年换一个地方,开辟新的土地;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农民稳定居住形成村落,并在当地持续耕作;农作物以旱作谷物为主,如小麦、大麦、谷子、高粱、大豆、棉花、甜菜等;主要分布在气候干

19、旱、降水不稳定的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区多为文明的起源地;创造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现代混合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重视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混合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小麦绵羊业,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在时间上的互补;现代混合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与城市、及工业有密切的联系。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原料、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环境条件,以及其他因素;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所不同;工业联系包括生产某产品过程的联系,某产品与其他产品生产之间的联系,共

20、用基础设施而形成的地域联系;工业联系形成了工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工业集聚可以节约运费,减少劳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等,提高企业的效益;促使企业集聚的因素有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交通运输、利用资源、利用能源;工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了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在一定条件下,工业地域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主要的工业地域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尤其是沿海港口城市;工业生产活动消耗大量的战役、能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原始迁移农业的生产规模与土地恢复能力的关系,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耕作强度过大,山地丘陵会导致水土

21、流失;低洼地区灌溉不当会引起土壤盐渍化;农业活动对天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讯、商业贸易等;交通运输的五种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作用;通讯分为邮政通讯和电信通讯两部分;通讯的作用;商业的含义;商业也包括贸易;商业在社会经济中作用;商业与城市的关系;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等多种形式;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的关系。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城市的形成;交

22、通运输方式影响城市的形态;城市多沿水路而兴;河岸渡口、两河交汇处多形成城市;城市多沿铁路、公路轴线形成、发展;综合性的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交通运输条件是商业活动的必要基础;商业多形成于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的地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商业中心的兴衰;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城市郊区化发展,使商业网点布局在城市的外围空间,使传统商业区出现了衰落。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历史演进的三个不同阶段及其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其内涵;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

23、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近100年,尤其是近2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未来地球将进一步变暖;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燃烧的矿物燃料对全球变暖有加剧作用已成共识;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一些气象灾害的发生等;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物质;近年来全球臭氧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以南极上空最为明显;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与水

24、结合能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雨的主要危害;世界的三大酸雨分布区;大气污染可以引发水体污染,土壤的污染与退化等其他环境问题。的主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要缓解环境问题严重,人地关系紧张的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要转变观念,二要转变社会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的基本观点;社会行为主体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以及这三种社会行为的主要区别;不同的社会行为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对环境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

25、途径;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个人参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宣传、传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注:课程标准的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4个中国案例,2个外国案例。必修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含义;区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种因素组成的;

26、区域划分可以依据某一两要素,也可以依据综合要素;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差异;了解区域、区域差异的意义。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比较不同区域(如我国三大自然区或其他自然区、行政区)的差异,应从地理位置(区位)入手,一方面比较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其中地形、气候是形成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植被是标志性因素;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人口、城市等);概括这两个区域各自的特点。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区域自然差

27、异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如: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就是以地形、气候的为基础形成的;我南方与北方的民居、生活方式、产生方式等差异就是以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为基础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不同影响,其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源的区域差异形成的(如:农业文明时期,耕地、草原的分布对耕作业、畜牧区分布的影响,而在土地贫瘠的区域,由于开发难度大,农牧业发展缓慢;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工业文明时期,矿产分布对采矿业、加工业、交通、城市的影响;在后工业化阶段,自然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对旅游业、交通的影响;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

28、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的;不同方式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如耕作业的发展使森林减少;畜牧业的发展是草原退化、荒漠扩大;矿产的开放、利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污染等);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发达地区)和(产业移入地)不发达地区的影响。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等)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

29、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可持续发展以解决人类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为基础;以黄土高原这个自然区域为例: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黄土的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质构造不稳定,地表高差大;自然植被稀少)、人为原因(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水土流失的危害(对山区、对平原、对河流、对耕地、对生态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是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小流域内的综合治理应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l 以某流域为例,

30、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区域环境特征;比较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前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措施(兴修水利;防洪;发展航运;开发水力、火电、核电,建成能源基地,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把环保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对区域开发的启示。(注:教学中可以用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及问题、开发治理的主要内容、措施等方面入手,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案例,达到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

31、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l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大、黑土肥沃、气候雨热同期等、天然森林广阔、草场丰富、)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基础好);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扩展,如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使西部玉米、水稻面积扩大,草原面积缩小;城市周围建立了副食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种类、种类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过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用和推广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教学中可以用师生熟悉的某农业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