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

2、起来。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知识点三 陆王心

3、学1主张(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知识点四 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师生互动1阅读下面图文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是指哪三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家的发

4、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三教”指儒、佛、道。使儒家吸收了佛、道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师生互动2“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种思想流派吗?提示:不是。“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师生互动3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唐朝统治者奉行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教并行的政策。师生互动4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为什么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提示:五代的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破坏,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理论。程朱理

5、学提出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有很多不同点,程朱理学属于理学,陆王心学不属于理学。试一试这种观点错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他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只不过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心外有理,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理”;并且两派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2“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试一试这种说法错误。“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6、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主题一“三教合一”及程朱理学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朱子语录材料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请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程”、朱熹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三人主张的共同之处。(2)理学也是儒学,理学

7、和传统儒学相比有哪些新发展?(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理学?提示:(1)思想主张: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朱熹:“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共同之处: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2)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自然的本原出发,提出了“理”的核心思想。“理”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原则。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3)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8、影响。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4)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对“三教合一”的认识。提示:(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2)“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2)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其教义迎合了百姓的精神追

9、求和寄托。(3)道教形成,并且在民间广泛传播。3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提示:(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倡儒学道统,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10、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4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提示:(1)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2)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例1(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

11、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本题以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核心内容,不是强调儒学的发展,据此可排除d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答案b主题二陆王心学材料一: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请分析:(1)在贯通明理方面,材料一、二有什么区别?(2)上述两则

12、材料反映的思想在属性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3)试说明理学与心学有怎样的关系。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否。二者本质相同,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3)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升华、发展。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提示: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提示:(1)积极方面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

13、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3宋明理学的特点。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更多

14、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例2(2018·浙江卷)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a bc 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守仁主张重建儒学信仰,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肯定人的私心,宣扬人性自由,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致吾心

15、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b)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 d宋朝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三教和谐共处、彼此融合的现象,最早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2魏晋时期,儒学内部分化严重,有以道入儒者,有以儒入道者;有贵道贬儒者,更有以佛入儒者。各家各派,层出不穷,纷争不已,儒学也进入了一个自我整合、调整时期。材料反映的主要趋势是(c)a儒学日趋衰落b佛、道思想开始取代儒学思想c儒、佛、道三教走向融合d理学的兴起解析:根据题干“有以道入儒

16、者,有以儒入道者;有贵道贬儒者,更有以佛入儒者”等信息推断,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理学的兴起是在北宋时期,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c)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解析:材料表明,该时期儒家吸收了佛、道的精神而“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符合宋代理学的特点。4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d)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

17、道德解析:北宋“二程”、南宋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的核心主张是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就是指封建伦理道德,故选d项。5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下符合其本意的解释是(a)a“在即物而穷其理也”b“宇宙便是吾心”c“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二程”和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心学思想。6佛教常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六祖慧能也曾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相吻合的哲学是(d)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解析:材料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陆王

18、心学有类似的主张。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c)a纲常 b太极c良知 d仁者解析:“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符合心学家的观点。心学认为寻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致良知即可明理,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的关系。(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