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_第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_第2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_第3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才之路】 2014 高中语文第 4 课 第四课 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 2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采薇 (wi)(y án) 狁B不遑 (hu án)归聘(ch ng)靡(m) 室靡家王事靡盬 ( )C孔疚 (jiù)戎(r ón) 车 四牡骙骙 (ku í)D所腓 (f i)象弭(m)雨雪霏霏 (f i)【答案】C(A.:xi n,B. 聘: pìn,D. 腓: f é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薇亦作止 ( 停止 )莫止( 同“暮”)狁之故 (缘故 )B不遑

2、(闲暇 )归聘 (问)载饥载渴 ( 又 又 )C忧心孔 疚( 很)不来 (回家 )彼路斯何 ( 那)D四牡 业业 ( 雄马 )所腓(遮蔽 )狁孔棘 ( 同“急”)【答案】A( 止:句尾语气词。)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答案】B(A. “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思念、回忆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伤心、无奈 )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 热情、温柔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哀伤、无奈 )【答案】D( 决绝,刚烈。 )1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答案】D( 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6采薇全诗共分六章,其中前三章都由“采薇采薇”引起,这是诗经中的什么手法?请概括前三章的内容。答: _【答案】“兴”的手法。 前三章写征役的无尽期和苦楚,表现了征人对无休止征役的厌恶,渴盼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4、。7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D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是棠棣花。【答案】C(“来”当回家讲。)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9 题。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8诗歌开

5、头三章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_【答案】分别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是从每章开头两句看出来的。作:薇菜刚冒出地面,是春天;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是夏天;刚:硬,薇菜的茎叶变老了,到了秋天。9每章开头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_2【答案】都是使用比兴的手法。不仅引出下文,还有显示时间变化的作用。从春到秋薇菜由刚出嫩芽到变老,说明士兵戍边时间之长。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0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

6、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答案】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1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

7、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答案】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三、延伸提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15 题。蒹葭蒹葭 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3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

8、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凄凄”“采采”与之同。溯洄:逆流而上。晞:晒干。跻:上升,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坻:水中高地。右:迂回曲折。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 溯洄从之,道阻且 长 _(2) 在水之湄 _(3) 宛在水中沚_【答案】(1) 并列连词,并且。(2) 名词,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3) 水中小沙洲。( 词义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和语法结构)13翻译“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句。_【答案】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折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下文“溯游”指顺着河流

9、往下走。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亦通。)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章诗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章诗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章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洲。【答案】B( 两句都是写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是离

10、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章诗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4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答案】D( 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四、高考热点16请给下面一则材料拟一个标题。从幼儿园到高中,免学费、免书本费、免学杂费、免寄宿生活费、免餐饮费 2012年,青海藏区教育“免”字当先,在全省 6 个藏族自治州全面普及从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三年免费教育,偏远藏区正在通过教育大发展迎来发展的新希望。据

11、青海省教育厅财务处介绍,2011 年,青海省由省级财政安排,在藏区逐步试点实施“1 93”教育补偿政策,对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高中 ) 阶段的学生,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补助2200 元和 2700 元,生活费补助1500 元。对已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学生,将人均生活补助和教育经费再提高100 元。 2012 年这一政策在全省藏区全面推行,并进一步提高了藏区城镇学生的补助标准。_【答案】青海藏区全面普及十三年免费教育。17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隐居族”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目前在一些大都市出现了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大多二三十岁,远离家乡和过去的社会关系,没有稳定的工

12、作,长期蛰居在出租屋中,很少与人交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也不愿意外出工作,长期“啃老”或仅靠兼职、打零工赚些生活费。他们大多是由于长期待业、沉迷网络等原因造成,长此以往形成了社交恐惧,愈发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沦为都市“隐居族”。隐居族是指 _ 。【答案】示例: ( “隐居族”是指) 长期蛰居在出租屋中,由于社交恐惧和缺乏自信很少与人交往,依靠“啃老”和打零工赚取生活费,过的像“隐居”生活的年轻群体。18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材料: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品牌竞

13、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 “艺术人生”等 50 个电视栏目做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 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以“论语心得”为题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要求: (1) 不得改变内容。(2) 表达连贯得体。(3) 符合口语特点。学校学生会邀请于丹来校作演讲并与学生座谈,你以学生会主持人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5_【答案】示例:同学们, 今天很荣幸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于教授出版过多部专著,并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50

14、 个电视栏目做策划。不过,我相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 的“论语 心得”节目。下面,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教授为我们做精彩的讲演。( 本题考查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D 级。答案要点应包含: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她出版多部专著,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50 个电视栏目做策划。 她在央视“百家讲坛”以“论语心得”为题,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 )五、写作创新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人文关怀。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 有许多作品或表

15、现出对生命的关爱,或表现出对民族的忠贞,或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或表现出对亲情的怀念,或表现出对友情的珍爱 这些诗歌都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请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写作指向】这是个传统的话题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难度不大,须注意三点:(1)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意。 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的、“古典”的。“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提供的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对生命的关爱;对民族的忠贞;对故土的眷恋;对亲情的怀念;对友情的珍爱。在此基

16、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2) 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 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明末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可为佐证, “受恩欠债应填补, 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 他的“时穷节乃现, 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3) 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 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感受中国古典

17、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佳作赏读】悯农6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记得作家李国文曾说过:“在古代, 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 ”的确, 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悯农”, 通俗地说, 就是关爱、 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

18、, 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在中国, 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 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 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悯农”, 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

19、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 朗朗上口的特点, 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 “( 古代诗文经典 ) 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 “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名师点评】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是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