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卿词两首卿词两首 古古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了解作者渴奥为国赦力作者渴奥为国赦力的思想的思想与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确理解 人生人生如梦如梦的思想情绪的思想情绪. . 厶厶理理解解本词本词写景、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乳乳领略苏轼泰放雄迈领略苏轼泰放雄迈的词侃的词侃- -提高古典诗歌提高古典诗歌阅谨鉴阅谨鉴赏能力赏能力作作若衽本若衽本词中词中表达的思想感表达的思想感情情- -情情景交融景交融的表现的表现手法手法. .周瑜周瑜形象的形象的理解理解.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教

2、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想一想,这位幕士为什么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与柳词的婉约细腻不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清代有人评说苏 轼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请同学谈谈苏轼。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等。1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037 1101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

3、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2 2、背景介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10791079 年)被贬到黄州,后旧党执政又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又贬出杭州等地,5959 岁时,更被贬到惠州和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 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词写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七月,乘舟游赤鼻矶时而作,作者时年4747 岁。将赤鼻矶(人道是)说成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塵战的赤壁,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词和赤壁赋。如果诗人足之所至是一处古迹,能在优游山水之际,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写出容 量

4、更大、感慨更深的作品,这就是怀古诗。怀古,是从唐代才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 题材。唐代以前多的是咏史诗,咏史诗大多是读史书有感而发,运用史家的笔法,将叙 事、议论和寄托三者融为一体。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上片高起再平稳而后慷慨激昂,要读出对赤壁之战的向 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归复于旷远。三、研读课文1 1、首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时空背景,有何作用?有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 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

5、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为“周郎”出场营造声势。2 2、下片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体会下列字的妙用 特点:气势磅礴“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化静为动。以上二字写山势险要高峻。“惊”字,“惊”字本义为“马骇也”一一说文,意即马受惊狂奔,似乎可闻涛 声轰然雷鸣,惊心动魄。2“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形容雪白的浪花层层汹涌而来,速度极快,蔚为壮观。以上三字写出水势之汹涌澎湃。小结:上片写景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些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

6、到一个惊心动魄、 思接千载的奇幻境界,为周瑜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以景衬人。(板书)4 4、在下片中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明确: 美女衬英雄,侠骨柔肠,方谓风流人物,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青春年少、年轻 有为(春风得意)。(“小乔初嫁了”) 正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具有儒将风度(性情温厚 精通音乐)。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着这样一种 “名士” 的派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击。这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板书“虚实结合”。(见练

7、习)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434 岁的他与 2828 岁的诸葛亮,要对付年已 5454 岁的老谋深算的曹操,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 从容娴雅,沉着应战,巧用火攻烧 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 敬。(“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5 5、作者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板书:周瑜苏轼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少年得志壮志难酬(以人衬己)作者由周瑜英雄想到自己,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至此,我们已能明白 作者大赞周瑜的丰功伟绩,是为了抒发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可以理解为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

8、年 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也可将“应笑我“的主语理解 为作者,自嘲。6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于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颓废 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1 1)“人生如梦”是压抑之下的自我安慰之词。“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 壮志未酬的苦闷。(2 2)人生如梦一般短暂,我何必为自己的不得志耿耿于怀呢?辉煌也是一生,郁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 息的长江和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失意潦倒算得什么?看得开, 才能出得来,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达观态度,诗意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9、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齐生死,等是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一赤壁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仰慕诸葛亮、屈原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仰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着超然物外的 旷达态度,用“外儒内道“的形式统一,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

10、达的精神。小结:全词由江带出,景、情、史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理寓其中。定风波 教学目的:1 1、 了解苏轼豪放旷达的思想情怀,学习面对逆境泰然处之的精神。2 2、 学习诗作借助生活小事抒发人生感慨的写作技巧。(板书)33 3、 品味诗作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作者在当时处境下的生活态度,我们如何看待当时的政治风云。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创作背景与前一首相同。二、朗读正音,读得舒缓自然。三、赏析作品1 1、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 句简要回答。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

11、艰难、镇定从容、旷 达乐观的形象。2 2、 如何理解这 首词所抒发的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渲染出雨骤风狂,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蓑”本指蓑衣,“一蓑”是“满蓑”,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这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强化了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泰然处之的超

12、然达观。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 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随缘自适,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 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 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顿悟: 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 何足挂齿? “萧瑟“指风雨声,“萧瑟处”指刚才遇

13、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已经不仅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更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无风雨”和“无晴”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表 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 心上。可谓一语双关。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 的旷达人生境界。4 4、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1 1 )借题发挥,以小见大。本词中写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 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些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2 2 )一语双关,曲笔(隐喻象征)抒情。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而4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5 5、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