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测试卷_第1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测试卷_第2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测试卷_第3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测试卷_第4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2017学年度大通二中第四章单元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2×25)1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增长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A B C D3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

2、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4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增长速率保持不变B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C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时间是40时,生存斗争非常激烈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5如图是l9321962年某地灰喜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19321937年灰喜鹊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寒冷使种群中耐寒基因的频率增大C连续暖冬使灰喜鹊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地19

3、57年的物种丰富度比l952年高6如上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的一组是 ( )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 东平湖的全部生物 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凤凰山上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A B C D9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10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

5、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11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实验内容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C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在人群中随机取样并统计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12人们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个体数量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

6、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14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7、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1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 )A3株m2 B42株m2 C5株m2 D6株m217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低B.使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若顶部电灯未打开,则统计的物种丰富度会比实际值偏低C.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前,应振

8、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D.用32P标记噬菌体,然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进行长时间的保温,之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18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 ( )A.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B.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水量以减少呼吸消耗D.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19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时不会出现K值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C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环境条件变化不会对

9、该种群的K值造成影响20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

10、笼,一夜间捕获了3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2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70只 B大于70只 C小于73只 D大于73只2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4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25右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第II卷(非选择题)26近几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水稻田中养殖河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增产、增收模式。右图是某稻

12、田中养殖河蟹后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插秧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株左右,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2)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物链_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形成了_关系。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时挣扎,蛛网的震动频率属于_信息。(3)河蟹在稻田中主要吞食稻田杂草幼嫩茎叶和稻杆基底叶,同时捕食稻螟和稻飞虱的虫蛹。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的意义:_;_。27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

13、题:(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 _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改变。(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 _ (填字母)。(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 _ 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 _ 营养级。28(8分)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乙和丁的生物关系是。若丁的数量减少5%,则甲的数量。丁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个营养级,是级消费者。辛获得能量最多的渠道是(写出食物链)。

14、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29下图l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在图1的各个字母中,不参与构成群落的是 (填字母)。(2)图l中体现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也就是表示 (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F 、D 。(5)图2中丙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 。(6)若图l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

15、造成 (2分)(答出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 (填字母)产生的 催化降解。30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时间种群数量N0 mnK:环境承载最大值(1)若种群数量呈m曲线增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生物具有的_特性,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2)若种群呈图n曲线增长,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阴影”部分是指_。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

16、,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2B【解析】试题分析: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错误;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正确;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正确;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错误3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表示光合作用的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正确;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项错误;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

17、解者,C项正确;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项正确。4C试题分析:种群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越来越大,A错。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增长率越来越小,B错。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时间是4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生存斗争非常激烈,C正确。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大于K值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利农作物生长,D错。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D【解析】据图观察,19321937年期间,灰喜鹊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寒冷的环境条件使种群中耐寒个体

18、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其耐寒个体中基因比例就逐渐增大,所以耐寒基因的频率增大,B正确;1960年之后出现连续暖冬,灰喜鹊种群数量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由于曲线只代表灰喜鹊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确定某时间段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6D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第0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第1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10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第20年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解:据图分析,

19、第10年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又因为第10年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故选:D7B【解析】为1,代表种群的数目趋于稳定,当<1时 ,种群数量在减少,当>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1,且不变,为“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到t3时数量在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1,且不变,代表呈“J”型增长,D错误。8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20、,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据此答题。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种群; 东平湖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并能根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9C【解析】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B、

21、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故选:C10D【解析】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与种群的能量呈正相关。该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从图示三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以看出,此生态系统中乙的相对数量最多,能量也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丙其次,甲最少,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所以甲、乙、丙应依次为鸟、草、虫。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a点时数丙量的上升主要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故,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食物(

22、草)缺乏造成,而并非是天敌(鸟)的减少的原因。该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从图示中可知,在a时,由于鸟(甲)种群数量锐减,导致虫(丙)数量大增,致使草种群群量急剧下降,直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该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11B试题分析: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准确性,应采用多次计数取其平均值,故A正确。探究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做预实验的目的是保证实验的科学性,确定预实验浓度范围但不表示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故B错误。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故C错误。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以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故D正确。故

23、BC错误。12B试题分析:用性引诱剂可以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故B正确。并不是直接降低种群密度,故A错误。对年龄组成的影响不大,故C错误。对个体数量没有直接影响,故D错误。13D【解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c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C正确;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D错误14A【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

24、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符合“S”型增长,A错误。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15C试题分析: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B、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

25、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B正确;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16B【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该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取得的5个样方的密度分别是3株/m2、5株/m2、4株/m2、6株/m2、3株/m2,所以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3+5+4+6+3)÷5=42株/m2。17A【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

26、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A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多,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大,B正确;从试管中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正确;保温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释放出来后使上清液中有少量的放射性,D正确。18C试题分析:青蛙可以以害虫为食物,可以通过捕食,可以将害虫控制在最低范畴,这是生物防治,A正确;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

27、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如鱼类的捕捞量往往控制在K/2,这是鱼类的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最易恢复,B正确;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使夜晚降低呼吸速率,提高干物质积累,C正确;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氧量和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D错误。19D试题分析:A、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不会出现K值,A正确;B、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正确;C、据图分析,S型曲线的K值为600,则种群数量为300时,即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

28、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错误故选:D20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21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A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一个生态系统,故B错误。马尾松林的所有树木有很多种,但群落还应包括动物和微生物,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答案】C【解

29、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3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22:9,N大约为73只,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该数值偏大,所以灰苍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73只23B【解析】试题分析: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故A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故B错误;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30、向进行,故C正确;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经历的时间长,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4D【解析】试题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其产物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图示显示:AC之间为双箭头,说明AC二者之一为生产者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D都有指向C的单向箭头,据此可推知,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项错误;图中ADE构成一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包括食物链,B项错误

31、;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而图中的B是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ADE,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的A=1÷20%÷20%=25kg,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5D【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戊都是生产者。与丙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还有乙和丁,因此丙的数量减少,辛可以从乙和丁处获得能量,因此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辛在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26(1)种群

32、密度(2)6 捕食、竞争 物理(3)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解析】试题分析:(1)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株作用,这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因为是单位面积上个体数,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水稻产量。(2)如果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物链6条食物链,直接到河蟹的有4条,通过稻螟和稻飞虱的各1条,所以共6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之间既有直接的捕食关系,也有共同的食物水稻,所以还有竞争关系。震动频率属于是物理信息。(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的意义是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有关能量流动的2个提示(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