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docx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代诗文巩固与拓展小练习文言文部分1、论语十二章2、大学之道3、人皆有不忍之心4、老子四章5、五石之瓠6、兼爱论语十二章巩固与拓展小练习一、基础题)远之串君草菅人命.)远之串君草菅人命.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见贤思齐焉择善而从之.B./D./见贤思齐焉择善而从之.B./D./ 见嚣思齐焉见贤思齐焉可以群邻之厚,君之薄也/C./)回虽不敏)回虽不敏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君子嬉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之学有必有师A. B.C.D.下列句子中,对论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怀德

2、,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乡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B.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没仁德的住处,怎么能是聪明呢?C.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之后才付诸行动。孔子听到了,说:“再多想几次,这就可以了。”3. 下列各项中,对论语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论语成于众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3、则等。记述者以孔门弟子为主,也有孔门以外的人。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亥U,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A.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突出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提倡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借鉴意义。B. 孔子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他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懒觉的学生(如子路)“朽木不可雕”,也会对他欣B. 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C. 安而后能唐虑:思虑精详D. 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

4、确的一项是()A. 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B. 住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 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在明明德B. 先*其家C. 事有始终D. 则旌道矣二、阅读题3. 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 “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 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5、成下面小题。古之欲明,籍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枪故。物格而后如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于尽3,字足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明明德:格物:壹是:(2).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观点的理解。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6、。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有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怵惕:恐

7、惧。内:同“纳",结交。要:通“徼。求取。然:的样子。(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皆有弥惕恻隐之心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D. 若火之始俗,泉之始达(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B.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C. 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D.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常于几成而败之仁者不忧如礼何民之.从事,期者不惑,人画不

8、仁,或以封,或不免于洪潞纺(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 期皆扩而充之矣C. 有是四端画自谓不能者D. 足以保四海(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木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

9、,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5)翻译句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今人乍见孺了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8. 请赏析下列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盂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10、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四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垒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恣(1)A.B.C.D.(2))怵惕:恐惧。内:同“纳”,结交。要:通“徼”,求取。然:的样子。,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下列加横

11、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皆有坎I易恻隐之心非所以四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怒,泉之始达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 若火匕始然,泉之始达知皆扩而充之矣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 孟子指出“不忍

12、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0. 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三、拓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

13、于明"明德二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

14、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

15、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宰,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影显

16、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

17、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 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

18、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B. 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 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 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

19、为栋梁。答案及解析1. 【答案】A【解析】 “愿无伐善”中的“伐”,应解释为“夸耀”,而“自矜功伐”中“伐”与“功”同义,应为名词,“功劳”,所以两个“伐”的意思不同。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固执”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坚守不渝”。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中“谦”同“嫌”,意思是“满足”。故选A。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项,“得”,应译作“处事合宜”。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礼记大学之道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

20、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木。4.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5. 【答案】“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是儒学追求的“三纲”。【解析】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在孔子看来,大学的宗旨包括三个方面:“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

21、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答案观点一处于核心地位。"八日”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日与后三日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观点二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从层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

22、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日”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日"中的核心地位。【解析】题干问的是“'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认为处于核心地位。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分析,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分析,

23、这两句将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结合起来。文中连用五个“先”,体现逐步推导的过程,将国、家、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从个人出发,通过学习,建立白己的道德人格,修养白身的品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如认为不处于核心地位。“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理学的基本纲领的最后一条。“平天下”即来源于此。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

24、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7. 【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解析】大学之道第一段的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

25、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这一段文字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论述了“知止"的重要意义,“知止”即“知道目标所在”,所以这一段告诉我们确定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人如果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同时,这一段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

26、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个无限的完善过程。8. 【答案】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解析】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知止而后定”,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也就是志向、目标,知道了目标所在才能坚定不移。“定而后有静”,静,谓心不妄动。有了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就会镇静不烦躁。“静而后能安”,能不动其心则随其所处而安。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就不会有杂念、不会焦躁,没有杂念、不焦躁,

27、人就会安,安静、安逸、安和。“安而后能虑”,能安则事物之来从容审处而能虑矣。我们都知道,越是焦躁不安越无法把事情做好,在忙乱之中还能做好事的人,一般会被评价为冷静从容。不安是无法虑的。“虑而后能得”,得,得其所止。虑是什么?从容审处、处事精详。从“知止”到“能得”,层层推进,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9. 【答案】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探究事物的原理:都是(1) 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即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解析】【参考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大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

28、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慈。获得智慈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疣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10. 【答案】D(1) CA(4)C(5)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

29、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情。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解析】(1)D项,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2)C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3)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一样;B项,知道;通“智”;C项,表转折,去表假设,如果;D项,用来;凭借。(4)C项,“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

30、素的“唯心主义”思想。(5)木题关键词有:以,用;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在手掌里运转”;不忍人,怜爱、怜悯别人。乍,突然、忽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3)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31、。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靖心是仁的开端,盖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答案】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解析】具体分析

