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_第1页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_第2页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_第3页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_第4页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

2、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

3、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

4、差异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其他三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对于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相对来说不够显著。因此,不仅要关注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差异的存在,更要关注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存在。详见表1:表1: 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年份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经济区之间(%)199629.440.272.040.2667.99199732.330.482.050.0565.10199832.010.522.530.0864.86199931.880.582.940.1264.48200035.540.772.530

5、.4360.73200135.280.701.940.1661.93200234.480.442.510.1262.44200335.920.371.360.9561.40200434.300.331.720.3263.33200533.690.281.980.6263.43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地区工业化实现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工业化实现程度最高的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各省辖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的提升幅度远高于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同时,中原城市群制造业内部领先的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表明这个地区已形成门类众多、分工齐全的制造业体系,而这

6、正是制造业在一个地区聚集的前提条件。因此,河南省各地区制造业已向中原城市群开始聚集。同时,也正是这一情况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差距持续扩大。(三)区域经济差异的部门构成1.对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分解我们对河南省的地区差距进行按产业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各产业部门的不均衡分布与增加值份额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情况。而基尼系数1(Jini coefficient)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所具有的总收入差距在不同分项收入差距之间的可分解性。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项收入构成,那么基尼系数也可以分解成3部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考察不同分项收入下的收入差距以及各种收入来源对总差距的贡献份额。为此,对基尼系数进行按

7、产业分解。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将历年河南省GDP分为3个分项。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并将18个省辖市历年的GDP也分为3个分项,即当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步:将历年18个省辖市的f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计算每项增加值来源在总的f分项收入(河南省第f行业的增加值)增加值中的比重。第三步: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增加值的集中率。第四步:计算总基尼系数G。它是三次产业增加值集中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各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根据上式,还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增加值对当年河南省基尼系数的贡献百分比。各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仅受到其自身分项基尼系数大小的影响,而且还受各产业增加值份额的

8、影响,我们利用上述公式对河南省1996年2005年间数据进行测算处理,结果如下表2:表2: 基尼系数分解测算表年 份C1C2C3总基尼系数19960.0550 0.2027 0.1574 0.1519 19970.0864 0.2062 0.1352 0.1557 19980.0730 0.1406 0.1482 0.1261 19990.0890 0.1575 0.1506 0.1383 20000.0776 0.1440 0.1519 0.1312 20010.0939 0.1352 0.1679 0.1366 20020.0821 0.1410 0.1671 0.1370 20030.0

9、604 0.1856 0.1864 0.1640 20040.0840 0.2155 0.1985 0.1847 20050.0771 0.2222 0.2085 0.1922 从表2看虽然河南省的基尼系数比较低,但在2005年已经接近0.2,这说明目前河南省的整体地区差距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第一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多数年份持续小于总基尼系数,这说明第一产业是促使总体差距缩小的因素;第二产业在1996年1999年以及2005年的集中率水平大于总基尼系数,而在2000-2004年小于总基尼系数,说明第二产业在1996年1999年以及2005年对地区差异起着“促增”作用,而在2

10、000年2004年对地区差异起着“促减”作用;第三产业集中率水平在大多数年份持续大于总基尼系数,说明它对总体不平衡起着扩大的作用。第二、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可见河南省的地区差距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引起的。2.基尼系数的变化分解为了进一步探寻区域差距上的变化,可以用对基尼系数对地区差距的变化分解为三大部分。经过计算,我们得出1995年2005年间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如下表3所示:表3: 河南省地区差距的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效应时 间结构性效应集中效应综合效应G变化1996-19970.01450.0010-0.00070.0148199

11、7-1998-0.0099-0.00060.0005-0.01001998-19990.0019-0.00020.00030.00201999-2000-0.00320.0010-0.0007-0.00292000-20010.00080.00030.00000.00102001-2002-0.0128-0.00010.0006-0.01232002-20030.02970.00180.00250.03402003-20040.0005-0.00390.0003-0.00322004-20050.0425-0.00120.00410.0454 从上表3观察分析,导致河南地区性差异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性效应。当前,河南省的整体地区差距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