32、,这几句大意:“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在这里,孟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他的有名“四端”说,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就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在这里,孟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故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有气势,有说服力,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1. 【答案】(1)D(2)A(3)C(4)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

33、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解析】(1)D项,然:同“燃",燃烧。(2)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I)项,代词,代“治天下”。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第题要准确译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题要准确译出“自谓”“自贼”“贼其君者”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

34、通顺。故答案为:(1)D:(2)A;(3)C;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12. 【答案】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解析】文段意思是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木。前文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八条目

35、”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其他的方面都要以修养德行为根本。13. 【答案】(1)B(2)D(3)C【解析】(1)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白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I)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

36、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2)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3)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

37、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巩固与拓展小练习一、基础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见者不明明:明察B.物或春之恶:凶恶C,其未兆易谡谋:解决D.宴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儿成而败之B.千里匕行复众人匕所过C.当女无不失其所者久D.商户牖以为室是以圣人欲不欲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云霞明灭或可睹-食成尽栗一石B.我欲因之梦吴越余印得遍观群书C.且放白鹿青崖间年且九十D.迷在倚石忽己暝是亦不可以弓乎下列对老子四章

38、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C.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亳末冰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D. 老子指出''民之从事

39、,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2. 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而老子一书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这说明中华文化()A. 就是儒道文化B.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二、填空题3. 解释老子四章

40、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挺、埴:堆璋以为器挺,动词,埴,名词, 企:全者不立动词,处:有道者不处动词, 明:自知者明形容词,强:自胜者强形容词, 彰:自是者不瞥动词,几:常于皿成而败之动词, 复:宴众人之所过动词,捂:畚为其无用而播之动词, 拙:夫子固地于用乂矣动词,虑:何不廖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三、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老了四章(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结论。(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_2_作比喻,说''自见冰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来,''知人”

41、十分重要,但是''自知'雯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2o(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1,2。(3)老子以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小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20(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1,2,3,4<”(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

42、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1_,2。"四、阅读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浇湃就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济溺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电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沸湃#光,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43、,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5. 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佼。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7. 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8. 五石之瓠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14.翻译下列句子。(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

44、长。(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湃潞统,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14.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亍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源2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浒弟修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

45、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电手一也或.必*或,丕免于遂湃红光则所川之另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玉瓠或航容?则£字必希至之心担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他对不以为然的举动会“莞尔而笑”后再解释,他也会在别人误会他时急得对天发誓。D.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应该先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4.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6、学而)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机敏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文:华美、文采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比喻利:利益D.迩之申父迩:近事:侍奉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二、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

47、义利观。(2)论语-泰伯中的","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三、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8、;(论语-微子)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菠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注)史鱼、薛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藏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这段文字体现了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游薛光/则所用之异也/A.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溯薛光则所用之/异也/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沸潞光/则所用之异也/B.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浒浦光则所用之/异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49、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如''二千石小'万石君"等。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D. 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B. 庄子讥笑惠子大而

50、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C.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D. ''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审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51、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故,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

52、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疣龙邪!”老子修道德甚受以自隐坦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赛刀遂去。至丢,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节。”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英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步,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僚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俺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亨孑:卜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

53、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 '&#

54、39;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 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了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茁头。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

55、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脩。D.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或曰脩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5)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恶:凶恶"错误,''物或恶之”的意思是: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恶的意思

56、是''厌恶。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3. 答案A【解析A项两个''或"均为''有时的意思。B项的''因,依据;于是。C项的''且”,暂且;将近。D项的'

57、、己,已经;停止,放弃。4. 【答案】C【解析】C项,''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故选C。5. 【答案】D【解析】A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仅仅是儒道文化。B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核心不是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项,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没有体现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特点;D项,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这两部经典著作,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6. 【答案】揉和;黏土;踮起脚跟;为,做;圣明;刚强;使.清楚,指明辨是非;

58、接近;弥补、补救;击破;不善于;恒拷虑【解析】 ''地埴以为器",和泥把它制作成陶器,'顷埴''是动宾短语,''挺是动词,揉和;''埴是名词,黏土。 ''企者不立,踮起脚跟的人不可能永久的站立,''企",动词,踮起脚跟。 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做。''处放在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为,做的意思。 ''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其中''明"是聪明、明察、圣明的意思。 '

59、;'自胜者强",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是刚强、果决的意思。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彰",用于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使彰显、清楚,指明辨是非。 ''常于几成而败之”,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几”是接近、快要的意思。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的意思。 ''吾为其无用而拾之",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把它打破了。''捂"

60、;,击破、打破的意思。 ''夫子同拙于用大矣",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拙,不善于的的意思。'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考虑。7、【答案】(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由''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地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I知,原文列举了辐条、器皿、房屋三个例子,论证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点。(2)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